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藝言堂/劇場不是文創產業

看板Drama作者 (藍天驕子)時間13年前 (2011/04/16 11:39),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文連結: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263380.shtml 由於已是幾天前的文章,不算"新聞", 故以"分享"為分類。 ------ 【聯合報╱鴻鴻(作者為導演、詩人)】 2011.04.10 01:08 am 真心話說在前頭:劇場不是文創產業。 政府把劇場看成文創產業,準備挹注大筆推展預算,照理說應該感恩戴德才對。 可是我不得不說,這個誤會可大了。 劇場是一種高耗能的笨重藝術行為。 不像影音、書籍,一旦作品完成,即可無限複製流通。 劇場卻需要大量人力、空間、耗材,所費不貲,才能持續演出, 巡迴更是浩大工程。劇場演出最可貴的「現場性」, 必須依靠這些省不下來的手工與汗水,先天就不是易於循環複製的商品。 所以一般劇場演出必須靠補助,否則收支平衡都很困難。 台灣的「文創產業」遠景看似誘引企業投資的胡蘿蔔, 實際上和各縣市政府熱中的嘉年華,思維如出一轍,就是要吸引人潮。 官辦活動向來重量不重質,只要人潮湧入,媒體曝光,就算成功。 至於節目內容,根本無人深究。 眾多演藝團體為了花博、為了建國百年的丁點經費, 勉強端出良莠不齊的節目,仍然無助於整體藝文環境的提升。 台灣政府瞻望的「劇場產業」模型,無非是百老匯歌舞劇、或大陸的「印象系列」, 然而那都必須仰賴大量觀光客的支撐。 鼓勵團隊往「定目劇」發展,觀光需求與藝文市場兩環配套卻都未成熟, 連揠苗助長都算不上,只能說是緣木求魚。 這只能證明一點:主政者腦中光想著一件事:商業=政績。 然而事實證明,每年台灣能有幾部「寶島一村」、幾部「海角七號」? 成功範例並不能代表這是藝術創作唯一的出路。 事實上,多數表演團隊,都還陷於無米之炊的窘況。辦公室、排練場、合適的演出場地, 無一不缺。有點慈悲心的文化局(如台北市),會苦心找出閒置空間,讓劇團申請使用。 然而空間會閒置,通常是由於老舊不堪、空間畸零、偏遠難至, 又經常比鄰住宅區,只適合排練默劇。 總而言之,是把一些難以利用的廢墟,暫時「施捨」給表演團隊。 稍好的閒置空間常位在商業用地,電費高昂,表演團隊根本負擔不起。 水源劇場蓋好了卻變成蚊子館,無人有能力進駐,就是一例。 一方面政府寄望表演團隊能代表精緻文化出國爭光、又能在節慶時幫忙錦上添花; 另一方面,卻是任由多數團隊三餐不繼,撿社會資源的殘羹剩菜。 文建會的扶植辦法和國藝會的個案補助,猶如杯水車薪,無法解決藝文環境的根本困境。 缺乏理想的演出場地,也導致製作思維的扭曲。 官方熱中硬體建設,卻沒有長遠規畫與務實思維, 導致全台灣找不到一所500至700人座的專業中型劇場── 這個規模最適合在不用麥克風的情況下演出, 最能讓觀眾席的每個角落都可看清舞台細節,也是多數劇團最容易達成的觀眾目標。 任何歐洲的國家劇院,通常會有300人的小劇場、500人的中劇場、900人的大劇場。 然而台灣,不是百人以下的小劇場,就是千人以上的超大劇場──從國家劇院到小巨蛋, 實在都是極不適合戲劇演出的大怪物。 巴黎、柏林等文化都會,以及亞維農、愛丁堡等藝術節的榮景, 其實是由政府穩定而高額的支持,打造出來的。 台灣的文化預算不多,用在刀口上更顯得要緊。 不必奢想「超英趕美」,能不能規劃一些專業又廉宜的排練場、 建造幾所專業中型劇場、好好籌畫一座表演藝術資料中心…… 這些都能促進整體藝文環境的多元健全發展,比「文創產業」的大餅,實惠多了! 文建會,不要往旁邊看,我說的就是你。 【2011/04/10 聯合報】@ http://udn.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4.238.159 ※ 編輯: home99888 來自: 210.64.238.159 (04/16 11:39)

04/17 00:18, , 1F
鴻鴻終於肯跳出來說出花博的戲劇演出爛透了這個事實啊~
04/17 00:18, 1F

04/17 00:37, , 2F
政府看來是用選遊樂園駐園節目的標準來選定目劇的~
04/17 00:37, 2F

04/17 00:50, , 3F
我覺得鴻鴻在劇場界真是獨樹一幟 既是主觀的創作者 也
04/17 00:50, 3F

04/17 00:50, , 4F
是跳脫的旁觀者
04/17 00:50, 4F

04/24 00:58, , 5F
同意
04/24 00:58, 5F
文章代碼(AID): #1DgGzOKA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