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康熙走了:一個娛樂帝國的崩解年代

看板ComeHere作者 (Addis Ababa)時間8年前 (2015/10/19 12:01), 8年前編輯推噓7(704)
留言11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4408 台灣媒體人 黃哲斌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康熙走了:一個娛樂帝國的崩解年代 2015年10月19日 07:07 AM 一個電視節目,能令人愛憎強烈,評價兩極,本身就反映一種時代斷面;尤其當它曲終人 散、人走茶涼,仍能激發一眾在電視頻道、新聞網站、社交媒體紛紛議論,仍讓人願意回 頭一顧,重看那些掌聲、訕笑與衰微,背後,或許濃縮一個社會的文化痕跡。 享壽十二年,台灣剛宣佈停播的“康熙來了”,無疑可歸於此類。 “康熙來了”的崛起,本身就有多重時代迭影。先說內部氣候,2002年,野心勃勃的台灣 《中國時報》集團少東余建新,一意跨出紙媒版圖,購並台灣“中天電視”,開始重整旗 下幾個頻道。2004年,原有“中天資訊台”改製為“中天綜合台”,“康熙來了”就是綜 合台轉型後的第一記響炮,自此成為鎮台之寶。 再看外部氣候,“康熙”之前,台灣綜藝節目仍由無線電視台稱霸,高成本、大卡司集中 轟炸周末黃金時段。周間帶狀綜藝節目以娛樂新聞、星座命理、模仿秀為主;至於晚間九 點到十一點的精華時段,當時主旋律是政論談話節目,尤以電視台TVBS、三立、民視多空 交鋒。 在此競爭格局下,中天電視祭出奇兵,挪借政論節目的形貌,套入娛樂八卦訪談的血肉, 由“康熙”殺入晚間十點的兵家必爭之地。此前,台灣的綜藝談話性節目,大多是主持人 與來賓,一人一隻沙發分坐兩頭,一問一答,娓娓道來,像是節奏緩慢的業餘網球賽,蔡 康永先前主持的節目“真情指數”就是一例。 “康熙來了”以知性作家與搞怪少女的反差組合,一冷一熱,一剎車一油門,意外開創娛 樂談話節目的新型格;而且,代入政論節目的節奏與形式後,兩位主持人對壘多名來賓, 機關槍式的節奏,主題在全場來回狂奔,岔話、跑題、高空攔截、互搶籃板,像極一場打 滿四十分鐘的鬥牛籃球,唯一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唯一禁忌就是百無禁忌。 如此新鮮出格,在強弩之末的政論節目時段里,不僅颳起收視旋風,也奠定節目毀譽參半 的主調。無論愛恨好惡,都不能不承認,小S才是節目成敗的控球員,她直率、無釐頭、 膝蓋反射式的談話風格,尤其博得年輕觀眾的支持;蔡康永反而更像配角,一個睿智穩重 的大叔,守在邊線旁,慢條斯理接下一球,再回傳給小S,或輕輕撥進籃筐。 正因小S愛搶話、打斷受訪者,且尖酸嘲弄、幾近羞辱來賓的個人特質,讓“康熙”不只 是一個對話空間,而是一個展示小聰明與輕佻語言的急智節目,然而,這正是觀眾愛憎分 明的主因,也是它被形容為“網絡世代電視節目”的意義。 若更早五年,“康熙來了”或許不會獲致如此旋風式成功。然而2004年,網際網路在海峽 兩岸大致普及,每天節目結束後,台灣的年輕網友會在BBS上摘要、討論當集的來賓與笑 點,中國的學生觀眾則透過非授權上傳管道,在網路上延遲收看。相較於當時中國令人昏 昏欲睡的電視節目,“康熙來了”的熱辣口味迅速攫獲海量的中國粉絲,成為兩岸年輕世 代之間,巨大共鳴共振的台灣娛樂節目。 諷刺的是,“康熙來了”一方面標志台灣娛樂節目的浪潮榮光,另一方面也佐證台灣電視 產業的日落衰微。 歷經納斯達克股災,一度被看衰的網際網路,接觸率(reach)快速竄升;相形之下,光 輝燦爛的“媒體之王”——電視,在台灣開始顯露老態。以“康熙”誕生的2004年為例, 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6.25%,總廣告量則成長了10.03%,然而,無線電視 廣告量卻急縮26.2%,有線電視也下跌14.1%;隔年,無線與有線廣告量繼續滑落了23.5% 與8.3%,意味著台灣電視產業進入“低成長”或“負成長”的時代。 一位電視圈友人自嘲,近十年來,電視台的決策高層其實不是總經理,不是節目部經理, 而是收視調查公司,以及廣告主的CPRP(收視點成本,Cost Per Rating Point)。 在此生態結構下,經營主管無不絞盡腦汁開源節流。以往,周末的招牌綜藝節目每集兩小 時,製作成本動輒台幣三百萬元以上,“康熙來了”則開創一種低成本的節目型態,固定 的棚內景、主持人加上幾名來賓,插科打諢就能撐滿一集,外景或動畫後制趨近於零,而 且一天連錄五集,開棚梳化的成本也壓到最低。 所以,類似節目席捲深夜天空,“康熙來了”每集五十萬台幣的製作費已稱豪華,其他同 類型節目大多三十萬台幣之譜,有些甚至下殺不及二十萬台幣,品質可想而知。若要維持 較高製作成本,電視台為追求獲利,就必須另闢財源,例如,台灣三立都會台由大牌諧星 吳宗憲主持的“綜藝大熱門”,就賣給另一頻道東森綜合台重播;其他戲劇或綜藝節目, 也常採取“自家首播、賣給無線台重播”的分攤模式。 “康熙”在台灣造成的產業後座力,在它的模仿者身上尤其清晰,乘以市場萎縮的重力加 速度,電視台越來越不願投資自製節目,寧可向外購買版權,或一再壓低製作成本。對於 自製率與重播率,主管機關幾乎只能道德呼籲或口頭警告。影響所及,近年除了豬哥亮與 吳宗憲兩大“本土天王”,台灣綜藝圈幾無足夠分量的新面孔及新節目。 此外,“康熙來了”及其仿效者,創造出娛樂圈的種種特異現象,例如,製作單位根據收 視調查公司的每分鐘收視率,篩選出“節目效果較好”的來賓,不斷重復邀上節目,養出 一批所謂“通告藝人〞,有些甚至因此爆紅,自立門戶,綜藝節目“國光幫幫忙”庹宗康 、“王牌大賤諜”梁赫群等人就是一例。 此外,諸如“大嫂團”(藝人的圈外妻子)自爆婚姻秘辛、“上電視卸妝素顏”滿足觀眾 窺視欲望,都是“康熙”以降的綜藝談話節目,自成一派的台灣電視次文化。 招式總有用老時,走完一輪十二生肖的“康熙”,早已疲態盡露,加上網絡閱聽習慣的沖 擊,近年收視率逐漸走軟,尤以小S請假生產期間災情最慘。雖因與中國騰訊合作,根據 業界資料以每集三萬人民幣賣斷,加上臺內廣告搭售,仍能穩坐金雞母寶座,甚至帶動下 一時段的“大學生了沒”。然而,十年只換三次棚景的“康熙”,顯然也只能勉強活著而 已。 因此,今年靠著舊愛黃子佼上節目,與小S“大和解”而拉抬人氣的“康熙”,選擇此際 風光謝幕,也算不失顏面,還能留點懷念。 康熙來了,這個拼貼主持人名字、諧擬中國帝王年號為名的台灣節目,見證電視產業日不 落帝國的崩解,中天電視所屬的媒體集團,也已易主賣給食品公司老闆。如今,台灣電視 的首要競爭者是YouTube,是臉書,“康熙來了”迎合網絡世代的喜好脾性而生,也因網 絡世代集體脫走而終老。 當年收看“康熙”首播的高中生,如今可能已身為父母,他們與這節目一起成長、一起遺 忘,如今,他們也是歷史的旁觀者,見證當康熙走了,台灣的綜藝節目進入一個王朝末年 。 (黃哲斌,台灣媒體工作者,曾任報紙及雜志記者編輯、新聞網站副總編輯,目前為《天 下雜志》專欄作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silva.shih@f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0.39.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meHere/M.1445227309.A.BAD.html

10/19 12:14, , 1F
寫得其實蠻好的 分析得有理
10/19 12:14, 1F

10/19 12:17, , 2F
不勝唏噓
10/19 12:17, 2F

10/19 12:53, , 3F
余建新,不是餘建新。
10/19 12:53, 3F

10/19 13:04, , 4F
哇 12年也夠了
10/19 13:04, 4F
※ 編輯: addisababa (59.120.39.14), 10/19/2015 14:04:35

10/19 16:18, , 5F
內容中肯
10/19 16:18, 5F

10/19 16:43, , 6F
一天連錄5集好像是近期的事
10/19 16:43, 6F

10/19 19:43, , 7F
10/19 19:43, 7F

10/19 22:01, , 8F
也太悲觀....
10/19 22:01, 8F

10/20 19:46, , 9F
這篇看完想到 在我有生之年電視會不會變成類似古董的存
10/20 19:46, 9F

10/20 19:46, , 10F
在 就像現在的家用電話
10/20 19:46, 10F

10/22 12:57, , 11F
還是希望改週末播呀....QQ
10/22 12:57, 11F
文章代碼(AID): #1M96ijkj (Come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