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人性交易所 觀後

看板Drama作者 (只問白頭于飛故人相偎)時間3年前 (2020/10/12 02:47),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先說,膚淺的我一開始是衝著「兩廳院下半年唯一一場十八禁」的宣傳買的票 而進劇場後第一幕也讓我感覺到,對,這真的是限制級 而隨著一幕幕的發展,雖然大概知道劇情在說什麼 卻仍有點抓不著頭腦 兩個小時看完後的閉幕掌聲 儘管拍著手 心裡想的卻是:幹,我到底看了啥 直到演後座談 聽到提問者與導演的一些對話,再回憶一下此前兩小時的印象 才慢慢感受到這齣戲的「後作力」 這齣戲的劇情可以說非常簡單 就是一對因過度消費陷入鉅額債務的夫妻 在還債壓力下所面對到的情況 以及最終不堪債務壓力 妻子選擇自殺 卻沒能好死,而丈夫則在債務壓力下為尋死的老婆加工自殺 而走過這場債務與謀殺雙重「危機」的丈夫 最後還想要重啟人生的故事 七幕劇,每一次換幕都有一個主題 謀殺X 某某(愛情、…..) 看戲的過程沒領悟到這個主題的意義 反而是在演後座談時,才理解到 這裡的主題,一個是死,一個是生 每一幕都有些什麼死了,什麼好像又誕生或活著 但戲落幕後重新咀嚼這齣戲 卻覺得有幾個不滿足 1.中文劇名「人性交易所」讓我產生期待落差 進劇場前會以為有什麼樣的「交易」存在 這個期待嚴重影響看戲過程中對每一幕的理解與感受 英文劇名「Love and Money」就清楚多了 因為這齣戲緊扣著各種情感、金錢、物質慾望 儘管不能說交易不存在 但實際上,我個人會認為這更像是一種價值選擇 我願拿我的人性換取結束債務 我願拿我的尊嚴換取償債金額 我願拿我的青春美貌換取金錢 我願拿我的愛情換取婚姻 或許,延續原本的英文劇名會是更好的方式 2.劇本轉換進中文後,產生文化背景和語言的認知落差 看完戲後把英文劇本找出來看 只能說這真的是個好本子 但我的理解是,原劇中夫妻兩個同樣陷入過度消費的債務困擾 且選擇以出賣肉體等方式來償債 最後才會在債務壓力下令妻子選擇走上絕路,丈夫更「主動」尋找解脫 可是這個部分在劇本轉入中文後卻變的非常薄弱,很難領會 例如,丈夫去試駕奧迪,丈夫覺得自己「原本可以」買這輛車 但實際上,以丈夫當老師的薪水,這可能不一定合理 可是這個部分在文本轉換的時候很難讓人理解,畢竟台灣人(或中文環境者)不知道一個 英國老師買奧迪車算不算是奢侈品 而在第四幕中,原劇本是用5名旁白表現丈夫出賣靈肉換取償債金錢的心聲,同時與妻子 走入病態的購物慾望作對比 但在「人性交易所」中 旁白者直接延續了上一幕丈夫捨棄尊嚴懇求一份卑微工作的場景與人物裝扮,雖然可以展 現剝削者可能是同一階層的所謂「成功人士」,但同時也會有點錯亂 這讓原本可能想要表現出「丈夫的愛在妻子的慾望中逐漸死去」的過程,難以被理解 最後,每次看到外國改編作品時 我總是會有些疑問,好奇這些改編作品是否因授權等原因 無法改動劇本的角色背景 因為看亞洲演員扮演歐美角色,總會讓我有種「青衣唱花腔女高音」的感覺 就算模擬得再好,演員的外型就很難直接連結到西方的文化 在這齣戲裡,這種感覺更甚 畢竟消費習慣、金錢態度、價值觀與文化等差異都存在 要如何把劇本希望表現的「情感」與「金錢(外在價值)」的衝突和選擇表現出來 是不是能根據台灣自身文化與價值觀背景作出一定程度的劇本改動會更好 這一直是我在看戲時常出現的疑問 說完了覺得可惜的部分 仍然得強調,這是一齣我覺得值得的劇 看過劇本再看戲會更好 還有就是,王安琪的表演讓我嘆為觀止 不論是扮演被金錢腐蝕得透透的、資本主義上層的管理者 或者是扮演正要踏入金錢陷阱、帶著些許純真、些許懵懂,願意交換但還不確定自己有沒 有底線的年輕女性 都非常有說服力 感謝您的詮釋 這是一個美好的演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66.15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rama/M.1602442029.A.171.html

10/12 03:28, 3年前 , 1F
推 看完謝幕感想,可惜沒留下來聽座談.滿佩服最後Jess 獨
10/12 03:28, 1F

10/12 03:28, 3年前 , 2F
白,很大段台詞需要消化
10/12 03:28, 2F
文章代碼(AID): #1VWrCj5n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