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就好

看板Diary作者 (堅持到底的信仰)時間14年前 (2010/01/06 14:2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深信離苦得樂一直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標,而「快樂就好」正是現階段的處   世態度以及思想。「快樂就好」這四個字不管是說出口或寫下來都很簡單,然   而能夠做到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多年來我領悟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很少人能夠   很順利地控制自己的心。     如同我曾寫過的:「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和地,也不是生與死,更不   是我站在妳面前妳卻不知道我愛妳。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了卻做不到。後   來我也才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有『知易行難』這句話流傳下來。」     達賴喇嘛也說過:「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   用。」雖然看完會讓人豁然開朗頓時輕鬆不少,但保證下一秒我們又恢復成原   來的自己,遇到了事情還是緊張跟擔心。原因相當簡單,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心   不去擔心。     到底什麼是快樂我已討論過很多次,但發現其實很難明確地去定義到底什   麼是快樂。好比有人會覺得今天跟男朋友一起出去玩好幸福喔,百貨公司週年   慶買了好多東西根本是賺到了,吃了生日大餐又收到很多禮物實在是太開心了   ,但假若男朋友加班是不是就代表不幸福,百貨公司沒有週年慶就沒有賺到,   一年只能吃一次的生日大餐所以只能開心一次?     提出這樣的例子只是想表達我覺得所謂的快樂都是人們自己外加與所追求   的,我可以藉著看電影打籃球上網或跟朋友出去郊遊踏青逛街等等之類的行為   讓自己感到快樂,但如果很不巧地我們被關進了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密閉   空間永不見天日,什麼事情都無法進行那還能夠快樂嗎?我自認不行。     就上述的例子延伸我了解到我們可能很難追尋快樂頂多只能避免痛苦,套   用佛家所提出「人生八苦」的論點 (就假設人生當中真的只有這八個苦沒有多   餘的了 ),如果我們能夠完全脫離這八苦,即使不知道什麼是快樂但或許至少   再也感受不到苦了。     倘若很難定義快樂那釐清一下何謂痛苦是否比較容易?我認為因為我們有   所求、有些慾望不能被實現導致痛苦出現,所以這就是人生八苦裡其一「求不   得苦」的緣故。     有所求的另一個層面應該可以代表不知足,而這邊必須說明一下知足跟滿   足是不同的意思。     引述我在文章《離苦得樂》裡的一段話:   滿足是必須超越或達到本身的要求才覺得滿意,而知足是本身認為這樣就很足   夠了。舉個例子來說,有天上帝突然出現說要給一個人很多很多的財富,上帝   原本打算給他一億元,結果這個人認為一億不夠要五億才行,因此上帝給了他   五億元而他也才真的滿意這個數字,這種情況就是滿足。另外一個人聽到這個   好消息在上帝還沒跟他說要給他一億元之前就只跟上帝要了五千萬,對他來說   五千萬就夠下輩子過活甚至還可能太多,這種情況就是知足。知足等於無所求   ,既然無所求就代表一切現狀皆滿意,既然滿意的話那就會發自內心的感到快   樂。   月入兩萬元的人如果感到知足他認為這樣就夠了,不用穿戴名牌不用享用大餐   不用轎車接載,但月入五萬的人如果不滿足,光是一個LV包包可能就不夠支付   他一個月的開銷,這樣即使他的月薪比兩萬元的人高出三萬塊,他也無法快樂   。因此也才有「知足常樂」這句話。     重回第一段所提的,或許有人會納悶為什麼人生目標就是離苦得樂,我在   這邊稍加說明。人生是有階段性的這點無庸置疑,而每個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的   目標,目標達成了就會感到快樂開心、有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等等之類的,相   對地未達成的心情則是失落失望失意、難過悲傷憂鬱鬱卒悲慟。     簡單而言不管是哪個階段或哪個目標(隨便怎麼套用),最後就是完成與未   完成,當然反應出來的心情有很多種,超開心、開心、普通、可接受、勉勉強   強、沒感覺、小失落、難過、超難過等等之類的。從超開心到沒感覺大體而言   不太會打亂步調,也比較少人會去抱怨或者是不開心,可是難過就可能會擾亂   我們的節奏並讓人跌落深淵。     講到人生階段性的目標就得提一下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假設可   以真的按照馬斯洛(Maslow)的理論進行,那也代表說每個階段達成時就能夠獲   得快樂,但我以為在自我實現的金字塔頂端上還有個更高的層次,那就是「幫   助他人自我實現」,換種較專業化或學術性的名詞,那就是「回饋社會」。     這跟佛家說的慈悲心不謀而合。     引述我在文章《如何離苦得樂》裡的一段話:   然而我也認為真正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安穩與平靜,是來自於心靈深處的,心   靈的快樂可以超越物質的快樂,不需要依賴任何外界的東西,是由內心向外散   發的,而且我認為那種快樂是會讓人願意把自己的快樂傳達給其他人,因為會   發自內心真誠地感謝週遭曾幫助你的人(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接著也會開始   想幫助其他人,也因此才會有「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出現。     曾在文章《多元思考二元決定》裡提到:   雖然很多人說要多元思考但不管再怎麼多元很多事最後只能二元決定,要、不   要,好、不好,行、不行,走、不走,分、不分,賭、不賭,上、不上……等   等之類的。多元思考只能評估這件事情該怎麼下決定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或減   少傷害,如何能有利於雙方或讓彼此的損失減到最低這樣而已。     所以說這二元決定完的後果也只會呈現出那幾種情緒面向,好比超開心、   開心、普通、可接受、勉勉強強、沒感覺、小失落、難過、超難過。用單純的   二分法終極結果就是快樂與不快樂兩者(當然這樣是不正確的),沒意外的話大   部分的人應該都是想選擇快樂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的人生的目標就是追尋離   苦得樂。     事實上我覺得快樂是一種心態問題,好比以前的人肯吃苦,現在的年輕人   被說成草莓族,沒有抗壓性或是公主病,但很多七年級生依然堅硬地活下去,   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覺得很痛苦世界末日到了,但有人覺得沒什麼或是咬緊牙   關忍一下就過了,苦不苦是一種比較性的問題,快不快樂也是自己所定義的。     在於心念的轉換而已。     如果月入兩萬五你覺得不快樂,你認為五萬塊才能快樂,那很簡單,就去   兼職或是找更好的工作,這時候你不會覺得加班是痛苦的,你不認為一大早爬   起來去上班是辛苦的,因為看到月底的薪資單你會感到快樂,如果你覺得加班   很痛苦那就享受月入兩萬五的快樂。     錢少有錢少的煩惱,錢多有錢多的困擾,有的人月入兩萬五可以怡然自得   ,有的人月入十萬了照樣悶悶不樂。     我覺得離苦得樂是人類的本能,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用錯方法,好比「趨樂   避苦」或是「苦中作樂」。而趨樂避苦的這個樂我也認為很多人搞混了,那其   實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一種享樂而已。     我文章《離苦得樂》裡面有提到:   有人可能會說我不想要唸書,對我來說看電視、玩線上遊戲、睡覺才是快樂。   其實那根本不叫做快樂,頂多只能稱之為享樂。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安穩   及平靜,寒窗苦讀雖辛苦但功成名就會得到榮譽以及他人的讚美,因為享受一   時的誘惑看電視偷懶睡覺而名落孫山,內心會感到愧疚與受到良心的譴責。一   夜情雖然有不同的新鮮刺激感且肉體能達到高潮,但一夜過後卻讓靈魂感到更   加空虛,這些都只是享樂而不是快樂。     至於何謂苦中作樂以及自得其樂呢?引述我文章《自得其樂》其中一段:   有句話叫苦中作樂,但我認為這並不是最高竿的,自得其樂才是最高境界,畢   竟苦中作樂代表這件事大家認為本質上還是苦的、難以面對,只不過在苦中想   辦法找尋樂來讓自己不感到那麼苦,我認為是治標。教育部國語辭典對自得其   樂的解釋如下:能悠然體會其中的樂趣。我想在一件苦悶的事情當中去發現它   的趣味所在或享受其所呈現出來的苦才是治本,並不是因為它苦而苦,而是切   身地去體會苦接著享受苦,那麼苦或許就不再是苦,而享受苦的這項行為成了   一種樂趣。     所以說,我覺得任何事情的任何決定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只要你快樂就好   。某件事情你的作法是錯誤的,會遭人家的抨擊或是不苟同,但是你做了能夠   快樂,面對他人的批評、輿論你也甘之如飴能夠承受甚至覺得快樂,那何樂不   為?你做了卻無法承擔那些流言蜚語讓自己感到痛苦,那當然就不要去做啊。     問題在於你知道怎麼樣才會快樂嗎?不管你怎麼樣,你快樂就好。 -- 人們之所以懷念過去,正是因為我們回不到過去。 http://www.wretch.cc/blog/aaaaaaaaaaa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17.217.41
文章代碼(AID): #1BH2lzRr (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