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sdfghjki)時間12年前 (2012/02/10 12:25),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論語裡面有記載著這麼一段話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引言: 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大家都有聽過,也十分熟悉,只是子貢這樣問老師 ,而孔子卻這樣回答,相信多數人不明瞭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會有人說,孔子不是提倡「 仁」,以仁為本,那麼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應該也要是仁,那為什麼不是「仁」或是其 他的,而是「恕」?!當然這個答案,小弟我自己本身不是中文系的,對這方面資訊也沒 有太多涉獵或研究,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就小弟我個人推測,這可能是孔子針對子 貢因材施教的說法,不過為什麼會這樣,不是本篇要討論的核心,只是個引言。小弟我想 探討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的本質,因為他被孔子用來回答,可以終身行之 者,這樣問題的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在他人身 上。舉例來說:「我不想要被人用言語謾罵、人身攻擊,那我就不要用言語謾罵別人、做 人身攻擊。」,又或者是,「我不喜歡有人在我背後,談論我的一些閒言閒語,那我也不 要在人家背後不知道的時候,談論人家的閒言閒語。」諸如以上的例子,在生活中十分常 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法,相信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因為它具有以身作則的涵義, 就是說我自己不想要他人如何對待我,那我就先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我不要讓自己如何 對待別人。只是當我們這麼做時,他人就一定會相對的,不會這樣對待我嗎?從現實層面 來看,答案是不一定的,相信以大家自身的經驗就能清楚明瞭,你自己平常不會私底下談 論別人閒言閒語,結果你卻發現別人私底下在談論你。 所以,這並不是立即的,但是這麼做就有一種信服的作用,信服自己,也信服他人,至少 自己的內心是相當安定平靜的。即使他人不需要知道,你在他們背後不知道的情況下,沒 有談論他們的閒言閒語,或他們也不需要去這麼相信,但是你的內心卻是相當平安且堅強 的,因為你自己已經肯定自己了,真實自我肯定的能量是很強的,遠遠勝過他人外在對你 正向的評價或肯定。除非你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你重視他人對你的評價肯定勝過你自己 對自己的肯定,那你就會活在別人的世界、活在別人對你的評價與想法。 以上,是單就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簡單片面地去做一些意義上的解釋和 延伸。如果我們自己真能這麼做,終生奉行,也就是我們所作所為,是對得起自己,沒有 違背倫理道德、敗壞社會風氣,那麼即使人家不知道又如何?因為你自己已經信服自己、 肯定自己了,如果能繼續堅持,那麼要信服他人,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也許會有人提問說,自己不想要不能接受的東西,可能不一定別人不要啊?或許別人可以 接受。那我又為何勿施於人?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自己當然無法知道,別人到底是要還是 不要?別人能不能接受?那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你想要賭賭看?別人能接受那倒還好, 萬一不能接受,那不就傷到別人了嗎?如果別人能接受,那最好也不要,為什麼呢?舉個 例子,一個建商公司,偷工減料蓋了一棟房子,結果有人就買了那棟房子。對那個建築師 而言,偷工減料的房子是他不想要的,對於一個自己不能接受認同的東西,你自己又將它 施之於人,相信大家對這位建築師都會嗤之以鼻吧!除非他自己不會排斥自己買了一棟別 人偷工減料蓋給他的房子,那就算了,但即使如此,相信大家也不會喜歡他。 就像假如有人一直在謾罵別人,如果依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看,我可以推 測那個人他應該是可以接受別人對他謾罵,但即使如此,相信我們都不會喜歡他(但他沒 有違反這句話喔~~)。那社會上有沒有很多那種一直在謾罵別人,卻不准別人這樣對待他 們的?相信大家生活中多少會看見,那這樣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做不到的人,可 以想像大家心裡是更加不喜歡他們的。 又例如有一個銷售員,想要賣給你一台電腦。你問他說你自己的話,你覺得如何?如果他 自己是認同的,或是覺得沒什麼想法,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那就算了,但如果他回答: 「其實這台電腦,運作速度慢,記憶體又少,而且很容易當機,我自己需要電腦的時候也 不會想買」,那你覺得這個銷售員的人怎麼樣,我想是完全不會想再跟他往來吧?!當然現 實生活中,不會有sales那麼笨這樣說,但是卻很可能是某些sales心裡面的OS,他為了要 賣出產品,就做了違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事情。 接下來要說的,是另一種情形。可能會有人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當我們心情不好、情緒 低落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會找朋友聊聊天、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倒倒心中的垃圾,最 後心情變好了,豁然開朗,很感謝這位朋友。那既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 好的情緒垃圾,自己不想要,那我們又把它倒給別人,豈不是違反了嗎?我們是不是就不 能這樣做?但看事實上,這件事情並沒有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是一種形式的用法。用「我不希望別 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先不要如何對待他人」去理解。所以,假如你朋友心情不好、情緒低 落時,他要丟垃圾給你,那你願意接受傾聽嗎?如果你是願意的,那就沒有違反這條法則 ,但是如果你心情不好狂丟垃圾給人家,而別人心情不好要丟給你時,你卻不願意接受傾 聽時,那你就是違反這條法則了。換個更容易明瞭的說法,如果你不想要別人有事求助於 你,你不喜歡這樣的感覺,那自己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如果依這條法則,我們也可以對 別人如此理解,某甲常常在需要的時候,向他人借錢,那相對的,如果他人有需要時,某 甲不會不願意借錢相助。 這裡要澄清的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是屬於意願的法則,願不願意 跟能不能、有沒有,不完全相符合。有時候,不是自己不願意,但朋友有需要,我真的沒 有多餘的時間或金錢能幫他,最後就沒辦法幫了。所以其實我們無法從太表面的現象去判 定一個人,這是一條自己要求自己的法則。 用一條表達式:A不想要B,A就不將B施於C。 等式:A將B施於C,A沒有不想要B(注意!不等於A想要B) A = 某甲,B = 別人跟我借錢 所以如果發生了以下的情況,但是並沒有違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法則,是怎麼一 回事呢? 某甲因需要,向某乙借錢,但是某乙需要用錢,要向某甲借時,某甲卻不借某乙。如果這 並沒有違反法則的話,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某甲不排斥「某某人需要時向某甲借錢,然而 在某甲需要時,向某某借錢,某某卻不借」。意思就是說,他不能反對「我跟你借錢,可 以;你跟我借錢,不行」,因為某甲已經這麼做了。 表達式的內容,就要如此修改:A = 某甲,B = 我可以跟別人借錢,別人不能跟我借錢。 所以我們不能從表象去判定他人有無違反此法則,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環境、背景、觀念認 知不同,對B的內容定義會有其差異。所以人彼此之間是需要溝通成長的。而這也就是為 什麼,我們人需要以這條法則做為行事依據的原因之一,很明顯的,不遵守此法則的人, 大家都不喜歡;而且,就算你是遵守這條法則,大家也不一定會喜歡你。因為這條法則是 一個起點,是一個立足點,自己問心無愧、內心安定自在的立足點,學習用同理心、感同 身受的起點,他同時可以是一條,檢視自己、自我反省的方法。反省自己,有沒有「己所 不欲,施之於人」,如果人事上不圓滿,或許是自己的觀念對B的定義不恰當?或是自己 在能力、技巧上,需要再加強?我們可以學習用這條法則,檢視大大小小的事理。 小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經驗,這是「己所不欲,施之於人」的例子。像是在軍中,很 多人剛進去,因為是新進弟兄嘛~~所以多多少少都是會被學長坳、被班長坳、被欺負等等 ,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會發生,大家心裡都很不舒服很不爽,但是卻又無法做什麼、改變 什麼。但是當自己資深後,大家可以問問自己,否有坳新進弟兄、否有欺負新進弟兄?自 己是否有「己所不欲,施之於人」?亦或是認為沒有,覺得自己是有遵守「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只是對B的定義是「別人不能欺負我坳我,我可以欺負別人坳人」?不反對別 人這樣對待自己這樣。 有沒有很熟悉?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社會這個階層角落,大家覺得社會很現實,因為很多 人的B,就類似上述的定義,別人是無法說什麼,但是大家都不喜歡。尤其是當每個人用 這種方式對待彼此,那真得是個活地獄,而不明瞭的人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社會現實, 人心是險惡的,我們應當這麼做,不然無法生存。 B的定義,可以很廣泛,可以是一塊具體的質料,可以是一個很抽象複雜的形式,。當然A 或C也是,填入不同的東西,會有不同的結果。相同的、類似的表面現象,其背後的A、B 、C,有可能是截然不同! 而我們對自己,則是要誠實!去想想自己意願上有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己 所不欲,施之於人」?如果是前者,那就可以透過學習、體驗等等諸多方法,把B的定義 修改至適當的定義;如果是後者,可能是我執太重或某些原因,導致某人太會為自己著想 卻不為他人著想,可以透過諸多方法,努力去掉放下我執。 接下來要討論一個特殊例子,就是當A是自己,而C也是自己的時候,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況 ? 簡言之,就是一種自我反省、迴光返照!或是一種自我沉淪! 看自身對B的定義如何,還有自己對這條法則的執性度,落實的如何? 接下來要談談大家很關心的教育,現在提倡人權,主張不應該用體罰對待學生。如果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角度來看,是否恰當呢?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身 為學生時,我們當然是不希望被打、被罵、被體罰,理所當然,有人被打被罵是很開心的 嗎?但是我們現在不得不承認,我們會不會很感恩當時打我們罵我們教得很嚴厲很兇的老 師?我們已經「長大懂事」了,知道說老師會這樣子,是為了學生好,是為了糾正學生不 良的偏差行為或觀念?我們這樣想一想,如果沒有老師這樣的指導,學生很有可能會不斷 的偏差下去,這是可以預見的。除非你自認為是你不需要任何人指導,你可以靠自學,你 的言行舉止十分恰當得宜,可以在這個社會環境,好好的生活。如果誠實的傾聽自己心中 的聲音,相信我們是無法否認他人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與指導管教。 那就這麼問自己吧!你是否願意別人看到自己有過錯,可以指導糾正你時,卻不這麼做, 而繼續放任你一直錯下去? 相信是不願意吧?那就不要這樣子對待他人 小孩子也會長大,他們同樣不希望,自己小時候還可以受教的時候,家長老師有能力指導 管教他們時,卻不這麼做,而讓自己一直錯下去!等到長大懂事後,自己想改很難改。 你是否願意自己的小孩,因為學校老師明哲保身的心態,而不指導管教自己的小孩,讓小 孩還可以受教時不教,等到長大管不動了再來怨天怨地? 我們要清楚,小孩跟大人,兩者之間,本來就不是平等的對待關係 當然這裡並不是反對體罰或是支持體罰,而是我們要清楚,我們要給孩子什麼?能給孩子 什麼?無非是希望他們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他們可以在社會上有自我謀生的能力,甚至 是回饋社會。那用什麼方式,相對來講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對吧?因材施教,這是孔子的智 慧。當教育部限定了指導管教方式,也同時抹滅了某些孩子的可能性。除非如果所有的孩 子不體罰,而老師也普遍能夠因應地採用別總方式,使得孩子好好的學習成長,那倒是沒 關係。當然這是一種制度與活潑的衝突,家長老師們要用智慧去解答。 只是,我想教育專家或許也懂我上述的理論,正向樂觀來看,理論要落實,也的確是需要不 短的時間與種種因素的配合,或許現在的亂象是過渡期?還是教育部的執政方向真的錯了 ?還需要靠大眾的智慧來判斷。 以上文章,是小弟對孔子說的這一段話,自己小小的淺見,不一定寫得很專業,感覺文章 整體的架構不是很清晰、有點混亂,可能也有我疏忽掉的地方,若有任何疑問或批評指教 ,歡迎提出予以討論修正。若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110.173

06/29 18:37, , 1F
對於最後的教育提出一個疑問。以前我們這一輩(約30)就是
06/29 18:37, 1F

06/29 18:38, , 2F
在那個可以"受教"的時候被"教",是否那種"教",造成
06/29 18:38, 2F

06/29 18:38, , 3F
現在不少家長對老師的不信任呢?
06/29 18:38, 3F
文章代碼(AID): #1FD9n72I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