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由孔子看中文系的學問性格

看板Chinese作者 (半退隱中)時間2年前 (2021/07/14 09:5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 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我是中文系出身的老師,大學、碩士班一直到博士班,讀的都是 中文系。中文系的存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出來討論,中文系的三 大領域──義理、辭章、考據,在現代的學院體制當中都有相對應的 專業科系,義理對應哲學,辭章對應文學,考據對應語言文字學。中 文系本身似乎沒有特定的研究觀點和方法,以西方學術的標準來看, 顯得不夠嚴謹。 某種程度上中文系的特質,也是中國學術的特質,中國傳統學者 研究的是「道」,如同司馬遷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窮 一家之言」,如果選擇特定的研究觀點和方法,「道」就被侷限、割 裂了。以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來說,也是「學無常師」,生 活中的一切都蘊含文武之「道」,只看我們有沒有智慧,將「道」從 生活經驗中發掘出來。達巷黨人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孔子不僅是思想家,同時也是政治家、教育家、歷史學家,可以說 孔子是全盤繼承孔子以前的周文化、中華文化。 但孔子的學問也不是雜亂無統,孔子說自己不是「多學而識」, 而是「一以貫之」。這一以貫之的「一」當然就是孔子的中心思想「 仁」,以仁為核心貫串各式各樣的學術領域。只是孔子的「仁」不是 像西方哲學那樣,將仁單提出來成為一個概念,進行概念分析。仁是 散佈在人們的各種生活、文化活動當中,除了義理思想之外,還可以 用文學、史學的方式接近、彰顯仁道。孔子的學問不是在書房裡建構 抽象的理論,而是和整個生活世界、人文世界、政治和社會運作連結 在一起的,不離開具體的實存世界,又能夠作根源性的思考,有這種 海納百川的胸襟才能了解孔子或中文系的學問性格。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235.9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1626227867.A.701.html

08/06 03:21, 2年前 , 1F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08/06 03:21, 1F
文章代碼(AID): #1WxaIRS1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