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傳播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時間18年前 (2005/11/07 23: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yaclear@newsmth.net-SPAM.no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傳播 發信站: 水木社區 (Mon Nov 7 20:44:16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傳播 陳崇凱 載自《漢藏經濟文化交流史》 一、孔子思想傳入吐蕃 作為中國王朝的統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開始傳入吐蕃﹐是貞觀年間伴隨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紀﹐在中國歷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時期。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棄鬆讚幹布﹐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鬆讚幹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 所謂“執子婿之禮”、“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它體現了什麼思想呢﹖一句話﹐這一切都由儒家思想來支配。根據唐《開元禮》記載﹐皇帝納後﹐大致進行如下順序﹐臨軒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告廟、冊後、命使奉迎、同牢、皇後表謝、朝皇太後、皇後受群臣賀、皇帝會群臣、外命婦朝會、群臣上禮、皇後廟見、車駕出宮等。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納文成公主為妻﹐基本上是按唐代儒家一套禮儀程序進行曲的。鬆讚幹布先後二次遣使入唐朝求婚﹔太宗同意求婚後﹐“鬆讚幹布乃遣其相祿東讚致禮﹐獻金五千兩﹔為示婚禮大典﹐太宗令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為主婚人﹐並持節送公主於吐蕃。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時﹐鬆讚幹布則”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公主歸國﹐弄讚”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夸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這段史文﹐說明了這樣三個禮儀程序﹕第一﹐皇帝、皇後受群臣賀﹐即所謂“謂所親曰”者。第二﹐告廟者﹐即所謂“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是弄讚對其先祖的祈禱與祝願。第三﹐車駕出宮居住﹐即“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因此﹐可以這麼說﹐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讚普棄宗弄讚﹐其婚禮儀式﹐完全是按照了唐代儒家傳統禮儀制度行事的。這種禮儀制度的實施﹐其本身就說明了孔子思想居當時吐蕃的傳入。 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文成公主入藏後﹐“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這為孔子思想在吐蕃的進一步傳入提供了便利條件。鬆讚幹布於公元七世紀統一了附近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統一後的社會私有制發展和的藏族貴族集團統治的加強﹐需要除佛教這種思想武器﹐也需要吸收和引進唐朝的儒家思想。而儒家的大一統觀念和綱常倫理等正適合這種需要。所以這一時期﹐孔子思想在吐蕃通過文成公主的入藏﹐逐漸傳入。吐蕃貴族統治者為了提倡儒學除了向中原派遣留學生﹐還在唐朝國學習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等。唐朝國學所設課程主要是《尚書》、《左氏春秋》、《詩經》、《周易》、《禮記》、《論語》、《孝經》等﹐其中《詩》、《書》為必修課。吐蕃不斷派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就學習當時的孔子儒家思想。同時其使者來唐時也抓住這一學習的機會。將在中原地區學習到的儒家文化帶到吐蕃﹐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 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文成公主入嫁鬆讚幹布後﹐吐蕃“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這裡的所謂“中國識文之人”﹐無疑是指中原漢族的封建士大夫即知識分子。這些“識文之人”大多是“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的儒學人士。鬆讚幹布邀請他們到吐蕃來替他擬寫漢文的公文﹐這在和唐朝的交往中是必需的。這樣﹐漢族的文化尤其是儒學﹐在吐蕃發生了影響。 《舊唐書‧吐蕃傳》還記載說﹐“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讚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這種由“釋氈裘”改為“襲紈綺的服飾﹐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原王朝的君臣百姓﹐對服飾的要求也是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有著天子之服、皇太子服等﹐不得”犯上作亂“。它完全由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即孔子思想來支配。 自唐太宗至唐中宗這一歷史時期﹐唐蕃雖有交惡﹐但和平相處乃是主流﹐雙方聘使包括吊喪、賀即位、禮儀、告生辰等使節頻繁交往﹐這些繁文縟節其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思想已經開始生根開花﹐且開始呈發展的趨勢。長安二年﹐讚普率眾萬余人寇悉州﹐都督陳大慈與其大戰凡四次﹐皆破之﹐斬首千余級。於是吐蕃遺使論彌薩等人求和﹐則天宴之於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由來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皇帝許之。於是論彌薩等相視笑忭拜謝曰﹕“臣自歸設聖朝﹐前後禮數優渥﹐又得新觀奇樂﹐一生所未見。自顧微瑣﹐何以仰答天恩﹐區區褊心﹐唯願大家萬歲。”論彌薩所說的“禮數”﹐即是儒家的禮儀程序和說教﹐說明儒家思想已日益深入吐蕃人心中。 二、孔子思想在吐蕃的發展 唐中宗統治時期﹐吐蕃國人立赤德祖讚為讚普﹐之後﹐讚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熏熱來獻方物﹐為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雍王守禮之女為金城公主許嫁之。景龍三年(709)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讚咄等來迎金城公主﹐吐蕃國內的統一﹐與唐蕃經常保持友好的交往﹐這為孔子思想在吐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孔子思想在吐蕃的發展﹐大致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孔子儒家經典大量傳入吐蕃。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嫁於赤德祖讚為妻﹐攜帶了不少儒家經典到吐蕃。開元十八年(731)後﹐吐蕃使者到長安﹐公開要求賜予孔子的儒家書冊。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時吐蕃使奏雲﹕”公主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部‘。制令秘書省寫與之。“顯然唐玄宗統治時期﹐是十分支持對吐蕃進行儒家為主的文化交流活動。 其次﹐吐蕃入唐使者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據《唐會要》卷九七《吐蕃》條記載﹐盛中唐時期吐蕃遺使入唐者計有﹔開元二年五月﹐吐蕃宰相坌達延獻書於宰相﹔其月吐蕃使其宰相尚欽藏及御史名悉臘來唐獻盟書﹔自五年至十年﹐凡八次來朝﹐並貢方物。十三年﹐遣使來賀。十七年﹐復遣使來朝。後來又遣重臣名悉臘隨唐使來朝。二十一年﹐又遣其大臣屬虛、論莽藏來朝﹐及獻方物。自二十九年七月﹐金城公主薨﹐遣使告哀。至德二年三月﹐復遣使請和﹐且助國討逆。三年二月﹐又遣使來朝﹐復請盟。大歷元年至十年﹐七來朝貢。自德宗以後至文宗即位﹐吐蕃入朝不絕。 在這些吐蕃使中﹐其名目有告哀使、賀正使、通婚使、請和使、泛使等。根據唐朝禮儀制度﹐他們入唐後在進行上述往來活動中﹐必須接受漢族的禮儀程序。如據《開元禮纂類》二六《賓禮》(又見《通典》卷一三一《禮典》)記有《蕃主來朝以柬帛迎勞》、《遣使戒蕃主見日》、《蕃主奉見》、《受蕃國使表及幣》、《皇帝宴蕃國主》、《皇帝宴蕃國使》等。其中如《受蕃國使表及幣》的程式雲﹕ 前一日﹐尚舍奉御令整設御幄於所御之殿北壁﹐南向。守宮設使者次﹐太錯覺令展宮懸﹐舉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其日﹐典儀設使者位於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庭實位於客前。設典儀位於縣之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勒所部列黃麾半仗屯門及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如上儀。符寶郎奉寶俱詣閣奉迎。使者服其國服﹐奉書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闔外西廂﹐東面﹔從者執幣及庭實立於後﹐俱東面北上。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如常儀﹐符寶郎置寶於御座﹐侍衛如常儀﹐樂止。中書侍郎一人令史二人持案先俟於西階下﹐東面北上。舍人引使者及庭實入就懸南位。使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立定樂止。大蕃大使為設樂﹐次蕃大使及大蕃中使以下皆不設樂懸及黃麾仗。中書侍郎帥持案者進詣使者前﹐東面。侍郎受書置於案﹐回詣西階。侍郎取書升奏﹐持案者退。初侍郎奏書﹐有司各帥其屬受幣馬於庭。 曲儀曰﹕“再拜”。讚者承傳﹐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制﹐降詣使者前﹐問蕃國主﹔使者再拜﹐對訖﹐又再拜。舍人回奏﹐又承敕問其臣下﹐使者再拜對。又勞使者以下﹐對拜及舍人回奏並如常儀。舍人承制敕勞還館﹐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引使者以下出﹐樂作止如常儀。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 賓之鐘如上儀﹐侍臣從至闔﹐樂止。 從以上《受蕃國使表及幣》的禮儀程序中﹐可以看出﹐蕃國使者當然包括吐蕃使者﹐他們在唐朝到皇帝和大臣接見時﹐嚴格按照儒家經典所規定的一套程序行事﹐吐蕃使者也接受了繁瑣的儒家禮儀。這些使者在完成與唐的使命任務返回吐蕃時﹐或多或少在吐蕃社會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它有利於孔子及儒學思想在吐蕃的傳播和發展。 另一方面﹐唐朝在盛、中唐時期﹐也挑遷精通儒學的人到吐蕃去﹐除了進行諸如告哀、通婚、賀正、泛使之類的任務外﹐也有到吐蕃闡揚儒家經典的使命。據《舊唐書‧吐蕃傳》、《唐會要》卷九七《吐蕃》記載﹐唐玄宗開元元年至唐文宗即位這一百十余年中﹐唐入蕃使者計有忠王友皇甫惟明、御史大夫崔琳﹐工部尚書李皓和崔光遠、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李之勞、左庶子兼御史中丞楊濟、和蕃使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薛景仙、太常少卿韋倫、判官常魯、鴻臚卿崔漢衡﹐前太子右諭德崔搟等。這些入蕃使者﹐大多是進士等科出身﹐熟識孔子儒家經典﹐這對孔子思想在吐蕃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推動力。 再次﹐這一時期孔子思想在吐蕃的發展﹐還具體表現在吐蕃使者所上皇帝的國使表章的內容裡。如開元十七年(730)﹐玄宗遣忠王友皇甫惟明及內侍張元方往問吐蕃。當惟明、元方等至吐蕃﹐既見讚普及金城公主﹐具宣上意。讚普等欣然請和﹐盡出貞觀以來前後敕書﹐以示惟明等﹐令重臣名悉臘隨惟明等入朝﹐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識尊卑﹐豈敢失禮。……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聖恩﹐千萬負﹐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謹奉金胡瓶一、金盤一、金碗一、馬腦杯一、零羊衫段一﹐謹充微國之禮。”從讚普所上國表內容考察﹐一是唐蕃國君是以甥舅相稱﹐是以儒家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將雙方的關系劃成一定的等級﹐的反映。二是所謂“深識尊卑﹐豈敢失禮”以及“如蒙聖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書”和“謹奉金胡瓶一﹐……謹充微國之禮”雲雲﹐都是孔子及儒家以忠孝為道德之本、提倡太義名分﹐不可犯上作亂等主張的反映。事實上﹐吐蕃政權注重並利用儒家的倫理道德和禮儀進行教育﹐不僅隻為培養掌握儒家治術的官吏﹐同時也是以儒家思想來移風易俗﹐使吐蕃能出現較多的忠臣愚民﹐以利於穩定當時的吐蕃社會。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孔子思想經初唐、盛唐和中唐三個時期約二百余年在吐蕃的廣為傳播﹐得到長足的發展。但這三個時期﹐吐蕃社會思想的主流仍然是佛教。特別是在社會上層﹐佛教思想還佔據主導地位。 三、孔子思想在吐蕃的衰落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在吐蕃的由盛到衰﹐經歷了一百余年的緩慢的發展過程﹐很難劃清明顯的階段。姑且以“安史之亂”以後﹐尤其是文宗即位起為界劃分。 安史之亂後﹐唐政區內藩鎮林立﹐唐朝直接統治的地區大大縮小。唐後期政治動亂、社會矛盾尖銳成了吐蕃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出現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吐蕃政權內部四分五裂局面也是造成儒家思想由盛到衰、走下陡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這種種落分散、無君長統一的情況﹐使中原地區的儒家思想難以繼續傳播和發展﹐它在吐蕃隻能日益走向衰落。 吐蕃本身佛教的發展﹐阻止了東來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也是最終促使儒家思想陷入衰落境地的原因。加上唐後期不少帝王崇尚佛教﹐壓抑儒學﹐終使孔子思想和學說無法在青康藏的吐蕃社會得以進一步的傳播的發展﹐相反出現排斥的局面﹐這種情況幾乎延續到近代。 ────────────── 1 參見顧吉辰《孔子思想在吐蕃》﹐載《西藏研究》1993年4期。 -- 不審此勢﹐無由達也。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02.205.10.1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6.7
文章代碼(AID): #13Rt0e_7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