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

看板EAETA作者 (阿康)時間16年前 (2007/09/29 16:41),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轉一篇文章給大家看 錢還是要自己花時間管才會進來 讓保險的歸保險,投資的歸投資 別弄到最後保的險理賠的比別人少,阿投資賺得也沒比別人多 .... ※ [本文轉錄自 Buy_buy_buy 看板] 作者: kikeleo (吃軟飯的男人) 看板: Buy_buy_buy 標題: [轉錄]保險與投資 時間: Wed May 23 14:31:12 2007 投資型人壽保險商品近一兩年突然竄紅,占人壽保險新契約的比例逼近50%。 對消費者而言(註一),保險與投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應用於完全不同的領域, 其唯一產生關聯的大概只有兩者都需要用到機率而已。但令人驚奇的是, 人壽保險業者卻把兩者「變魔術似地」結合起來當作流行商品賣給消費者, 成了當紅炸子雞。奇怪的是,我們卻沒有聽說 產物保險業者(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有類似的商品推出。 你碰過汽車保險業務員向你推銷可以投資分紅的汽車保險嗎? 汽車保險與人壽保險又有什麼不同呢? 你每年交保費給產物保險公司為汽車投保,以防萬一出了意外可得到補償; 你每年交保費給人壽保險公司為自己或親人投保,以防萬一出了意外仍有經濟來源。 看來兩者主要精神相同,為何人壽保險保單有投資分紅, 汽車保險卻沒有呢?(也許誰可以給個好理由?) 保險的基本精神在於互助,花小錢(保險費),買安心(理賠金), 以小搏大。注意:是花小錢買「安心」,不是買「平安」,保險無法消除風險, 只能緩和風險發生後的不良影響,使你感到比較安心而已。 所以保險是一種「消費」,因為你定期交保費,但希望不會用到理賠金。 消費使你的財富不斷減少,而投資的主要目的卻在於使財富能不斷增值,因此對 消費者來說,保險與投資兩者基本上是相反的概念。 人壽保險公司能夠把性質相反的兩種東西硬是綁在一塊成為當紅商品,真是創意十足。 他們能賣出這種看似創意十足實際坑人的商品, 在於看準一般人暨不了解保險也不真懂投資,加上複雜的產品設計包裝, 在人情的攻勢下(註二),許多人因此「投資了保險」。 不管保險商品是投資分紅還是終生分紅,羊毛總是出在羊身上, 因此在相同保額的保障下, 投資型人壽保險的保費遠比單純的定期壽險(Term Life) (註三)貴上好幾倍。 說穿了,保險公司把你交了(多交了)卻還未用到(感謝上帝!你還活著)的保險費 拿去投資,然後把投資獲利的一部分(不是全部)還給你而已。 說白了,就是你自己發紅利給自己外,還要上交一部分給保險公司(買路錢?)。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把保險與投資分開處理,保險找保險公司, 投資則找正確的投資管道與投資標的,橋歸橋,路歸路,千萬別混在一起。 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的例子。 台灣人壽保險的保險商品《年年得利終身保險》 (網頁選單:商品資訊-->個人保險-->壽險主約-->台灣人壽年年得利終身保險) 為終生還本加分紅保單。 男性,30歲,基本保額 20萬元,繳費期間2年,年繳保費24萬元。 自滿三週年起,每屆滿一年按基本保額(20萬元)的5%(即一萬元) 給付「生存保險金」。保險金額為第一年 25萬元,第二年起為50萬元。 基本上此保險商品包含了保險(死亡險)與還本(投資)兩部分。 在保險部分,若第一年不幸死亡,理賠金為 25萬元(基本保額的1.25倍), 但你已交的保費為24萬元(只差一萬元); 若第二年以後不幸死亡,理賠金為50萬元(基本保額的2.5倍), 但你已交的保費為48萬元(只差二萬元)。 換句話說,你是自己保自己,這完全不符前面所提保險是以小搏大且互助的精神。 台灣人壽的另一個保險商品《定期壽險》 (網頁選單:商品資訊-->個人保險-->壽險主約-->台灣人壽定期壽險), 同樣是男性,30歲,保險金額100萬元(比前一個保險商品的保障多一倍), 繳費期間20年,年繳保費只要3,560元。 假設保險部分改買台灣人壽《定期壽險》,不僅保障加倍為100萬元, 年繳保費只要少少的3,560元。 如果把《年年得利終身保險》的兩年保費48萬元拿去投資, 以最保守的報酬率5%估算,每年獲利24,000元, 除了交《定期壽險》的每年保費3,560元外,還有20,440元的獲利, 遠比《年年得利終身保險》的每年還本「生存保險金」10,000元多了一倍。 《年年得利終身保險》從第四年底起每年還本一萬元, 假設領到八十歲(目前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74歲),若考慮3%的通貨膨脹率, 全部還本的錢加起來只約等於現在的23萬元(註四)。 如果你終於在滿八十歲時含笑而去,理賠金為50萬元, 考慮通貨膨脹後約等於現在的11.5萬元。 終生還本加理賠金的現在價值一共約34.5萬元(23萬+ 11.5萬), 比你交的保費48萬元還少。 也就是說,如果你買了《年年得利終身保險》,是有年年得利,也有終生保險, 但年年得利是自己發給自己紅利(現值 23萬),保險理賠也是自己賠自己( 現值11.5萬),卻還要交13.5萬(現值,48萬-23萬-11.5萬)給保險公司,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沒天理的事嗎? 前面的分析雖嫌粗略,但除非有重大的瑕疵,否則《年年得利終身保險》 看來既缺保險效果,也無投資效益(現虧13.5萬, 如果通貨膨脹率為4%或是你的投資報酬率高於通貨膨脹率,那會虧更多), 看不出任何有理性的人會去買這種「保險的投資」商品。 我們現在來檢視近幾年當紅的投資型保單, 例如美商康健人壽億富變額萬能壽險, 男性,30歲,月繳保險費5,000元(年繳60,000元),基本保額200萬元, 身故保險金=基本保額+當時保單帳戶價值。 若以年報酬率8%計算, 你在49歲時(保單年度第20年年末)的保單帳戶價值為$2,069,254元。 如不幸於49歲時身故,受益人可領取$4,069,254的身故保險金。 如果把此保單的保險與投資拆開分別處理, 同樣是200萬保額,20年定期壽險只要年繳8,000元(註五), 前述投資型保單年繳則要60,000元,兩者每年相差52,000元。 每年把此52,000元自己拿去投資(注意:投資型保單也是自己投資自負盈虧), 同樣以8%年報酬率計算,在你滿49歲時投資帳戶的價值約為2,381,600元(註六), 比前述保單的帳戶價值多出 312,346元。 自行投資時你的投入資金為1,040,000元(52,000元×20年), 獲利為1,341,600元(2,381,600元- 1,040,000元)。 等於是經過自己努力投資好不容易獲利1,341,600元,如透過投資型保單, 卻要把其中的312,346元(占獲利23%)白白繳給保險公司,這算是那門子 的投資? 另一個更扯的投資型保單,國泰人壽的創世紀變額萬能壽險(甲型)為例, 男性,51歲,保額3,000萬元,定期保費2,000萬元一次繳清, 初年度保費費用60萬元,身故保險金為保單帳戶價值或保額(3,000萬)兩者取其高者。 同樣地把此保單拆為保險及投資兩部分。 保險部分為「身故保額」3,000萬元,若你不幸於加保後頭一年內死亡, 身故理賠金為3,000萬元,其中你自己已經繳了2,000萬, 因此保險公司其實只付出1,000萬, 但你繳的費用661,389元(初年度保費費用+第一年危險保費) 卻拿不回來了,因此賠率約為14:1((10,000,000-661,389):661,389)(註七)。 但同樣保額為1,000萬的10年期定期壽險(註八)只要年繳147,000元 ,賠率為67:1(約為前述投資型保單的5倍),這才是保險以小搏大的原始精神。 如果你在往後的九年間不幸死亡,賠率更差,不到14:1。 因為身故理賠金是固定的3,000萬元,但若有投資獲利, 你的帳戶價值會增加(注意,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保險公司的實際付出會減少, 你累計所付出的費用(初年度保費費用+每年度危險保費)卻逐年增加(註九)。 假設投資年報酬率為6%,當你58歲時,帳戶價值為3,085萬元, 已經超過了契約身故保額3,000萬元, 自此以後的身故理賠金只有帳戶價值(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保險公司不用付出半毛錢。 所以58歲以後基本上是你自己給自己身故理賠金(也就是說賠率為0), 但每年還是得繳約10萬元的「危險保費」給保險公司。 等於說,58歲以後保險效果不但沒了(自己保自己), 投資獲利部份每年還要被保險公司抽頭(危險保費),活得愈久虧得愈多, 卻有個悅耳動聽的名字叫「投資型保險」。這是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在51歲時只買十年期定期壽險,保額1,000萬元, 年繳約14.7萬元,10年約共147萬元。 剩下約1,853萬元自行拿去投資,同樣以年報酬率6%計算,25年後滿75歲時, 投資帳戶價值約為一億二千六百八十五萬元(12,685萬元), 比投資型保險帳戶價值8,531萬元整整多出了4,154萬元。 換句話說,如你加入此投資型保險且活到75歲,不僅保險沒了(因為58 歲以後就自己保自己,每年卻還要繼續繳近十萬元的危險保費), 還損失近4,154萬元的投資收益。 看來此「投資型保單」既不保險,還大幅降低了投資報酬率,保險公司卻說是「 同時具有保障與投資的雙重功能」,真是#%^&*$@! 讓我們做個總結。 因為受到政府的嚴格規範, 每家人壽保險公司的保險商品大同小異。以保險功能而言, 相對於定期壽險(無條件保證續約)的費用低廉、保障倍數高、簡單明瞭, 可變動保額與保費的投資型保單「變額萬能壽險」除了複雜難懂外, 保險效果差,投資報酬率低,實在看不出有何明顯的好處。 以投資目的來看,不管保險商品如何設計包裝,總是透過保險公司來投資, 中間多了一個環節,就會多了各種費用、更複雜、限制更多,投資人花更多時間擔 心疏忽了什麼而喪失權益,而非花精神在投資上,這些對投資人而言絕非好事, 投資應該愈簡單愈好,保險亦然。 幾乎所有的投資型保險商品都很複雜,一般人可能搞不懂, 我也懷疑那些保險業務員真懂這些商品。 它把投資跟保險攪和得你濃我濃,真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根本分不清了。 我們有理由合理懷疑保險公司故意把保險商品弄得很複雜, 這樣一般人才不會輕易地看出其中陷阱。 除非要求保險業務員或保險經紀人把所有費用及收益用試算表的方式 逐項逐年列出,否則很難一窺全豹並看破其中機關,那只有當冤大頭了。 就如同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樣,複雜難懂的背後通常是有所隱瞞。 看來投資型壽險保單既非好的投資也不十分保險, 除了非常高額且短期的保單有些避開遺產稅的效果外, 只有靠高明的行銷包裝手法加上無知或不用心思考的大眾才會令其如此當紅。 即便是利用投資型保單規避遺產稅,國稅局也已經注意到此一漏洞。 合法規避高遺產稅應有更好的方式,何況一般民眾根本不用擔心遺產稅的問題。 在需要時(例如30~50歲期間)沒有投保無條件保證續約的定期壽險, 以致於被迫在壞的時機賣出持換取現金(此時波動性就變成風險了)固然失算, 但把保險當作投資或透過保險投資卻非明智的投資決策。 註一:對保險業者而言,保險與投資卻是緊緊綁在一起的。 基於保險的特性,在收到的保險費與未來付出理賠金之間有時間差, 中間累積了龐大的準備金---巴菲特稱之為浮額金(Float), 保險業者利用此幾乎免費的準備金去投資,此投資利益是保險公司主要的收 益來源。巴菲特即靠此建立了他龐大的投資事業王國。 註二:人壽保險業務員拉保險都是從自己的親戚朋友先下手, 很多業務員做沒多久就幹不下去而離職了, 留下那些無知受害的親戚朋友繼續交保費,這些都是「人情保單」。 註三:定期壽險(Term Life)是符合保險精神的保險商品, 但一般保險業務員不會向你推銷,保險公司也不會大力促銷,因為油水不多。 (你看過定期壽險的廣告嗎?) 註四:每年一萬元,三十歲到八十歲,共五十年,3%通貨膨脹率, 總共現值約為26萬元,再扣除前三年拿不到的三萬元 (因為第四年底才開始可以領取每年還本一萬元), 因此總共領取的每年還本「生存保險金」約為23萬元。 註五:查南山人壽定期壽險年繳費率表可以算出。 男性,30歲,20年期定期壽險每萬元保額的年繳費率為40元, 因此保額200萬的年繳費率為40×200=8,000元。 註六:52,000×45.8=2,381,600,其中45.8為20年期利率8%的年金終值複利倍數。 註七:賠率14:1表示你下注一元,若贏了拿回15元, 其中有一元是你原來的下注。乍看還不錯。但台灣51歲男性的死亡率只有0.84%, 因此期望值=10,000,000×0.84%-661,389×(1-0.84%)=負571,833元 ,這種賭局只對保險公司有利。 註八:超過六十歲還要保壽險的意義不是太大,除非此時孩子仍未成年。 反正該投資型保單在你58歲以後就完全失去保險功能了(自己保自己)。 註九:十年下來該投資型保單累計所付出的費用(初年度保費費用+每年度危險保費) 會接近十年期定期壽險保單的累計保費, 但投資型保單的身故理賠金中由保險公司支付部份愈來愈少, 而定期壽險的1,000萬元理賠金全部由保險公司支付,因此純就期間的賠率而言 ,定期壽險的保障遠優於投資型保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32.249

09/30 15:30, , 1F
內容很長 不及細看 但先推再說!!
09/30 15:30, 1F

10/07 01:41, , 2F
這篇不錯 多轉些類似的文章吧 ^^
10/07 01:41, 2F

12/24 01:36, , 3F
總之保單就是保單,投資型保單的投資就是投資保險公司XD
12/24 01:36, 3F

12/24 01:36, , 4F
這也是為啥我不太想買保險的緣故
12/24 01:36, 4F
文章代碼(AID): #16_W-jKN (EA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