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岳美中中醫自學傳

看板ChineseMed作者 (太陽樹)時間15年前 (2008/09/13 17:25), 編輯推噓7(701)
留言8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大陸人寫的,有些用語像祖國之類的, 但若不論政治,大體上可供自學者參考。 所以花些時間整理到版上來,感恩。 ============================================================================== 我出生在河北省灤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父親早年扛活,後來靠種兒畝薄田兼做挑擔叫 賣支撐家計。我們兄妹五人,我是老大。八歲上,父母看我體弱多病,難務耕事,也為將 來添個識文斷算的幫手,咬咬牙送我上學,東挪西借地巴結著供我讀了八年私塾。我看家 裡作難,跑到灤縣城考進半費的師范講習所學了一年多。我十七歲當小學教員,一而教書 ,一面隨鄉居的舉人 李筱珊 先生學習古詩文詞。其時,軍閥混戰,灤縣正當直奉軍爭奪 的要沖。燒殺姦掠,民不聊生。 一九二五年夏,聽說梁任公、王靜庵創辦清華國學研究院,又和裴學海等幾個同好一起重 溫經學,兼研小學、史學,淮備投考。暑期應試落榜。雖然受了一次打擊,卻更加發憤讀 書,每日教書、寫稿、苦讀並進。不久,累得吐了血。某醫院診云:“肺病已深,非短期 可治。”考學無望,教職也被辭了,真覺得前路漆黑,大難將臨,幾無生趣,又不甘心那 樣死去。難道醫學對肺病真的沒有辦法嗎?床第呻吟之中,萌發了學習中醫的念頭。買了 《衷中參西錄》、《湯頭歌訣》、《藥性賦》和《傷寒論》等書,邊讀邊試著吃藥。一年 多田野間的生活,休息為主,吃藥為捕,肺病竟慢慢地好起來了。覺得中醫確能治病,于 是決心學醫,自救救人。 學醫,到哪里學呢?窮鄉僻壤,無師可投﹔家口為累,又無力外出從師。只好托朋友 找了一個村塾,學生不多,一邊教書,一邊學醫,一邊繼續寫詩文。這一是多年養成的習 慣和愛好,二是想小補于經濟。學資供養家口,稿費就用來買醫書。三年之中拖著病弱的 身體,日教夜學,讀了宋元以後許多醫學家的名著多種。缺少師友商問,就反復鑽研揣磨 ﹔為了體察藥性,就攢錢買藥回來品嘗體驗。能嘗的藥,大都嘗試過。有一次嘗服石膏過 量,泄下不止,渾身癱軟,鬧得幾天起不來床。 學東知道我在讀醫書,有時家裡人生病也找我看。我慎重地認証用藥,往往有些效果。一 九二八年春天學東一個親戚的女人患血崩,找我去治。初不敢應,後經學東面懇往治。幾 劑藥後,竟見平復。春節時,全家人坐車前來致謝,引起轟動。就在這同時,鄰村一個叫 徐福軒的小木匠,突然發"瘋",煩躁狂鬧,忽地登高跳房,忽地用手抓炕,新鋪的炕席一 抓就是一片。發病月餘,家裡人捆管不住,經醫不愈,村人荐我。我細察其脈象症侯,系 陽狂并有瘀血。子調胃承氣湯,僅一劑竟拉赤屎而愈。陽狂一病,並非難証。但在當時, 村人卻傳為神奇。找我看病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 一九二八年秋天,好友吳紹先古道熱腸,和幾個朋友湊了點錢,在司各庄幫我開了個 小藥鋪,力勸我行起醫來。說是個藥鋪,起初就是一間小房,裡邊一張床,兩個藥箱,幾 堆書。睡覺、吃飯、看病、賣藥,都在裡邊。後來起名叫"鋤云醫社"。因為原來教的一些 學生的家長不願易人,懇我繼續執教。一則于情難卻,二則光靠行醫難糊家人之口,就和 兩個友人一起在醫社後邊的一間房子里辦了個"尚志學社"。白天,看病賣藥之外,在這里 講四書五經﹔晚上,攻讀醫書,思索日間的病案。 我行醫之初,靠書本上的一些知識辨病投方,療效並不高。但幾年之中,卻對農村的經濟 狀況、疾病種類、藥品需要等,獲得了不少的經驗。同時,從讀書的惑豁、臨証的效失、 病家的愁樂之中,進一步體認到中醫學術對社會人群的作用,益發堅定了終生研討中醫學 ,獻身學術的決心。業醫之初,生活十分艱苦。出診看病,經常以病弱的身體,騎一輛破 舊的白行車,奔波於夏日的濕暑、隆冬的海風。 一九三五年,朋友把我介紹到山東省河澤縣醫院任中醫部主任。一邊看病,一邊教授 幾個中醫學生。不久,災難就接連而來。先是丁丑夏,山左地震,烈風雷雨屋傾牆崩,連 續數月,輾轉逃避,僅存生命。不久就是日寇進攻山東。一九三八年春,我應診到博山, 遇日寇攻城,被圍在城內五天五夜。城破後,,落荒逃到濟南,身上一文不名,幾箱書籍 無處去找,僅剩下隨身珍藏的《傷寒論》、 《金匱要略》各一本和數冊醫稿及《習醫日 記》。為防路上丟失,從郵局寄回家。郝云杉先生送給了二十元路費,隻身由洛口過黃河 ,千折百難地逃回了家鄉。人倒是活著回來了,郵寄的書稿卻總未收到。行醫十裁,流落 千里。身上,僅一條御寒的破被和一根逃難用的棍子﹔眼前,是一個淪落了的家鄉。茫茫 冀魯,竟沒有一個醫生懸壺之地? 十年間,我以經方為主兼研各家,以求提高療效﹔搜讀各家中藥學說,摘選驗証,寫成了 二十余冊《實驗藥物學》筆記﹔研讀《甲乙》,訪求師友,對針灸學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 應用。這十年,我正當壯年,刀匕壺囊,黃卷青燈,用功不為不苫。因為沒有一個安定的 環境,又缺少明確的哲學思想作指導,苦自苦矣,卻沒有做出多少可觀的成果來。 一九五四年糾正了歧視中醫的錯誤傾向以後,中醫受到了重視。我調到中醫研究院工作後 ,才有條件結合讀書與臨証,對一些問題進行較系統地整理和研究。治療方面,除在國內 執行醫療任務外,還曾九次到歐亞一些國家,參加蘇加諾、胡志明、崔庸健等人的治療和 進行學術交流,這是過去不曾想到的。晚年,我考慮得多的有兩件事﹔一是把多年積累的 經驗多整理出一些留給後人﹔二是再為中醫事業培養一些後繼人才。"文化大革命"的一段 時間,我被抄走書物,在醫院裡喂兔和清掃廁所,其他無從進行。 一九六九年八月周思來總理親自安排我去越南為胡志明主席治療。不久,我被恢復工作。 我自知身體漸差,來日無多,要抓緊做些事情。一九七六年,我為培養高級中醫人才倡議 多年的"全國中醫研究班"招收了第一期學員。我的學術經驗開始整理出版。在科學的春天 里,工作剛剛開頭,我卻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次講課後,病發不起,一至於今….. 我年近中歲學醫。一跨入醫林,面前數千年發展起來的中醫學術是如此繁茂豐厚,而又如 此龐蕪錯雜,走一條什麼樣的做學問之路呢?既沒有家學可依托,又沒有專師引導或學校 的規范,只能靠自己摸索、探求。回過頭來看,也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十幾年的舊教育 ,培養了讀書的能力和習慣。二是幾十年來未脫離過臨床。我的注重臨床,起初是經濟條 件不允許去進行專門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後來,也是因為我認識到,中醫學術的奧妙,確 在於臨床。書,沒有少讀﹔目的首先是為當好一個醫生,爭取當一個好醫生。圍繞這個目 的,對歷代中醫大家的學術思想都做過一些探索。有過徘徊,出現過偏執,也走過彎路, 才逐漸地得到了稍好一些的療效和較為深入一步的認識。認識發展的過程,大體可分為這 樣幾個階段: 第一,我學醫之初,是從張錫純的《衷中參西錄》入手的。臨証稍久,逐漸感到其方 有笨伯之處,往往不能應手。轉而學習吳鞠通、王孟英等人的溫熱著作。用之於臨床,效 失參半。其效者,有的確為治療之功﹔有的則非盡是藥石之力。在一個時期裡,療效總不 能很快地提高。思索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對其學術研究的功力不到,經驗不夠﹔但細察 其方劑,也確有瑣細沉弱的方面。苦悶徬徨之中,又重讀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 略》(前此雖然學過,但末入細)。見其察症侯而罕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淮當前之 象征,投藥石以祛疾。其質樸的學術,直逼實驗科學之堂奧,於是發憤力讀。初時,曾廣 置諸家詮注批閱。其中不乏精到之言,也常有牽附穿鑿反晦仲師原意之處,反不如鑽研原 著之有會心。於是專重於研討原著。將讀書所得用於臨床,每有應手,則痊大症,更堅定 了信仰之心。稍后,又涉獵唐代《千金》、《外台》諸書,覺得其中精華,亦是祛疾之利 器。當時,曾有過一個認識,以為中醫之奧妙,原不在宋元以後。從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 年代後期,主要是以古方治病。這中間,還在另一個方向上走過一段彎路。 一九三六年前後在山東的一段時間裡,為了應付門面,生搬硬套地學了一陣中西匯通的學 說。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療效不僅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真所謂“邯鄲學步,失其故 封”。苦悶之下,害了三個月的眼病。不能看書。經常閉眼苦思其故,好久好久,得出了 兩句話:“人是精神的不是機械的﹔病是整個的不是局部的”。這也許是僅存未丟的一點 靈光吧!當時既不敢自信為是,也不敢人前道及,只取它指導著自己的治學。於是,又歸 真返樸地研習古老的祖國醫學。 第二,在第一階段的後幾年,實踐得多了,逐漸感覺到偏執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 方面,臨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時有窮於應付、不能泛應曲當之感。一方 面也覺得經方究竟是側重於溫補,倘有認証不清,同樣可病隨藥變。持平以論,溫、熱、 寒、涼,一有所偏,在偏離病症、造成失誤的後果上,是一樣的。臨証治病若先抱成見, 難免一塵瞇目而四方易位。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因証因時因地制宜,度長短,選方藥,才 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機。一九五零年我在唐山就此間題和孫旭初等同仁做過長時間的討論 ,進一步受到啟發。歸納當時的認識是:僅學《傷寒》易涉於組疏,只學溫熱易涉於輕淡 ,扭疏常致於憤事,輕淡每流於敷衍。應當是學古方而能入細,學時方而能務實,入細則 能理復雜紛亂之繁,務實則能舉沉寒痼疾之重。從臨床療效方面總結,治重病大証,要注 重選用經方﹔治脾胃病,李東垣方較好﹔治溫熱及小病輕病,葉派時方細密可取。把這些 認識用之臨床,確乎有法路寬闊、進退從容之感。這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這段時間 的認識。 第三,一九五四年前後,我在治學思想上又有了一些變化。此時,我治醫學三十年, 在讀書和臨証方面,有了一些積累和體驗。並學習著結合自己治學道路和方法上的問題進 行總結和思索。在肯定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也感覺到執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綜合古今, 參酌中外,也難免有削足適履的情況。但若脫離成方,又會無規矩可循,走到相對主義﹔ 要補救此弊,不但需要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深入地研究辨証論治的原則,還要在足夠的書 本知識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以若干病類為對象,從研究藥物如何配伍入手,進而探討方 劑如何組織。因為中醫治病,基本是採用復方。復方從根本上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逞奏 療效,而不是群藥分逞其能。而復方方劑中藥物配伍和組織,又有它歷史地演進變化的過 程。從它演變的痕跡中探求用藥制方的規律,並結合當前的實踐加以驗証、補充和發展, 指導臨床,就能高屋建瓴,動中肯綮。對一個醫生,這是又進了一步的要求。習醫至此, 不禁廢書而三嘆:學問沒有止境,學問不可少停。在我,其知之何晚也。 從五十年代中期以後,十幾年的時間裡,我結合臨床、科研與教學任務,對藥物配伍 和方劑組織方面的材料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對腎病、熱性病和老年病等病種的用藥與組 方規律做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但是,因學力不足和環境的耽阻,遠未能 達到預期的目標。 如何學習和掌握祖國醫學這門科學,應當是有規律可循的,對此我們還總結研究得不 夠。我個人沒有多少成功的經驗可談,能說的大半是走過彎路後的一些感觸。 (一)讀書寧澀勿滑 臨証寧拙勿巧 學醫離不開讀書。但我國醫學著作汗牛充棟,一 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欲有所成,就要摘要而攻,對主要經典著作要紮紮實實地下功夫, 讀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讀每本書都要在弄清總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細摳 ,一句句一字字地讀懂。無論是字音、字義、詞義,都要想方設法地弄明白。不可順口讀 過,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義的簡單辦法去猜測。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 套上去。比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中的“痰飲”有二義:篇名中之痰飲,是津液為 病的總稱﹔條文中之痰飲,是指水在腸問搖動有聲之流飲。讀書時若不細考究,把痰飲當 作今義的“稠則為痰,淡則為飲”,就失去了經典的原意。這樣逐字逐句地讀書,看似澀 滯難前,實則日積月累。似慢實快。那種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讀法,不過是捉摸光景, 模糊影響,談不到學問。 要把主要的經典著作讀熟、背熟,這是一項基本功。“書讀百追,其義自見”。讀一 遍有一遁的收獲,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樣。比如對《金匿要略》、《傷寒論》,如果能 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 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証時就難 於得心應手。我自己雖曾在主要著作的背讀上下過一番功夫,但總不能象童時讀的《論語 》、 《孟子》和古詩文那樣至今仍背誦無遺,常有學醫恨晚之嘆。因此,背書還要早下 手。 讀醫書,還要邊讀邊記,勤於積累。積累的形式則宜靈活。比如說,可以結合自己研 究方向相近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專題摘要積累,讀書時留意於此,隨時摘抄記錄,並部別 類居,土要的加以標志,散漫的貫以條理,懷疑的打上問號,領悟的作出分析,大膽地附 以己見。日積月男,對日後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好處的。 臨近寧拙勿巧。對症狀要做“病”與“症”的綜合分析,尋求疾病的本質,不可停留 在表面的寒熱虛實。立方遣藥,要講求主次配伍,加減進退,不可用套方套藥取巧應付。 遇到大病復雜症,更要格外細密,務期絲絲入扣,恰合病機。既要有臨証時的分析,還要 做事後的總結。數年米,我自己無論在哪里應診,堅持每診必做記錄,半月做一次階段性 的撿討,找出需要總結的經驗,發現有進一步探討價值的問題,提高療效。 (二)自視當知其短 從師盛得其長 我學醫,主要是自學。但決不是說,自學不需求 師。做任何一種學問,絕對意義上的無師自通是沒有的。自學,難免遇到思而不解之惑、 攻而不破之謎,更需要請教師友。因而幾有從師學習的機會,尤知珍惜。一九三五年,我 讀到陸淵雷先生的《傷寒論今釋》、 《金區要略今釋》,覺有自己未見之義,稍後就加 入先生所辦的遙從(函授)部學習。當時,我看病教徒,諸務雖繁,但對所學課業必認真完 成,寄去請教。記得我寫過一篇《述學》的課卷,陸淵雷先生曾加了鼓勵的按語,發表在 《中醫新生命》上。這段函授學習的時間雖然不長,對我這樣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來說,感 到十分寶貴。一般地說,一個人從師學習的機會和時間畢竟是不多的,而在共事的同道中 ,學術精湛、經驗豐富之人卻隨時都有。只要虛心汲取,他人之長,皆可為攻鋁之石。 我在中醫研究院和蒲輔周等同志共事多年。在一起臨証、執教的過程中,有時見到他們的 得意之筆,拾是自己薄弱之處,從中比對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比加,早年我用玉 屏風散治“習慣性感冒”,多是大劑突進。雖數劑可效,往往不易鞏固。蒲老治“習慣性 感冒”,也用玉屏風散,卻是小量長服,療效頗好。我思索這里的原因,加深了對慢性病 的轉化要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有“方”還需能“守”這個道理的認識。從師是為了求 學問,在學問面前不能有絲毫的架子。我在任唐山市中醫公會主任時,市內有一位 高懷 醫師精針灸術,擅長用“大灸療法”,系其祖傳,能起大証。年事已高,秘未傳人。為防 絕技失傳,我和王國三等幾個同道以弟子禮前去執蟄受學。每至巳夜,即趨集燈前,問難 情業,無間風雨,袒臂戰足,按橋量度,力求一是。終於掌握並整理了這個療法。當時我 雖年過五旬,不無勞頓之感﹔而其中授受之 樂,也確有非可言喻者。 (三)讀書多些有益於專 知識傅些源頭更活我習醫以後,半是積習,半是追求,研讀 文史和愛好舊詩詞的興趣一直很濃厚。習醫之餘,喜讀《二十四史》。對六經、諸子、宋 明學案以至佛教、道教的部分主要著作,都做過一些涉獵。興之所致,還習作了一千多首 詩詞。我常以佔用了一些業餘時間為惜。但回顧起來,由這種愛好中得來的一定的文史知 識和修養,對小醫的學習和長進,也並非全無益處。 第一,中醫經典是古文字,和現代白話距離較大。又流傳輾轉,版本繁雜,字詞駁錯。詮 釋者既多,難免見仁見智,人言人殊。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化、文字知識,對這些經典著 作就不易讀懂了,也難於讀深。理解上,或浮於約略,或止於沿演,可以逐浪而難能探源 於臨床上,則易於套對而難能用活。要想對經典醫籍的研究深入一些,就非有一定的古代 文化、文字知識不可。我自己對《傷寒論》等經典的文字做過一些研究,寫過一篇《<傷 寒論文字考>補正》,就很借力於早年積累的一點古文和“小學”的知識。 第二,文史的書籍和古詩文中,掩藏著豐富的醫學資料。這些雖是不期而遇的零金碎玉, 卻常可補某些醫學著作之不足,亦屬珍貴。讀書時隨手積累,需要時即可驅遣使用。我在 整理中醫麻風病學,寫作《中國麻風病學匯編》時,就從文史著作中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材 料。 第三,中醫學是從中華民族古代文化這個土壤中生發出來,是整個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枝。 它的形成和發展,受整個社會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發展狀態的影響和制約。對各個時代社 會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的發展狀況有所了解,對由當時時代所產生的醫學思想的理解就可 以更深刻一些。比喻地講,專一地研討醫學,可以掘出運河﹔整個文化素養的提高,則有 助於釀成江海。養到功深,是可以達到境界上的升華的、不待說,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掌握 古代文化知識,應當有目的,有選擇,要適當,要因人制宜全無目的,漫無邊際的讀書, 也不足取。 (四)勤能補拙恆斯效 儉可養廉貞自清 有時青年問及學問之道,我常說,論天分, 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幾十年來,如果說掌握了一些中醫知識而能承乏醫務,所靠的一是“ 勤”,二是“恆”。做任何學問都要勤奮和持久,治醫學尤需如此。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 之處,在於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接觸病人,醫術好些精些,隨時可以助人、活人﹔醫術差些 粗些,隨時可以誤人、害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醫生真可以說是病人的“司命工”。一個 醫生,如果不刻苦學習,醫術上甘於粗疏,就是對病人的生命不負責任。當然,就是勤奮 學習,也不等於就能萬全地解決疾病。但無怠於學,至少可以無愧於心。這是我早年用做 鞭策自己讀書習醫的一點認識。如今我垂老病榻,回顧治醫生涯,成果之少,每自赧顏﹔ 稍可自慰者,唯有勤奮讀書未從鬆懈這一點。幾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 。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六十歲以後,醫責益重而年事漸高,為了抓緊晚年,完 成溫課和研究計划,曾規定了幾條自我約束的“自律”。大致是﹔ 1.要有恆。除極特別的事情外,每日按規定時間溫課,不得擅自寬假,時作時輟。 2.要專一。不得見異思遷,輕易地改變計劃。要有始有終地完成一種計劃後,再做另一種 。“主一無適”謂專。非專,則不精、不深、不適。 3.要入細。不可只學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規律﹔只涉藩籬,不求堂奧。入細 ,還要防止輕淡,輕淡則流於薄弱,薄弱則不能舉大症﹔要防止瑣屑,瑣屑則陷於支離, 支離則不能集中精力,也不能理細症。 4.戒玩嬉。此後,忌看小說。非星期不著棋,不賦詩。非有應酬不看戲。 5.節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務華美,隨通而安,自甘淡泊。否則必致躁擾不寧, 學術上難於探深致遠。此後,不獨茶酒不事講求,即書畫篆刻,也不宜偏好過多,免得耗 費有限的光陰。現在檢查起來,除在舊詩詞方面,有時情有難禁,佔了一些時間外。其他 都盡力遵守了。 人們都知道醫德的重要。我以為,做一個醫生,治醫之時,有兩條至為要緊﹔治學, 要忠誠於學術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 臨証,要真誠地對病人負責,此外決無所求。只有 這樣,才能認真熱誠地對待患者,謙虛誠摯地對待同道,勇敢無畏地堅持真理,實事求是 地對待成敗。相反,如果對自己從事的事業不熱愛,不相信,惜獻身,對患者缺乏負責的 精神,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一點技術當作追求個人利益的手段,那就喪失了做醫生的根本。 不特失之於醫德,且將毀及於醫術。 在祖國醫學發展的長河中,每一代中醫都有自己不容推卸的責任。我們這一代中醫的 命運是幸福的,畢竟也是坎坷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我親見了中醫界的同道們,在舊社會 的貧苦中自處,與壓迫者作抗爭,對偏見者的歧視不動搖,在存亡、興衰的磨難中迎來了 中醫的解放,為民族保存、繼承、豐富了中醫學這份珍貴遺產。他們是無愧於歷史的。我 僅是同輩先進的一個追隨者。磋舵時月,如今也已是行將就木之人了。向前展望下幾代中 醫,他們將處於社會安定、思想解放、科學昌興的時期,只要他們勤奮而能夠持久,善於 繼承又勇於創造,中醫事業在他們的手裡必將有一個大的發展。中國醫學必將以更綺麗的 身姿,挺立於世界科學之林。頤後瞻前,寄希望於未來。 -- 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見風浪覆虛舟。 名為公器勿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雖異瓠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 白居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19.44.144 ※ 編輯: suntree 來自: 117.19.44.144 (09/13 17:36)

09/13 18:24, , 1F
感謝分享!
09/13 18:24, 1F

09/13 18:37, , 2F
push
09/13 18:37, 2F

09/13 22:06, , 3F
老前輩的確了不起啊,現代人沒幾個能這樣做學問的 XD
09/13 22:06, 3F

09/13 22:15, , 4F
佩服 該背的還是要背啊 @@ 嗯..傷寒、溫病、補土皆用
09/13 22:15, 4F

10/12 03:14, , 7F
好文!!
10/12 03:14, 7F

08/27 10:02, , 8F
張錫純前輩好像也是河北省人
08/27 10:02, 8F
文章代碼(AID): #18ouRvZs (Chinese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