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詒和:看坂東 想梅郎——從阪東玉三郎演出中 …

看板ChineseOpera作者 (我又不是偷照片賊哼哼)時間16年前 (2008/05/29 20: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ddpl/005493.htm 章詒和:看坂東 想梅郎——從阪東玉三郎演出中國昆曲《牡丹亭》 我於今年三月下旬赴日。除了座談、演講以及接受傳媒採訪以外,自然是櫻花, 和紙,煎茶,神社,新幹線,金閣寺,二條城,居酒屋,枯山水,浮世繪等等了 。人尚未離日,便有人來問:「此行收穫如何?」我答:「收穫可概括為『三幸 』。一有幸結識日本學者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國朋友;二有幸欣賞阪東玉三郎的《 牡丹亭》;三有幸參觀東山魁夷百年誕辰的畫展 。」 如此三點,對方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其實,有這樣的感受,自己也意外。限於篇 幅,我這裡只說坂東玉三郎。戲票於一個月前便預定妥帖,演出在有名的京都四 條南座。進得劇場,水紅燈光灑滿水紅色絲絨沙發,一派華艷;觀眾衣冠齊楚且 舉止端莊,氣氛安謐。不乘想,這位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是用漢語演唱( 伴以日文字幕)。半場演下來,我已是眼淚汪汪,驚歎不已又感歎萬分。驚歎的 是他把一個中國古代青春少女杜麗娘從活唱到了死;感歎的是他把已死的梅蘭芳 精神復活在東瀛。 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經過無數藝人的不斷塑造,已經趨向穩定。到了梅蘭芳以 及指導坂東玉三郎表演的張繼青那裡,昆曲《牡丹亭》的搬演則基本滿足了觀眾 對她的完美想像。我想,阪東玉三郎扮演杜麗娘的神奇和成功,完全是這位日本 歌舞伎大師尊崇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和表現。而自覺維護中國藝術的經典與精髓 ,才使他得心應手地做到藝術美感與文學涵義的統一。全劇從頭至尾、舉手投足 皆可看出坂東玉三郎對《牡丹亭》心存虔肅。這虔肅不僅使一個名伶在進入角色 時能恪守規則、兢兢業業,也使得他在創作的前前後後保持著自製與謙恭。當他 一次次鞠躬向觀眾致謝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阪東多麼像當年的梅蘭芳,比梅葆玖 還像。是的,當藝人對傳統文化的虔悚完全凝聚於心,敬誠和崇拜也就成為了自 覺。人家完全不需要像我們這裡天天高喊「愛護經典」和「搶救傳統」的口號。 所以,我返回北京,就毫不猶豫地對朋友說:「梅蘭芳的精神在坂東!」藝術世 家出身的他勤習純化,一生靠本事博取名位。這原本很自然,如今到了我們的演 藝圈已然是值得頌揚和深思的事了。 數百年的時間,中國戲曲由孕育形成到蔚然大觀,創造了那麼多的表演、音樂、 舞蹈、服飾的程序,造就了那麼多的藝術家,編創了那麼多的好劇目,從而形成 了一個無所不包卻又和諧完整的戲劇體系。這其間彷彿有個無形的力量在那裡不 斷地推動、調和、淘洗、熔鑄,使中國戲曲按照時代的眼光,觀眾的情趣和美的 規律去豐富、完善和提高。清末,代表著中國戲曲最高水平的京劇,被這個無形 的力量「製造」了出來。民初,既代表著舞台藝術發展最高水平,又代表著中國 戲曲體系的梅蘭芳,被這個無形的力量「推舉」出來。這種無形的「製造」和「 推舉」,包含著多種因素。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無數能人、高手都無條件 地把自己的眼光、獨到的智慧和強大的財力輸送給梅蘭芳,恰逢梅蘭芳本人又是 個絕世天才。在這個天地裡,梅蘭芳是藝術的主宰。台上是中心,台下也是中心 。試想:當梅蘭芳登上舞台,那清晰流暢的道白,多愁善感的表情,圓潤婉轉的 歌唱,嫵媚多姿的舞蹈,連同十萬大洋的全堂行頭,都附著在他一個人身上,而 他又只是在描繪著一個女人形象並述說著她的人生際遇的時候,你能不激賞癡迷 嗎?現在,這個無形的力量明顯地體現在坂東玉三郎的身上了。相反,在我們的 演員身上則很難找,儘管他們也有了知名度。 一個瑞士女記者曾問我:「你們不是也有票房價值很高的藝人嗎?」 我說:「不錯,是有票房價值很高的藝人,如于魁智,但于魁智不會創造。」這 話恐怕需要加以解釋——不是于魁智不會創造,而是我們沒有教他如何創造。我 們的學校是在培養聽話的孩子,是在搞取消個性的馴化教育。藝術學校則是在「 批量生產」演員。出了學校到了劇院,演員的藝術再好,哪怕封你為「表演藝術 家」,你也不是中心。中心是各級領導,身邊更無智者和高級專業人士專為你編 劇,專為你譜曲,專為你製衣,專為你籌劃。劇院的目標根本就不是為了藝術, 而是為了獲獎,特別是政府獎。似乎我們的藝術體制,總是在和藝術規律對著幹 。要知道獲獎很容易,而「三年出個狀元,十年出不了一個唱戲的」啊。我常說 :戲曲是徹底完蛋了,因為沒有人。這裡的「人」,不是指國家一級演員,是指 角兒,大角兒,像中國梅蘭芳,日本坂東玉三郎那樣的藝人。 戲劇實踐表明,藝術改革在實質上當更加注重中國戲劇精神品格的塑造和思考, 戲劇功能的發揮應更加注意對人們情操的陶冶和鑄造。看阪東,想梅郎。無論是 梅蘭芳還是坂東玉三郎,之所以享有永久性的藝術聲譽,其奧秘就在於他們能極 大地保留傳統藝術的古典精神和美學形態,在審慎的變異中尋求與現代人的情感 溝通。話說到此,中國戲曲六十年間何以迅速衰亡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坂東玉三郎很快要來北京了。從五月六日到十五日,一口氣連演十場《牡丹亭》 ,劇場選在在古色古香的湖廣會館。我有一張他身著玄色長衣立於會館舞台中央 的照片。孤零零的,很美。他不演戲也美,這也很像梅蘭芳。 (二OO八年四月十日於北京守愚齋) 轉自二閒堂,《南方週末》刊出的是節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2.58 ※ 編輯: hsingpen 來自: 140.109.232.58 (05/29 20:18)
文章代碼(AID): #18FfsocF (Chinese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