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演繹法:明治前夜(1860s)之三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明日過後)時間6年前 (2018/03/03 20:0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接上篇,是時候列出關鍵詞及簡要解說,以便正式 推演之用了。先重複一次預定的推演目標: (1) 基於何(「What」,什麼;「How much」,多少) 種前置條件,日本能夠在1860年代,處於政制為Par- liamentarism的狀態? 首先,隨便舉些極端的例子—— # 存在一個平行時空,我們所共同認知的「英國」和 「日本」,在這個時空裡,從一開始(有歷史紀錄起) 就調換了名字; # 現代人偶然穿越回幕末,並成功引導了當時的歷史 潮流; # 幕末的日本政要們被閃電劈中/撞邪/...,於是決 定停止爭鬥,迅速效仿歐美,設立議會、制定憲法, 以便基於全日本的立場,推行富國強兵、殖民擴張; 等等。 為了尋求(至少我個人認為的)架空推演的價值,這些 變量,我一律視為禁手,絕不在推演過程中使用。截 至寫這篇文的時候,在我所了解到的歷史資料當中, 和推演目標(1)有著直接關連的,分別是: # 大君外交 所謂「大君」,乃指幕府將軍,大君外交之所以出現 ,自然是因為日本天皇已不具有實權,具體的對外交 涉,免不了要看幕府方面的臉色(雖然不是事事都與 幕府保持一致)。問題在於,幕府這概念,其實與律 令制國家格格不入,雖然它有政治現實的基礎,中世 的日本社會,至少在幕府有實力的時候,大抵能夠按 照京都朝廷-幕府的二元制運行、不出亂子,但是始 終缺乏一套政治理論,能直接證成幕府的政治存在合 法性。換句話說,幕府只是因為存在,所以才合理。 基於這種政治上的「長期不正常狀態」(當然,是以 律令制國家的初衷來說),這套二元體制,在應付外 交事務時,並不能發揮太大的機能。各種原因之下, 相繼統治東亞大陸的元明兩朝,都未能真正了解日本 的政制狀態,使者到日本交涉時,經常都找錯接頭的 地方;即使發生戰爭,也沒能深入日本的本土。這時 候,二元體制尚且能應付。到了黑船來航的19世紀, 面對歐美列強,這套體制不說全盤廢棄,至少也再沒 法原封不動地維持下去了。 # 公議政體論·公武合體論·大政委任論 如果先不提以上這三種思潮(可能存在的)產生先後的 問題,以及基於具體時代語境的真正含義(這需要詳 細的考證,而我希望集中精力,盡快展開推演,唯有 冒一冒後續被駁回的風險),它們的分別,主要是側 重點的不同——公議政體論就是西方議會制度的日本 在地解說,要求一個近代意義上的議會(哪怕只有個 空架子);公武合體論,主張朝廷(皇室、宮家、公卿 )和幕府、諸藩齊心協力,組建近代國家,實際執行 的關鍵在於重整幕藩體制,以加強幕府的權威;至於 大政委任論,則是正式地,論證幕府的政治正當性。 # 大君制國家 1867年,德川幕府十五代將軍慶喜,指示幕臣西周 (Nishi Amane)起草了一份關於新政制的文案。西周 曾在荷蘭留學,並把《萬國公法》翻譯為日文。這份 文案的要點如下: a. 天皇為國家元首,直接管轄山城國(今天的京都府 南部)。天皇對國會的議案沒有否決權。 b. 大君為行政首腦,下轄「公府」(底下又再分為外 國事務府、全國事務府、常備軍之類)。 c. 議政院為日本的國會,分為上下兩院。大君兼任上 議院議長,並有權解散下議院。 d. 上議院由各藩大名組成。下議院由各藩選出的藩士 組成,每藩選1人。 e. 地方事務仍由各藩自理。 # 雄藩·參預會議·四侯會議 當初德川家康設計「江戶版」幕藩體制的時候,特意按 照親藩-譜代-外樣的分界,強幹弱枝,助長前兩者,特 別是親藩的實力,以補強宗家的治權;然而,隨著時代 變遷,幕府自身陷於財政危機,先後進行幾次幕政改革 。與此同時,部分外藩成功改善財政,引進近代技術, 此消彼長之下,逐漸成為「雄藩」,在幕末政治當中佔 據了重要地位。 參預會議(1863~64年)和四侯會議(1867年)的召集,都 是為了解決特定的議題,既沒取得成果,也沒成為定制 ,只能看作是政要間相互碰頭的高峰會議。兩次會議的 涉及的外藩分別有: 參預會議 薩摩藩、土佐藩、越前藩、宇和島藩、會津 藩、福岡藩、熊本藩、水戶藩、尾張藩(未 實際參與) 四侯會議 薩摩藩、土佐藩、越前藩、宇和島藩 對照後來明治時代的四大藩閥「薩長土肥」,可看到薩 摩和土佐的政治影響力相當穩定,長州藩在參預會議時 已被幕府踢出局,直到薩長結成同盟、共同倒幕為止, 才恢復了對日本政知的確實影響。肥前·佐賀藩的地位 是基於工業、科技實力而來,但不太主動參與幕末的政 治角力。越前·福井藩、會津藩、水戶藩和尾張·名古 屋藩都屬於親藩(姓德川或者松平,也就是德川家康的 後裔),福岡藩和熊本藩是後來補叫上的,前者是尊皇 派的重要一員,也算夠格;但熊本藩的財政狀況卻很 差,跟薩摩藩之類的擺在一起比較,實在很勉強。 # 南紀派·一橋派·安政大獄 如果有(在)看大河劇<篤姬>和<西鄉殿>應該比較容易切 入其中(注意只是「切入」)?如果說財政危機之類的, 顯示幕府的實力不斷衰弱,那麼內部的政爭,就更是直 觀的展現了,因為政治正是人與人之間的角力。以下是 德川宗家第十三代到第十六代家督的情況—— 序號 姓名 備註 十三 德川家定 從小就身體病弱,父親家慶曾考慮過由 慶喜繼任十三代將軍,但受到老中阿部 正弘的反對,最終沒有實行。家定繼位 後,身體變得更差,到了沒法親自處理 政務的地步,再次引發接班人紛爭。18 58年逝世,終年35歲。 十四 德川家茂 紀州藩第13代藩主,支持他繼任將軍的 人是為「南紀派」。憑藉大老井伊直弼 等人的支持,擊敗慶喜成為十四代將軍 。1866年逝世,終年21歲。臨死前指名 田安龜之助繼位。 十五 德川慶喜 一橋家(屬於「御三卿」之一,雖然擁 有封地,但領地事務是由幕府系統的人 實際運營,不被認為屬於藩)第9代當主 ,支持他繼任十四代將軍的人是為「一 橋派」。比家茂大八歲,家茂繼位後, 擔任他的後見職(監護人)。最終成為十 五代將軍,但不到兩年,就迫於形勢而 辭去將軍職,並把家督傳給養子德川家 達。1902年,明治政府允許慶喜在德川 宗家之外,自行開創分家。 十六 德川家達 即田安龜之助。生於1863年。因為血緣 接近德川宗家,被家茂選為後繼者。 「南紀派」重視血緣遠近,希望維持保守路線,而「一 橋派」則提倡與諸藩(特別是雄藩當中的外樣大名)聯合 ,組成協調體制。1858年,確定由家茂繼任十四代幕府 將軍,同年井伊直弼掀起安政大獄,大規模鎮壓一橋派 的勢力,直到兩年後他本人死於櫻田門之變。1862年, 慶喜擔任將軍後見職,實行反攻,一橋派勢力得以恢復 。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就是後續推演所要 陸續用到的基本線索。下篇是時候正式開始推演,根據 推演的強度差異,從淺到深,大致排列如下: (2) 只推演日本能否有機會,短暫達成Parliamentarism 的狀態,忽略維持時間、與英國議會的相似程度等等; (3) 推演日本能否有可能,達成Parliamentarism的狀態 ,並且維持相當的一段長時間(10~20年); (4) 推演日本能否有可能,達成該狀態並且延續至關鍵 時點過後(例如:一戰、1929年大蕭條、二戰之類)。 又,按照放縮程度的差異,從宏觀至微觀,各項維度大致 如下: (5) 國際形勢,例如政治變遷、全球思潮、經濟波動之 類; (6) 東亞局勢,具體因素大致同上; (7) 日本國內局勢,各政治勢力的消長; (8) 某政治勢力內部的動向,人事安排、接任、利益分配 和政見分歧之類; (9) 政治領袖本人的性格、政治觀等等。 根據實際情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確定具體的推演邊 界。每放大一個維度,需瀏覽的資料即呈指數式增長。必 須量力而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5.115.24.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520078936.A.867.html

03/04 13:12, 6年前 , 1F
寫的好!
03/04 13:12, 1F
文章代碼(AID): #1Qcf1OXd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