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秦漢時期服飾禮儀的發展和變化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時間18年前 (2005/10/23 02:3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yaclear@newsmth.net-SPAM.no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秦漢時期服飾禮儀的發展和變化 發信站: 水木社區 (Sun Oct 23 01:31:27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秦漢時期服飾禮儀的發展和變化 李秀珍 秦漢時期﹐是各種封建禮儀制度基本形成的時期。而服飾禮儀主要是用於別尊卑﹐分等級﹐ 在階級社會是非常明顯的。自古所謂漢承秦制﹐其實﹐秦代是封建禮制草創的時期﹐並沒有完全擺脫以前的影響﹐漢代則將其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據史料記載﹐“ 漢初崇簡﹐不存改作﹐車服之儀﹐多因秦舊”[1]﹐可到了西漢中期、後期和東漢時期服飾 禮儀則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服飾禮儀主要表現在服飾的質料、樣式、服色及配飾等方面上﹐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變化來反映人們身份地位的不同。本文擬從考古資料出發﹐結合 文獻記載探討秦漢服飾禮儀的發展和變化。 一 冠飾是服飾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遠古時期﹐人們隻戴帽﹐而並沒有冠飾。《尚書大傳‧略說》﹕“周公對成王雲﹕”古人冒而句領。‘“《淮南子‧ 論訓》﹕”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高注﹕”古者﹐蓋三皇以前也。鍪﹐頭著兜 鍪帽﹐言未知制冠時也。“冠冕制度形成以後﹐人們不大看得起帽。《說文‧冒部》﹕”冒 ﹐小兒及蠻夷頭衣也。“帽的功用主要是御寒﹐並沒有任何身份地位的標志。而冠是適應束 發的發型而產生的。它原是加在髻上的發罩﹐所以《白虎通‧衣裳篇》稱之為” 巾卷持發“之具﹐《釋名‧釋首飾》稱之為”貫韜發“之具。《說文 ‧□部》也說冠的作用是”所以□發“。它本是和發髻結合在一起 的﹐但其意義著重於禮儀﹐和著重於實用的帽不同。所以《淮南子‧人間訓》說﹕冠”寒不 能暖﹐風不能鄣﹐暴不能蔽。“《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說﹕”冠足以修敬。“人們對 冠禮的重視在《禮記‧冠義》中講得更為清楚﹐其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 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 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冠“。又雲﹕”古者冠禮﹐笠曰笠賓 ﹐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把冠禮引申為治國之本﹐可見古 人對冠禮的重視。我國古代士以上階層的男子20歲行冠禮而成人﹐行冠禮是他們一生中的頭一件大事﹐所以《儀禮》的頭一篇就是《士冠禮》。 秦漢時期﹐冠的種類和式樣非常多﹐尤其秦正處在封建禮制剛剛形成的階段﹐在冠制上變化不定﹐自古所謂“秦冠漢佩用舍無常。”漢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為基礎﹐如秦的通 天冠﹐為始皇之常服﹐漢天子仍延用﹐如《漢官儀》所雲“天子冠通天”。但漢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 首先﹐冠加幘和不加幘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後漢書‧輿服志》中有﹕“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 ﹐加首有支頁﹐所以安物。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戰 國﹐文武並用。秦雄諸侯﹐乃加其武將首飾﹐為絳帕﹐以表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 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間慼撈璆o潭□□破涔諞病﹗貝湧脊? 資料看﹐秦和西漢未見有幘之冠﹐到東漢時方見加幘之冠。幘起初隻是包發的頭巾﹐後來演變成帽狀。《急就篇》顏注﹕“幘者﹐韜發之巾﹐所以整女責H T發也。常在冠下﹐或單著之。”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隻能戴巾幘。《釋名‧釋首飾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蔡邕《獨斷》卷下﹕“幘﹐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 .”秦“為絳帕以表貴賤”﹐說明秦時將幘施於武士﹐以作為一種貴賤的標志﹐但隻是單著之﹐並未加於冠下。從秦兵馬俑坑的考古資料看﹐已出土的千余件陶俑中﹐頭戴巾幘的有40 00余件﹐樣式像瓜皮小帽﹐將頭發和發髻全部罩於其內﹐前至發髻﹐後至腦後﹐左右至耳根。幘的後緣上大都開有一三角形叉口﹐叉口的兩側各有一條組帶﹐互相綰結﹐使幘緊束頭 上。顏色大都為深紅色。在秦俑坑中﹐其高級及中下級軍吏都戴有冠﹐戴幘者身份地位並不高﹐隻不過是普通的士兵而已[2].由此可知﹐在秦時﹐冠和幘區分得很清 楚﹐戴冠者身份比較高﹐戴幘者身份較低。將幘納於冠下﹐使之成為冠的襯墊物的做法﹐從 文獻上看﹐似濫觴於西漢﹐但考古資料中至今未見過﹐西漢也可能出現﹐但並不普遍。 有幘之冠在東漢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上常見。《獨斷》卷下說﹕“王莽無發乃施巾。故語曰﹕ ‘王莽禿﹐幘始屋。’”層狀幘即介幘。東漢時文職人員所戴進賢冠之下襯以介幘﹐二者組 合成為整體。由於幘是戴在頭上的﹐冠附幘以為固﹐所以這時就將支 頁省去了。而武職則於武冠下襯平上幘﹐即《晉書‧輿服志》所說﹕“介幘服文 吏”﹐“平上服武官也”。身份低的不戴武冠的士卒﹐則隻戴平上幘。如山東汶上孫家村畫像石中的持戟者、甘肅武威雷台漢墓中的銅騎俑﹐都戴有頂部低平的平上幘[3].由此可知﹐早期冠、幘是有明顯的區分的﹐幘的形制也比較簡單﹐而到漢的中晚期﹐冠下加幘比較普遍﹐幘的形制也復雜起來﹐有平上幘、介幘和巾幘等多種。 周代﹐在隆重的祭禮﹐如祭天地、祀明堂時則戴冕。《釋名‧釋首飾》﹕“冕猶 □免 也。□免 ﹐平直貌也﹔亦言文也 .玄上□熏 下﹐前後垂珠﹐有文飾也。”《說文‧月部》﹕“冕﹐大夫以上冠也。”冕服由冕冠、玄衣和□ 熏裳等組成。其形制有六種﹐故稱六冕之制﹐如《周禮‧春官‧司服》 中記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 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君小祀﹐則玄冕。”而秦除古六冕之制﹐“郊祀之服﹐皆以均玄。”西 漢同秦一樣仍廢置冕服不用﹐到東漢明帝時又重新恢復冕制﹐《東漢‧明帝紀》﹕“(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祠光武皇帝一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約屨以行事。” 秦漢時武士主要戴□冠、武弁大冠。這兩種冠其實都是從弁冠發展來的。《釋名‧釋首飾》中有﹕“弁﹐如兩手合”□卞 時也。“《後漢書‧輿服 志》則謂﹕弁”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可見弁的外形猶如兩手相扣合﹐或者像一隻翻轉過來的耳杯﹐頷下有纓相結。秦陵兵馬俑坑的牽馬俑戴的就是這種弁﹐咸陽楊家灣出土 的西漢騎兵俑也戴的是與之類似的弁。可見秦及漢初主要是騎兵所著﹐而後在弁下襯以平上幘﹐就為漢諸武官所戴。《後漢書‧輿服志》所謂﹕”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王當。“其注曰﹕”大司馬、將軍、尉、驃騎、車騎、衛軍、諸大將軍開 府從公者﹐著武冠﹐平上幘。“漢時武弁大冠的制作有所改變﹐質料多采用細疏的織物﹐上可見網紋狀﹐有的還在織物上塗漆﹐如馬王堆3號墓[4]與武威磨嘴子62 號新莽墓[5]都出有漆 紗弁。前者 放在一個漆盒裡﹐後者還戴在男屍頭上。磨嘴子弁周圍裹細竹筋﹐頂部用竹圈架支撐﹐內襯赤幘﹐清楚地反映出武弁的實際狀況。這些弁的 紗 孔眼分明。不僅實物如此﹐畫像石上武弁﹐也將網紋刻畫的非常清楚。 □冠實是加□尾的武弁大冠。《後漢書‧輿服志》說﹕這種冠“環纓無蕤﹐以青系為緄﹐加雙□尾豎左右。□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是一種好鬥的小型猛禽﹐或稱□雞。曹操《□雞賦‧序》說﹕“□雞猛氣﹐其鬥終無負﹐其於必死。今人以□為冠﹐像此也”。(《大觀本草》卷一九引)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錯金銀 狩獵紋鏡上的騎馬者戴的就是冠﹐冠體的網眼清晰可見﹐冠上有明顯的兩枝□尾。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將軍俑頭戴的冠飾雖沒有明顯的羽狀的□尾﹐但其冠後面有明顯 的兩歧﹐似鳥尾狀﹐應為□冠﹐另秦陵銅車馬的兩個御官俑也戴這種冠﹐這兩個御官俑的身 份地位很高﹐其中一個腰中佩有環綬﹐在秦代﹐將軍以上的職位才能佩環綬﹐所以這兩個御 官至少是將軍以上的職位。由此可知﹐在秦代﹐戴□冠的武士職位很高﹐一般為將軍。《漢官儀》說﹕“秦破趙﹐以其冠賜侍中。”這說明在秦代也有文官佩戴此冠。到漢代﹐“五官 、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冠﹐紗谷單衣。虎賁將虎文□﹐白虎文刃 佩刀。虎賁武騎皆□冠﹐虎文單衣”(《後漢書‧輿服志》)。 秦俑坑中出土的御手俑、部分車右俑﹐以及中下級軍吏俑﹐都戴有長冠。其形制有兩種﹐即單板長冠和雙板長冠。單板長冠﹐冠的形狀如梯形版狀﹐長15.5─23厘米﹐前端寬6.5─1 0.5厘米﹐後端寬13.5─20.3厘米。前半段平直﹐後半段揚起略成45度角﹐尾部下折如鉤。在下鉤部分的左右兩端各有一個三角形的板封堵﹐構成一個楔形槽狀的冠室。也有用封 堵者﹐成為兩端不封閉的楔形槽狀冠室。還有極個別的冠﹐冠尾下折後成螺旋形卷曲﹐扁髻的頂端罩於冠室內。冠前半段的平板的揚起部分﹐分別壓於額發和頂發上。冠上有環套形帶 ﹐環套的前端壓於冠前端的平形板上﹐後端攀於後腦扁髻的中腰。另有兩根條帶﹐其上端與環套形帶相連系結一起﹐然後兩根條帶沿著面的雙頰下引系結頷下﹐帶尾垂於頸前。這樣就 把冠固定在頭頂上。從殘留的彩繪痕跡觀察﹐冠為赭色或朱紅色﹐個別為白色。雙板長冠﹐冠的形狀與單板長冠相同﹐大小寬窄相似。所不同者僅僅是在冠的正中有一條縱行縫﹐說明 是由左右兩片大小相同的長板並列拼合而成。其系結方法和顏色、質地與單板長冠相同。戴單板長冠者為御手俑、車右俑及下級軍吏俑﹐戴雙板長冠者為中級軍吏俑。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麗 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裡。”又說﹕“楚冠制也。”可見長冠最早是楚國的 一種冠制﹐秦滅楚以後﹐將其吸收過來﹐用於軍中的中下級軍吏和御手及車右及地方小官吏 ﹐劉邦在作為亭長時曾戴過此種冠。《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 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後漢書‧輿服志 》中雲﹕“初高祖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楚冠制也﹐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宗 廟諸祀則冠之﹐皆服均玄﹐絳緣領袖為中衣﹐絳□襪﹐示其赤心奉神也。五郊﹐衣幘□襪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尊敬之至也。”其後注雲﹕“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劉 氏冠”。由此可見﹐由於漢高祖早年戴過這種冠﹐所以在漢代﹐長冠被定為官員的祭服﹐在祭祀宗廟及大型祭祀活動中﹐具有爵位的高級官吏才能冠此冠﹐《漢書‧輿服志》中有較詳 細的記載﹕“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熏下。……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五 岳、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均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雲。百官不執事者﹐各 服常冠均玄以從。”同時﹐長冠也作為朝服﹐《後漢書‧輿服志》﹕“惟長冠﹐諸王國謁者 以為常朝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一件木俑﹐頭上戴有長冠﹐其形制與秦俑坑出土的長冠大體相似﹐也呈長方梯形板狀﹐前端平直﹐後端揚起﹐末端下折﹐冠帶系於頷 下[6].但其板的長度卻較秦俑的長冠長得多﹐後段凌空斜置於頭頂之後。 秦初滅六國﹐吸收六國的冠制﹐賜於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種類多﹐樣式繁雜。到了漢代﹐伴隨著封建禮制的逐步完善﹐冠飾逐漸和衣飾結合在一起﹐來區分等級和尊卑。 二 袍服是秦漢時期的主要禮服。袍服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那個時期的袍服﹐隻是一種納有絮棉的內衣﹐《釋名‧釋衣服》﹕“袍﹐苞也。苞﹐內衣也。”《周禮‧玉府》鄭注﹕“ 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澤之屬。”《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皇侃疏引鄭 注﹕“褻服﹐袍、澤。”《詩‧無衣》中“與子同袍”﹐“與子同澤”﹐亦用此義。秦始皇制﹕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絹為之。秦時的袍仍保留著內衣的形制﹐袍服外加 有外衣﹐東漢以後﹐逐漸以袍服作為外衣。 秦俑中著袍服者多是將軍俑﹐僅個別的武士俑著袍服。從現已出土的7件將軍俑來看﹐其袍 服的主要特征是﹕交領右衽﹐雙襟寬大﹐幾乎把身體包裹兩周﹐長度一般在膝下﹐分內外兩 重﹐內層比較厚重﹐似為棉衣﹐外層較薄﹐似加罩的外衣。過去有人稱之為雙重長袍﹐也有人稱之為雙重長襦。從《釋名》中的定義看﹐應是早期加罩外衣的袍服形制。另外﹐在秦陵 西側約20米處的一座銅車馬坑中﹐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上的立式和跽坐的銅御官俑﹐身上穿的亦是加罩外衣的袍服。這兩件銅御官俑均戴坑中將軍俑所戴的□冠﹐其中立式御官俑身上還 佩有環綬。據《後漢書‧輿服志》﹕“紫綬以上﹐”□逆 綬之間得施玉環□。“在當時﹐隻有將軍以上的職位才能配紫綬﹐所以此御官俑至少是將 軍或將軍以上的職位。這說明當時﹐身穿袍服標志著較高的身份地位。庶人穿袍者較少。而 秦時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與襦的主要區別在其長短上。郭寶鈞先生在《中國青銅器時代》一書中說﹕”襦衣就其長短而言﹐又有長襦、短襦、腰襦的分 別。衣的下擺齊膝者為長襦﹐位於膝上者為短襦﹐齊腰者為腰襦。“從這一點上看﹐襦衣要 比袍服短。襦又有禪襦、復襦的區別。如《釋名》中說﹕”禪襦﹐如襦而無絮也。“那麼如 襦而有絮者﹐當為復襦。《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封診式》經死條有”衣絡單裙襦各一“ .又雲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木牘上記載了秦軍士兵黑夫的家書﹐其內容為”黑夫寄益就 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心以為禪裙襦者﹐母必 為之﹐令與錢偕來。“由此可見﹐秦時確有禪襦、復襦的區別。前者為夏衣﹐後者為冬衣。 黑夫可能是冬天時穿著復襦離家到部隊服役﹐冬去夏來﹐急需夏衣禪襦﹐故寫信向母親索取。因襦衣比袍服短﹐其形制又比較靈活﹐所以比較適合普通老百姓的勞作和士兵的行軍作戰 ﹐成了當時普通的常服。在秦俑坑中﹐中下級軍吏和普通士兵﹐大多數穿的是長襦﹐個別穿短襦。此外﹐在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的馬廄坑中出土的跽坐俑﹐以及陵的封土西側珍禽異獸 坑出土的跽坐俑﹐他們的身份是飼養馬或鳥獸的僕役﹐身上也同樣穿著長襦。睡虎地秦簡《金布律》﹕”囚有寒者為褐衣。“可見罪犯常穿褐衣。褐衣﹐實際上是襦衣的一種形式﹐툿 其布的質料是麻布或粗布而稱之褐﹐一般為下層勞動者或卑賤者服之。 漢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為禮服。《後漢書‧輿服志》﹕“乘輿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為朝服雲。”後 逐漸發展成外衣的形制。《墨子‧公孟篇》所稱﹕“縫衣博袍”﹐就是漢代所服的一種寬大的外衣之袍。在山東清孝堂山下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可見這種袍的形式。 東漢時有一種禮服稱之為 . 是一種寬大的直裾長衣﹐《說文‧衣部》﹕“直裾謂之 .” 《方言》卷四﹕“ ﹐江淮南楚謂之 ﹐自關而西謂之 .” 《詩‧氓》鄭箋﹕“帷裳﹐童容也。”《後漢書‧劉盆子傳》李注﹕“帷謂之 ﹐亦謂之童容。”童容實際上是根據其寬博而下垂的 形狀得名的。《釋名‧釋衣服》﹕“ ﹐言其 宏裕也。”其意相同。 在西漢時已經出現﹐但當時還不被認為是正式的禮服。《史記‧武安侯列傳》說 田恬“衣 入宮﹐不敬。”索隱﹕“謂非正朝衣﹐若婦人服也。”到西漢晚期﹐情 況就有所變化。這時不拘男女﹐都可穿 .《漢書‧雋不疑傳》﹕“始元五年﹐ 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蒠﹐衣黃 .著黃帽﹐詣北闕﹐自謂衛 太子。”到了東漢初﹐耿純“與昆弟訴、宿、植共率宗族賓客二千余人”奉迎劉秀時﹐“皆衣縑 、絳衣。可見這時對 的看法已有很大不同了。 履在古代服飾中雖不很顯眼﹐但履的式樣和質料也反映著人們的身份和地位。《釋名‧釋衣服》說﹕“履﹐禮也﹐飾足以為禮也。”履可以制作得很講究。《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 》說﹕“景公為履﹐黃金之綦﹐飾以銀﹐連以珠﹔良玉之 ﹐其長尺。”等級較低的履雖不用金綦﹐但也有花紋的布帛緣邊。秦漢時﹐舄和履有一定的區別﹐《詩經‧豳風‧九□》曰﹕“赤舄幾幾”﹐鄭氏曰 ﹕“舄有三等ꌿ 赤舄為上﹐冕服之舄。”廬陵李氏曰﹕“天子諸侯冕服用舄﹐他服用履。”可見舄代表著較高的地位。另秦漢絲履為貴﹐麻、草履則表明地位低下﹐《中華古今注》中有雲﹕“周文王 以麻為之﹐名曰麻鞋。至秦以絲為之﹐令宮人侍從著之﹐庶人不可。”秦時多有著靴者﹐如秦俑坑中的騎兵俑一律穿靴﹐部分鎧甲俑也穿靴。靴﹐是一種革履﹐本胡服﹐趙武靈王改革 服制實行胡服時﹐中原始穿靴。又《韻會》說﹕“胡人履連脛謂之絡緹”。秦俑坑武士俑所穿的靴﹐筒高15厘米﹐似今天的短革幼皮靴﹐亦可稱之為絡緹。從秦俑坑出土現象可以看出﹐著靴的士兵俑並沒有明顯的等級差別﹐而大部分將軍俑和 中下級軍吏俑著履而沒有著靴﹐這說明在秦代著靴並不反映人們的身份和地位﹐而主要是用於騎兵中。在咸陽楊家灣出土的漢兵馬俑中﹐一軍官俑的腳上穿著華麗的長筒靴﹐顯然這長 筒靴已是身份地位的標志了。這說明伴隨著騎兵的進一步的發展﹐在漢代﹐著靴更為普遍了﹐而不同形制、不同裝飾的靴子也逐漸成為禮制的象征﹐反映著人們的身份、地位。 三在秦漢時期﹐冠飾及其相應的衣飾質料、式樣和顏色在古代是明顯的等級標志﹐而佩綬制度是區分等級尊卑的又一顯著特征。《後漢書‧輿服志》有﹕“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 有□﹐貴賤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所以執事﹐禮之共也。故禮有其度﹐威儀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興﹐戰兵不息﹐佩非戰器﹐□非兵旗﹐於是解去□佩﹐留其系 以為章表。□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 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綬實際上是種絲絛﹐它的長度、緒頭及顏色組合是官階等級的主要標志。《後漢書‧輿 服志》記載﹕“乘輿﹕黃赤綬﹐五采﹐黃赤縹紺淳黃圭﹐長二丈九尺﹐五百首。王赤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八尺﹐三百首。諸國貴人相國綠綬﹐三采﹐綠紫白淳綠圭﹐長二丈一尺﹐百四十首。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一丈七尺﹐百八十首。九卿中二千 石﹐一雲青 綬。二千石﹐青綬﹐三采 ﹐青白紅淳青圭﹐長一丈八尺﹐一百二十首。自青綬以上﹐ 皆長三尺二寸﹐輿綬同采﹐而首半之。……紫綬以上﹐ 綬之間得施玉環玦.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十首。四百丞尉、三百長相、二百石﹐皆黃綬﹐一采﹐淳黃青﹐長丈五尺﹐六十首。自 黑綬以下﹐ 長三尺﹐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凡先合單紋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 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絲細﹐少者絲粗﹐皆廣六寸。”秦陵銅車馬御官俑所佩的環綬是秦綬的 形象資料。此環綬鑄為青銅質﹐與青銅御官俑的俑體連在一起。環外徑3.7厘米﹐內徑2厘米﹐在黃色的底色上(因鏽蝕現已變成黃綠色)用白色繪著密布的谷粒紋﹐但能看出原物為玉 質。玉環系於 綬之間﹐ 綬於環的上端 ﹐ 長7厘米﹐寬0.8 厘米﹐“ 上端折曲壓於劍帶下﹐系於革帶上。綬系於環的下側﹐折轉上提﹐末端插入腰帶上面的斜行衣襟下[7].這種加環之 綬表明了此御官俑的身份較高﹐應是紫綬以上即將軍以上的職位。 漢初沿用了這種制度﹐並加以雙印佩刀之飾。《後漢書‧輿服志》記﹕“佩雙印﹐長寸二分﹐方六分。乘輿、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 私學弟子皆以象牙。”印一般系於綬的一端﹐放於衣內或衣側的囊中。《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有﹕“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腰。”又《晉書‧輿服志》﹕“漢室著 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旁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時。”一般將印放於囊中﹐將綬垂於腹前﹐別人一看便知其身份地位﹔但如果把印和綬都塞 在囊裡﹐那就難以識別佩帶者的身份了。《漢書‧朱買臣傳》說他拜為會稽太守後﹐“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直上計時﹐會稽吏方相與群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中﹐守邸與 共食。食且飽﹐少見其綬﹐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會稽太守章’也”。群吏於是大 驚﹐擠在中庭拜謁。馬王堆一號墓出有“妾辛”蜜印﹐印鈕系有長絲帶﹐隻是絲帶比較細小 簡陋。漢代有佩刀之制﹐而史料中多處提到佩劍之制。佩劍的風尚在春秋戰國時就比較盛行﹐漢也多有佩劍。《晉書‧輿服志》說﹕“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 劍。”《後漢書‧輿服志》注雲﹕“自天子至於庶人﹐咸皆帶劍。”而官階地位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劍帶和劍鞘的裝飾上。 至孝明皇帝時﹐除了佩綬制度外﹐還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謂大佩﹐就是用各種玉制配件組成的成串飾物。《後漢書‧輿服志》﹕“至考明皇帝﹐乃為大佩雙玉瑛﹐皆為白玉。”這時玉 飾在各地都屢有出土﹐它們的組合方法略有不同﹐一般上部為彎型的曲瑛﹐以聯系小璧﹐中有方形、上刻齒道的琚瑀﹐旁有龍形的沖牙﹐並用五彩絲繩貫串﹐□珠點綴其間﹐下施彩 .這種大佩多為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使用﹐日常家居則不能佩帶。 四秦漢時期﹐衣服的質地和顏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飾禮儀的一種反映。在這方面﹐史料上比較零散﹐又缺乏實物資料﹐一直沒有完整的認識。但從零星的資料中﹐也能有一個大致的了 解。秦漢時﹐主要以絲織品為貴﹐普通老百姓則穿布衣或粗麻織的褐衣。如《睡虎地秦墓竹簡‧金布律》說﹕“囚有寒者為褐衣。”《荀子‧大略》﹕“衣則豎褐不完。”《後漢書‧ 趙典傳》李注﹕“褐﹐織毛布之衣﹐貧者所服。”《中華今古注》中則有﹕秦時“三品以上綠袍深衣﹐皆心以絹為之。”漢代後期﹐隨著絲織工藝不斷提高﹐貴族的衣飾則更為講究 .《漢書‧江充傳》﹕“充衣紗鄃禪衣。”顏注﹕“紗鄃 ﹐紡絲而織之。輕者為紗。皺者為鄃.”而奴婢則不許服絲織品﹐漢成帝永始四年明確下詔﹐禁止奴婢“被服綺鄃”。《後漢書‧明帝紀》李注引有﹕ “乘輿刺繡﹐公卿以下皆織成﹐陳留襄邑獻之。”可見﹐漢代衣服質料所反映的等級則更為 明顯了。 秦漢時期的服色在史料中有些記載﹐但實物資料較少。秦自謂得水德﹐故衣服旗幟皆上黑。《後漢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均玄。” 《中華今古注》中又有﹕“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人白袍。”而此說與兵馬俑的服色卻不相符。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了上千件武士俑﹐從其殘存的顏色來看﹐他們的服裝五顏六色﹐沒 有統一的規定﹐也沒有等級區分。服色的種類有朱紅、棗紅、粉紅、深綠、粉綠、粉紫、暗紫、粉白、天藍、褐等色﹐色彩艷麗﹐色調明快。一般士兵和地位低微的雜役俑﹐也穿有紅 色和綠色的衣服。袁宏的《後漢紀》中有另外一條記載﹕“自三代服章皆有典禮﹐周衰而其制漸微﹐至戰國時﹐各為靡麗之服。秦有天下而收用之﹐上以供自尊﹐下以賜百官﹐而先王 服章於是殘毀矣”(轉引至《東漢會要‧輿服下》)。此說似可信。漢初仍實行此制﹐即所謂 “漢初定﹐與民無禁”。注﹕“師古曰﹕國家不設車旗衣服之禁”(《西漢會要‧輿服志》) ﹐到漢成帝時規定﹐青綠色是一般庶民常服的服色﹔在官府服役的地位低下的人穿白衣(參 見《漢書‧成帝紀》和《漢書‧龔勝傳》顏師古注)。東漢明帝時﹐服飾禮儀方面有較大的變動。《後漢書‧輿服志》中明確寫到﹕“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 堂……衣裳玄上 下。”並有日月星辰、 山龍華蟲作為裝飾。而普通百官則是“均玄而從”。 五總之﹐秦漢時期服飾禮儀的變化是反映在多方面的。這個時期也正是封建禮制逐漸形成的時期﹐由於從春秋戰國之間開始的社會制度的大變革造成的結果﹐舊的一套制度摧毀了﹐新的 封建制的服飾等級制度尚未完全確立。因而從戰國到秦王朝至西漢初年﹐在衣服的顏色和質地方面表現了多樣化﹐所謂“秦冠漢佩用舍無常”﹐也就是反映當時服飾禮儀的不斷發展和 變化。東漢時期﹐服飾禮儀制度逐步完善﹐無論是冠制、配綬和服飾的質地、顏色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為後代服飾禮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晉書‧輿服志》。 [2]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版。 [3]轉引自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4]《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74年第7期。 [5]《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6]《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文物出版社。 [7]《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 殘缺舉要﹐計有十處。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59.66.82.2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80
文章代碼(AID): #13MeTrVA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