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湊佳苗 少女 (未讀可入)

看板Detective作者 (葉秋花夏)時間12年前 (2012/03/13 14:41),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本小說很薄,不過兩百多頁,文字簡潔節奏明快,以日期做為事件路線,用一封遺 書當作開頭,也以這封遺書做為結尾。 <少女>寫的是兩個中學高二生由紀和敦子,兩人從班上轉學生紫織口中聽到她曾目 擊好友自殺,人在死亡的瞬間究竟是如何,深深吸引了這兩名少女,她們決定趁著暑假擬 定策劃,一步步接近親眼目睹死亡,並更了解死亡的意義。 死亡,貫穿了整本書,作者湊佳苗再度發揮其清新、純真的筆法,化身為兩位少女自 言自語,並透過她們的眼睛視野來闡述死亡。少女的內心世界與其年紀所述說的"死",並 不完全恐怖,雖然會讓人質疑其黑暗面,卻也不失為新觀點與諷刺,我們真的了解死亡嗎 ?或是我們能認同少女嗎?死亡並不晦暗,湊佳苗的筆法亦不晦澀,沒有洗腦式的教條, 也難怪那些保守人士邊讀邊感震撼。 <少女>題材雖然嚴肅,但作者明亮的寫法讓事情變的有趣。 從一封遺書開始,然後採用兩線的敘事,由紀*和敦子**只用記號區分開來,全文皆第 一人稱,作者巧妙的分飾兩角,自言自語、呢喃尾尾道出所見所聞,兩位少女在暑假的行 動分別是兩條線,這兩條線開頭是分開的,再加上第一人稱敘述,所以讀者剛開始的兩個 章節是很無頭緒的,陷入佈局與內容設定裡。 慢慢地讀者會理解發生什麼事,由紀與敦子分別為了目睹身邊的人死亡的瞬間會做出 何種行動,讀者此時已經化身少女,一步步的跟著她們的行動。 讀者是最幸福的,能同時看到兩位少女發生的事,而主角是彼此不了解對方的行動。 為了此目的,她們還有些較勁式的比賽誰能先達成目標。 兩條線並行的發展,到了中段已經有些佈局顯露出來,讀者會了解少女的行動有某種 因緣之巧合,聰明的人大概會知道接下來發生之事…。 而非也如此。精確地說,湊佳苗善於挑動你的敏感神經,讓了看了幾場好戲,然後再 來幾個轉折,逼讀者落入少女情愫思考模式,你真的了解高二生在想什麼嗎? 沒想到吧。如此自然且有說服力的筆法,讓你真的服了湊佳苗,這個時候你早已不想 放下書本,你會一頁接著一頁的讀下去,你會迫切想要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 這兩條線透著一些親情、家庭與巧合等等,最後連接在一起,佩服作者的精巧設計之 餘,也享受了一場懸疑與心理切換,當然我不能透露任何結局與佈置,如果想瞭解少女最 後有沒有成功目睹死亡,只能親看<少女>。 少女的思想雖詭譎(且多變),對死亡的追尋更近乎變態,但書中並“沒有製造更多的 屍體”,反而有少女救活人的場面,喔喔喔,我的文字要非常小心,再深入只怕透露了閱 讀樂趣。但此點是重要的,看吧,這就是湊佳苗笑埋的清新明亮,讓我不禁莞爾,誰還能 說這小說過於黑暗而不適合閱讀。 最後又用遺書來作結。讀者讀完後必定對其佈局印象深刻。 回顧<少女>的內容,它比較像是一本懸疑小說,說到推理的成份其實很少,也許可 歸為變格推理。正如湊佳苗的第一本作品,開啟心理的震撼與顛覆,是很過癮的(<告白> 的第一章本身就可成為一個完整的短篇)。風格基本上是類似,而作者更精於多人式的“告 白”,從與中出現的大量小學生、與國中生,到已成熟到高中生,湊佳苗自言自語的功力 更上一層,心智年齡的轉變也由文字可窺探一二。 這種兩線的寫法(第一人稱、兩人視角)並非首創,這讓我想起很久之前曾閱讀過的小 說-仁木悅子<沒有亮燈的窗口>,印象中是台灣由林白出版,也是此種寫法。仁木悅子的 書中寫的是爸爸與兒子,兩人分別查明案情的行動,他們的媽媽被視為殺人嫌疑犯,爸爸 與兒子只好挺身而出營救…。 雷同的尚有,仁木悅子<沒有亮燈的窗口>是一種家庭的溫馨故事,筆觸生動自然, 節奏分明接近本格,亦讓人感到明亮與感動。而湊佳苗的是黑暗主題暗藏明亮的反差,讀 完心情還有些黯色,更勝於討論。兩本書都讓讓讀者暢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61.4

03/13 14:45, , 1F
少女其實很有韻味,細細回想才覺得這本書裡沒有好人
03/13 14:45, 1F
※ 編輯: iamdre 來自: 140.123.61.4 (03/13 14:51)

03/13 14:55, , 2F
個人排名 告白->少女->贖罪->覽車->書簡->為了N
03/13 14:55, 2F

03/13 14:56, , 3F
我是先讀告白 之後一口氣連續看完後五本 最後好痛苦...
03/13 14:56, 3F

03/13 21:46, , 4F
什麼是好人?或許現實世界中也沒幾位真正是好人的
03/13 21:46, 4F

03/14 11:29, , 5F
何謂好人,我覺得人生際遇不同,定義也不同
03/14 11:29, 5F
文章代碼(AID): #1FNkm8qr (Det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