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握手的神奇力量:腦造影發現生理證據

看板Cognitive作者 (菊花台開滿了菊花)時間11年前 (2012/11/15 17:2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儘管網路科技越來越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仍不可避免與人互動。 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是複雜,我們從言語、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等蒐集與我們互 動之他人的相關資訊,進而洞察他人動作、意圖等,觀察者會運用各項能力去弄懂發生了 什麼事。然而,已有研究證實,非語言行為比語言行為更能影響一個人如何對他人形成印 象。由此可知,肢體語言是相當重要的,它雖然隱晦,但卻能巧妙適當地傳達一些言語所 不能及的訊息。這一切資訊最後會形成我們對他人的社會評價、印象。例如印度,印度由 於人口數龐大,在生活中往往因此產生摩擦;但他們有一種特殊的習慣可用”搖頭晃腦” 來生動描述,即當你在進入人滿為患的火車廂或其他公共空間時,你可以一邊微笑一邊” 搖頭晃腦”,這個動作傳達了”我很友善”這個訊息,而你也勢必會得到旁人同樣”搖頭 晃腦”地溫暖回應。   在現代社會中,肢體語言越發顯得重要了。輕輕點頭即能致意,或深深鞠躬更加講究 ,這些生活禮儀可說是與人互動的一門藝術。其中,握手更常是兩人一見面的打招呼方式 。如先前相關研究所說,握手可提升正面的社會印象,並帶給人安全感,因此在許多商業 場合進行重大財務決策時,握手可有效提升雙方信任感。然而,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對情 感性肢體動作,與其所引發之神經活動關係卻所知甚少。因此,本研究以fMRI觀看,當一 人接受他人整體傳遞出的動態訊息時,其相關腦區的神經活躍;藉此得知當人在評斷兩種 互動情境時,如何運用大腦中的社會認知區。   研究受試者為18位,其年齡在18歲到34歲之間,慣用手均為右手,且男女各半。實驗 分為三組:觀看親近互動動畫、觀看迴避互動動畫、觀看無互動動畫。親近互動動畫為兩 人在握手、或無握手後微笑交談,甚至有拍肩動作。迴避互動動畫為兩人在握手、或無握 手後雙手抱胸交談,一方甚至坐下。無互動動畫則是靜止的人像立牌。實驗首先讓受試者 觀看社會互動動畫,然後請受試者針對剛才所看影片,對動畫中人物之競爭性、談話之興 趣、及誠信進行0到5的分數給分,整個過程fMRI也持續記錄著大腦的神經反應。   實驗結果顯示,三項評分項目得分為親近互動高於迴避互動,有握手高於沒握手;由 資料也可看出,相較於迴避互動,握手更能有效提升親近互動組的正面效益、提高社會評 價。腦造影的資料首先明顯指出:大腦在觀看社會互動(親近互動及迴避互動)時,較觀看 無社會互動有反應,活躍腦區有STS顳上溝、杏仁核、右下方頂葉……等。另外,研究發 現當受試者觀看到握手動作時,大腦STS會先被激活;杏仁核則是在親近互動與握手時都 有顯著活躍反應。   綜合評分以及腦造影資料結果,我們得知握手在親近互動情境中對社會評價有增益作 用,在迴避互動中則是減弱社會評價的負面強度。因此,下次與他人互動時不妨從握手開 始,除了建立信任,亦可使你的大腦準備好與人正向互動! 外電連結: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10/121019141300.htm 原始文獻: http://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pdf/10.1162/jocn_a_0029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15.168.176
文章代碼(AID): #1GfBISR_ (Cogn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