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 貧富布君遊中國2010(四)

看板CrossStrait作者 ( 1949 - 3 = ? )時間13年前 (2011/06/09 11:33), 編輯推噓8(800)
留言8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和陳弘先生與鄭堅先生進行訪談的這個上午,我們確認了幾件事情。   首先是這些台灣公費生的歷史定位。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不會明白公費生在台灣歷史上空前的、特殊的歷史 意義,他們可不像是我們所知道的考取政府公費去唸書那麼簡單。   他們背負台灣人的使命,開創兩岸史上第一次的正式交流。   清末民初,中國急需新時代的知識份子,來進行教育上、政治上、經濟上、 軍事上等等的全面改革。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絕大部分在歷史留名的人物, 無一不是公費或自費到西方或日本的留學生。   戰後的台灣也是一樣。   日本的殖民統治,並沒有為台灣培養足夠的知識份子。日本人撤走、國民政 府接管台灣之後,中高層的人才基本上是真空的。   就拿我的母校台灣大學來說吧。台灣光復的一年內,台大因為缺乏教授,根 本開不了課,直到1946年年底才復課。當時還必須留用日籍教授,或是到日本去 尋找日治時期跑到內地(日治時期台灣人稱日本本島為內地)唸書的台籍子弟返 台任教。直到1949年國民黨從大陸帶來了傅斯年先生等知名學者,才讓這所台灣 最好的大學開始發光。   傅斯年先生是何許人也?他是一位語言學者,曾任呆大校長(我慣稱台灣大 學為呆大)。呆大有紀念傅校長的傅園和傅鐘,傅鐘每節下課會敲鐘二十一響。 為什麼是二十一響?因為所有呆大人都知道一句傅校長的名言:「人一天只有二 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思考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高等教育並不發達。台灣本省培養出來的知識份子,數量 也不足以撐起整個戰後建設台灣的重責大任。   那該怎麼辦呢?   就像清末民初送小留學生到西方去一樣,台灣省行政公署教育處在46年中著 手推動當時最重要的一項高等教育政策:公費升學內地大學。   1946年7月28日的台灣新生報,刊載了教育處第一科科長褚應瑞的一篇文章 《一月來之本省高等教育》,就說明了上述情況。   同年11月13日台灣新生報刊載一篇報導,內文指出:   「該批學生為本省最優秀青年,將來可以肩負新中國新台灣建設重任。其前 途則為中國之前途,台灣之前途。」   所以說這批派往大陸的公費生,他們在台灣的歷史地位,就相當於清末民初 為了富國強兵而派往西方的小留學生一樣,重要性不言可喻。   陳弘先生與鄭堅先生本人的說法又是什麼呢?   他說,他們這批人之所以報考公費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當年島內唯一的國立大學台灣大學遲遲不開學,公費生考試的消息一公 佈之後,當然大家趨之若騖。   但是要符合報考資格可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它有條規定是這樣:   凡係臺灣舊制或日本中學畢業後在較高級學校讀滿一年(五年制中學畢業) 或兩年(四年制中學畢業)確有證件者   殖民時期的教育對台灣人有許多歧視,日本子弟則享有諸多特權。十幾個台 灣人之中才有一個能唸中學(日本人約三個就有一個),更遑論較高的學歷。日 本人甚至只讓台灣人學醫、學農,文科與法科這種會啟發思想的領域,幾乎不能 讓台灣人碰。   因此,只要符合報名資格,肯定都是在日治時期極少數的年輕菁英,是未來 社會中上階層的棟樑,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個原因是有機會進入北大、復旦、武漢大學等名校就讀,這對那個年代 的學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今天也是如此)。   第三個原因是公費(這點不用解釋了吧)。   陳弘先生所言,和我查到的資料相符。我完全可以確認,這兩位坐在我面前 的台灣老前輩,就是那個年代台灣最優秀的青年知識份子。   然而整件事情不只是這樣而已。   公費生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他們樹立了一個新的精神,到今日還適用。   兩岸關係史上,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叫做《告台灣同胞書》。這份文告,台灣 人不知道,大陸人也不知道。這件事情不要說三個人知道,是根本沒有人知道。 明明是最重要的文件,說出來卻都沒人曉得,兩岸就這樣搞了幾十年的迷糊仗, 荒謬吧。   政治本來就是很弔詭的,千要不要相信表面上所看到的。   據記載,歷史上有五篇《告台灣同胞書》。   第一篇由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發表於1950年2月28日(挑這個日子發顯然是台 灣人主導的),劈頭第一句話就說:   親愛的台灣同胞們,今天是我們全台灣省人民一致起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政權 在臺灣統治的「二二八」三周年紀念日……。   它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台灣人民站起來打倒蔣匪,和解放軍聯手一起推翻國民 黨反動政權。   第二篇由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發表於1958年10月6日,即八二三砲戰停火隔日 。這篇毛澤東起草的文告,語多挑釁:   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 計。金門戰鬥,屬於懲罰性質。你們的領導者們過去長時期間太猖狂了,命令飛 機向大陸亂鑽,遠及雲、貴、川、康、青海,發傳單,丟特務,炸福州,擾江浙 。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當然,再打三十年,也 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決較為妥善。何去何從,請你們 酌定。   雖然老毛解釋了打炮的原因是因為老蔣太煩人,你向我打炮,我只好也向你 打炮。我們再互相打炮三十年,打到垂垂老矣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用 這種口氣寫成的文告啊,恰恰凸顯老毛愈來愈左的政治傾向。   第三篇一樣是由彭德懷發表於同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顯然老毛知道自己 第二篇的用語太得瑟了,趕緊又令國防部再發表一篇:   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我們完全明白,你們絕大多數都是愛 國的……我們兩黨間的事情很好辦。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以利你們長期 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化敵為友,此其時矣……逢單 日我們也不一定打炮,但是你們不要來,以免受到可能的損失……當然,我們並 不勸你們馬上同美國人決裂,這樣想,是不現實的。我們只是希望你們不要屈服 於美國人的壓力,隨人俯仰,喪失主權,最後走到存身無地,被人丟到大海裡去 。我們這些話是好心,非惡意,將來你們會慢慢理解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篇我邊看邊笑,特別是那句「逢單日我們也不一定打炮, 但是你們不要來……」。大錯特錯不要來,汙辱我的美。   八年前的《告台灣同胞書》還要台灣人起而推翻國民黨。八年後發現台灣人 已經無法打倒國民黨,只好開始想辦法跟國民黨談判。   而且這篇《告台灣同胞書》是最早的讓利宣言。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 我們可以供應。什麼ECFA都是後來的事。老毛也比阿扁更早提出類似「太平洋沒 有加蓋」的說法,要台灣人小心不要被美國人丟到大海裡去。   看來毛澤東也是有一些幽默感的。   第四篇在第三篇發表後一週寫成,但未公開發表。內容像是第三篇的補述, 沒啥新意。   一個月內連出三篇《告台灣同胞書》,看得出來北京政府在建國將滿十年之 際,特想一口氣解決台灣問題。不過沒多久天下就大亂了,共產黨自顧不暇,也 就暫時棄台灣於不顧。   大體前四篇都是維持一貫論點,把兩岸問題上升到中國與美國的問題。即使 到今天,大陸人還是都持有類似看法,就是美國人在背後操縱台獨勢力,台灣人 會搞台獨都是美國人慫恿出來的。就算大陸人沒有讀過《告台灣同胞書》,但既 然會寫出這樣的文章,表示民間普遍認同美國人搞台獨這樣的說法。   只能說幾十年過去了,共產黨還是不瞭解台灣人,阿共永遠搞不明白台灣人 在想什麼,搞不懂台灣人的思想觀念是如何變遷的。   第五篇《告台灣同胞書》由全國人大常委發表於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特 以頭版刊之。它的全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台灣 同胞書》,於1978年12月26日經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是一份正式的政府文件。   第五篇《告台灣同胞書》相對來說比較廣為人知,被譽為史上最重要的對台 政策文件,是兩岸重起對話的第一步:   親愛的台灣同胞,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們代表祖國大陸的各族人民, 向諸位同胞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賀……我們寄希望於一千七百萬台灣人民 ,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我們認為,首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 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由於長期隔絕,大陸和台灣的同胞互 不瞭解,對於雙方造成各種不便……。   從用字遣詞就可以看出,毛澤東的極左時代已結束,鄧小平開始發威了。   三十年過去,大陸官方對於這篇《告台灣同胞書》還是極為重視,北京政府 還是在這個框架下制定對台政策。什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啦,結束軍事對峙狀態 啦,雖然在1996年還是打了飛彈過來。   話說如此,這五篇以國民黨為主要對象的《告台灣同胞書》,在在顯示出共 產黨心中只有國民黨。與其說是告台灣同胞書,不如說是告國民黨書比較恰當。 阿共既不瞭解台灣人,也不瞭解台灣歷史。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一種口號,寄希 望於國民黨才是真的。   所以台灣人當然不會對《告台灣同胞書》產生共鳴,遑論為之感動。   在處理台灣問題上,從《告台灣同胞書》就可以看出共產黨的思想變化。北 京政府先定位以軍事問題,繼之以政治問題,現在則是經濟問題。軍事打炮,政 治口號,經濟讓利。   然而,有一天阿共會發現經濟讓利手段還是無法達到完全統一台灣的目的。 屆時,北京政府要嘛就是走到兩岸關係的第四階段,要嘛就是回頭用政治和軍事 力量解決。   不只共產黨,就連大陸人很不理解,我對你這麼好,這麼愛你,為什麼你就 是不肯跟我好?於是愈來愈多大陸人認為台灣問題必然以武統解決,鷹派總有一 天會抬頭,兩岸終須一戰定生死。   我說這些東西幹麻呢?   前面說到,這批台灣公費生,具有空前的歷史意義,背負台灣人的使命,開 創兩岸史上首次正式交流。   一篇不傳世的文告,一篇沒有被刻在毛公鼎的呼籲,一篇真正由在台灣的台 灣人寫給台灣同胞的《告台灣同胞書》,正代表了公費生此行此舉的意義。   這才是歷史上第一篇《告台灣同胞書》,它的情感真真切切扎扎實實,不像 其他告國民黨書只是政治喊話和口號,後世無出其右者。   它發表於1946年年底,公費生出發到大陸之前。   臨別告同胞書:   我們是第一批升學內地大學的公費生……   我們所負的責任非常的大。我們要去接收祖國悠久的文化,同時要給外省的 同胞明白我們臺灣同胞雖然受了日本人五十年的統治壓迫,但我們的民族精神還 是堅強的。在將來我們將在回到我們的家園──台灣,共同努力,建設一個美麗 島……   回想臺灣光復以來,省民當初的熱烈的情緒和期待,經過不久時期,就有一 部份人民變成冷淡,這成為建設新台灣的障碍……   我們負著這個重大的使命快離開我們所愛的台灣向內地去求學,為了養成更 大的力量來建設新台灣,暫別我們全身愛著的故鄉,當此臨別的時候,禁不住有 些說不出來的感想,有濃厚的惜別心……   別了,我們所愛的同胞,當我們畢業的時候我們一定帶回更大的力量,來加 入你們鬪士的當中,為了新台灣,為了新中國而奮鬪吧!   這篇《告台灣同胞書》代表了這批公費生的心聲。他們不像北京政府的《告 台灣同胞書》是站在共產黨的立場所寫,而是唯一一篇站在台灣人的立場所寫的 《告台灣同胞書》。他們不是只為了去求學,而是期許自己在學成之後返台投入 戰後的建設。   兩岸改革開放之後,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到大陸去唸書。由於時空背景不同, 跑到大陸去的台灣人,著眼的是大陸的經濟實力與自身的發展。最好是畢業之後 就留在大陸工作,什麼回故鄉建設台灣這種事情從來不在考慮之列。   可是無形之中,這些年輕學子其實促進兩岸下一代的交流與互相瞭解。   一切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1946年為了學習祖國文化,以此為根基來建設新 台灣的公費生。   而且他們是當時最優秀的台灣年輕一代。如能順利畢業返台,他們必定能在 各領域成為中堅,是道道地地的台灣知識份子。他們非但承擔交流兩岸文化的責 任,還肩負建設戰後台灣的使命。   可惜國共內戰把什麼都打亂了。   留在大陸的公費生固然受到不少委屈,回台灣的公費生也不怎麼好過。蔡瑞 欽、劉碧堂、張碧坤、謝傳祖等人分別因在大陸求學時期和共黨人士有接觸,返 台後繼續反抗國民黨政府,先後犧牲在國民黨政府手中。這些事蹟,在二二八事 件或白色恐怖的文獻都有記載。   陳弘先生在訪談中特別跟我強調,他們這些公費生多數都是因為思念祖國、 熱愛台灣,才決定離鄉背井到大陸唸書,以其將來能為建設新台灣出一份力。怎 料被捲入國共的鬥爭中,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他說,真的是每一位參加這 項計劃的公費生,都有一部血淚史。   這批被國民黨政府派去而留在大陸的公費生,極左年代受到共產黨棄用,改 革開放後又被國民黨拋棄。國民政府不承認他們是台灣人,以至於他們在晚年無 法返台定居,連為父母奔喪都不被允許。   為什麼要這樣欺負台灣人呢?   但是他們這些老人家,對於這些風風雨雨一點也不怨恨。作為台灣人,他們 完完全全具備台灣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日皇奪 之,國府據之,五花八門的統治方式,一代代培養出這樣典型的台灣人。   如今他們都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他們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台灣政府能 承認他們的地位與存在。二十多年前台灣立法院曾經為公費生的事吵過一次,不 過不了了之,以至於在他們最想返台定居的八十年代沒能回的了台灣。   這幾年公費生們一個接一個走了。如果不再為他們做點事情,讓他們這一代 人的功勞苦勞與犧牲,就真的要完完全全被歷史給抹去了。   訪談的最後,不免覺得有點鼻酸。就在這樣的氣氛中,我結束了和這兩位老 台灣人的會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36.97

06/09 12:29, , 1F
推,好文章
06/09 12:29, 1F

06/09 13:28, , 2F
推一個
06/09 13:28, 2F

06/09 15:30, , 3F
謝謝你的好文分享orz
06/09 15:30, 3F

06/09 22:46, , 4F
所見略同,我也這麼認為,一定會打
06/09 22:46, 4F

06/10 02:51, , 5F
感謝分享~
06/10 02:51, 5F

06/10 10:57, , 6F
多一些這樣的文章就好了,推
06/10 10:57, 6F

06/16 17:43, , 7F
推好文!!
06/16 17:43, 7F

06/26 12:22, , 8F
好文幫推
06/26 12:22, 8F
文章代碼(AID): #1Dy3yDfN (CrossStr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