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 打贏澎湖海戰後的鄭克塽如何自立自強?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芝加哥的芭樂栩栩如生)時間2年前 (2022/04/03 11:15),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一、背景假設 澎湖海戰開始不久,施琅就被鄭軍意外擊斃,沒有像史實那樣脫困解圍,清軍失去總指揮 而大亂,幾天內被擊潰。清軍失去可用之水師。 接手的姚啟聖負責和談,明鄭放棄反清復明,康熙帝也同意和談事宜,半年後冊封鄭克塽 為「權知臺灣國事」,鄭克塽則自封為東寧王。 二、勢力派系 主要勢力 1.宗室: 以輔政公鄭聰為首,以及鄭明、鄭智等王叔。替未成年的鄭克塽來攝政,手上兵力有親軍 護衛五鎮、左右武驤二鎮。不過依史記載,三位都是平庸或無能之輩,在政事上受馮劉擺 佈,而且應為太廢,明智二人的武驤鎮可能都沒成軍。 2.外戚馮氏: 以參贊機務忠誠伯馮錫範為首,是鄭克塽的岳父,在把準外戚陳永華家族鬥倒和殺死監國 後,實際統領東寧的文官體系,其二弟馮錫珪還是兵官(兵部尚書),可能還會安插三弟馮 錫韓當高官。手上兵力有親軍侍衛五鎮、左提督五鎮。 3.劉國軒: 總督軍務武平侯劉國軒在鄭經末期就已經掌握兵權,成為正總督(不知為何總督,暫且稱總 督軍務),但似乎不太干政,與馮錫範合作分管文武。基本上全國的軍隊都聽他的。嫡系部 隊應該有中提督五鎮、親軍勇衛五鎮。 其他可能勢力 4.何祐: 北路總督,駐守淡水雞籠二城,官至左都督(明朝武官最高職位),手上有左武衛三鎮。至 於何祐與副總督李茂以及其他北路部將的關係如何就不知道了,但此人早已與施琅私通, 可能對主政者不滿。 5.林陞: 同樣官至左都督,在澎湖海戰時擔任水師總提調,史實上是開戰時先鋒差點把施琅幹掉的 猛將,但最後被反擊炸斷腿而退場。統領右武衛三鎮,如果他活下來,不知是否有能力自 成一個勢力。 6.陳永華家族: 陳永華侄子陳繩武與馮錫範一樣曾是鄭經近臣,與馮的地位差不多,但後來失勢,失去贊 畫兵官的位子,但陳永華長子陳夢煒依然擔任工官(工部尚書)。不知曾經主政東寧十餘年 的陳永華所遺留下的名望與號召力還有多少? 三、戰後的政制變化 應該將會維持六官與諸司的制度,還是同一票文官,如吏官洪磊、禮官鄭斌、刑官鄭平英 、兵官馮錫珪、工官陳夢煒。 而軍事的編制就不知道會如何,可能會仿造明制的五都督府,將眾多的獨立鎮營進行整編 為五個都督府(或是提督)下,而這五都督的職位,則應當就是劉國軒、馮錫範、何祐、林 陞優先擔任,其次為陳諒(陸師總提調)、江勝(水師副提調)等有戰績的將領或是董騰之類 的勳貴。 但是在重新整編的過程中或許是適合做小動作的時機,可能有勢力會藉此偷擴張自身影響 力。 四、鄭克塽該怎麼辦? 1684年鄭克塽14歲,王叔都是廢物,國政被岳父掌握,但兵權又在另一個大將軍手上。 不過馮錫範的處境也不是說很好,畢竟權力來源是鄭氏,沒有鄭家,自身單靠武力沒有辦 法跟劉國軒對抗,所以需要掌握文政來制衡武官,應該不會跟鄭氏宗親鬧翻。 而劉國軒本身一直以來似乎都沒有干政或是有什麼野心的跡象,算是難以推測的人物,可 能除非被搞,不然就繼續當軍頭。但像是何祐之類的大將軍倒是不確定因素。 假使鄭克塽成年後親政,該怎麼在這種關係下安保自身,或是打破僵局拉攏誰? 如何讓自己手上有兵能自立自強?(例如從鄭聰那邊轉移) 那些沒什麼用卻又可能取代自己的叔叔們該怎處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89.139.2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48955717.A.BA8.html

04/03 12:36, 2年前 , 1F
馮錫範先跟鄭克爽親近,幹掉劉國軒,然後毒死鄭克爽
04/03 12:36, 1F

04/03 12:36, 2年前 , 2F
,立幼子為王,最後篡位建立真臺灣國。
04/03 12:36, 2F

04/03 13:51, 2年前 , 3F
看敘述就很像南北朝時期各國末期的樣貌,應該跟樓上一樣
04/03 13:51, 3F
文章代碼(AID): #1YIH55ke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