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初學記| 卷五‧地理上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時間18年前 (2005/11/02 23:2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yaclear@newsmth.net-SPAM.no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初學記| 卷五‧地理上 發信站: 水木社區 (Wed Nov 2 02:47:28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卷五‧地部上   ○總載地第一   §敘事   《抱樸子》雲﹕太極初構﹐清濁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後定。《白虎通》雲﹕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淮南子》雲﹕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河圖‧括地象》曰﹕昆侖山為天柱﹐氣上通天﹐昆侖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九州之外有八埏﹐(《淮南子》雲﹕東方曰沙海﹐東南方曰沅澤﹐南方曰丹澤﹐西方曰泉澤﹐西北方曰海澤﹐北方曰塞澤﹐東北方曰無通澤。《河圖》曰﹕凡天下有九區﹐別有九州。中國九州名赤縣﹐即禹之九州也。上雲九州八柱﹐即大九州也﹐非禹貢赤縣小九州也。)八埏之外有八□﹐(《淮南子》雲﹕東北方之□﹐曰和邱﹐曰荒土。東方之□﹐曰棘林野﹐曰桑野。東南之□﹐曰大窮﹐曰眾安。南方之□﹐曰都廣﹐曰反戶。西南方之□﹐曰焦僥﹐曰火土。西方之□﹐曰金邱﹐曰沃野。西北之□﹐曰一目﹐曰少所。北方之□﹐曰積冰﹐曰委羽。)八□之外有八極。(《淮南子》雲﹕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三千裡﹐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裡。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周禮》又雲﹕東西為廣﹐南北為輪。)《爾雅》雲﹕東至於泰遠﹐西至於□國﹐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言所居近於海。)《纂要》雲﹕嵩﹐泰﹐衡﹐華﹐恆﹐謂之五岳﹔江﹐河﹐淮﹐濟﹐謂之四瀆﹔上﹐中﹐下﹐謂之三壤﹔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為五土。(《周禮》﹕大司徒辨五地之物﹐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三曰邱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竅物﹔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裸物﹐其植物宜叢物。)《物理論》雲﹕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亦曰媼。大而名之曰黃地□﹐小而名之曰神州﹐亦名後土。(黃地□﹐舉八極之內地﹔神州﹐王畿方千裡內地神也﹔後土﹐社也﹔社﹐地主也。所在皆得言之也。)   §事對   【坤元 □位】《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河圖》曰﹕地之位﹐起形於昆侖﹐從廣萬裡﹐高萬一千裡。神物之所生﹐聖仙之所集。   【廣大 博厚】《易》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莊子》曰﹕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所容足耳。《禮記》曰﹕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八柱 九則】《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天地精通﹐神明列序也。《離騷》曰﹕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注雲﹕墳﹐分也﹐謂之九州之地﹐凡九品﹐禹何以能分別之乎﹖   【經緯 廣輪】《家語》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形。周禮﹐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五物 十形】五物見前敘事注。楊泉《物理論》曰﹕夫土地皆有形名﹐而人莫察焉。有龜龍體﹐有鱗鳳貌﹐有弓弩勢﹐有鬥升象﹐有張舒形﹐有塞閉容﹐有隱真之安﹐有累卵之危﹐有膏英之利﹐有□脊□角之害。此十形者﹐氣勢之始終﹐陰陽之所極也。   【母德 媼神】楊泉《物理論》曰﹕地者﹐其神曰□﹐其卦曰坤﹐其德曰母。《漢書》曰﹕惟泰元尊﹐媼神蕃厘﹐經紀天地﹐作成四時。注雲﹕媼﹐地神。   【絕維 演絡】《列子》曰﹕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天子﹐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歸焉﹐而為渤海。張衡《西京賦》曰﹕爾乃振天維﹐演地絡﹐盪川瀆﹐簸林薄。   【亥步 章極】《山海經》曰﹕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淮南子》曰﹕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四柱 九囿】張華《博物志》曰﹕昆侖東北地轉下﹐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余萬裡﹔地下有四柱﹐廣十萬裡。地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洛書》曰﹕人皇始出於堤地之口﹐九男兄弟相像﹐以別長九州﹐為九囿。人皇乃有中州﹐制八輔。   【流謙 貴貞】《易》曰﹕地道變盈而流謙。《漢書》曰﹕天道貴信﹐地道貴貞﹔不信不貞﹐萬物不生。   【政本 物祖】《管子》曰﹕地者﹐政之本也﹐是知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調﹐則政不可正也。《白虎通》曰﹕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地之言施也﹐諦也。應施變化﹐審諦不設﹐敬始重終﹐故謂之地。   【方輿 大舟】宋玉《大言賦》曰﹕方地為輿﹐圓天為蓋。《河圖》曰﹕地恆動不止﹐譬如人在大舟上﹐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   【取財 成化】《禮記》曰﹕地載物﹐天垂象﹐取財於地﹐是以尊天而親地。《易》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銅儀 金柱】《續漢書》曰﹕張衡作地動儀﹐精銅以鑄。其器圓徑八尺﹐形似酒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蟾蜍承之。其機關巧制﹐皆在樽中。《關令內傳》曰﹕地厚萬裡﹐其下得太空。太空四角﹐下有自然金柱﹐輒方圓五千裡也。   【七表 九域】《河圖》曰﹕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張衡《靈憲》曰﹕元氣剖判﹐清濁異位﹐地定於內而體於陰。地有九域山川﹐聖人始紀綱而後經緯。   【行馬 御驥】《易》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王弼注雲﹕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孫楚祖《道詩》曰﹕御天惟龍﹐御地以驥﹐利有攸往﹐不期而至。   【養材 敏樹】《史記》曰﹕顓頊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禮記》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鄭注雲﹕樹謂植草木。   【東傾 右動】《離騷》曰﹕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王逸注曰﹕共工怒觸不周山﹐地柱折﹐故傾也。《春秋元命苞》曰﹕天左旋﹐地右動。   【驪□ 秦樞】《辛氏三秦記》曰﹕驪山始皇陵作地□﹐生死人交易﹐□平不得欺死人﹐雲秦五地□﹐有斷馬利。袁淑效《白馬篇》曰﹕騎劍何翩翩﹖長安五陵間﹔秦地天下樞﹐八方輳才賢。   【無私載 有大利】《禮記》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楊泉《物理論》曰﹕凡居地有大利而無小害者﹐上地也。   【九地 五土】揚雄《太玄經》曰﹕九地﹐一為沙泥﹐二澤浼﹐三征崖﹐四下田﹐五中田﹐六上田﹐七下山﹐八中山﹐九上山。范子《計然》曰﹕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鄭玄注《孝經》曰﹕分別五土﹐視其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邱陵阪險宜種棗栗。   【九阿 四野】《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於九阿。阮籍詩曰﹕驚風振四野﹐回雲蔭堂除。張華詩曰﹕遊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   §論   【西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圖書之設﹐由來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史﹐掌其職﹐暨漢祖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圖籍。今秘書既無古今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圖﹐唯有漢氏所畫輿地及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不備載名山大川﹐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今制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辨輪廣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裡﹐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行﹐校夷險之故也。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一隅﹐必失之他方。雖有準望而無道裡﹐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相通。有道裡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矣。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準望﹔徑道之實﹐定於道裡﹔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也。   §啟   【樑昭明太子《謝敕賚地圖啟》】漢氏輿地﹐形茲未擬﹔晉代方丈﹐比此非妙。匹之長樂﹐唯畫古賢﹔儔之未央﹐止圖將帥。未有洞該八藪﹐混觀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戶庭不出。豈問千秋﹐自識烏丸之地﹔脫逢壯武﹐方著博物之書。   §讚   【宋何承《天地讚》】九州攸同﹐時惟禹跡﹔爰及後代﹐疆分裡析。貢則屢遷﹐名猶不易。   §文   【顏師古《神州地□祝文》】維某年敢昭告於神州地□﹕惟□包函區夏﹐載負群生﹐溥彼域中﹐賴茲厚德﹐式遵彝典﹐揀此元辰。敬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明獻厥誠﹐備茲□瘞。   ○總載山第二   §敘事   《國語》雲﹕山者﹐土之聚也。《爾雅》雲﹕土高有石曰山。《釋名》曰﹕山﹐產也﹐言產生萬物。《說文》雲﹕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也。《韓詩外傳》雲﹕夫山﹐萬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寶藏植焉﹐飛禽萃焉﹐走獸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夫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樂山也。《釋名》雲﹕山頂曰塚﹐亦曰巔﹐亦曰椒﹔山脊曰岡﹐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稱也。今中岳嵩山蓋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小而眾曰巋﹐上大下小曰□。山有草木曰岵﹐無草木曰垓﹐石載土曰□﹐土載石曰崔嵬。(此因形而名之。)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照而名之)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邊曰崖。崖之高曰巖﹐上秀者曰峰﹐陬濁高者曰□。山坡曰阪﹐山三襲曰陟﹐山再成曰坯。山中絕曰陘﹐未及上曰翠微。(一說﹐山氣青縹色曰翠微。)山屬曰嶧﹐(言絡繹相連。今魯國有嶧﹐山純石相積構﹐連屬成山﹐蓋謂此也。)山狹而高曰巒。巒山曰{隋山}。(謂山形長狹者。荊州又謂之巒。詩雲﹕{隋山}山喬岳。)土山曰阜。(阜﹐厚也﹐言其高厚。)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邱。山精曰夔﹐亦曰□﹐亦曰雲陽。祭山曰庋懸。(自山頂曰塚已下﹐並出《說文》、《釋名》、《爾雅》三書。)   §事對   【蒙險 含澤】楊文《易卦序論》雲﹕險而止﹐山也﹔險而動﹐泉也。動靜皆蒙險﹐故曰山。《春秋說題辭》曰﹕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   【銀溢 金湧】《漢書》曰﹕殷得金德﹐銀自山溢。蘇林注曰﹕溢﹐出也。《關令尹喜內傳》曰﹕五百歲﹐天下名山一開。開時金玉之精湧出。   【石鏡 玉台】山謙之《吳興記》曰﹕臨安縣東五裡﹐石鏡山東﹐有石鏡一所。徑二尺四寸﹐甚清亮。張僧監《潯陽記》曰﹕石鏡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見人形。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君山有玉台﹐方廣數丈。   【崖館 雲府】廬諶詩曰﹕遐舉遊名山﹐鬆喬共相追﹔層崖成崇館﹐巖阿結重闈。庾肅之《山讚》曰﹕懸巖杳翳﹐神明攸居﹔官府風雲﹐懷吐川渠。   【石閭 金闕】《漢書》曰﹕武帝禪石閭。謝靈運《太山吟》曰﹕石閭何ㄙ藹﹐明堂秘靈篇。《史記》曰﹕燕昭王使人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山﹐黃金白銀為宮闕。   【霞璧 雲峰】《荊州圖副》曰﹕丹雀山高可三十丈﹐北臨丹水﹐赤壁如霞。孔曄《會稽記》曰﹕四明山高峰軼雲﹐連岫蔽日。   【五台 九室】酈元注《水經》曰﹕薄池水西注五台山北。其山五巒巍然﹐故號五台。《玉匱》曰﹕青城山名九室之天。   【九阪 千巖】張□《漢記》曰﹕樑冀聚土築山﹐十裡九阪。《世說》曰﹕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   【五女 兩童】揚雄《蜀本紀》曰﹕秦王獻美女於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見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上山﹐化為石。魏文帝《登山遠望詩》曰﹕西山一何高﹖望望殊不及﹔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   【仙宮 神闕】王韶之《南康記》曰﹕雩縣有君山﹐大風雨後﹐聞弦管聲。其山謂之仙宮。鄧德明《南康記》曰﹕歸美山高數百丈﹐遠望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   【出日 落星】《山海經》曰﹕東海之外﹐大荒中有山﹐名大谷﹐日月所出。山謙之《南徐州記》曰﹕臨沂縣前有落星山﹐今雲班瀆﹐即《綠江圖》所謂落星浦。   【員嶠 方壺】《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其中山曰員嶠。《拾遺記》曰﹕海中三山﹐一名方壺方丈﹐二曰蓬壺蓬萊﹐三曰瀛洲。形如壺﹐上廣下狹。   【車蓋 香爐】山謙之《吳興地記》曰﹕烏程縣車蓋山﹐山東舊有殷康所立亭﹐矚望極佳。郭仲產《南雍州記》曰﹕望楚山有三磴道﹐上磴道名香爐峰。   【鑿室 臨榭】《楚詞》曰﹕鑿山楹以為室﹐下披衣於水府。又曰﹕層台累榭臨高山。   【天台 地首】劉敬叔《異苑》曰﹕會稽天台山路遐遠﹐自非忽生忘形﹐不能躋也。《河圖》曰﹕昆侖之山為地首。   【天目 地□】山謙之《吳興記》曰﹕於潛舊縣天目山﹐極高險﹐且長遠﹐與宣城懷安並分山為界。謝靈運《遊名山志》曰﹕地□山者﹐王演山記謂之木榴山﹐一名地□。《永嘉郡記》曰﹕地□山在樂城縣東大海中﹐去岸百余裡。   【青邱 丹穴】《山海經》曰﹕青邱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有獸如狐九尾﹔有鳥如鳩﹐佩之不惑。又曰﹕丹穴山丹水出焉。有鳥如鶴﹐五采而文﹐名曰鳳鳥﹐不飲不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視三公 植萬物】《禮記》曰﹕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鄭玄注曰﹕視者﹐牲器之數。《韓詩外傳》曰﹕山者萬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伏焉。   §賦   【唐太宗《小山賦》】何四序之交運﹐轉三陽之暮時﹐風辭暄而入暑﹐樹替錦而成帷﹖想蓬瀛兮靡覿﹐望昆閬兮難期﹔抗微山於綺砌﹐橫促嶺於丹墀。啟一圍而建址﹐崇數尺以成坯。既無秀峙之勢﹐本乏雲霞之資﹔承墜宇之殘溜﹐掛低空之斷絲。爾乃參差絕□﹐威紆短逕﹐風暫下而將飄﹐煙才高而不暝﹔寸中孤嶂連還斷﹐尺裡重巒欹復正﹔岫帶柳而合雙眉﹐石澄流兮分兩鏡。爾其移芳植秀﹐擢幹抽莖﹐鬆新翠薄﹐桂小丹輕。細影雜兮俱亂﹐弱勢夾兮共縈﹔才有力以勝蝶﹐本無心而引鶯。半葉舒而巖暗﹐一花散而峰明﹔何纖微之同景﹐亦卑細以相成。於是換浮權於沉思﹐賞輕仁於勝地。俯蟻垤而有余﹐仰終南而多愧﹔非為固於九折﹐庶無虧於一簣。聊夕玩而朝臨﹐足攄懷而盪志。   【樑江淹《江上之山賦》】{□淵}□□溶兮楚水而吳江﹐刻劃Β□兮山□而碧峰。掛青蘿兮萬仞﹐豎丹石兮百重。百重兮巖□﹐如斫兮如削﹔□嶷兮尖出﹐巖□兮穴鑿。波潮兮吐納﹐□甚崖兮積沓。見紅草之交生﹐眺碧樹之四合﹐草自然而千華﹐樹無情而百色。嗟人道之異茲﹐牽憂恙而來逼。懷爐炭於片景﹐抱絲緒於一息。俗逐事而變化﹐心應物而回旋﹔既齒□歙以未悟﹐亦緯□畫而已遷。伊人壽兮幾何﹖譬流星之霄天。悵日暮兮吾有念﹐臨江上之斷山﹔雖不敏而無操﹐願從蘭芳兮與玉堅。   §詩   【唐太宗《詠小山詩》】近谷交縈蕊﹐遙峰對出蓮﹔徑細無全磴﹐鬆小未含煙。   【樑庾肩吾《賦得山詩》】層雲霾峻嶺﹐絕澗倒危峰﹔刻削臨千仞﹐嵯峨起百重。行曦上杳杳﹐結霧下溶溶﹔仁心留此屬﹐休奉愧群龍。   【周蕭□《上蓮山詩》】獨邁青蓮嶺﹐超奇紫蓋峰﹔掛流遙似鶴﹐插石近如龍。沙崩聞韻鼓﹐霜落似鳴鐘﹔飛花滿叢桂﹐輕吹起修筇。石蒲今尚有﹐采摘更相逢。   【陳蕭詮《賦得往往孤山映詩》】青山照落暉﹐映遠望連飛﹔仙峰看玉笥﹐關路視金微。鼓吹聲疑盡﹐香爐煙覺稀﹔共君臨水別﹐勞此送將歸。   【陳釋惠□《詠山詩》】靈山蘊麗名﹐秀出寫蓬瀛﹔香爐帶煙上﹐紫蓋入霞生。霧卷蓮峰出﹐巖開石鏡明﹔定知邱壑裡﹐並佇白雲情。   【又】蛾眉信重險﹐天目本仙居﹔金華抱丹灶﹐玉笥蘊神書。幽人披薜荔﹐怨妾采蘼蕪﹔紫巖無暮雨﹐何時送故夫。   【又】丹霞拂層閣﹐碧水泛蓬萊﹔鰲岫含煙聳﹐蓮崖照日開。鬆門夾細葉﹐石磴染新苔﹔能令平子見﹐淹留未肯回。   【蕭愨《奉和望山應教詩》】仙遊本多趣﹐復此上秋初﹔巖低石倒險﹐嶺高鬆更疏。峰形疑鳥翅﹐塞路似狼居﹐矚望情無已﹐詞殫意有余。   【隋李德林《詠山詩》】登嶺望重關﹐腰佩且鳴環﹔天河臨易飲﹐月桂近將攀。王母仙山至﹐夫人南岳還﹔何必陽台下﹐要待夢容顏。   【隋劉斌《詠山詩》】雪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蓋雲陰遠﹐香爐煙氣多。石樑高鳥路﹐瀑水近天河﹔欲知聞道裡﹐別自有仙歌。   §序   【宋謝靈運《遊名山志序》】夫衣食生之所資﹐山水性之所適﹐今滯所資之累﹐擁其所適之性耳。俗議多雲﹐歡足本在華堂﹐枕巖漱流者乏於大志﹐故保其枯槁。余謂不然。君子有愛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橫流之弊﹐非才不治﹐故有屈己以濟彼﹐豈以名利之場﹐賢於清曠之域耶。語萬乘則鼎湖有縱轡﹐論儲貳則嵩山有絕控。又陶朱高揖越相﹐留侯願辭漢傅﹐推此而言﹐可以明矣。   ○泰山第三   §敘事   按﹕泰山﹐五岳之東岳也。《博物志》雲﹕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魂。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長短。《五經通義》雲﹕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於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白虎通》雲﹕王者受命﹐必封禪。封者﹐增高也﹔禪者﹐廣厚也。(禪﹐除地為壇﹐字本為□單﹐以其祭神﹐故從示。)皆刻石紀號﹐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報天﹔禪樑甫之址﹐以報地。(《史記》曰﹕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伏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顓頊封泰山禪雲雲﹔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帝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禪會稽﹔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禪樑甫﹔漢武帝封泰山﹐禪樑甫。肅然及蒿裡石閭﹐後又凡五修封泰山。《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禪樑甫凡三﹐雲亭。肅然、蒿裡、社首、樑甫﹐皆泰山下小山也。石閭在西巖下。)《漢官儀》及《泰山記》雲﹕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裡。山頂西巖為仙人石閭﹐東巖為介邱﹐東南巖名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又東南名秦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余裡﹐於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址。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雲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鬆﹐見在。(《茅君內傳》雲﹕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在岱宗之洞﹐周回三千裡﹐名曰三宮空洞之天。)   §事對   【仙閭 神府】《漢書》曰﹕武帝封泰山﹐禪石閭。應劭注曰﹕石閭在泰山下南方﹐土人言仙人閭。道書《福地記》曰﹕泰山多芝草玉石﹐下有洞天﹐周回三千裡﹐鬼神之府。   【去闕 天門】袁山鬆《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雲氣成宮闕。《漢官儀》曰﹕泰山東上七十裡至天門。   【五祠 三廟】《漢書》曰﹕五岳四瀆﹐皆有常祀。河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特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禱而三祠。伍緝之《從征記》曰﹕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廟前有大井﹐水極香冷﹐異於凡水﹐不知何代所掘。   【日觀 天孫】日觀見敘事。張華《博物志》曰﹕泰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   【石閭 玉幾】《漢書》曰﹕武帝禪石閭。劉向《列仙傳》曰﹕岱宗石室中上下懸絕﹐其中金床玉幾。   【金篋 玉簡】《風俗通》曰﹕古封泰山﹐禪樑甫﹐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壽長八十。劉義恭詩曰﹕大明總神武﹐乘時以御天﹔金牒封樑甫﹐玉簡禪岱山。   【魯瞻 秦觀】《毛詩》曰﹕泰山巖巖﹐魯邦所瞻。秦觀見敘事。   【鄭祀 吳觀】《左傳》雲﹕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杜預注曰﹕鄭有助祭泰山﹐湯沐邑在□方。吳觀事見上。   【虞柴 兗鎮】《虞書》曰﹕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周官》曰﹕“兗州﹐其鎮山曰岱山。”   【雲封 雨阪】《史記》曰﹕漢武帝封泰山﹐白雲起封中。又曰﹕秦始皇上泰山﹐中阪遇風雨。   【Θ父 芝童】葛洪《神仙傳》曰﹕泰山下老父者﹐失其姓名。漢武帝東遊﹐見老父Θ於道間﹐頭生白光。曹植《飛龍篇》曰﹕晨遊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千樹 三宮】《泰山記》曰﹕泰山廟在山南﹐悉種柏樹千株。《茅君內傳》曰﹕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余裡﹐名三宮空洞之天。   【神房 香井】《屍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香井事見上三廟注。   【稷邱君 崔文子】劉向《列仙傳》曰﹕稷邱君者﹐泰山下道士﹐漢武東巡泰山﹐乃擁琴來拜。又曰﹕崔文子﹐泰山山人﹐好黃老術﹐潛居山下﹐作黃丸賣藥。有疫氣者﹐飲藥即癒。   【鑿石釜 探玉策】崔鴻《前秦錄》曰﹕處士張忠隱於泰山﹐巖棲谷飲﹐修導養之法。鑿石為釜﹐泰山人於今法之。探玉策見上金篋注。   §詩   【李義府《在□州遙敘封禪詩》】天齊□巨鎮﹐日觀啟崇祠﹔□□臨渤□﹐隱嶙控河沂。建岳誠為長﹐升功諒在茲﹔帝猷符廣運﹐玄言暢文思。飛聲總地絡﹐載化撫乾維﹔瑞策開珍鳳﹐禎圖薦寶龜。東後方肆覲﹐西都導六師﹔天駕移星苑﹐揚□馭風司。沸鼓喧平陸﹐凝蹕靜通逵﹔汶陽馳月羽﹐蒙陰警電輜。巖花飄曙輦﹐峰葉盪春旗﹔石閭環藻衛﹐金壇映黼帷。仙階溢秘□﹐靈檢□祥芝﹔三始貽遐□兄﹐萬歲受重厘。非質陶恩獎﹐趨跡奉軒墀﹔觸網淪幽裔﹐乘徼限明時。周南昔已嘆﹐邛西今復悲。   【宋謝靈運《泰山吟》】岱宗秀維岳﹐崔□刺雲天﹔昨□既□□﹐觸石輒遷綿。登封瘞崇壇﹐降禪藏肅然﹔石閭何ㄙ藹﹐明堂秘靈篇。   §祭文   【後魏孝文帝《祭岱岳文》】維太和十九年﹐敢昭告於泰山東岳之靈﹕造化氛氳﹐是生二儀﹔玄黃既辟﹐山川以離。四流含靈﹐五岳苞□﹔並兼萬象﹐出納望羲。岱宗穹崇﹐樑甫盤崛﹔青邱□奇□羲﹐春址鬱律。肇生庶類﹐啟光品物﹔上敷神工﹐下融靈秩。載協化文﹐四氣以溢﹔百王鐫成﹐莫不茲室。   【後魏高允《祭岱宗文》】維皇興二年﹐敢昭告於岱宗之靈﹕正趾坤元﹐作鎮東夏﹐齊二儀以永固﹐崇至德以配天﹐故能資元氣以造物﹐協陰陽而變化。若其巖嶺峭峙﹐川谷幽深﹐神怪譎詭﹐倏忽百靈﹐吐納風雲﹐育成萬品﹐攝生之所歸焉。禎祥之所萃焉。是以歷代帝王之崇﹐封禪銘功﹐以告其成﹔七十二君﹐咸在茲焉。自非功侔造化﹐應同自然﹐孰能若此者哉。自我國家﹐肅恭□祀﹐懷柔百神﹐邦域之內﹐罔不咸秩。往以天路未夷﹐雖望祭有在﹔今大化既同﹐奄有淮岱。謹薦於岳宗之靈﹐尚饗。   ○衡山第四   §敘事   《周官》﹕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徐靈期《南岳記》及盛弘之《荊州記》雲﹕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霍之山為其副焉。故《爾雅》雲﹕霍山為南岳﹐蓋因其副焉。(或雲衡山﹐一名霍山。)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南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岳之祭於廬江□山﹐此亦承軒轅副義也。(幹寶《搜神記》雲﹕漢武徙南岳之祭著廬江□縣之霍山。郭璞《爾雅注》雲﹕霍山在廬江郡潛縣﹐別名天柱山。漢武以衡山遼遠﹔讖緯以霍山為岳﹐故祭之。)故南岳衡山﹐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鈞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托其陽﹐故號南岳。周旋數百裡﹐高四千一十丈。東南臨湘川﹐自湘川至長沙七百裡﹐九向九背﹐然後不見。禹治水﹐登而祭之﹐因夢遇玄夷使者﹐遂獲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山有三峰﹐其一名紫蓋﹔天景明澈﹐有一雙白鶴徊翔其上。一峰名石□﹐下有石室﹐中常聞諷誦聲。一峰名芙蓉﹐上有泉水飛流﹐如舒一幅練。《山海經》雲﹕衡山一名岣嶁山﹐其上多青□﹐鳥多□鵒。   §事對   【紫蓋 朱陵】紫蓋、朱陵並見敘事。   【九向 三峰】羅含《湘中記》曰﹕衡山遙望如陣雲﹐沿湘千裡﹐九向九背。三峰見敘事。   【舜歌 禹嘯】羅含《湘中記》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廟。太守至官﹐常遣戶曹致敬修祀﹐則如有弦歌之聲。趙曄《吳越春秋》曰﹕禹傷父功不成﹐乃案《黃帝中經歷》﹐蓋見聖人所記曰﹕在於九疑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山﹐赤帝左闕。其巖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琢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之﹐仰天而嘯。忽然而臥﹐夢見赤繡文衣男子﹐稱玄夷蒼水使者﹐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清齋於黃帝之岳巖巖之下。”禹乃退齋三月﹐以季之日﹐登宛委山﹐發石取書。   【石□ 寶洞】臧榮緒《晉書》曰﹕劉□之好遊山澤﹐采藥至衡山﹐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一開一閉﹐水深不得過。寶洞見敘事。   【玉字 石書】玉字見敘事。徐靈期《南岳記》曰﹕夏禹導水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高。《高岳文》雲﹕高四千一十丈。   【靈台 仙宇】靈台見敘事。衡山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是以宅藪神靈﹐室宇仙羅。   【峻坡 秀壁】馬融《琴賦》曰﹕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桓玄南《遊衡山序》曰﹕崇巒□桀以雲繞﹐竦秀壁於蒼眉。   【執書 遺字】盛弘之《荊州記》曰﹕初有采藥衡山﹐見一老翁﹐四五年少﹐對坐執書。劉敬叔《異苑》曰﹕湘東姚祖﹐太元中為郡吏﹐經衡山﹐望巖下﹐數少年並執筆作書。祖謂行旅休息﹐乃過之。未至百步﹐少年相與飛□﹐遺一紙書在坐處。前數句古時字﹐自後皆鳥篆。   【結宇 憩輿】孫嚴《宋書》曰﹕宗炳尋名山﹐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桓玄南《遊衡山詩序》曰﹕姑洗之旬﹐始暨衡岳﹔憩輿素石﹐映濯水湄。   【神宅 仙巖】神宅見上仙宇注。仙巖見下謝靈運詩。   【鳥書 鶴舞】鳥書見上遺字注。羅含《湘中記》曰﹕衡山有懸泉﹐滴瀝巖間﹐聲泠泠如弦音﹔有鶴回翔其上﹐如舞。   §詩   【東晉庾闡《遊衡山詩》】北眺衡山道﹐南瞻五嶺末﹔寂坐抱虛恬﹐運目情四豁。翔虯凌九霄﹐陸鱗困濡沫﹔未體江湖遊﹐安識南溟闊。   【宋謝靈運《衡山詩》】巖下一老翁﹐四五年少者。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遇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別﹔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序   【東晉桓玄《南遊衡山詩序》】歲次降婁﹐夾鐘之初﹐理楫將遊於衡嶺。涉湘千裡﹐林阜相屬﹔清川窮澄映之流﹐涯□無纖埃之穢。修途逾邁﹐未見其極﹔窮日所經﹐莫非奇趣。姑洗之旬﹐始暨於衡岳﹐於是假足輕輿﹐宵言載馳﹐軒途三百﹐出徑徹通。或垂柯跨谷﹐俠獻交蔭﹔或曲溪如塞﹐已絕復開﹔或步乘長嶺﹐邈眺遙曠﹔或憩輿素石。映濯水湄。所以欣然奔悅﹐求路忘疲者﹐觸事而至也。仰瞻翠□﹐邈爾天際﹔身凌太清﹐獨交霞景。周覽甫畢﹐頓策巖阿﹔管弦並奏﹐清徵再響。思古永逝﹐神氣未言。   ○華山第五   §敘事   按﹕華山﹐五岳之西岳也。《周官》﹕豫州﹐其鎮山曰華山。《華山記》雲﹕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又《白虎通》雲﹕西方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山海經》曰﹕一名太華。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廣十裡。薛綜注《西京賦》雲﹕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於二山之間。古語雲﹕此本一山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河神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蹈離其下﹐中分為兩﹐以通河流。今睹手跡於華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腳跡在首陽山下﹐亦存焉。郭緣生《述征記》及《華山記》雲﹕山下自華岳廟列柏﹐南行十一裡﹐又東回三裡﹐至中祠。又西南出五裡至南祠。南入谷口七裡﹐又至一祠。(凡欲升山者皆祈禱焉。)又南一裡至天井。天井才容人上﹐可長六丈餘。出井如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矣。出井東南二裡﹐至峻阪鬥上﹐又東上百丈崖﹐皆須攀繩挽葛而後行。又西南出六裡﹐又至一祠﹐名胡越寺神。又行二裡﹐便屆山頂。上方七裡﹐有靈泉二所﹐一名蒲池﹐一名太上泉。池北有石鼓﹐嘗聞其鳴。其上有三峰直上﹐晴霽可睹。   §事對   【二華 四方】張衡《西京賦》雲﹕綴以二華﹐謂太華、少華也。少華在華山西。《山海經》雲﹕泰華之山﹐削成而四方。   【地載 神開】《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郭緣生《述征記》曰﹕華岳與首陽山本一山﹐河神巨靈﹐析開為二。事具在敘事中。   【豫鎮 秦城】《周官》曰﹕豫州﹐其鎮山曰華山。《漢書》曰﹕賈誼《過秦論》曰﹕“秦王纘六代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四合 二岑】《華山記》曰﹕華山高巖四合﹐重嶺秀起。郭緣生《述征記》曰﹕華山有二岑﹐直上數千仞﹔自下小岑疊秀﹐迄於嶺表﹐有如削成。   【蓮峰 柏箭】《華山記》曰﹕華山頂生千葉蓮花﹐《韓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鬆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棋作綦﹐非。)   【玉版 金液】崔鴻《前燕錄》曰﹕石季龍使人采藥﹐上華山﹐得玉版。《列仙傳》曰﹕馬明生從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乃入華陰山﹐合金液。不樂升天﹐但服半劑﹐為地仙。   【騎龍 駕鹿】《列仙傳》曰﹕呼子先者﹐漢中關下卜師﹐壽百余歲。臨去﹐呼酒家嫗急裝。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至﹐先將一與酒嫗。俱騎之﹐乃龍也。上華山﹐常於山大呼﹐言子先酒母在此。《神仙傳》曰﹕衛叔卿常乘□﹐駕白鹿。見漢武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去。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華岳﹐見其父與數人博於石上﹐敕度世令還。   【石鼓 玉漿】《華山記》雲﹕華山頂有石鼓﹐父老傳雲﹕“嘗有聞其鳴者。”郭璞讚曰﹕華岳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   【歸馬 遺璧】《尚書》曰﹕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史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鄭容從關東來﹐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山上下﹐知其非人﹐止而待之。遂至﹐持璧與鄭容曰﹕“為我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天井 石榻】《水經注》曰﹕華山中路名天井﹐才容人行。迂回頓曲而上﹐可高六丈餘。山上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沾人。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列仙傳》曰﹕修羊公者﹐魏人﹐止華陰山石室中。中有懸石榻﹐臥其上﹐石盡穿陷。   【捫蝨 持狗】崔鴻《前燕錄》曰﹕王猛隱華山﹐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說當代之事﹐捫蝨而言﹐傍若無人。持狗已見騎龍注中。   【毛女 巨靈】《列仙傳》曰﹕毛女者﹐在華陰山中﹐山客獵師﹐世世見之﹐體生毛﹐自言秦始皇宮人。巨靈見敘事中。   【五裡霧 千葉蓮】范曄《後漢書》曰﹕張楷﹐字公超﹐隱居弘農山。學者隨之﹐所居成□。能為五裡霧﹐後華山南遂有公超霧□。千葉蓮見敘事。   【集靈宮 望仙門】桓譚《仙賦序》曰﹕華山下有集靈宮﹐漢武帝欲懷集仙者﹐故名殿為存仙﹐門為望仙。   §詩   【隋孔德紹《行經太華詩》】紛吾世網暇﹐靈岳展幽尋。寥廓風塵遠﹐杳冥川谷深。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疏峰起蓮葉﹐危塞隱桃林。何必東郡外﹐此處可抽簪。   【沈□期《西岳詩》】西鎮何穹崇﹖壯哉信靈造。諸嶺皆峻秀﹐中峰特美好。傍見巨掌存﹐勢如拓東倒﹔頗聞首陽去﹐開拆此河道。磅礡壓洪源﹐嵬峨載清昊﹔□泉紛亂瀑﹐天磴□橫抱。子先呼其巔﹐宮女世不老﹔下有府君廟﹐歷載傳灑掃。皇明應天遊﹐十月戒豐鎬﹔微末忝閒從﹐兼得事□藻。宿心愛茲山﹐意欲拾靈草﹔陰壑已永閉﹐□寶絕探討。芳月期再來﹐回策思方浩。   §序   【後漢張旭《華岳碑序》】《易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然則山莫尊於岳﹐澤莫崇於瀆。岳有五而華處其一﹐瀆有四而河在其數﹐其為靈也至矣。人主廢興﹐必有其應﹐故岱山石立﹐中宗繼統﹐太華授璧﹐秦胡絕緒。布五方則受其西﹐列三條則居其中。若廣獸奇蟲﹐山經有紀﹔經有望秩之禮﹐典有生殖之祀。蓋所以宗山川而報功也。四海一統﹐天子乘其祀﹔諸侯力政﹐強國攝其祭。其奉邑曰華陰久矣。   【西晉傅玄《華岳碑序》】易稱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為稱﹐而岳配焉﹔地以廣厚為基﹐而岳體焉。若夫太華之為鎮也﹐五岳列位而在其首﹐三條分方而處其中。參兩儀以比德﹐協和氣之□□。濟雲行而雨施﹐興雷風以動物﹐是以聖帝明王﹐莫不燔柴加牲。尊而祀焉。   §讚   【東晉郭璞《太華讚》】華岳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其誰遊之﹐龍駕□裳。   ○恆山第六   §敘事   按﹕恆山﹐五岳之北岳也。《周官》﹕並州﹐其鎮山曰恆山。《風俗通》曰﹕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亦謂之常山。(《白虎通》曰﹕北方為常山者何﹖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爾雅》曰﹕常山謂之恆山。《五岳圖》雲﹕恆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裡﹐周回三千裡。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管子》雲﹕恆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海之間。早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熟﹐四種五獲焉。《後魏書》雲﹕道武立廟於其上﹐置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水旱。至文成帝東巡﹐親禮其神焉。   §事對   【趙符 燕玉】《史記》曰﹕趙簡子謂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中﹐往得者立為後。”諸子皆競往﹐無所得。無恤曰﹕“常山臨代﹐代可取也。”簡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崔鴻《前燕錄》曰﹕慕容俊壽光二年﹐常山寺大樹根下得璧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有異常玉﹐俊以為神岳之命﹐以太牢祠之。   【率然 神護】《孫子兵法》曰﹕常山之蛇﹐名曰率然﹐一身而兩頭。擊其一頭則一頭至﹐擊其中則兩頭俱至。《神農本草》曰﹕常山有草名神護﹐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璧 蓬{艸累}】□璧見上燕玉注中。《列仙傳》曰﹕昌容者﹐常山道士﹐自稱殷女﹐食蓬{艸累}根﹐往來山下。見者二百余年﹐顏色如二十許人。   【臨代 俯趙】事並見敘事中。   【虞巡 並鎮】《虞書》曰﹕十有一月北巡狩至北岳﹐如西禮。並鎮見敘事。   【兩頭蛇 五獲谷】兩頭蛇事見率然注中。五獲谷事見敘事中。   【畢昴之精 趙代之境】《春秋元命苞》曰﹕畢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宋均注曰﹕常山即恆山也﹐是畢昴之精。又曰﹕趙國有常山﹐臨代也。   【無恤得符 昌容得道】得符事見趙符注。昌容事見蓬{艸累}注。   §詩   【西晉傅咸詩】奕奕恆山﹐作鎮冀方﹔伊趙建國﹐在岳之陽。   【周王褒《渡河北詩》】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心悲異方樂﹐腸絕隴頭歌﹔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文   【唐太宗《祭北岳恆山文》】維大唐貞觀十九年﹐以大牢之奠﹐敬祭於恆岳之靈次。蒼蒼元氣﹐紀三光而成象﹔茫茫後土﹐鎮五岳以成形。衡岱啟東南之趾﹐嵩華表西中之固。惟靈山之秀峙﹐亙朔野而□奇。獸嘯龍騰﹐風雲之所吐納﹔霓裳鶴蓋﹐神仙之所往還。疊嶂參差﹐凝煙含翠﹐重岡紛糾﹐照日分紅。絕壁千尋﹐孤峰萬仞﹐桂華侵月﹐鬆蘿掛雲。幽澗冬暄﹐飛泉夏冷。寶符臨代邦之美﹐靈蛇表陣勢之奇。鑠石七年﹐無以虧其大﹔含波九載﹐不能損其高。巍巍乎與乾坤而永固﹐隱隱乎橫古今而不絕。屬以授旗趙郊﹐誓師冀土﹐敢薦牲玉﹐惟神饗之。   【後魏孝文帝《祭恆岳文》】維太和十八年﹐敬昭告於恆岳之靈。天極構高﹐人暉肇啟﹔幽明合歡﹐百神同悅。今龍旆鳴鑾﹐載還伊室﹐邁歷恆巒﹐路鄰陰岳﹔惟靈作鎮﹐出納炎冰﹐帝道資功﹐坤儀憑德。故遣兼官以牲玉薦於恆岳之靈。尚饗。   ○嵩高山第七   §敘事   按﹕嵩高山者﹐五岳之中岳也。《釋名》雲﹕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嵩。《白虎通》雲﹕中央之岳﹐獨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續漢書》雲﹕漢武帝禮登中岳聞言萬歲聲三﹐於是以三百戶封奉詞﹐命曰崇高邑。至後漢靈帝﹐復改崇高為嵩高焉。戴延之《西征記》雲﹕其山東謂太室﹐西謂少室﹐相去十七裡﹐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裡﹐與太室相埒﹐但小耳。《雜道書》雲﹕自岳神廟東北二十裡至一山﹐名曰東龍門﹐其東有三台山。昔漢武東巡過此山﹐見學仙女﹐帝觀之﹐遂以名焉。南有許由山﹐高大四絕。其北有穎水﹐堯聘許由﹐其處猶有壇□單。昔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間﹐道人浮邱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往來緱氏山。緱氏山﹐近在嵩山之西也。漢世有道士﹐從外國將貝多子來﹐於嵩高西腳上種之。有四樹﹐與眾木有異﹐一年三花﹐白色香美。   §事對   【二室 三台】二室﹐太室、少室也﹐已具敘事中。三台山﹐漢武帝立名﹐在嵩山上﹐事已具敘事中。   【神岳 天鎮】《詩》曰﹕嵩高維岳﹐峻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庾闡《建武頌》曰﹕邈彼華岱﹐維岳之峻﹔巖巖高大﹐配天作鎮。   【金璧 鳳鶴】孫嚴《宋書》曰﹕高祖表曰﹕“沙門釋法義於嵩高﹐廟所石壇下得玉璧三十二枚﹐黃金一金並﹐符彩潤潔。河南太守毛修之以靈岳降瑞﹐送諸神府。”《列仙傳》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浮邱公接上嵩高﹐三十余年。後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乃舉手謝時人而去。   【玉人 金像】盧元明《嵩山記》曰﹕岳廟盡為神像。有玉人高五寸﹐五色甚光潤﹐制作亦佳﹐莫知早晚所造﹐蓋岳神之像﹐相傳謂明公。山中人悉雲﹐屢常失之﹐或經旬乃見。《仙經》雲﹕嵩高山大巖下有佛圖奇妙﹐有一大金像在中﹐來語寺僧密公。密公時在嵩寺﹐寺在嵩山腳下﹐聞之欣然﹐即與人披林求索。時白霧昏迷﹐密公荒迷失路。一往看之﹐即入山中﹐唯見一麝香﹐出入三四步﹐側足雙跳﹐步步回顧。復去十步﹐中有青炎﹐出就視之﹐有自然天地。   【石床 銅銚】潘岳《關中記》曰﹕嵩高山石室十余孔﹐有石床、池水、食飲之具﹐道士多遊之﹐可以避世。盧元明《嵩山記》曰﹕嵩山最是棲神之靈藪﹐長鬆綠柏﹐生於嶺澗左右。古人住止處﹐有銅銚器物。東北出雲﹐有自然五谷、神芝、仙藥。   【乘龍 控鶴】《漢武內傳》雲﹕武帝夜夢與李少君俱上嵩山。半道﹐有繡衣使﹐乘龍持節﹐從雲中下﹐言太一請少君。覺乃告近臣曰﹕“如朕夢﹐少君將舍朕而去。”控鶴事已具前鳳鶴注。又孫登《天台賦》曰﹕王喬控鶴以沖天。   【玉漿 石髓】劉義慶《世說》曰﹕嵩高山北有大穴。晉時有人誤墮穴中﹐見二人圍棋﹐下有一杯白飲。與墮者飲﹐氣力十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墮者曰﹕“不願停。”棋者曰﹕“從此西行有天井﹐其中有蛟龍﹐但投身入井﹐自當出。若餓﹐取井中物食之。”墮者如言﹐可半年﹐乃出蜀中﹐歸洛下。問張華﹐華曰﹕“此仙館﹐夫所飲者玉漿﹐所食者龍穴石髓。”   【白霧 青炎】並見前金像注中。   【登仙台 萬歲亭】戴延之《西征記》曰﹕漢武帝於太室山作登仙台及萬歲亭。   【吹笙王子 衣繡使者】吹笙王子見上鳳鶴注。衣繡使者見上乘龍注。   【種花道士 圍棋仙人】種花道士見敘事。圍棋仙人見玉漿注。   【月光童子 鬼谷先生】《嵩山記》曰﹕月光童子常在天台﹐亦來於此。又曰﹕鬼谷先生於嵩山東南學仙。   §詩   【唐宋之問《奉使嵩山途經緱嶺詩》】侵晨發洛陽﹐城中歌吹聲﹔畢景至緱嶺﹐嶺上煙霞生。草樹饒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隱德所薄﹐歸來可退耕。   §祭文   【宋范泰《為宋公祭嵩山文》】劉裕敬薦中岳之靈﹐惟岳作鎮中畿。擬天比峻﹐降祉發輝﹐宣和陰陽﹐道達幽微。既曰輔順﹐亦昭厥違﹔霜露所均﹐萬人是依。不以虛薄﹐志掃不庭﹔仰紓國恥﹐俯拯黎□。望嶺懷仁﹐踐境延情﹔金璧之贈﹐愧懼交盈。思樂時雍﹐終憑威靈﹔舊都既清﹐三秦期廓。豈惟人謀﹖亦仰冥略﹔逝將言旋﹐自雍徂洛。何以寄懷﹖一卮清酌﹐□璧雲乎﹖深誠攸□。   【後魏孝文帝《祭嵩高山文》】維太和十八年﹐敬昭告於嵩高中岳之靈﹕太極分渾﹐兩儀是生﹔辰作乾寶﹐岳樹坤靈。昭彰天地﹐吐納五精﹔唯中挺神﹐祥契幽經。日月交暉﹐寒暑遞成﹔萬象合和﹐兆類孳盈。爰自化辟﹐ㄈ慶胥庭﹔軒轅曜哲﹐伊祁載形。逮於有周﹐實光洛禎﹔川潛龍光﹐山隱鳳停。三才憑微﹐七曜依明﹔人倫傾首﹐百神柔誠。造厥區夏﹐歷茲三正﹔應符代績﹐孰不斯營。曰乎皇魏﹐飛虯玄並﹔螭騰穹象﹐用九黔嬴。新邦興略﹐丕猷罔清﹔佗瓊指陰﹐淹翠濕亭。河圖曠覽﹐升中闕銘﹔朕承法統﹐誕邀休宏。開物成務﹐載鑠成齡﹔遷宇柳方﹐闡繩廛城。則直之興﹐百堵若星﹔日躔流馥﹐月陸芬馨。鏘旋紫宿﹐景曜黃衡﹔鸞聲□□﹐□和嚶嚶。歸蓋如雪﹐還□若霆﹔惟嵩巖巖﹐峻極昊青。惟邑翼翼﹐長啟魏京﹔薦玉告虔﹐用昭永貞。納茲多福﹐萬國以寧。   ○終南山第八   §敘事   《五經要義》雲﹕終南山﹐長安南山也。一名太一。(又《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山。)潘岳《關中記》雲﹕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毛詩‧秦風‧終南》詩亦雲﹕終南﹐周之名山﹐中南山也。)《福地記》雲﹕其山東接驪山、太華﹔西連太白﹐至於隴山﹔北去長安城八十裡﹔南入楚塞﹐連屬東西諸山。周回數百裡﹐名曰福地。《辛氏三秦記》雲﹕其山從長安向西﹐可二百裡。中有石室、靈芝。常有一道士﹐不食五谷﹐自言太一之精﹐齋潔乃得見之。而所居地名曰地□﹐可避洪水。相傳雲上有水神﹐人乘船行﹐追之不及﹐猶見有故漆船者。秦時四皓亦隱於此山。   §事對   【玉堂 石室】《福地記》雲﹕終南太一山在長安西南五十裡﹐有玉堂陽宮。《辛氏三秦記》曰﹕太一在驪山西﹐山之秀者也。中有石室﹐常有一道士﹐不食五谷﹐自言太一之精。《秦州記》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山。   【匿綺 潛嘉】皇甫謐《高士傳》曰﹕四皓綺裡季等﹐共入商洛﹐隱地□山﹐以待天下定。漢高祖征之不至﹐乃深自匿終南山。崔鴻《前秦錄》曰﹕王嘉不食五谷﹐清虛服氣﹐潛隱終南山﹐獨庵廬而止。   【張樂 表都】《漢書》曰﹕王莽《下書》曰﹕《紫閣圖》雲﹕太一台﹐黃帝皆得仙而上天﹐張樂昆侖虔山之上。後世聖主得瑞者﹐張樂奏於終南山上。班固《西都賦》曰﹕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神水 福地】《辛氏三秦記》曰﹕終南山一名地□﹐可避洪水。俗人雲﹐山上有水神﹐人乘船行﹐追之不及。《福地記》曰﹕終南太一山在長安西南五十裡﹐左右四十裡內皆福地。   【崔□ 巍峨】張衡《西京賦》曰﹕終南太一﹐崇崛崔□。傅玄《敘行賦》曰﹕終南鬱以巍峨﹐太幽凌乎昊蒼。   【地□ 漆船】並見前敘事中。   【□□ 巍峨】潘岳《西征賦》曰﹕九□□□截孽﹐太一□□﹐太一即終南也。孫楚《登樓賦》曰﹕青石連岡﹐終南嵯峨。   【有條有梅 有屺有堂】《詩‧秦風》雲﹕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又曰﹕終南何有﹖有屺有堂。   §賦   【漢班固《終南山賦》】伊彼終南﹐巋{山截}嶙□。概青宮﹐觸紫辰﹐□□鬱律﹐萃於霞□。暖□對ㄙ藹﹐若鬼若神﹔傍吐飛瀨﹐上挺修林。玄泉落落﹐密蔭沉沉﹔榮期綺季﹐此焉恬心。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皇鸞□□﹐警乃前□丘﹔爾其珍怪。碧玉挺其阿﹐密房溜其巔。翔鳳哀鳴集其上﹐清水泌流注其前。彭祖宅以蟬蛻﹐安期饗以延年。唯至德之為美﹐我皇應福以來臻。埽神壇以告誠﹐薦珍馨以祈仙。嗟茲介福﹐永鐘億年。   §詩   【唐太宗《望終南山詩》】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疊鬆朝若夜﹐復岫缺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周宇文昶《陪駕幸終南山詩》】堯蓋臨河穎﹐漢蹕踐華嵩﹔日旗回北鳳﹐星旆轉南鴻。青□過宣曲﹐先□丘背射熊﹔金桴拂泉底﹐玉□吹雲中。古轍稱難極﹐新途或易窮﹔煙生山欲盡﹐潭凈水恆空。交鬆上連霧﹐修竹下來風﹔仙才道無別﹐靈氣法能同。東棗羞朝座﹐西桃獻夜宮﹔詔令王子晉﹐出對浮邱公。   【隋胡師耽《登終南山擬古詩》】結廬終南山﹐西北望帝京﹔煙霞亂鳥道﹐俯見長安城。宮雉互相映﹐雙闕雲間生﹔鐘鼓沸閶闔﹐笳管嚥承明。朱閣臨槐路﹐紫蓋飛縱橫﹔望望未極已﹐甕牖秋風驚。巖岫草木黃﹐飛雁遺寒聲﹔墜葉積幽徑﹐繁露垂荒庭。甕中新酒熟﹐澗谷寒蟲鳴﹔且對一壺酒﹐安知世間名。寄言□朝客﹐同君樂太平。   【楊師道《賦終南山同風字韻應詔詩》】睿言懷隱逸﹐輟駕踐幽叢﹔白雲飛夏雨﹐碧嶺橫春虹。草綠長楊路﹐花疏五柞宮﹔登臨日將晚﹐蘭桂起香風。   §銘   【周庾信《終南山義谷銘》】周保定二年﹐大塚宰晉國公命鑿石開谷﹐下南山之材。惟公匡濟彝倫﹐弘敷庶績﹐燮理余暇﹐披閱山經﹐以為終南□物。日月虧蔽﹐栝柏□屯幹﹐椅桐梓漆﹐年代蘊積﹐於何不有。乃謀山澤之官﹐兼列衡虞之匠。東出藍田﹐則控灞乘□﹔西連子午﹐則據涇浮渭。派別八溪﹐分流九谷﹐銅樑四注﹐石闕雙聳。青綺春門﹐溝渠交映﹐綠槐秋□﹐舟楫相通﹐運以冥宮。裁其梓匠﹐豈如運石丹泉﹐裁通樑陽之殿﹔穿渠谷水﹐直澆金墉之城。國富人殷﹐方傳千載﹐立功立事﹐敢勒山阿。銘曰﹕寥廓上浮﹐崢嶸下鎮﹐立壁千丈﹐橫峰萬仞。鬆桂危懸﹐風泉虛韻﹐乘輿嶺阪﹐舉鍤雲根。八溪分注﹐九谷通源﹐北含銅井﹐南浮石門﹐橫瀉大河。銀繩百堵﹐膠葛九成﹐徘徊千柱﹐桂棟凌波。梅樑垂雨﹐疏川奠嶺﹐落河摧柯。事均刊木﹐功侔鑿河。   ○石第九   §敘事   《釋名》雲﹕山體曰石。石﹐硌也﹐堅捍硌也。山多大石曰嚳。嚳﹐學也﹐大石之形﹐學學然。山多小石曰□敖。□敖﹐堯也﹐每石堯堯獨處而出見也。《春秋說題辭》雲﹕《周易》艮為山﹐為小石。石﹐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陰精輔陽﹐故山含石﹐石之為言托也。托﹐立法也。《物理論》雲﹕土精為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釋名》雲﹕鑠﹐小石也﹔磊﹐眾石也﹔碭﹐文石也﹔琅□﹐石似朱也﹔(出《尚書注》。)□□﹐石似玉也。(出《廣雅》。)星隕為石﹐(出《春秋》。)水沫為浮石﹐(《抱樸子》雲﹕燒泥為瓦﹐燔木為炭﹐蜂窠為蠟﹐水沫為浮石。凡此皆去其柔脆﹐變為堅剛。)石解散曰泐。(《周禮》曰﹕石有時而泐。)石有嘉石、□石、(《周禮》﹕以嘉石平罷民。注雲﹕嘉石﹐文石也﹔以□石達窮民﹐凡遠近□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為之達者﹐立於□石。注雲﹕□石﹐赤石也﹔窮民﹐天民之窮而無告者。)磁石、(《抱樸》曰﹕磁石引針。)石鯨、石燕、石麟、石羊、石狗、石牛、石雞、石犀、石駱駝、石獅子、石人、石橋、石塘、石床、石室、石柱、石闕、石閭、石案、石函、石鼓、石槨、石樓、石盤、石印、石墨、石硯、石鏡、石□、石磬。   §事對   【補天 佐岳】《列子》曰﹕天地亦物也﹐有不足﹐石以補其缺。王隱《晉書》曰﹕陳總遷殿中侍御史﹐詔遣詣終南山請雨。總先除小石祠﹐唯存大石一所而祈之﹐上文曰﹕峨峨大石﹐佐岳通理﹐含滋吐潤﹐惠我四海。   【越履 蜀鏡】盛弘之《荊州記》曰﹕興安縣水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石履各一具﹐俗雲越王渡溪﹐脫履墮櫛於此。揚雄《蜀本紀》曰﹕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娶以為妻。無幾﹐物故於成都。郭中葬之以石鏡一枚﹐徑二丈﹐高五尺。   【督郵 亭長】劉義慶《幽明錄》曰﹕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張敏《奇士劉披賦》曰﹕蓋土龍不可以升天﹐石人不任為亭長﹔容貌雖似﹐蹄足難獎。   【款梓 扣桐】樂資《春秋傳》曰﹕秦始皇使者鄭容將入函關﹐見華山有素車白馬﹐疑為鬼神。熟視﹐問鄭容曰﹕“安之﹖”答曰﹕“之咸陽。”素車上人曰﹕“吾華山使﹐願托一牘書致鎬池君所。子之咸陽﹐道過鎬池﹐見一大梓﹐有文石取款梓。當有應者。”即以書與之。鄭容如其言﹐以石款梓樹﹐果有人來取書。劉敬叔《異苑》曰﹕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於是如言﹐聲聞數十裡。   【宋隕 晉言】《左傳》﹕隕石於宋五﹐隕星也。杜預注曰﹕但言星則嫌星使石隕﹐故重言隕星。又曰﹕石言於晉魏榆﹐晉侯問於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臣聞作事不時﹐怨□動於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   【化女 望夫】劉義慶《幽明錄》曰﹕陽羨縣小吏吳龕﹐有主人在溪南。嘗以一日掘頭舟過水﹐溪內忽見一五色浮石﹐取內床頭﹐至夜化成一女子。又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   【紙臼 書研】庾仲雍《湘州記》曰﹕應陽縣蔡子池南有石臼﹐雲是蔡倫舂紙臼。劉澄之《江州記》曰﹕興平縣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許丈﹐石色青﹐堪為書研。   【仙博 帝棋】仙博﹐見華山事對內駕鹿注。張華《博物志》曰﹕桃林在弘農湖城縣休馬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如雞卵。   【井龜 印鵲】郭頒《魏晉世語》曰﹕長沙王□封常山王。至國﹐掘井入地四丈﹐得白玉。玉下有大石﹐其上有靈龜﹐長二尺余。幹寶《搜神記》曰﹕常山張顥為樑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翔入□。人擲之墮地﹐人爭取﹐化為一圓石。顥椎破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浮磬 列錢】《尚書》曰﹕泗濱浮磬。孔安國注雲﹕泗水、濱涯也﹐水中見石﹐可以為磬。《抱樸子》曰﹕浮磬息音﹐未別於眾石。《洞冥記》曰﹕漢武帝生時﹐有雀群翔於灞城門﹐改為青雀門。乃飾以錦文石﹐為列錢之形。   【秦樑 漢柱】郭緣生《述征記》曰﹕秦樑﹐地名也。或雲秦始皇東巡﹐弗行舊道﹐過此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樑成。今睹所累石﹐無造作之處。《三輔故事》曰﹕秦造作橫橋﹐漢承後置承令石柱以南屬京兆﹐北屬右扶風﹐各分其半。   【神鞭 仙跡】《三齊略記》曰﹕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看日出處。有神人能□丘石下海。石去不下速﹐神輒鞭之﹐皆流血。酈元注《水經》曰﹕思陽川水東有獨山﹐北有巖。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上有兩手跡﹐山下石上有兩腳跡﹐俗名之為仙人石也。   【飲羽 覆書】《韓詩外傳》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獸﹐彎弓射之﹐沒金飲羽。《吳越春秋》曰﹕禹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乎九疑上東南﹐號曰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玉字。”禹乃退齋三日﹐發石取書。   【昆明魚 零陵燕】《西京記》曰﹕昆明池﹐刻石為鯨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顧凱之《啟蒙記》曰﹕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   【肅慎□ 臨海矢】《帝王記》曰﹕周成王時﹐肅慎氏來獻□苦矢石□﹐長尺有咫。《異物志》曰﹕夷州土無銅鐵﹐取磨礪青石以作弓矢。此石□□苦矢之類。   §賦   【陳張正見《石賦》】連山蔽虧﹐巨石□崎﹔上興雲而蔚薈﹐下激水而推移。舒丹霞於九折﹐混白露於三危﹔鎮方城於漢水﹐固天闕天湯池。依島嶼而綿邈﹐住溪壑之□□。爾乃蘊怪含靈﹐懷奇蓄變﹐獸形鳥像﹐畜身人面。已化陳倉之雞﹐復舞零陵之燕。迎一童於洛陽之水﹐送五婦於成都之縣。帝王憩而投壺﹐仙人坐而高燕。架滄海之神塘﹐儼夷陵之瑞場﹐發黃金之秘簡﹐隱白玉於仙床。雙立天門之郡﹐特起縉雲之堂。李廣射而為獸﹐初平叱以成羊﹔圖孔明之八陣﹐亙吳橘之三樑。驚神人於武落﹐駭商客於瞿塘。   §詩   【樑朱超《詠孤石詩》】侵霞去日近﹐鎮水激流分﹔對影疑雙闕﹐孤生若斷雲。遏風靜華浪﹐騰煙起薄曛﹔雖言近七嶺﹐獨高成不群。   【樑蕭推《賦得翠石應令詩》】依峰形似鏡﹐構嶺勢如蓮﹔映林同綠柳﹐臨池亂百川。碧苔終不落﹐丹字本難傳﹔有邁東明上﹐來遊皆習仙。   【陳陰鏗《詠石詩》】天漢支機罷﹐仙嶺博棋余﹔零陵舊是燕﹐昆池本學魚。雲移蓮勢出﹐苔駁錦文疏﹔還當谷城下﹐別自解兵書。   【陳□法師《詠孤石詩》】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澤浪﹐頂入香爐煙。崖成二鳥翼﹐峰作一池蓮﹔何時發東武﹐今來鎮蠡川。   【陳高驪定法師《詠孤石詩》】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巖隈恆灑浪﹐樹杪鎮搖風。偃流還漬影﹐侵霞更上紅﹔獨拔群峰外﹐孤秀白雲中。   【隋崔仲方《奉和周趙王詠石詩》】玉繩隨月落﹐金碑映日鮮﹔入江疑濯錦﹐出峽似開蓮。文馬河西瑞﹐兵符濟北篇﹔會逐靈槎上﹐還歸天漢邊。   【隋岑德潤《賦得臨階危石詩》】當階聳危石﹐殊狀宕難名﹔帶山疑似獸﹐侵波或類鯨。雲峰臨棟起﹐蓮影入檐生﹔楚人終不識﹐徒自蘊連城。   【隋虞茂《賦得詠石詩》】蜀門鬱遐阻﹐燕碣遠參差﹔獨標千丈峻﹐共起百重危。鏡峰含月魄﹐蓋嶺逼雲枝﹔徒然抱貞介﹐填海竟誰知。   【蘇味道《詠石詩》】濟北甄神貺﹐河西濯瑞文﹔聲應天池雨﹐影觸岱宗雲。雁歸猶可候﹐羊起自成群﹔何當掘靈髓﹐高枕絕囂氛。 -- 雖然﹐此事當論行﹐不可論心。 ※ 修改:‧yaclear 於 Nov 2 02:47:28 修改本文‧[FROM: 162.105.146.206]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59.66.82.2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9.233
文章代碼(AID): #13QDcHCU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