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基層公務員的閒談

看板DPP作者 (精彩的溫網決賽)時間14年前 (2010/02/18 18: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師大環教所教授汪靜明與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都提到需要公佈並宣導 「危險區潛勢圖」。報導中,汪老師提到:「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都曾分別畫出 「易淹水區、土石流危險區和地質敏感區等環境敏感地區潛勢圖」。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政府畫潛勢圖是要提醒民眾避險,但民眾渾然不知 『那些圖跟我有什麼關係?』也未納入都市計畫等土地利用管制依據, 以致在行水區堆出來的新生地也發給建照蓋房子。」 (見<危險區潛勢圖不敢公布 怎避險?> )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的治水防洪不能停留在『治清水』的舊思維 ,『治土石』更根本。」; 「這次山區聚落遭洪水吞噬,是因為它們所在位置是河階平台,原本就是河川沖積而成, 土質鬆軟,並不宜居住,遑論在此開發,與大地抗衡。」 (見<一條河四單位管 國土監測沒人做>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呼籲:救災之後,應進行勘災、地質調查,劃出高度、 中度的危險地區,並考慮讓高度危險地區休養生息,中度危險地區採取低密度的使用 (如停車場、公園)。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強調,政府在災後必須 進行長期國土監測,就地質水文全盤檢驗,才能了解特性再對症下藥,進一步做 整體規劃與因應。雲林科大防災科技中心主任溫志超也持類似的看法,認為必須進行 地質水文檢驗,如果地質屬於易滑動、走山、滲水性很差的土質,就屬於該警戒的 水土,更不該有人居住。但若地質適當卻有災情,但民眾可以接受,倒是可以仿照 日本震後模式,封山數年,幫山做好節流排水,讓它休養生息。 <見 學者:高危險區 應休養生息> 以上這些訊息,都可以了解到若是政府能有遠見的話,應該編預算開始著手做了 設點去監測,累積數據,也許一開始作用不大,但是資料累積到一定的量, 就有力量了,若是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等著每年花大把鈔票重建 一位公務員說: 水利署的人員有在做 廢話,他們只出嘴,玩法條的,又不是親自去了解專業,下面的人員誰要幹,幹得去被 政治人員拿去當政績,不好的話,自已的工作都丟了 像台北市的貓纜不就是馬英九的傑作 誰來扛責任呢,下面基層公務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9.77.184.212
文章代碼(AID): #1BVH1pW7 (D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