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思想退潮懷舊的90年代

看板DM_Chen作者 (madonhwa)時間15年前 (2008/12/02 18: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1125/1116690.html 北京新浪網 (2008-11-25 17:33) 圍城  本報記者 毛丫   歷史一再變臉。上世紀80年代,人們正襟危坐冥思苦想,推崇著 精英閱讀。進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思想的掙扎暫歸平靜,大眾閱讀回歸 于民間。有人戲言,那時,『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男不女看三毛。』   1988年──1997年   《圍城》 錢鐘書 1988年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1988年   《梁實秋散文》 1989年   《文化苦旅》 余秋雨 1992年   《張愛玲文集》 1992年   《王朔文集》 1992年   《蘇童文集》 1993年   《白鹿原》 陳忠實 1993年   《時間簡史》 史蒂芬‧霍金 1993年   《黃金時代》 王小波 1994年   《余華文集》 1995年   《老照片》 1996年   城里城外兩種生態   『我們的文學是被慢慢發現的。』內蒙古師範大學教中文的一個 老教授說。   1990年,陳道明、葛優、英達等人將方鴻漸等形象帶進千家萬戶 。說不清是電視劇成就了《圍城》,還是《圍城》陶冶了電視劇。但從時 間上推理,初版于1947年的《圍城》直到1980年才得以重印,再于10年後 為國人熟知。包括一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 人想出來。』經典並流行。那時的人們,提及感情婚姻,就要若有所思地 吟上這一句。仿佛是稍後的那個時期,中國的離婚率開始劇增。   《圍城》是一幅市井百態圖。裡面的知識份子被錢鐘書辛辣地調 侃著,黑色幽默里透著人生的蒼涼。人們在噴飯之余,更陷入莫名感傷。   錢鐘書的幽默笑中含淚,霍達則用女人的細膩,將悲傷推向極致 ,為世人對愛情的悲鳴開洪卸閘。『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 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悲劇。』──這就是《穆 斯林的葬禮》。   記者初讀這部書,正值初中,受讀大學的姐姐的推薦。十幾歲的 孩子,初識愛情,即遭遇極致若此的悲愴與唯美。記得當故事進行到『楚 雁潮為韓新月的墓穴添上最後一塊磚』,『哭到頭痛』應該能贏得多數人 的共鳴。那個時候,年輕人心裡,韓新月是天邊的一輪月牙,楚雁潮是至 誠至真的白馬王子。   人的本性終究向往高尚的愛情。作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作 品,它20年發行上百萬冊。據香港《鏡報》月刊1996年7月號報導,在中國 青年最喜歡的20本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禮》名列第五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82.52.187
文章代碼(AID): #19DGxsRy (DM_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