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 【台北藝術節】雷雨2.0

看板Drama作者 ( )時間11年前 (2013/08/13 23: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衝衝忙忙趕買著台北藝術節的演出,繼上周的免費戶外演出作開場後, 買票進場的第一齣是來自大陸的演出。事前的研究工作(一向)沒做,對本 劇的認識僅止於此,渾不知雷雨在大陸劇場界的知名度(比擬國外的莎士比 亞),更不知導演的手法與創作理念為何。看完演出加上映後座談,十分推 薦。如果對劇場裡的影像同步呈現有興趣,本劇不容錯過。 舞台上的畫面設計簡單易懂,後方有三區的室內空間,其中兩間有門互 通(或直接從開放的另一面進出),另外兩間居中則有個小巧的假樹空間做 取景處。比較有設計感的舞台區只佔了三分之一,離觀眾較近的三分之二, 大多數時間是用做工作區緩衝通路用。儘管如此,靠近觀眾的懸吊螢幕下方 仍塞入個固定攝影架,做特寫鏡頭拍攝區。介紹至此如果知道導演打算玩得 花樣,只能說你真懂! 開演才知導演藉四台攝影機,搭配腳架或手持,不斷切換同時演出的遠 景與特寫畫面,投影在大螢幕上,串成個一幕到底的四台攝影機聯手演出。 儘管講述個兩女一男,不同階級下的男權壓迫女性的簡單故事,主要演 員三人,卻不時得由其他人提供手腳四肢、甚或模擬主角視角取景的畫面做 穿插。上一幕見女一從床上起身移動,同時也有飾演手部動作的演員就定位 ,準備待會的特寫鏡頭捕捉,(呈現的攝影取景畫面)一氣呵成而不顯得突 兀,事前的校正排練下得苦心不比傳統呈現方式來得簡單。儘管導演採取電 影手法來處理舞台劇,但真正的影片拍攝現場也不會毫不中斷的、力求畫面 銜接一次到位的瘋狂執著。更別提舞台左方另有音效現場配音,或是樂手現 場演奏音樂伴奏,十分充實忙碌的舞台。 說到底,儘管抬頭看螢幕呈現的影像很累人,但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目光 要被嚴肅的工作人員拉去,還是關注主要角色肢體一邊動作的局部特寫演員 ,甚或不斷切換攝影師/演員身分的其他人,都讓身為觀眾的我忙得很。還 好本劇只有70分鐘,對觀眾、演員,甚至導演都可說是一件福音。 也因為得忙著在不同的演員/工作人員做切換(舞台上紛紛擾擾,我想 少有人能忍得住全程只看剪接拼湊好的影像),觀看本劇並不會有入戲、為 劇情感同身受的部分,甚至可說很多時候,是很抽離地在看演員依導演設計 好的方式”造假”,就好像觀看魔術師變戲法的同時,同時看見舞台後配置 好的人力走位,或魔術師衣服手套遮演下機關手法,十足清醒的旁觀而已。 但如果觀看舞台劇的表演只為投射情緒在特定演員身上,又太小看現場 演出的魔力與自我催眠特性。 其中唯一一小段沒有攝影畫面的剪接,當女二以外的演員工作人員將兩 間房間的道具陸續搬移,推放在前方的工作區時,只見女二仍處在醞釀的情 緒間放空,待場景佈置好,眾人排排站在大型道具後方,彷彿成了舞台佈景 的一環時,原本只是雜物家具的堆放,在女二的走位移動下,也就順理成章 地在舞台上出現一處高聳攀爬孤山,留待女二在這臨時堆砌好的人工場景裡 ,演完她的心理故事。 至此,你要說本劇只是個玩弄新潮技巧的偽舞台劇作嗎?這個小插曲卻 又明白呈現舞台劇的面目,憑著演員的表情肢體動作,把前面將近一個小時 剪接出來的影像真實,在一瞬間抹滅得乾淨,且轉換的毫不滯礙。接著出現 的影像重製與結尾,又前後呼應的走完導演想呈現的舞台劇呈現風格,但比 起全劇僅靠影像拼貼的方式,我更愛這一小段的破格,也因這一短暫的攝影 機罷工,更讓人反思舞台劇到底是什麼? 媒體影像只能作為配角輔助,還是另有使用方式,本劇給了個很獨到的 切入角度(而且為達執行,不擇手段)。 對我而言,舞台劇本該就有各種可能-只能如何如何,比起傳統守則? 只是主事人的缺乏想像與彈性的託詞罷了,就像料理也不能只依循傳統,逃 避新知識技法的故步自封。 大陸周刊的劇評 http://www.bravo.net.tw/services/professional-016.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52.243.205
文章代碼(AID): #1I2b3Rib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