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16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認證考試

看板ChineseTeach作者 (時間)時間7年前 (2016/10/14 13:45), 7年前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16年的考試低分通過了。 之前準備考試時,受惠於版上的分享不少,現在發文回饋給需要的人。 我不是相關科系,也離學生生涯有一段距離。 開始準備前,先做了2006年的考古題為盲測,成績真是慘不忍睹。 那時真的認為,即便我是全職考生,但範圍這麼大,怎麼可能考得過? 在此以歷屆考古題分享準備各考科的淺見: 我做考古題的順序是按照年份。雖5/11就盲測,但實際開始密集研讀大約是6月下旬。 因平常是到圖書館看書,所以考古題是利用沒去的日子寫完。 5/11:2006(盲測) 6/底:2007, 2008(因成績很差,就沒認真紀錄 ) 7/2:2009 7/4:2010 7/20:2011 7/20:2012 7/20:2013 7/22:2014 7/22:2015 --國文-- 盲測時真的被嚇壞了!選擇題60分,填空題10分,總共70分,我只得33分。 前幾年的國文,漢語語言學,華人社會與文化,這三科考題內容其實相互交雜。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先把國中高中的國學常識,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再看過幾次, 我認爲算是基本分,還三科都可能用到。 原本我是不想多買搶救國文大作戰,但做了前幾回的考古題仍然沒什麼信心, 所以還是投入了。 若是一開始就有這本書,內容其實就包含了國學常識, 我也還是又把這本書的國學常識,六書法則,字例及 應用文(書信,禮俗,對聯,牌匾等)再看過幾回。 然而,國文的命題及配分,自2012年起有很明顯的變化,也已維持了五年至2016年。 選擇題由60分降為40分,手寫固定為:病句修改10分,翻譯20分,作文30分。 我是到考試前幾天才發現這件事,信心瞬間增加不少, 但小隱憂是翻譯若與孔孟無關,分數也不一定拿得到。 選擇題: 基本的:錯別字,成語運用,字音,字義,律詩絕句的意涵 病句修改: 這我覺得是送分題,沒有很難,一定要把握住。 練習過考古題後,大致應該不會失分。 翻譯: 這大題的考古題,古代文人的文章,老子,莊子,中庸,禮記,都出過了。 2016年的桃花源記,真的是佛心來著。 短文寫作: 佔了30分,若有時間,建議還是要練習。 我沒練習,考試時寫的內容離題了,用總分去推算,這大題我應該只拿10分 --漢語語言學-- 選擇題: 這科選擇題,我認為是四科筆試中,有準備就一定有分數的一科, 惟一需要的是答題時要有耐心。 從2011年開始,考題已維持選擇題35題70分,手寫30分的模式到2016年。 在考試前,我對漢語語言學一點概念也沒有, 但在看書時,越發覺得有趣,完全展現了『會說中文不代表會教中文』。 我先看的是:漢語語言學講義 /林金錫.舒兆民/ 新學林 出版日:2008/12/01 這本很明顯是因有了三年的考古題及考綱所寫的書,呈現方式有點像是速寫筆記。 雖然我看的那版本有少許勘誤,且有些內容因為沒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所以時常有看也沒懂,但我認爲算是不錯的入門書,可以給完全空白的讀者一些概念。 這本書有些許部分,是我看的第二本書:漢語語言學/李子瑄、曹逢甫/正中 所沒有的, 後期我常是兩本互相比對參照著看。 不過,若是不喜歡以重點提要的方式來學習一個新科目, 那我會建議還是先從正中那本書開始,新學林那本就當作是練習或複習。 另,聲母的發音部位及方式的表格很重要,一定要背起來,幾乎每年都考了好幾題。 我考試時太緊張,雖然之前做考古題都覺得已經背起來也沒失分, 考前也特地再看了幾次,但考試時就真的腦子一片空白。 手寫: 可以考的語法及形式百百種,就是看當年的考官了。 但若選擇題拿分比例高,手寫就不會那麼緊張,或許反而較可發揮。 --華語文教學-- 這科我視為大魔王呀!! 無法像其他科目提供像樣的心得,只能建議,還是多找幾本書來參考,至少4~5本... 基本如:各教學法,如:假說,理論,主義;中介語等 先前每做一次考古題,就出現不同的教學法及專有名詞,這科才是真的沒範圍。 我先看了算是打基礎的: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及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 再是:華語文教學講義,這一本我沒有全部看完,主要是看了幾章後,發現前後篇章, 若提到相同的東西,說明的內容不太好統整,過於發散。 但有少許獨立內容的章節,我當作補充前兩本相對簡短的說明。 果真考試時,至少60%是沒看過的專有名詞。 選擇題,是非題: 每年考古題,包含2016正式考,我一半以上是猜的... 但也千萬別喪失動力,要寫完手寫題。 手寫: 我認爲考古題相對較制式化:如:教案編寫,如何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活動等。 沒想到2016的考題相對活潑許多,38分,我幾乎拿到滿分,所以最後運氣好過了。 --華人社會與文化-- 這科我看的參考書籍最多本,因為每做一次考古題,就會發現還是有哪個環節不足。 其實跟國中高中時期讀的國學常識,應用文,歷史有關。 書看來看去其實大致都差不多, 但每個作者著重的重點會不同,所以算是一直充填自己的資料庫。 大致如:國學常識,儒道墨法,宗教,漢人來台影響, 台灣祭祀的神明,習俗,禮俗,節氣,時辰,(台灣的)文學藝術,等。 建議多找幾本書來看。 手寫: 題目都不算太刁鑽。 絕對不要放棄不寫,有時不太確定的答案,反而或許矇中一點點分數。 (2016考的楊柳,我第一印象真的是跟陰間有關...但我還是沒寫XD) --華語口語與表達-- 考試時的發音,不能像平常說話的發音及語速。 各聲調的發音要足,但也不能太過強調而拖到時間, 強烈建議練習時一定要錄音,之後也一定要聽跟看時間,才能修正。 考試時,絕對會聽到其他考生的聲音,這時要穩住自己的步調,不要被影響。 單音節字詞: 基本的送氣,不送氣,捲舌,不捲舌,濁,清,ㄥ,ㄣ,ㄟ,ㄝ,等就不多說。 主要是聲調,我一開始練習時,怕發音不穩會飄,就把一,二,四聲拉長, 結果拖到秒數,好幾回都沒讀完,時間就到了。 但這是一個過程,在聽自己的錄音時,我先聽基本的是否有做到,再調整音長, 簡潔有力就可。 三聲則是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做足音高的變化,所以讀三聲字的秒數會比較長。 雙音節詞語: 兒化韻,啊的變音,輕聲,比較讓我擔心。 看了華語口語與表達/黃聲儀、易元培/新學林 的說明,也聽了MP3, 即便考完試了,其實依舊無法完全掌握。 我覺得這本書比較可惜的是,說明的內容沒有提供音檔, 而模擬試題的回數倒是可以減少。 我聽了所有模擬題的啊的變音,並沒有聽出依前字韻尾所致的變音.... 只能說,盡量了,把握其他發音的分數。 短句: 要強調聲調,詞組,語氣,語速等,就一定會吃螺絲。 除了多練習之外,在吃螺絲後,馬上回復正常,也很重要。(我考試時也吃螺絲@@) 聽自己的錄音,我發現我在句子內的詞組間跟逗號的停頓時間是一樣的, 或者變成一個字一個字讀,也不行。 短文: 跟短句差不多,但要多注意引號內的字的語氣,及後面接著的字詞,這邊也常吃螺絲。 短述: 考試時,我講的內容雖是完整的句子,組合起來卻不是完整的文章, 中間甚至出現停頓好幾秒才繼續講,但我很注意講出來的語音!這很重要! 本大題的評分標準為以語音為主!所以假如題目不好發揮, 有講到一些重點跟注意發音,多少會有一點分數。 我太緊張,縱使放了有秒針的手錶在桌面,也忘記到底過了多久。 時間到時,我句子正講到一半。 最後成績低分通過。 ※ 編輯: whyguesswhy (60.251.96.51), 10/14/2016 13:48:20

10/14 16:24, , 1F
恭喜~~~
10/14 16:24, 1F

10/14 20:10, , 2F
詳細推~恭喜~~
10/14 20:10, 2F

10/17 10:19, , 3F
推,分享心得
10/17 10:19, 3F
文章代碼(AID): #1O0745C- (ChineseT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