Re: [問題] 請問震度

看板EarthScience作者 (過去 現在與未來)時間2年前 (2022/04/06 09:56), 編輯推噓7(705)
留言12則, 6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apejun (apej)》之銘言: : 對這方面沒研究, : 但基本知道震度 : 是為了區分地底能量釋放後形成之地震 : 對地表人類與財產可能損害的程度做出量化與分級。 : 因為沒真正了解過, 震度的簡單定義就是"地表"在地震時搖晃的程度。首先要了解的是: 震度的出現比地震規模的概念來的早,最早是用人類的感知,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以及建物、地表破壞的方式進行分級。採用地表最大加速度或是最大速度等方式 都是後來的作法。因此現在的計算與分類其實有點像要去擬合過往的標準而做的 : 所以一直以來都把地表地震想像為簡諧運動 : 而方向可能是任何水平方向、垂直、甚至斜的...或橢圓形軌跡?! : 也覺得在任何分力下位移的兩側端點速度為零時加速度最大 : 在中間速度最大時反而不受力 : 最近查資料才發現震度的分級確實與加速度有關 震度(震感)的分級跟最大加速度與最大速度的對數值都有直接的正相關, 最大加速度(PGA)對人體感覺的分辨程度還比最大速度(PGV)來得更好。 但是因為加速度的測量可以是非常高頻的,所以在儀器高頻測定能力進步之後 我們可以發現最大的"瞬時"加速度可以到非常大的值(e.g. > 1g),但因為作用 時間太短而不會產生相應的破壞。因此如果單用PGA(地表最大加速度)的話對於 高震度的描述容易會有失真的現象。因為地表最大速度會是加速度的累計結果 在這個時候加速度作用"時間"的效應就可以被考量進去,因此在大震度的狀況下 用PGV做計算出來的震度結果會跟建物破壞有比較直接的相關,因此現在的震度 分級計算會開始採用混合PGV跟PGA的計算方式 以氣象局現在用的震度計算法則來說,新的計算方式是 if I <= 4 I = 2.00*log10(PGA)+0.79 if I >= 5 I = 2.14*log10(PGV)+1.89 end 這兩個都是統計回歸出來的結果。 : 首先想請教這加速度的測量概念是與簡斜運動的最大加速度相同嗎? : 另外為什麼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國家的震度都與速度有關呢? 其實都有關,但是因為地震儀的種類跟測量方式的不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加速度的測定比較簡單。 : 直覺上不是加速度造成物體受力形成破壞,所以一切的衡量標準都是加速度嗎? : 最後想請問為什麼日本311大地震只有栗原市被歸類為7級 : 其他都是6級強以下? : 畢竟仙台也有測得1000cm/s2以上之地表加速度 : 而日本把400cm/s2以上視為7級 : 還請不吝解惑 : 感恩 沒仔細看過311的震度分布紀錄,但是這有幾種可能: 1. 這個震度分布是按照JMA震度的建物破壞程度做定義的 2. 這個高PGA的持續時間沒有超過0.3秒 3. 這個震度是區域測定的平均值,而非單一測站所最高值 這些細節要去讀一下研究文章才會知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57.1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rthScience/M.1649210195.A.E94.html

04/06 13:34, 2年前 , 1F
太感謝了...很仔細的看完,很詳細的糾正了我原本很多盲點
04/06 13:34, 1F

04/06 13:35, 2年前 , 2F
而且原本以為最大加速度很絕對 但真的為時太短的加速度
04/06 13:35, 2F

04/06 13:36, 2年前 , 3F
但真的為時非常短的物體來不急形變就得以緩解吧
04/06 13:36, 3F

04/06 13:37, 2年前 , 4F
畢竟速度也是加速度的累積 所以考慮速度等於考慮合理為時
04/06 13:37, 4F

04/06 13:38, 2年前 , 5F
的加速度 大概這樣的概念吧 從對數函數看起來是5級以上
04/06 13:38, 5F

04/06 13:38, 2年前 , 6F
直接參考PGV囉?
04/06 13:38, 6F

04/09 20:03, 2年前 , 7F
推這篇
04/09 20:03, 7F

04/28 21:28, 2年前 , 8F
04/28 21:28, 8F

05/25 08:56, 1年前 , 9F
超詳細
05/25 08:56, 9F

06/16 08:14, 1年前 , 10F
06/16 08:14, 10F

08/02 07:35, 1年前 , 11F
也解答了我長期的疑惑,謝謝
08/02 07:35, 11F

08/02 19:03, 1年前 , 12F
08/02 19:03, 12F
文章代碼(AID): #1YJFDJwK (EarthScienc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YJFDJwK (Earth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