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啥米攏嘸驚 原來腦中缺少杏仁核

看板Cognitive作者 (星をのんだ少年 )時間13年前 (2010/12/17 15:58), 編輯推噓1(104)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7/115/2j5r0.html 標題:啥米攏嘸驚 原來腦中缺少杏仁核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綜合報導】啥米攏嘸驚?科學家發現,美國一名婦女因為腦中杏仁 核受損,讓她從此無所畏懼,不但不怕蛇和蜘蛛,也不怕架在脖子上的刀,更不用提恐怖 電影。科學家希望藉由她的案例,能為治療壓力後創傷症候群帶來解答。 1930年代,科學家發現移除猴子腦中的某一部份後,牠們變得不怕蛇,後來發現是少了杏 仁核在作祟。現在類似反應,也出現在人類身上。 這項研究發表於《現代生物》期刊,作者賈斯汀‧費因斯坦(Justin Feinstein)表示,恐 懼的根源是生存,杏仁核幫人們避免危險,避開讓人置身危險的事物。這名婦女因為罹患 罕見的皮膚粘膜類脂沉積症(Urbach-Wiethe disease),杏仁核受損,所以失去偵測避 開危險的能力,反而表現出過度好奇心。 她對恐懼的反應與眾不同,她表示雖然明知某物危險,但常會被好奇心征服,所以不害怕 。她表示痛恨蛇和蜘蛛,但實驗安排她到寵物店時,她卻抓起一條蛇把玩起來,還仔細觀 察蛇,「透露出著迷和好奇。」 她兒子回憶,幾乎從沒看過媽媽害怕。她曾被歹徒拿刀架在脖子上,她看著歹徒冷靜地說 ,如果你要殺我,得先過我守護神的天使這一關,結果歹徒竟放她走。研究人員帶她到有 人扮鬼的鬼屋,給她看恐怖影片,結果通通無效。 科學家相信她之前曾感到害怕,因為她形容童年時曾怕黑,被狗嚇過,她曾遭遇毆打、家 暴、搶劫、用槍威脅。 費因斯坦表示,希望藉由研究她的案例,能幫助自阿富汗、伊拉克戰地歸來的美軍,或這 類飽受壓力後創傷症候群的患者,恢復對生命的好奇與信心。 ---------------------------------------------------- 首先是看到標題,我是嚇了一跳… 杏仁核不見,跟杏仁核受損是差很大的 除了語義上的不同外,杏仁核整個不見恐怕不只影響恐懼感消失而已 而且我沒聽過壓力後創傷症候群—你的意思是說經過壓力後就會創傷的疾患嗎? 這是什麼東西? 我只知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好吧,就算她指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好了 杏仁核跟恐懼學習有關,也已經不是什麼新消息了 我很好奇這篇論文是何時發表,以及它的大意真的只是想表達這樣的內容嗎? 另外用"帶來解答"這種說法,沒有一個科學家敢說他的研究能夠帶來這種希望 能讓我們一窺它運作的機制在現今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發現了 離"帶來解答"還十萬八千里 另外,皮膚粘膜類脂沉積症患者有各式各樣的症狀,因人而異 不是必然會造成杏仁核受損的結果,這個案只是碰巧有這樣的症狀 詳情請查wikipedia英文版 還有"失去偵測避開危險的能力",這句話讓人匪夷所思 我嚴重懷疑她是用翻譯軟體翻譯後擷取大意 到底是失去什麼能力,是失去偵測危險的能力,還是失去避開危險的能力呢? 不好意思,就算怎樣斷句都不對,嚴格來說是失去對危險產生恐懼的能力 該個案就她文中所寫,她認知上仍然明白該物很危險,只是她完全不感到恐懼而已 而事實上確實杏仁核受損,會造成這樣的反應 也因此,不能說被好奇心征服,所以不害怕 而是應該說她杏仁核受損而不懂得恐懼為何物 一整個因果關係搞得亂七八糟的,到底想表達什麼 最後還硬要寫"恢復對生命的好奇與信心",作為結尾 到底是哪門子的Happy ending? 這篇文章讓你感覺? ------------------------------------------------- 要報導科普新聞配個科學家很困難嗎? 難怪國外來的訪客都直搖頭,台灣的新聞水準真的有待加強 乾脆來開個SuckNEWS版算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5.63.80 ※ 編輯: Wengboyu 來自: 203.65.63.80 (12/17 17:05)

12/17 21:13, , 1F
科學新聞的高度本來就不容易 但台灣產業現狀太糟了
12/17 21:13, 1F

12/18 14:14, , 2F
我只是覺得 記者附上paper很難嗎?至少給個參考書目
12/18 14:14, 2F

12/18 14:15, , 3F
不過 我想這個個案應該也不會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
12/18 14:15, 3F

12/18 14:16, , 4F
所以才出現 失去偵測避開危險 這一句
12/18 14:16, 4F

12/20 11:17, , 5F
XD
12/20 11:17, 5F
文章代碼(AID): #1D2nWomH (Cogn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