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是怎樣煉成的?

看板CrossStrait作者 (阿嵩洛苻)時間7年前 (2017/02/27 09:0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是怎樣煉成的?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203-opinion-luxin-china/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與『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西方 錯誤思潮劃清界限」……在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5年後,中國最高 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的上述言論掀起了學界和公眾的批駁聲浪。 周強此類與西方劃界、強調中國特色的「自信」式話語,與中共提出的「四個自信」(道 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出一轍。探索其源頭和流變可知,這些自帶 稱頌光暈的口號,正逐漸演變為滲透在各個領域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 改革開放初:「道路」是「中國特色」 「道路自信」並非是近年新創,它的本質還是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時提出的「 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歷了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凋敝的初 期,加上文革時期極端左傾的重創,80年代的中國再次站在變革的風口浪尖,又一次「睜 眼看世界」,觀察南斯拉夫、匈牙利、「亞洲四小龍」、日本再到西歐和美國的模式,為 僵化的社會主義經濟借鑑可以造血的經驗。 此時鄧小平力主開闢的「道路」,以「中國特色」為輔,重點在「社會主義」上。首先保 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定,在此基礎上推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引進市場運行機 制為關鍵步驟的經濟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實質上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而民主政治的構想,也逐漸在趙紫陽等改革派的探討中萌芽。隨着漸進式改革的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中共十三大至十八大政治報告中不可或缺的「旗幟」。 這把「旗幟」舉得頗為不易。六四後,中共一度極速左傾,江澤民曾在公開講話中多次強 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肯定文革式話語「階級鬥爭」 ,將私營業主斥為打擊對象。在此關頭,鄧小平透過南巡講話,力主改革,喊出「誰不改 革誰下台」,重新把中共拉回到發展市場經濟的軌道。 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首次明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首要任務,即圍繞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中共又在此後提出在20世紀末初步建成「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其中包括國企改革、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發展第三產業,通 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規則接軌,使市場經濟體制結構不斷完善。這些大刀闊斧的改 革舉措,帶來了中國90年代初每年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躋身世界前八的經濟大國地位 ,較1978年減少一半的農村貧困率(1978年為30.7%)。而這,正是後來「中國模式」的 論調初現並高升的開始。 胡錦濤時代:飛昇的「中國模式」 1994年,《人民日報》首現「中國模式」的讚美。時任貝寧議會議長烏恩貝吉(Adrien Houngbédji)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吃好了,穿好了,住好 了,這就證明這條路走對了。」兩年後,贊比亞前總統卡翁達(Kenneth David Kaunda) 也表示,「中國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啟迪」。於是,在《人民日報》紀念改革開放20年 的特稿裏,出現了這樣的詞句:「環視五洲四海,風景這邊獨好。國際輿論盛讚中國的發 展道路和富有成效的『中國模式』」。 到胡錦濤主政時,「中國模式」、「中國奇蹟」等盛世話語真正進入了強盛期。2004年5 月,美國高盛公司顧問、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 首次提出「北京共識」,認為當時的中國政府兼顧經濟和社會發展,採取漸進式實驗,為 上世紀九十年代所盛行的「華盛頓共識」填補了空白。一時間,中國式發展的相關說法成 為學界和傳媒的熱議焦點。諸多探討「中國模式」的著作,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 年的《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的《「中國模式」到底有 多獨特》、美國布朗大學教授謝德華的《中國的邏輯》暢銷一時。美國學者奈斯比特甚至 在《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一書中預言,中國正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和 政治體制,是人類未來的範式。 在國內,也有眾多學者為「中國模式」加上註解。他們的觀點在2009年出版的合集《中國 模式:解讀人民共和國的60年》中可見一斑。本書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潘維,在開篇將中 國模式解讀為「民本政治如首腦,社稷體制如軀幹,國民經濟如翅膀」的「鯤鵬模式」, 將「駕着蘇聯模式和美歐模式的兩股旋風沖天而上」。 2008年至2011年,盛世論調升至頂峰。中國接連舉辦了奧運會(2008)、世博會(2010) ,慶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紀念(2009)和中共建黨90週年紀念(2011),塑 造出世界大國和平崛起的姿態。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漩渦中,在汶川地震的衝擊下,這 樣的姿態在官宣中得以保持——中共和政府「堅定信心」、「有效應對」,中國繁榮、穩 定、安全、可靠。 相應地,在《人民日報》上,「中國模式」的提及次數在2008年開始增多,到2009年到達 頂峰,在2011年再現小高峰。雖然在公開場合並未提過「中國模式」一詞,但胡錦濤在任 內大力倡導提升「國家軟實力」、提高文化影響力,使得「中國模式」等大國理念的輸出 有了推動力。 盛世光環下,中國也打開了高壓維穩的閘門。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報告稱,2010年至 2012年,中國頻發群體性事件,維權事件的比重較大。與此同時,烏魯木齊「7.5」事件 、昆明火車站「3.1」事件等威脅公共安全的案件屢現,均促使「維穩」日益常態化。 從2008年至2011年,中國的公共安全支出從4059.76億元猛增至6244.21億元。在《人民日 報》上,原本沉寂的「維穩」一詞在2010年出現井噴。在時任總理温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 裏,從2009年起連續4年對新一年的「維穩」工作提出要求,此時的「維穩」常被視為營 造「和諧社會」的必要之舉。 在中共十八大,即將卸任的胡錦濤在報告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列語再添新丁, 提出「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官方說法稱這是「源於對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這條應行的「道路」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 改旗易幟的邪路」,即不再重複毛時期的「老路」,也不走西方資本主義的「邪路」,正 是代表了繼任者習近平的施政方向。 習近平時代:開啟全面「自信」 盛世話語體系,在習近平時期變得更為充盈。習近平在十八大剛剛接棒,便提出「要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他提出要「增 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後,習近平將「文化自信」加入「三個自信」,變成「四 個自信」,並將「文化自信」稱為其他三個「自信」的本質內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週年大會的講話(七一講話)上,習近平稱「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 自信」。 彰顯大國姿態的話語,配以全方位多維度的黨宣攻勢、對體制內外話語的統一和清剿,變 得更為多元且強勢。 據百度新聞高級搜索顯示,習近平上任三年多來,「中國夢」一直熱度不減,「中國方案 」則超過了「中國模式」成為第二大熱詞。在胡時期強勢的話語,也在習時期也實現了傳 播量的躍升,甚至遠超胡錦濤十年任期內的水平(相同詞對比)。雖然「四個自信」在公 共輿論的傳播強度較弱,但屢次被中共高層領導人在重要會議中提及,重要性不可小覷。 與展示姿態的「中國模式」相比,「四個自信」裏「要求」、「準則」的意味更濃。例如 ,當中央和國家機關在學習習近平「七一」講話精神時,「堅持四個自信」與「樹立四個 意識」、「強化黨性觀念」、「強化黨員意識」等均為培養政治自覺的必要素質。 與前任相比,習近平打造的「姓黨」的黨媒宣傳系統更廣更強,從黨報黨刊延伸到新媒體 ,從時政新聞擴展至娛樂新聞,從國內新聞再到國際新聞。黨媒版圖擴張,逐步實現了黨 管控市場的布局。同時,將如「公民社會」等具有變革性色彩的詞語打入冷宮,封禁敢言 的社交媒體賬號,處罰在公開場合「妄議中央」的黨員。此時,這些「自信」話語在輿論 場上暢通無阻。 從傳播頻率上可以看出,「三個自信」在中共十八大上剛被提出時最熱,被擴充為「四個 自信」後,在去年年底再度出現宣傳高峰,是十八屆六中全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的輿論反 應。在去年10月27日閉幕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被確立為全黨的核心,會議公報號 召全黨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在去年12月7日、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中央政治局常委劉 雲山補充強調:「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增強「四個自信」,「確保高校成為堅持黨的 領導的堅強陣地」。 包括周強的一席話在內,這一系列「自信」式的表述,已經成為中共黨員踐行黨規所必須 的信仰準則,也日漸變為體制內外都需遵循的道德標尺。 (路欣,自由撰稿人) ------------------------------------------------------------------------------ 有些圖表要點連結進去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5.82.27.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Strait/M.1488157265.A.BA3.html

02/27 13:55, , 1F
其實蠻簡單,看療效
02/27 13:55, 1F
文章代碼(AID): #1OitfHkZ (CrossStr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