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專訪】放映週報林育賢導演訪談(上)

看板DC88-323作者 (feeling)時間15年前 (2009/01/11 13:5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flowbelow (浮動的人群) 看板: movie 標題: 【專訪】放映週報林育賢導演訪談(上) 時間: Sun Jan 11 13:34:18 2009 ※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作者: flowbelow (浮動的人群) 看板: Ourmovies 標題: 【專訪】放映週報林育賢導演訪談(上) 時間: Sun Jan 11 13:16:35 2009 愛在港都天氣晴──專訪 《對不起,我愛你》林育賢導演 報導 / 曾芷筠 看過紀錄片《翻滾吧!男孩》的觀眾,想必還記得當年這部電影如何 喚起了大眾對台灣電影的期待,以及那波紀錄片風潮如何既延續著又 不同於台灣新電影傳統,溫情地注視著各地的風景、挖掘身邊小人物 的故事。非常巧合地,就在2008年的國片奇蹟之中,這部由日本新人 演員田中千繪主演的電影《對不起,我愛你》,也順著《海角七號》 因而成功地被人看見,其成績令人期待。 同時,這部電影也是由高雄市政府策劃的「城市影像計劃」徵案選出 的劇本;然而,這並不表示這只是一部為高雄風景宣傳的觀光電影。 包括台中、台北等大城市,紛紛以主辦影展、獎勵當地取景的電影來 爭取能見度或發展觀光,不禁讓人懷疑其政策對電影本身的幫助到底 有多大?而林育賢在談及相關問題時表示,市政府人員一開始就說過 他們不要一部觀光宣傳片。這不僅出人意料,也使我們能夠相信這樣 的政府政策對於電影的正面幫助,顯示出各地政府已經認識到電影所 建立起的地方影像對於大眾的影響力 (可以聯想起《海角七號》帶起 的屏東觀光風潮)。 繼2007年《六號出口》的青春幻想、虛構故事與華麗鏡頭之後, 《對不起,我愛你》回歸到真實的人物和隨性自然的拍攝方式,全片 充滿自由移動的攝影鏡頭、過度曝光或失焦的大特寫。故事內容描述 因主演電影而竄紅的女演員千繪,因為承受不了日復一日的工作壓力、 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決定離開台北、到高雄晃遊放自己一天假,卻意 外地遇上了一位生長於打鐵街的男孩吳懷中。透過在都市中漫遊的過 程,千繪找到了某種繼續下去的勇氣與力量,懷中也擁有了看待這個 從小生長之處的全新方式,除了浪漫曖昧的愛情故事之外,也納入了 對高雄城市變遷的深刻思考。 就在高雄首映會熱鬧落幕之際,本期【放映頭條】單元,為您專訪林 育賢導演,暢談這部電影的創作拍攝歷程,及對於目前電影現象的看法。 請導演先談一下整部片最初的構想和故事的來源? 林育賢(以下簡稱林):十年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愛在黎明破曉時》, 當時非常喜歡,因為兩個人在異地相遇、整個下午一直交談,這樣也可以 拍成一部電影,真是太屌了。所以,我對異國戀情這件事情蠻有興趣的, 於是想要嘗試。而田中千繪兩年前剛來到台灣的時候,她的經紀公司在 我們公司樓下,那時候我就認識她了。我覺得她跟傳統的日本女生不太 一樣,除了拘謹之外,又有極爽朗的笑聲,她又很愛講中文,講話顛三 倒四的,不太像日本人。我問過她對台灣哪一個城市比較有印象,她提到 高雄,因為她曾經去過,她覺得高雄愛河、傍晚的海風讓她想起她十八歲 東京灣的初戀,於是有了故事和角色。 剛好,去年高雄市政府在推行「城市影像記事」,我想在高雄這個城市發 生的異國戀情應該會是一個充滿浪漫愛情、但不會有結局的故事。因為高 雄是一個港口城市,總是有太多悲歡離合,我為此找了很多在高雄拍的愛 情電影,發現一個結果:它們都是沒有結局的,常常是因為男主角要北上 去奮鬥之類的原因而分開。這個城市的愛情絕對浪漫,但是絕對沒有結局, 港口總是暗示著離開,所以我想在高雄拍這個故事。 這部電影當初在拍攝的時候就打算上映嗎? 林:其實沒有。自從《六號出口》的票房沒有找到出口後就重傷了,因為 它花了三千萬,換來了很爽的美術、攝影,但是市場撐不起來,實際的回 收讓公司跟我背負很大的壓力。所以,當有機會拍《對不起,我愛你》的 時候,我們很清楚它是一個沒有什麼大規模預算、限定成只是小品的電影。 我發現在有限制的範圍內,反而會找到更大的自由,拍這部電影的過程中 我蠻開心的,因為它不像《六號出口》是每天拍攝、六十幾個人的團隊。 這個電影規模非常小,工作人員大概十幾位,非常自由,因為想太多也沒 有用,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必須改變拍攝模式,而不能用過去拍攝 劇情片的想法,因為一定拍不完、也沒辦法做攝影機運動。於是,最後跟 攝影師討論出一種方式,它既非日系也非歐系,反而是這兩種的混合,日 系指的是純愛風格、歐系就是街頭手持攝影。這麼做有幾個效果:它可以 增加電影的寫實感,因為我希望它有一點紀錄片的風格;另外,你會發現 片中除了這兩個演員外,其餘的全部都是在地人,他們以自己原本的身分 演出角色,我們營造了一個氛圍之後把演員放進去,讓他們創造真實的行 動,這大概是拍攝的策略。對我來講,這部電影回到創作最原始的模樣, 不用去顧慮票房、卡司,在有限的資金下去發揮你覺得最有趣的作法, 所以過程非常開心。 現在這部電影做院線上映,不可否認地跟田中千繪有很大的關係,但當時 的企圖並沒有那麼大,主要是想實驗紀錄式劇情片的拍攝方法。從 《翻滾吧!男孩》到《六號出口》,我發現鏡頭前的表演真假很模糊,這 次有點在試探那個邊界和結合的可能性,剛好也因為不用承擔太多的票房 壓力,所以才有那個空間去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83.58.1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83.58.1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30.228
文章代碼(AID): #19QOhTFe (DC8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