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elvet Underground攻略

看板ClassicRock作者 (鴨子萬聖節)時間16年前 (2008/01/02 02:36), 編輯推噓7(708)
留言15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獻給PTT的鄉民們,這篇是我上通識課的報告。如果有人不知道要聽甚麼或是想了解他們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裡頭如果哪裡有問題歡迎指教... 一、前言: 我心中的Velvet Underground無法和我一位朋友分隔,當然在聆聽時也會擁有自己的見 解與感受。但總覺得他一直在我身邊陪我一起感受Velvet Underground的每一首歌。 在我大一還停留在槍與玫瑰等hard rock音樂世界裡,遇到那位朋友,他是打扮嬉皮的學 長。相談之後,一天突發奇想的帶了一瓶威士忌拜訪那位學長的房間。他的搖滾樂CD多到 不敢相信的地步。從此我的世界改變了…他大五那年我大二,這可能是我們大學最快樂的 時光。而如今也已大五的我很高興能寫這篇Velvet Underground報告,希望能有機會獻給 未聽過或已經聽過的朋友們。 這篇文章是以The Velvet Underground--Peel Slowly and See(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大香蕉 5CD boxset)所附之手冊內文,作者是David Fricke,作為參考。另外也參考了 網路上的討論文章和John Cale的自傳「What's Welsh For Zen」。但希望能以我本身聆 聽的心得和對搖滾樂的認識做多一點敘述。 二、關於The Velvet Underground: 成立於1965年到1970年的紐約,相較於同時代的英國樂團如Beatles、Rolling stones 、The Who等超級樂團相比,Velvet Underground的地位跟路人甲一般。而且如果以數據 來看,不論是銷售量、排行榜甚至是觀眾人數都少的可憐。當時一般人的認知他們不過就 是普普藝術家Andy Warhol旗下的樂團罷了。很明顯的,他們超越了時代太多,以至於成 了藝術的犧牲品。 在之後的搖滾樂界,沒有人可以否認的是他們在當時的前衛性及實驗性,Brian Eno 曾說過一句很出名的玩笑話:「當初這個團出來的時候,沒幾個人買他們的唱片,但是買 了唱片的那些人,後來都組了自己的團。」。在我看來,之後受他們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樂 風包括有龐克、迷幻搖滾、華麗搖滾以及前衛搖滾等。 而其他未組團的人,要不從專輯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就像我們)。要不像Havel從中得到 啟發,成功的革命捷克。連白宮都曾邀請Velvet Underground到府上表演。在現今,你可 以不喜歡他們的音樂,但你不能沒有聽過,如果你自稱是搖滾樂迷的話…。 至於他們的首腦,以主唱兼吉他兼作詞作曲的Lou Reed和小提琴手兼鍵盤的John Cale兩 人為主,解散之後他們個人也有很多的作品。其生平和人格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盡的人 物。我只能說都是時代的巨人、你我的好朋友。關於他們的生平資料或故事在網路和書籍 裡都有詳細的介紹,這邊不作多加敘述。以下提供幾個較詳細的網站供大家參考: 音樂543(http://bbs.music543.com/) 這是一個很棒的音樂討論網站,裡頭有很多著名的樂團討論 Lou Reed的官方網站(http://www.loureed.org/) 除了資訊以外還可以看到vu和路伯的很多video喔!!! John cale的官方網站(http://www.john-cale.com/ ) 提供John cale的最新行程,專輯介紹等 世界就是中古唱片行(http://blog.roodo.com/dionysoslin) 這是個人的部落格,想看各種不同的音樂個人網站可以從裡頭連結 完整商品(http://members.aol.com/olandem/vu.html 可以找到所有出產的相關產品,還可直接連結 三、成員照片: 左圖由左至右:Lou Reed(vocal guitar)、Nico(vocal)、John Cale(kb violin)、 Sterling Morrison(guitar)、Maureen Tucker(drum) 右圖三:Doug Yale(bass) 四、主要專輯介紹: 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1967): 這是一張在搖滾樂史絕對夠份量的專輯,整張風格大多清新自然並帶點迷幻的實驗風格 ,歌詞則是以扭曲的人心和自白的紐約人為主要題材。就如同紐約骯髒的下水道一樣、如 同其團名的Underground,在當時的樂壇也算是非常地下化的音樂。而上面這張香蕉的專 輯封面,它雖然只是這麼一根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平凡香蕉,只以黃黑白三色作畫的作品, 是一幅很具有影響力的普普藝術的作品。或許這樣的作品我們稱為藝術吧?上面的名字是 Andy Warhol的名字而不是樂團的名字,意味著這張專輯也是Andy Warhol旗下的作品之一 ?關於Andy Warhol的形象在自傳式電影中的樣子以及他的作品,我怎樣都不覺得是藝術 ,更不欣賞他。只能說Andy Warhol是一種時代的先驅者吧。 整張專輯可以聽出作曲者Lou Reed所受民謠風格的影響以及對於歌詞的掌握以及重視, 另外John Cale自小所受的古典訓練也為他們提供另一個領域的元素。值得一題的是由 Andy Warhol推薦加入的Nico,這確實造成了想法的衝擊。但在Nico以清新低沉的嗓音唱 著以冷艷氣質與致命女人形象的Femme Fatale、I'll Be Your Mirror,還有象徵當時 Andy Warhol工廠裡的一些人的歌曲All Tomorrow's Parties時。在加上在舞台的白色身 影,我想這成員的組合應該是VU最完美的時期。 第一首歌Sunday Morning,以John Cale的鐵琴開場,整首歌迴盪著舒服的陽光平靜感, 歌詞卻訴說著禮拜六晚上狂歡的人們看著隔天的早晨到來像吸血鬼般的把眼睛閉上。而 Venus in Furs則是以性變態為主的一首歌,詭異與變態的感覺在John Cale怪異的小提琴 顯露無疑。The Black Angel's Death Song 裡Cale也加入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提琴摩擦聲 ,還有Reed的以6/8拍寫成,令人窒息的密集吉他riff。All Tomorrow's Parties裡運用 一些民族音樂的音階,讓人產生迷幻的效果,而Nico的歌聲又不失Pop的元素。這點在 I'll Be Your Mirror裡可以更加感受到Pop的風格。在眾多元素以及風格之下,整張專輯 的豐富性和實驗性不用多說。從許多樂器上的用法和編曲方面來看,之後無數的樂團以明 顯的受他們影響,包括迷幻、後搖滾、流行以及前衛搖滾等。反觀現代的許多樂團,實在 是了無新意,鮮少具有獨特性的風格。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首歌Herion,就像個小宇宙,包含了此張專輯當中所有音樂上的要 素--有如殺豬般的吉他與提琴尖銳的聲響,造成一種擁擠紛亂的景象;在坦率直接的噪音 ,與既催眠又露骨的旋律中,所透露出那種上下擺動的能量;大膽地在節奏上突然地變位 。這是一首既具天份又經過縝密計算的絕妙好歌,用猛烈的加速度將你捲入吸毒者急遽的 快感中,然而在進入麻醉境界的一瞬間,又跌入一種死寂的冷靜。不過其實很多人誤解了 它。我認為他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生活以及靈魂的解脫,得到勇氣以及思考的智慧。當 Lou Reed唱到and I guess, I just don’t know…時,似乎一切都是這樣吧。值得一提 的是在70年代Lou Reed又有重新在一張現場專輯重新詮釋Herion,那張力又顯得更加強烈 。 雖然在當時美國挾帶著披頭熱(Beatlemania)和Bob Dylan等樂壇上的衝擊之下。搖滾樂開 始受到人們的歡迎。但一些內部的協調以及輿論的壓力下,本來可以在1966年出的專輯硬 是被延後到1697年。在這年,1697年披頭四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和 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Are You Experienced等數不清的偉大專輯幾乎吸走人們的注 意力。當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重新出現在市場上時,銷售的動力已經消退 了,這張專輯從未再進榜過。且當時社會風氣較保守,他們飽受支持愛與和平的分子所辱 罵,最後終於被主流市場所放逐。直到過了不知多少年才被人們重新發掘。令我印象深刻 的是,當他們聽到The Who使用的噪音時,Lou Reed大叫:快!!他們快要超越我們了。因 為他們知道他們正在超越時代呢!!!在這些不如意之後,他們開始醞釀下一張最大聲、最 不滿的第二張專輯。 我個人最喜歡他們的這張專輯,相較於同時期英國的前衛搖滾雖然少了華麗和雄偉的氣勢 。但他們製造出的空間鮮活直接,會感覺到他們所唱的事情就發生在你身邊一般。如果只 能選一張專輯在一座荒島上聽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選這張專輯。大概他是少數一張專輯 能夠讓我平靜又奔放吧。建議起的特別早或是整晚沒睡看到早上的太陽時聽,會有意外的 感受。 從John Cale的自傳裡可看到非常多有趣的故事,像Lou和Nico的戀情還有排練時的情形 。另外也有不少當時在工廠的那些傢伙們的資料以及描述。就我看來他們確實是社會的邊 緣人、前衛的藝術家,但裡頭的鬥爭和黑暗面也跟社會沒兩樣。而這一切都被Andy Warhol所掌握。不知道有多少有天賦以及有遠大夢想的年輕人聚集在那邊,然後沉淪毀滅 。邊聽著這張專輯邊看這些有點類似八卦性的自傳,好像在看著這張專輯的誕生一般。 White Light/White Heat(1968) 此張專輯一改上一張的清淡,大玩吉他的破音(distortion)和回饋音(feedback), 在1967年的中期時,訴說愛情的搖滾樂正當道,相對於美國的民謠、英國的優美雄壯還有 正在西岸悄悄醞釀的嬉皮文化(hippies),White Light/White Heat被當時評為簡直就 像下水道的老鼠屎般的低俗。但The Velvet Underground這種高分貝的錄音做法就像是為 未來的龐克(punk)與後搖滾(post rock)等做最佳的概念上和技巧的示範。 在這段期間,Andy Warhol已經把注意力放在他其他的社會藝術上。而Nico也單飛而去 ,剩下的樂團成員,在惱怒與絕望的環境下至做出這張專輯。可以從最後一首高達30多分 鐘的歌曲Sister Ray中聽出樂手們彼此在比誰大聲以及粗糙狂野的風格。如果說第一張專 輯是優美的進行曲,而這張就是是反美學的暴力。而這或許是因為第一張專輯在銷售上的 挫敗和失去Nico的冰冷特質造成。 但事實上White Light/White Heat有著藝術的重要性以及極為優異的點綴,像專輯歌曲 John Cale使用爵士的鋼琴技巧,裡頭歌詞充滿暗示性的性交易,以及開玩笑式的敘述。 Gift則是在Lou寫的一篇灰暗的故事。而Lady Godiva's Operation也表現出優異的分段式 唱腔的概念,歌詞是一個恐怖的外科手術過程,但在我聽來卻是一首非常溫柔的歌,即使 背景的吉他那樣的不安分,還是很容易被裡頭詭異卻溫柔的唱腔所感動。另外在I Heard Her Call My Name裡頭,Reed劃時代的吉他爆音(guitar breaks),比起任何搖滾吉他手 都還要大膽。 可想而知,這張專輯更是當時排行榜的絕緣體。此時的成員也被壓抑的喘不過氣, John Cale就在這時刻道別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與其說是和另一主腦Reed不合, 倒不如說是Reed把他趕走,他們之間複雜的情誼也廣為人所討論。 此張專輯我認為是不好聽的,所謂不好聽是指不好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在同個時 期他們也錄製了幾首動聽的歌曲,卻沒放進專輯裡。我想這張專輯所想表達的就如同上述 ,是反美學的暴力音樂。直到現代我想也不會有太多人能夠接受。但就獨特性現代樂團又 有幾個比較行呢?而且我相信喜歡他們的人自然會發現這張專輯的有趣和高潮之處。 The Velvet Underground (1968) John Cale離去之後,新的Bass 手Doug Yule加入VU的陣容。他主要擔任Lou Reed為他 打造的配角角色。而現在樂團都由Lou Reed主導了。樂器的配置以雙吉他為主奏的第三張 專輯裡面,製作手法上較為柔和,可以在其中聽見清楚的吉他聲響。音質也比較像錄音室 錄製的專輯,對此Lou Reed也承認上一張專輯White Light/White Heat太過於實驗性。 而這張專輯大致上是一張內省的唱片,捕捉到Lou Reed在VU的音樂中極為強調的那種, 一對一交談式的寧靜聲音細節。這張專輯也誇示了一種強烈的敘事凝聚力,每一首歌,都 是一個大論述架構下的一個部分。就曲風來說,他絕對是張動聽的流行歌曲專輯。值得一 提的是,當錄音師幫這張專輯混音完畢後。Lou Reed把母帶拿回來,自已在錄音室作了一 個後來被稱為「衣櫃混音版(the closet mix)」的版本。結果人聲的部分被提高而樂器的 部分被降低,我想這是因為這些歌裡真正的菁華是在歌詞。 Candy Says是一首優美而安靜的歌曲,這首歌則是啟發於一個非常想變成女人卻不得的 人--Candy Darling,一個在沃荷「工廠」裡的成員,有著悲慘命運的變裝癖者。Doug Yule低吟的主唱聲腔,有著雌雄難辨的自然特質,配上Reed在背後的溫柔和音,在歌曲開 頭的幾句敏銳歌詞中,充分暗示了Candy Darling性別上的窘境與自我嫌惡:「Candy says/"I've come to hate my body/And all that it requires in this world.」, Reed所想表達的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一種我們在某些時候都有過的共通感覺。 我們從鏡子裡望去,但我們並不喜歡我們所看到的。而且不只在外在容貌的部分,還有你 所慾求的事物。 What Goes On是一首聽起來比較搖滾的歌曲,後面的organ和吉他的solo製造出一種迷 幻的空間,歌曲後半由organ重複的演奏,產生一種音牆的感覺。歌詞則是寫出人的迷惘 以及具有較正面意思的積極性。 Some Kinda Love 是一首民謠搖滾歌曲,裡頭那種近身肉搏的節奏感受,主要是靠 Tucker以一個牛鈴(cwobell)和低音鼓踏板所製造出來的。這首歌靈巧地提昇了這張專輯 在心情與辯證上,那種引人注目的搖擺感;人會從中同時得到溫暖與被預警的感覺,也能 被音樂所感動,然而,又會被其中赤裸的戲劇性與懸而未決的結果弄得很不安。 Pale Blue Eyes是一首渴求浪漫的情歌,可以很容易的被這首歌纖細的文字所感動。在 Reed痛苦的歌聲中配合Sterling Morrison溫柔帶著藍調味道的吉他聲,讓我們一同 Linger on, your pale blue eyes…。 Jesus這首歌在短短的三句歌詞中表達出對希望的渴求。Beginning to See the Light 則是形容對得來不易的希望的歡愉。I'm Set Free則是對希望抱持著憧憬和悲觀。這三首 好像一個故事的三部曲一般。對每個人的渴望做戲劇性的分析。接著That's The Story Of My Life以自傳做一個諷刺的總結:Both those words are dead…。讓人不經在思考 上做一個更高層面的意義與價值。 The Murder Mystery應該是此張專輯最受人矚目的一首。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長達九 分鐘,混合了兩組同步的純唸誦,與有如機械循環般的反覆樂句。副歌是Maureen Tucker 和Reed如同儀式般的詠唱。配合充滿了迷幻的雙吉他對位,簡直像讓人分不清方向感的那 種沉重力量不斷的壓進。直達心靈最深處般,並且像惡夢一樣不斷的重複一次又一次。它 所營造出的迷失感是我聽過最強烈的一首。而Reed說:「其中一組歌詞在寫的時候,就設 定了要唸快一點,另一組則慢一點,所以當另一組在唸的時候,你可以把精神集中在比較 慢的這一組。難道你沒在你的腦袋裡聽過這種聲音嗎?我有過,而且我試著捕捉它。它甚 至無意指涉什麼,只是在你頭腦裡面運轉的東西而已。」在經過7分鐘的轟炸之後。一陣 舒服的鋼琴riff彷彿從另外一頭冒出。像是驅散剛剛發生的噩夢。但很快的,你會發現事 情似乎不只這樣…。 最後,After Hours可能是在前一首令人頭暈目眩的曲目結束後,唯一適合的收尾曲。 Maureen的歌聲純粹、天真,也許她並沒有優美的歌喉,但唱這首有些落於俗套的歌曲時 。那稍微走音的地方有一種屬於歌本身的力量、美麗與真誠。為這張專輯做最好的結束。 在這張專輯中,The Murder Mystery以外,較少看到實驗性的作品。也許跟Reed所說的 一般,他們除了神祕嚴肅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面向。若是以好入耳為評鑑的話,我想這張專 輯應該是最能讓人接受的。也最像是錄音室做出的成品。但少了John Cale的VU就好像少 了起司的Pizza一樣,更不用跟第一張比較。不過如果喜歡Reed的個人風格的話,此張絕 對算是精品。 Loaded(1970)、1969(1974)、V.U(1985)、Another View… Loaded: 1969年的這張不知道該怎麼定位它的專輯。當年的五月和十月,The Velvet Underground不斷地進出錄音間數次,錄下了超過一張專輯所需要的歌曲--整整十四首歌 ,但當時他們的唱片公司MGM試圖把其公司裡的難搞的傢伙們趕走。而Velvet Underground的成員也不願意把歌給唱片公司聽。 The Velvet Underground並沒有和一家能充分支持他們的唱片公司簽約,直到他們受盡 了太多的折磨與屈辱,而來不及享受那遲來的注目。這件事,足以體現他們在唱片工業裡 被詛咒的命運。MGM對他們的放任政策,讓他們得以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做唱片,但是這家 公司在唱片推廣與行銷上,卻沒用上什麼心力。MGM僅僅做了發行的工作,而且在「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專輯的案例上,這家公司甚至沒把這件事做好。 最終,Atlantic唱片表現出一種跨越樂團壽命的信念。發行於1970年9月的「Loaded」 ,是由Atlantic旗下的子廠牌Cotillion所發行的,它也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正 宗專輯(LP)裡,唯一自首度發行日之後, 仍然有繼續在壓片製造的。也是被一般人認為 是真正的第四張專輯。雖然如此,「Loaded」的錄音工作還是在許多條件下完成的。像 Maureen Tucker 懷孕,必須在1970年春天暫時離開這個團體。雖然他在「Loaded」專輯 上仍然名列鼓手的位置,但是她並沒有出現在這張專輯裡頭。而是由Doug Yule的弟弟 Billy Yule打出來的。 但是就這些歌來說,裡頭仍有一種無法否認與辯解的流行鮮明度,Reed堅信搖滾樂作為 一種療傷與解放力量的信念。即使是以一個歌者的身分來說,在"Sweet Jane"和"Rock and Roll"之中,他也撤下了他向來明快的防禦心,以自己這種救贖方式的切身認識,用 沛然未之能禦的生猛與真誠,為樂曲的高潮處添加無比的能量。 Reed直率地承認說,「"Rock and Roll"這首歌是關於我自己。如果我沒從收音機裡聽 到搖滾樂,我將不會相信這個星球上還有生命存在的跡象。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如果把 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想成跟我出身地一樣的話,那將會毀掉(我的)一切,那會讓人極 度地失望。電影沒有,電視也沒有,而是收音機為我做到了。」 Who Loves the Sun是一首幾乎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流行歌曲。透過主唱Reed舒服又真誠 的嗓音,配合中間的一段變奏solo,讓我們這些某方面已經麻痺的都市人在腦海裡浮現出 花海的模樣。 Sweet Jane在原來的版本中被錄音師切掉了後面的部分,在發這張專輯的當時,Reed已 經回到長島的老家幹打字員。而從新發行的版本把它修改回來。Reed彷彿用全身的力氣唱 著 "Sweet Jane…",雖然裡頭多少有點諷刺一般社會大眾,但其對搖滾樂的熱情確實感 動著每個聽眾。 不得不說Doug Yule把"New Age"詮釋得相當完美,雖然Doug Yule活在兩個巨人的陰影 下(Lou Reed、John Cale),但如果沒有它,後期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也許已經不 是今日大家所見的鮮明。 “Lonesome Cowboy Bill”這首歌曲如同它的歌名(Cowboy)加入了鄉村的元素,聽起來 非常俏皮。在”I Found a Reason”中,Reed又再度表現出自我陷溺與不安的傾向。 "Ocean"的管風琴是由John Cale錄製,是首似乎是從很遠很遠的海洋傳過來的歌曲。 “Oh! Sweet Nuthin'”是首我非常喜歡的歌曲,歌詞中的自我放逐以及對於真實的描述 讓我改變了甚麼。而這讓我聯想起巴布狄倫(Bob Dylan)的著名歌曲”like rolling stone”。 在這張專輯中"Sweet Jane"和"Rock and Roll"、"Ocean"、"Ride Into the Sun"、 "Walk and Talk It"和"Sad Song"在Reed之後的Reed早期的個人專輯裡都有重新詮釋,雖 然錄音品質以及細膩度都大幅提升,但許多人還是覺得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而我則是覺得 各有各的感動之處。就好像在live house或國家劇院聽著同首歌一樣。 基本上此張專輯延續上一張專輯的感覺,不可否認的,雖然Reed的唱作天份和對內心探 討的歌詞具有相當的深度。但就音樂的實驗性遠遠不如一、二張專輯。這在樂壇上的領導 性是成正比的。 如同之前所說,當發行這張專輯時,Reed已經回到老家幹打字員了。這也表示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解散。雖然Doug Yule不要臉的繼續用它的團名發片。但大部分人 都知道那已經不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了。 1969: 在Cale還待在團內的最後一年(1968年),以及1969全年,The Velvet Underground開始 在各地的Pub表演,並開始做為其不超過一個月的巡迴演唱。當然其中收錄了大部分VU在 現場表演時固定的曲目:"What Goes On"、"Beginning To See The Light"、"Some kinda Love"、"Pale Blue Eyes"…等等,更不用說那些經典曲:"Heroin"、"I'll Be Your Mirror"、"Sweet Jane"…等。選擇的地點幾乎都是對他們來說能感受歌迷溫暖的俱 樂部。所以跟台下的互動會比聆聽錄音專輯更來的爽快及真實。當年的十月,他們在一間 很快就結束營業的End of Cole Ave那裡錄下了解散後才發行的現場雙專輯「1969」裡的 許多歌曲。雖然人數不多,但當時已經開始累積一些瘋狂的歌迷會固定去看他們的表演。 而對於不歡迎他們的Pub和他們的出生地紐約。The Velvet Underground也以不在當地表 演做為反抗。 Others: 許多年後,人們透過無數的靴腿(bootlegs)才聽到這些歌,而這些最終在80年代 中期 分成兩張錄音室選遺(outtakes)專輯發行--「VU」和「Another View」。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現場專輯,也是值得推薦給進階聽者。如果嫌收集麻煩也可以直接購 買一套5CD的boxset,正式名稱為「Peel Slowly And See」。裡面收錄了上述的四張錄音 室作品及其他outtakes…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幾乎都 有了,對入門樂迷及老樂迷來 說,都是一套極具價值的珍寶。可讓你一網打盡所有作品及稀有的alternative take、 outtake及部分live版本的歌曲(以及一本厚厚的冊子!) 五、VU成員之後的發展 當the Velvets的影響與所受的崇拜在70跟80年代逐漸成長時,Lou Reed和John Cale在 個人單飛生涯中,所保留下來的原初創團精神與視見,在1989年他們重新合作演奏並錄製 「Song for Drella」時,達到最高峰。這是一張獻給他們的導師安迪沃荷的致敬專輯, 在情感和音樂上都有強大的力量。Nico則繼續進行她特殊的歌手職業生涯,留下了幾張風 格迥異、鬼魅迷人的個人專輯。1988年於西班牙的Ibiza島上,她死於一場因腳踏車意外 所引起的頭部創傷。Tucker在80年代時重新復出,做了幾張不錯的非主流個人專輯,仍然 有著她給人的獨特節奏印象和大膽純粹的搖滾美學。 後來,在1990年6月15日,幾乎不可能的事發生了。就在巴黎外圍的一個小城鎮,為了 褒揚沃荷的藝術與生涯,透過珠寶商卡地亞豐厚的贊助,Lou Reed、John Cale、 Sterling Morrison和Maureen Tucker又一次全部聚在舞台上,表演"Heroin"這首歌,這 是自1968年以來破天荒的第一次。表演持續了十分鐘,而且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啟發點,促 成了他們日後在歐洲歷史性的短暫重聚巡迴,雖然看John Cale的自傳中表示依然是Reed 那偏執與毀滅的性格使之再度解散,但在1993年夏天,依然留給死忠和新進樂迷無止盡的 討論。 六、心得與後記 這篇報告是我大學五年以來做的最用心的作業之一,但老實說結果我非常的不滿意。怎 麼說呢?首先,很明顯的,我沒辦法用很精確的文字表達我內心對歌曲的感動與聆聽時得 到的啟示。這點讓我有點挫敗,因為The Velvet Underground給我的東西絕對不只這些。 再者,雖然我本意是所有文字由自己撰寫,參考文獻為輔助。但似乎參考的文字多於自己 的寫作,這不足以表達我對他們的敬意。對此我深表歉意與羞愧。 另一方面,在重新聆聽手邊的CD時,我不斷想著Lou Reed曾經說過的話:「真正重要的 事情,是這些唱片會走出去,走向人們。這些人帶著這些唱片回到他們的家、回到他們的 公寓,而且真正的聆聽它們。而我們總是在一種"一對一"的層次(one-to-one level)上寫 歌,就像有個人坐在你對面一樣。」 我知道在他錄製第一張專輯時他已經可以預知了。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心靈放空,不 斷的體會他半說半唱的每一句話。也許在往後的人生中我會經驗更多的事物,而且我知道 Reed總會在我腦中跟我說話。 最後,請不小心看到這篇文章或跟我一樣熱愛搖滾、熱愛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好 傢伙請再次和他們做一對一的對話吧,畢竟音樂本身才是重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125.179

01/02 02:39, , 1F
忘了感謝音樂543討論區的darthvader (音樂小學弟)
01/02 02:39, 1F

01/02 02:40, , 2F
我大部分的資料是由他來的...
01/02 02:40, 2F

01/02 02:55, , 3F
大推 在向朋友推薦音樂時總是不能明確的表達的感覺....
01/02 02:55, 3F

01/02 09:15, , 4F
大推Velvet Underground!
01/02 09:15, 4F

01/02 09:16, , 5F
btw, 裡面有些196x年打成166x年, 可以修正一下XD
01/02 09:16, 5F

01/03 13:43, , 6F
寫得不錯啊,可以感受到你的熱情,謝意我就收下了:)
01/03 13:43, 6F

01/03 22:41, , 7F
這麼小的細節都被你發現 感謝!希望下次能寫LedZeppelin
01/03 22:41, 7F

01/03 22:44, , 8F
哇~darthvader本人 真是不好意思 沒事先通知.......
01/03 22:44, 8F

01/03 22:52, , 9F
還有我非常喜歡你寫的文章~請有興趣的去音樂543討論區
01/03 22:52, 9F

01/04 22:44, , 10F
話說,這分資料跟我當初介紹VU的文字相似度頗高啊XD
01/04 22:44, 10F

01/04 22:44, , 11F
原po果然也是上543找資料
01/04 22:44, 11F

01/05 10:36, , 12F
期待LedZeppelin ^^
01/05 10:36, 12F

01/12 03:12, , 13F
大推~~~ 可以偷偷問是哪門通識課可以交VU的報告?:D
01/12 03:12, 13F

01/14 00:01, , 14F
原po輔大的??
01/14 00:01, 14F

03/09 17:24, , 15F
推阿~!
03/09 17:24, 15F
文章代碼(AID): #17UeX3r4 (Classic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