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不只是「單戀」的《單戀》

看板Detective作者 (蜚蠊:明目鎚碎岩返し)時間15年前 (2009/03/27 11:36),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http://blattus.spaces.live.com/blog/cns!D37D06BCE656B4F5!1481.entry 性,可能是所有可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尤其是有著自我認同心理的人類— 所具有的最大的謎團。 「性別」這種基於生物生理、看似天經地義的分類方式, 實際上只是一種多數經驗下的武斷迷思,甚至可以說是偏見。 即使是用性染色體來定義雄雌性,或用心理取向來區分陽剛、陰柔, 對應到社會上所認知的「男女」,之間的關係往往超乎我們想像的複雜, 而不是「雄性=陽剛=男人\雌性=陰柔=女人」這樣的單純...或說是輕率。 依照筆者觀察到的一些例子, 一個人(不論是一般認定的男性或女性) 一旦不需要或不想要再按照社會所期待的框架生活, (例如放棄婚姻生活或因故而成為獨居者的人士) 通常都會變得比較中性——陽剛\陰柔的光譜上,他們往往處於較為中庸的區位。 這或許正暗示了性別的定義多半出自於社會期待,而非生物學上的必然。 「男\女」或許是對於常態的方便分類,終究不能夠完整代表眾生百態。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便是所謂「雌雄間性\陰陽人」的存在。 而光是所謂的「陰陽人」,實際上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與「原因」。 此外更有特殊的案例(而醫學上則稱之為「病」例)會讓當事人表現出逆轉式的性徵, 例如「雄激素不應症(即書中所稱的睪丸女性化)」便是一例: 就擁有XY性染色體而言是男性,但是外表和性徵卻是女性。 有趣(或許不怎麼有趣,而該說是值得深思)的是, 這些兩性共有者或性別變異者,在古代常常成了神聖的象徵, 因為他們被認為是「完整」或「純潔」的人: 在遠古時代,對於祈求豐饒的場合,被視為擁有最高法力的巫覡便是兩性兼有者, 雖然這種人實際上往往不具有繁衍後代的能力,卻因為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的器官, 而被認定擁有可以自行孕育的神力,這種神力在祈求豐產時當然是不可或缺的, 在弗萊澤的《金枝》中就引用了希臘神話的阿多尼司傳說來闡述這個觀點;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聖」「女」貞德就是一個雄激素不應症的案例。 這本由「性別」發想的社會性推理小說, 便是東野想呈獻人類對於性別的觀念與態度是否過於蠻橫無理的故事。 或許是因為,對於人性先知般的柏拉圖式中道觀點, 在當代似乎是被忽視、遺忘甚至揚棄的吧。 其實,本書雖然中譯為「單戀」,但原文標題「片想い」至少具有三重意義。 若是按照字面的直譯, 「片想い」的確就是「單戀」的意思,但是東野還做了一些引伸。 日文中(其實中文也是如此)的「片」是「單方面」或「不完全、片面」的意思, 而「想い」則有「思考」、「希望」、「愛慕」、「感覺」等等多重的意義, 因此作者其實將這個具有一般性意義的詞彙玩了個一語多關的遊戲, 而這些意義在故事中也都被提及與著墨: 對於愛慕之人無法傾吐的戀心、 渴望被認同卻也知道終究不會被認同的心願、 只能對特定性別表達愛慕與慾望的愛情規則的反思。 東野想觸發我們思考、理解、同情、質疑的, 便是在這些或許特殊卻也不算罕見的狀況下, 對於性別的認同與現實問題, 是不應該因輕率而淪為壓迫的(然而這卻正是當代社會的現況!)。 本書的標題,是否便是希望並提醒我們不要只是「片」「想い」(片面思考)呢? 而那常常迫使、誘使我們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片面思考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那的確是值得深刻思慮的問題。 -- ︿___︿ ︿___︿ ︿___︿ ︿___︿ ︿___︿ (≡Φ。Φ≡)(≡—。—≡)(≡>。<≡)(≡T。T≡)(≡*。*≡) ︿___︿ ∩∩ ︿___︿ ︿___︿ ︿___︿ (≡◎。◎≡) ( ‥ ) (≡‵。′≡)(≡Π。Π≡)(≡★。★≡) ︿___︿ ︿___︿ ︿___︿ ︿___︿ ︿___︿ (≡⊙。⊙≡)(≡=。=≡)(≡′。‵≡)(≡Θ。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89.119

03/27 12:21, , 1F
推!這本書真的很棒
03/27 12:21, 1F
※ 編輯: blatta 來自: 140.116.89.121 (03/27 13:00)

03/28 19:58, , 2F
大推這本!!這是東野的書中我前三愛的!!
03/28 19:58, 2F

03/30 01:32, , 3F
這本真的很讚 我還買了兩本 一收藏一推廣XD
03/30 01:32, 3F
文章代碼(AID): #19p4d7Wi (Det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