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讀書] 專訪陳冠中談新書《建豐二年》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鍵盤)時間8年前 (2015/09/29 14:00), 8年前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22-culture-feature-chankoonchung/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專訪陳冠中談新書《建豐二年》:假如……國民黨沒有輸掉大陸 2015-09-21 特約撰稿人 阿Lo 發自北京 自2000年住到北京,陳冠中就一直在準備以小說來書寫中國(九十年代時他也在京住過 三年)。直至2009年才寫出第一本以大陸為背景的小說《盛世》,那時他快六十歲了。 之前也嘗試過別的中國大陸題材,但沒寫成,他認為有很多題材可用,必須等待對的, 就像題材也在等待對的作家一樣。2013年出版的《裸命》,原本是寫另一個樣子的西藏 故事,後來覺得勉強下去也未必有好結果,決定丟掉,重新尋找一段新的「關係」。 最新小說《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歷經兩年懷胎,其間也有好幾個想法,最後 有個衝動讓他決定了寫這個。其中最吸引和挑戰的就是小說類型「烏有史」 (Uchronia)——重寫讓人期待但最終沒發生的歷史,讓想像介乎於史實與虛構之間的 互玩曖昧中。 有人把《盛世》、《裸命》、《建豐二年》稱為陳冠中的「中國三部曲」,其實第四部 已在等待,不想重覆自已的作家笑說,下一部,可能會很溫情也說不定。 一部烏有歷史寫就的政治寓言。1979年,號稱憲政時期的中國,連任五屆的老總統在 1975年駕崩,三年後,1200人組成的國民大會在南京「選舉」少總統建豐成為第六任中 華民國總統。建豐二年已成就斐然,在中國人統治的中國土地上,近百年都沒有如此富 足安定的時候了。大國既已復興崛起,萬國競相來朝,國民見多識廣,外交也不再仰人 鼻息……本書要寫的既是建豐總統成就的中華奇蹟,更寫出了建豐君上心頭難以開解的 幾個心結…… ◎What if…台灣跟中國大陸之間無海峽 2014年10月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內地首播後成為網絡熱話,大家關注的,並非飾演「 臥底」的劉燁,而是承上啟下貫穿整劇、大多數時候只聞其聲或偶見背影的「幕後大老 闆」。好奇觀眾紛紛問,電話裏浙江口音的人到底是誰?為何接聽電話的會稱呼他為「 建豐同志」?蔣經國,字建豐。結果這位「同志」的事蹟首次在內地媒體流傳,媒體找 出「靠聲音走紅」的幕後配音員,還紅了「建豐同志成長記」、 「誰可稱蔣經國為『建 豐同志』」等一系列故事。 陳冠中版的「建豐」緣起,與電視劇無關,還沒看過《北平無戰事》的他卻為此而高 興,因這個名字過往在內地沒多少人知道。作家更把「同志」譜名之外的「字」升級為 皇帝年號,新小說《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為讀者提供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國特 色「異托邦」想像。 「2009年我寫《盛世》,把中國盛世推到幾年後的2013,不久的未來,在小說來說,變 成一個科幻小說,為未來而寫的。科幻小說裏的一個類型,就是烏托邦或反烏托邦, Utopia or Dystopia。U,是烏有,topia,是地方,烏有之鄉,烏有的地方,一般都是 以未來喻今天。」 「而另外,有一種較少人寫的小說類型叫Uchronia,就是『烏有的時間』,寫的都是過 去的一個時間點之後,大家熟悉的歷史完全改變了,你可想像相當有趣。比如Philip Roth的《美國陰謀》(The Plot Against America),寫羅斯福在二戰前的總統大選失 敗,美國和納粹德國會怎樣?Philip Dick的《高城堡裏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寫日本打贏太平洋戰爭,統治了美國。Chris Roberson的《天朝》 (Celestial Empire),寫鄭和下西洋,繞過非洲最南部抵達歐洲,從此改變歐洲歷史 。還有一本我最感興趣的,台灣應該早就出版可惜沒有,就是Vassily Aksyonov離開蘇 聯後創作的《克里米亞島》(The Island of Crimea),他寫十月革命時,反共的白俄 羅斯人逃到克里米亞,但紅軍打不過去,歷史上克里米亞是個半島,只有一小块非常窄 的地帶與歐陸相連,小說假設克里米亞是個孤島,所以紅軍打不過去,它就變成與紅色 帝國不一樣的『白區』,就是另一個世界。這其實跟台灣情況相似,隔了一個海峽,如 果台灣跟中國大陸相連,可能早就沒有後來的『中華民國在台灣』了。」 ◎What if…國民黨贏了1946年東北戰役 9月18日的北京下午,陽光微暖,在CBD一家意大利餐廳的室外,陳冠中講述他的 Uchronia,或稱Alternative History的故事,另一段沒有發生卻「可能發生的歷史」。 《建豐二年》在作家的後設假想中,1946年關鍵的東北戰役,國民黨打贏後,共產黨流 亡到蘇聯。首都南京金陵廣場和北平天安門城樓上,高掛老總統蔣公畫像。大哲人東蓀 在香港讀完1976年9月10日報章頭條「一代魔頭拉柴」後便壽終正寢,留下遺作《我花開 後百花殺?假如共產黨統治中國》。烏有鄉之中的烏有鄉。 假如真要「反轉」歷史,別的作家可會寫滿清憲政成功辛亥革命失敗,或吳三桂沒有放 清兵入關,或日本統治中國,甚至無關痛癢地穿越回大唐或明朝。歷史的轉折,往往帶 有偶然性,正如小說開首引用杜牧《赤壁》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即使周瑜獲東風相助,也得有睿智把風抓緊。 「所謂歷史決定論之外的另一種說法是,歷史不是必然這樣發生的,如果東風不來,就 走另一條路。我選擇1946年東北戰役這個轉折點,因影響重大,這一變,之後的歷史就 改寫了。國共誰統治中國,其實關鍵是軍事上的勝負。」 陳冠中特別強調,他主要想寫1949至1979,這三十年。選擇這個歷史「關節」,背後原 來有著私人情感。「小說裏面寫到的很多題材,國共、朝鮮戰爭,很多都是小時候父母 輩談論的話題。我覺得,後來我們在香港,國民黨如何如何,好像不大重要,特別是小 時候在旁邊聽,根本沒所謂。但對我父母和他們那輩,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大事。很多年 後,我還記得他們常常談的國共內戰、韓戰、立人將軍和蔣家父子等等,所以這些故事 很像是他們的故事,希望借此紀念我的父母跟他們的年代。如果不是1949之後這樣,他 們也不會離開上海去香港,我可能也不在香港。」 ◎What if…1979年中國已經富起來,奧運會都開過了 假設了國民黨統治中國後,這三十年會怎樣? 陳冠中覺得自己最花力氣的,就是為這提問,為虛構的歷史,尋找比較有根有據的史料, 作為寫作基礎。比如憑國民黨這些人物之前的行為,推斷出後來的可能性,於是涉及 1946之前的歷史,他都盡量用所知的真實史料。 「79年之後蔣經國就不再寫日記,所以大家都不確實知道他後來想些甚麼,為何會走上 所謂民主之路,只能猜。還好 ,我不用寫這個段落。」 「我是希望讀者能跟著小說的設計,去想像1949年到1979年國民黨統治中國這三十年間 ,有可能出現的一些面向與狀況……到了1979,中國可能已經很有錢,起碼大城市是這 樣,因為中國49年已經跟美國走,開始做出口,有工廠廉價勞工,在沿海城市輸出輕工 業產品給美國。當時美國也不需要日本、香港、台灣,完全是跟上海、天津、廣州做貿 易。中國已經富起來,連奧運會都在南京開過了。」 「至於中共為何逃到蘇聯?這是戰敗必然的,當年長征時,他們本計劃如果打不過國軍 ,最後沒路走就跑到蘇聯。那麼台灣,只是個以農業為主的中國省份,根本不會出現太 多外省人;很多人根本也不用去香港。香港只是個很普通的轉口港,但她仍是個英國殖 民地自由港,可走私外國貨,賣到廣州,因為中國日益富裕的市場有此需要。關於西藏 的『一國兩治』,其實中華民國1946年憲法就容許地方自治,蔣介石時代都是用這個憲 法,所以這並不違憲,起碼有很強根據。至於北平,應該不會有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前 面雖然沒有大廣場,但那一段的長安街在民國已通車;天安門城樓或許沒有現在的高, 但天安門作為舊皇城的南門,是有可能掛上老總統像的。」 ◎回到未來,全球化超時空視角 相比《盛世》聚焦帝都「嗨嗨」心態、《裸命》的漢藏性隱喻,《建豐二年》「回到未 來」式全球化超時空視角更加複雜。 小說的第二部份「如此中國,這些人這些年這些事」出現的七個/對人物,自必為鋪排 各種前因後果而存在。比如陳冠中自小聽父母談起的「立人將軍」,他說,這章有其軍 事目的,通過他來交待為甚麼國民黨會打贏?朝鮮戰爭會怎樣?「平旺」那章,如何看 國民黨與西藏的關係?「船王浩雲」,重點之一是給釣魚台一個解說。現實中,1973年 死於秦城監獄的「東蓀」,陳冠中讓他生一場大病後多活三年,居住在香港,把書寫成 ,也透過一直反對一黨專政的大學問家,說清楚國共之事。 地緣、政治、經濟之外,還涉及流行文化和點點社會民生。在「麥師奶與麥阿斗」從農 民工到城市打工妹的故事裏,陳冠中希望指涉中國大遷徙的現象,而草根階層也可成材 。「麥阿斗與新浪潮導演合作拍電影還捧中國金像獎。現實中有位導演真名也叫文光, 79年首作《蝶變》,第二部《地獄無門》,我就把它寫成《煉獄變》。」陳冠中雖不是 打工階級,但戲痴麥阿斗的觀影成長史竟有著作家點點影子,裏面提及的很多粵語殘片 也算是他的童年回憶。 最後陳冠中還借「樹森與歐梵」重整文學部份,為給老舍及其他作家補上另一段人生。 「1968年老舍本將獲取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兩年前已自殺。如果在國民黨治下,他不會 跳到太平湖,其他作家也會繼續寫作。那部《正紅旗下》,老舍寫了八萬字就不敢寫, 但我在小說裏說他寫了一百多萬字。很多沒完成的文學作品,我都讓他以及其他作家完 成,包括沈從文的《存者》。」 重構沒完成的「文學烏有史」之外,陳冠中更以「樹森與歐梵」合撰的《中國小說 1949-1979》,借機整理真實但還未出現的「漢語作家史」,為之列一個清單: 「首先我覺得,好的作家,不管他在香港、台灣、大陸,都會寫出東西,不去香港、台 灣,留在大陸,也可能是好作家,比如劉以鬯,在上海也會寫他的小說,不一定在香港 才能寫。第二是,在老舍拿諾貝爾獎之後,我寫了第一、二代之後的作家,這個名單, 全是真名,很多大家都不認識,因一般人只知道自己地方的作家,我故意把三地弄在一 起,從嚴肅文學到流行小說都有。如果活在太平盛世的中國,他們其實都可以寫出東西 。延安作家全沒放進去,因他們已跟共產黨跑掉。」 ◎中港台,平行時空下的新關係 他認為,多年來,一談中國作家,就沒有台港,香港作家也看不到兩岸,台灣文學史也 缺篇章。曾在香港、台北、北京三地生活,陳冠中寧選「華文作家」這個跨地域的稱呼 。創作無分邊界,正如這部小說,借「烏有」之名企圖把既定的地域族群概念推翻,來 一次「大洗牌」,A與B調亂地理身份後會怎樣?背後的意識形態會否因此而扭轉?當身 邊朋友的名字被寫進小說裏,這個「烏有」可會給朋友的現實作某種導航?真實與虛構 形成的平行時空可否產生新的關係? 小說中北平的「建豐二年」與現實裏蔣經國的中華民國總統第二年,同樣在1979年交疊 。這一年,小說中「電工京生再貼小字報,暗喻少總統是新獨裁者」,現實中,台灣則 在該年12月10日發生美麗島事件。「新中國烏有史」以此作為切斷點,可堪解讀。 「讀者最有權去解讀,我就是想把這些東西寫出來,起碼提供一種可能性。我最願意大 家去討論,甚至不同意,可以寫出另外一種發生方法。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很有價值,會 對大家理解歷史更有用。」陳冠中覺得,這個小說,大概只有很少數的人會感興趣。但 他一如以往,每次都把它當最後一次,寫完後就像把積累多時的所思所想全清空。 七年來,陳冠中暫時完成的「中國三部曲」,已由科幻到烏有,那麼,他眼中的現實中 國又發生著怎樣的變化?「2008年後,許多中國老百姓有了嗨賴賴,high-lite-lite的 『盛世心態』,這已是『新常態』,至今依然。不過,官方想大家看到的歷史不一定是 唯一的歷史,小說家要寫出他自己感受到的真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9.14.87.14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443506402.A.6D7.html ※ 編輯: qwertykey (119.14.87.149), 09/29/2015 14:23:26

09/29 17:39, , 1F
感覺不太重視考據,主要是想呈現作者假想的另一個世界
09/29 17:39, 1F

09/30 13:43, , 2F
翻轉的太徹底,恐怕能依靠的資料也不多
09/30 13:43, 2F

09/30 16:33, , 3F
中華民國一直在大陸建豐同志不一定能順順接位
09/30 16:33, 3F

10/02 10:13, , 4F
《高堡奇人》中德日瓜分美國,史實上也不可能實現
10/02 10:13, 4F

10/02 10:15, , 5F
這類作品主要就是犧牲合理性來發揮作者的奇想
10/02 10:15, 5F
文章代碼(AID): #1M2YZYRN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