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狂想劇場《逆旅》

看板Drama作者 (yiwen)時間12年前 (2011/12/25 02:58),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話說前頭,雖說標題為「心得」,但內文大多為「考碑文」,不喜慎入‧ -- 網誌版: http://catcheesecake.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html#more 戲才開演大約二十分鐘,我就開始在坐位上不安份的蠕動,幾分鐘的時間就已經足夠預知 這齣戲的全貌,對於後半段的發展不僅沒有一絲期待,反而隨著時間的增加添上更多不耐 。 小看了改編經典文學作品? 導演利用月臺、旅人過客不停穿梭在場上的意象,定調整齣戲的氛圍,企圖貼合郝譽翔的 父親終生顛沛流離的人生際遇;說故事的方式很清楚,由藍貝芝飾演的女兒(郝譽翔)擔 任說書人的角色貫穿全場,時而跳脫出來對著觀眾自白、時而進入故事推展著劇情前進, 確確實實地說到哪裡就演到哪裡。 改編的方式很安全、故事內容也是一般大眾刻板印象中可以想見的,在那個戰亂年代從大 陸流離至臺灣的「外省人」身上可能發生的事情,劇中大多數使用的詞句都很美,相信編 導們必定將此書看得滾瓜爛熟......但除此之外呢?導演十分盡責的重現原著,那麼最簡 單的方式就請觀眾們回家自己看書就好(甚至可以從完整的文字中得到更多感動),何必 得坐在劇場內打瞌睡呢?我看不到除了說故事以外的企圖,或者說,同樣身為一位讀者的 導演用何種態度看待這個時代悲劇? 演員,知道自己活在哪一個時空嗎? 幾位飾演主要角色的演員,若從他們滿滿的劇場經歷看來,此次觀看的心得我完全給不出 及格的分數。先說貫穿全場的女兒(藍貝芝飾)一角,她在自述與情境角色中的轉換幾乎 看不出差別,「冷調的訴說故事」與「激烈的與母親爭吵」之間的語氣與話術聽起來甚至 一模一樣;若演員真在角色當中,當開場時她在月台上目送年輕的父親遠行,我就不會誤 認為那是在與舊情人道別了。此次演出的劇本改編自文學經典,臺詞所選用的詞句較具文 學性、不那麼口語,這點是可以接受且合理的,因此演員需要花更多力氣讓臺詞聽起來像 是在「說話」而不是「朗誦」,但太多時候我都覺得是藍貝芝本人在舞台上朗誦著郝譽翔 的故事。 再說郝譽翔父親(溫吉興飾)一角,就劇情線索帶給我的理解中,父親經歷過戰亂、流亡 、死別、迷失...身不由己地被禁錮在沉重的回憶中,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自己,但我 在演員身上看不到這種悲劇性、經歷過歲月的滄桑,甚至那種穿梭在不同女人之間尋求慰 藉,帶點自溺性的自憐,這些都沒有;最基本的上了老妝後該有的老態,也十分不明顯。 不曉得是否因為要刻意模仿外省老年人說話的腔調,導致在說話語氣上出現不自然的抑揚 頓挫,彷若我們在韓、日劇中會聽到的可笑配音,既不入戲也不帶感情。這點在其他需要 「北京腔」的演員身上,問題聽來更為嚴重。 而年輕的父親(莊凱勛飾)一角,看得到情緒卻不見「態度」。一樣是悲傷,失去水月的 悲傷,與戰爭發生後被迫逃離家鄉的悲傷,兩種悲傷該是有區別的吧?此外,即便年輕父 親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跟女兒真正發生接觸的意象角色,兩人拿掉時空間隔後一樣會有 情感的牽絆在,不過我在劇中其實感受不到兩人父女之情的交流。 行文至此,我只能說上一齣的《賊變》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劇本夠好、演員底夠厚,拿掉 後還剩會下什麼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238.27

12/25 22:18, , 1F
我喜歡月台的設計和概念,中間留一通道推進各種道具也很棒
12/25 22:18, 1F

12/25 22:21, , 2F
除此之外就沒了。劇本沒寫好,很難進入劇情該有的情緒裡
12/25 22:21, 2F

12/28 00:01, , 3F
沒看過原著 所以只注意劇情發展 沒特別去注意演員表現 但是
12/28 00:01, 3F

12/28 00:03, , 4F
溫吉興的口音真的讓我很出戲 不過我喜歡情人們和姑姑 ^^
12/28 00:03, 4F
文章代碼(AID): #1EzY3eCI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