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歌劇改編電影 "魔笛"之必要 文/焦元溥

看板Drama作者 (someone)時間16年前 (2008/01/28 20: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歌劇改編電影 "魔笛"之必要 2008.01.28 【聯合晚報╱焦元溥】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4198980.shtml 由英國戲劇鬼才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導演,資深電影編劇史蒂芬弗萊 (Stephen Fry)英譯歌詞的電影版莫札特歌劇《魔笛》,即將於除夕夜於台灣上演。 對於所有電影與非電影迷,歌劇迷和非歌劇迷而言,都應是值得喜悅的年度盛事。 《魔笛》究竟有何魅力?此劇是莫札特最後的歌劇,但它並非以義大利文寫作、給 當時上流社會看的「歌劇」,而是以德語演唱並含對話的「歌唱劇」。電影以自由 改編後的英語演唱,精神上而言並未離開《魔笛》。由於《魔笛》劇本作者史卡奈 德(J. E. Sehikaneder)和莫札特都是共濟會(Freimaurer)成員,此劇也因而隱含 共濟會的宗旨與對當時政治的批評,過多的暗示和理念宣傳雖導致《魔笛》情節發 展不合邏輯,卻也利於導演在不悖原作精神下整理改編。布萊納將場景從古埃及拉 至一次世界大戰,細心剪裁下盡展老練的戲劇功力,確實提出成功的改編成果。 但《魔笛》的精神是什麼呢?雖然史卡奈德在劇中多所諷喻,但莫札特的音樂仍然 一本初衷。他雖能不留痕跡地融會各種風格,以刻劃入微的心理描寫為劇中人譜下 最適合的旋律。然而,無論劇中人是正是邪,是好是壞,莫札特永遠只描寫而不 「批判」。他不是不能看出劇中角色的問題,也不會傻到不知道劇本的確有「壞人」 ,但莫札特總能站得更高一點,看到所有「惡行」背後的無奈與痛苦,知道所有誇張 、脫序、殘酷、無情,其實都有深沉的人性因素。他真正憐憫劇中人,博愛地給每一 個角色優美的旋律,讓他們真實唱出自己的故事與生命。電影版真正懂得莫札特的心 ,除了鞏固愛情主線,在夜后與大祭司薩拉斯托的角色設定上也更為合理,讓《魔笛》 除了諧趣更能令人感動。 即使寫作《魔笛》時已貧病交迫,身處絕望之中的作曲家仍然譜出明朗澄澈的樂想, 而《魔笛》也終成莫札特一生寫照,以無與倫比的天才將飄搖的生命化作永恆。而無 論世人如何評價這個電影版本,布萊納的導演心得堪稱經典名言—「《魔笛》讓我們 知道,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中得到愛和幸福。但音樂則非關可不可能,而是人生所必 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94.201
文章代碼(AID): #17dSf4er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