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祈老師新書《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

看板ChineseOpera作者時間18年前 (2006/01/17 15:07),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dept%5Fid=1027&pf%5Fid=000451406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國家出版社,95/01/01 ■ 定價:500元 以下為本書自序之摘錄,想看完整版的,領了紅包要存起來去買書唷 XD =========================================================================== 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代序)摘要 王安祈 京劇表演體系表現在兩方面:(一)表演藝術(腳色行當、唱唸做打、砌末行 頭)有必須嚴格遵守的精準程式規範。(二)開派大師為京劇傳承確立典範並建 構譜系。「表演程式規範」與「流派典範譜系」二者相乘,共同確立京劇表演穩 固的體系與傳承發展的嚴謹脈絡。 體系的建立,指出京劇表演有其「典律」。京劇歷史發展,正以體系建構、典 律成形之過程為分期標誌。一部京劇發展歷史,就是表演體系逐步確立的過程。 京劇典律之嚴謹不下於崑曲,流派藝術的發揮更較崑曲豐富,而這層意義卻未 能被學理化的明確闡述,因而使得京劇的評價在當前台灣陷入極度混亂。 (中略) 不久前我在香港還遇見著名藝術家裴艷玲,她是河北梆子名家,京劇也唱得好 ,代表作《鍾馗》就有京梆兩個版本。她在香港跟大學生座談時,被問到「如何 體驗人物、塑造人物」,她皺了皺眉頭,直率的說:「我們京劇講究的是功,功 夫精不精準不準,“拉山膀”手在這個位置就是有人物,位置不準確就是沒人物 ;唱得字正腔圓就是有個性,荒腔走板就是沒個性!」她當下唱了一段《烏盆記 》公堂的流水,示範了「如何塑造人物」。 就在聽到這些論點的同時,我自己正寫了一篇關於京劇評論的論文,文中提到 台灣近年來的劇評越來越上軌道,不僅整體劇場觀念逐漸成熟,還能宏觀論述, 兼及文化評論等等。寫完之後,自己覺得資料豐富、論述周密、觀察精確,頗為 自得呢。然而聽了內行的聲音之後,突然一陣羞愧,驚覺什麼總體、宏觀、文化 ,竟似庸人自擾,藝術家講究的就是「功法是否到位、歸派是否純正」,學術界 藝文界和真正京劇界的觀念竟是這樣的不搭調!這樣的不接軌! 於是我變得非常謙卑,仔細傾聽內行的聲音,仔細翻閱二、三十年前中央日報 和華報的劇評,因而有了這樣的認知: 京劇界認同的專業劇評就是一字一腔唱法唸法的細部討論,不空談人物塑造, 不徒做劇本分析。余叔岩一段「娘子不必太烈性」,總共十句唱,可以逐字分析 連寫二十天,每個字的唸法唱法,跟崑曲一樣,可以用反切之法析為字頭、字腹 、字尾,吐字、歸韻、收音、落腔、噴口、墊頭,處處是講究,不容絲毫含混; 一場姜維觀星「九錘半」不過五、六分鐘的戲,楊派身段的氣勢派頭、鑼鼓的勁 頭、力道、脆亮度,足可寫上好幾篇分析評論的文章。這些標準典型的專業劇評 ,體現的觀念是:表演體系為京劇之本體,為京劇之全部。 內行講究的就是這個,功法與歸派,這就是表演體系的全部,也是京劇的全部 。 這套典律體系在京劇全盛時期是普通常識,琴音一起,還沒開口唱,販夫走卒 便都知道是張派還是梅派;這套典律體系在京劇全盛時期發而為普遍的人生之歌 ,心緒落寞時,哼一段「一輪明月照窗前」足可排憂遣懷;離鄉背井時,「楊延 輝坐宮院」是共同的人情心聲。然而在京劇式微的今日,京劇界最慨歎的不只是 觀眾少,更是表演體系非但不被認同,甚至不被尊重,藝術價值因而遭到任意踐 踏!聽不出「一輪明月」奧妙的人,可以批評:「唱得太長了,削弱了戲劇性。 」弄不懂余派楊派的人可以輕易說:「京劇表演很隨性,不像崑曲謹嚴。」分不 清「四擊頭」和「沖頭」的也可以大聲說:「京劇的藝術性不如梨園戲。」 這樣的聲音令內行為之氣結,而他們仍默默練習著四功五法,端謹的遵循著流 派典範,若要尋找知音,似乎只有票友了。票友對唱腔音韻之鑽研精神有時比內 行還考究,他們勤於蒐集每一場演出的資料,一旦聽說楊寶森和張君秋1950年在 香港演出的《武家坡》錄音還在人世,便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搜尋;一份《生死恨 》,有了1947年費穆導演的梅蘭芳電影版還不夠,還要用盡一切方法找到1934勝 利公司和1935高亭公司出版的唱片,而當戲迷圈出現1947梅的《生死恨》明場錄 音仍在人間的耳語傳聞時,更引發一陣探訪真相和搜尋索密的大騷動。這樣的態 度和學者大不相同,學者看一次《武家坡》便能寫一大篇洋洋灑灑的論述;而票 友呢,《武家坡》看過聽過甚至唱過千百遍後仍興致不減,因為同一位演員不同 時間的演出,無論咬字、行腔、氣口或嗓音必定有些微差異,一定要細膩比較每 一場唱法的差異,才能享受真正聽戲的樂趣。這樣的態度,才是對京劇表演體系 的貼近,內行的知音,遂只有票友。 (中略) 當表演體系不被認識時,是京劇的式微。 當表演體系不再是創作的主要依據與內涵時,是京劇的質變。 (下略) -- 因,國文化的博大精═════════,無可救藥的140.114.113.2 ╔╗ ╚════╗ 傾。華。衷。文 ╔╝ bbs.cl.nthu.edu.tw╝ Author: scene From: 203-70-155-200.adsl.dynamic.seed.net.tw

01/17 17:43, , 1F
略太多了吧!詭計不逞..好想掀桌啊...(/‵Д′)/~ ╧╧
01/17 17:43, 1F

01/17 17:48, , 2F
但我還是要說2003年麒派藝術匯演的全本走麥城好看多了
01/17 17:48, 2F

01/17 17:48, , 3F
我又推錯了...嗚嗚
01/17 17:48, 3F

01/19 18:15, , 4F
希望十年後我也可以寫一本「為歌仔戲的表演體系發聲」
01/19 18:15, 4F
文章代碼(AID): #13p9U_00 (Chinese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