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羅底之死

看板Diary作者 (不是宅男)時間6年前 (2017/06/21 15:1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初見「希臘女神Aphrodite」一詞時,我腦中浮現的是大理石雕「米羅的維納斯」的形象 ,或者是阿富羅底這樣的希臘名對我來說比較陌生,因此對應的是較為生冷的印象。(而非 油畫「維納斯的誕生」中的形象)而一說到殺牛機器,我就聯想到英國老牌樂團Pink Floyd 的代表作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這首歌恰巧旨在諷刺僵化的教育體制)的MV中,戴著 面具穿著制服的學生排隊跳入絞肉機的畫面。而這兩相結合後就在我腦中構出了一個突兀 弔詭又具衝擊性的景象。 把「美」的要素抽出來,製成標本;然後一小瓶一小瓶分門別類地陳列。不禁讓我想起 了國中時課本下的註釋,我始終覺得,考一字不差地默寫註釋,是我受過的教育中最迂腐 的做法,純粹為了批改的方便,扼殺了無數學子對文學欣賞的興致。 既然提到文學欣賞,不得不說所謂的藍色窗簾。藍色窗簾是流行的網路用語,源自於一 則短文:「原文:這裡有一面藍色窗簾。課本賞析:作者藉由藍色的窗簾隱喻自身內心深沉的 憂鬱。作者真正想表達的:這真的就是面藍色的窗簾。」而後藍色窗簾一詞就用來代指那些 附會強解的解析。而早在這詞廣為流傳之前,我就遇過活生生的例子,在國中時上到背影 一課,考試時有道題目:「作者父親穿的紫色馬褂、橘色的橘子都是暖色,象徵父愛的溫暖 」過了多年,我始終覺得這樣的解釋十分荒唐,說不定他真的穿了件紫色馬褂呢?況且無論 對文意的解釋是牽強、是荒謬或是十分合理、巧妙無比,我認為文學不應該有表準答案的 解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詮釋,而其中沒有對錯。 然而那些制式又主觀的解析充滿了我國一直以來的國文教育,導致人們反而失去了對美 的感悟、欣賞美的能力與慾望,淪為背註釋的考試機器或因此對文學生反感失去興趣。在 現今的二十一世紀,這狀況仍未見改觀,這一個世紀來我們的進步實不足道,不禁讓人感 嘆,嗚呼哀哉! 這就是二十一世紀:我們的。 -- 還我西門 還我西門 還我西門 還我西門 還我西門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7.18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iary/M.1498029598.A.963.html
文章代碼(AID): #1PIXuUbZ (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