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寫我口+格律詩

看板Chinese作者 (二楞子)時間6年前 (2017/10/15 15:26), 6年前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7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白話文學提倡「我手寫我口」,早年曾給我「頓悟」的感覺。當年我正在學古文,每次 寫作文全班只有我一個人講話作文類似文言文。老師叫我要改。 而且那時候寫作文是講求字數的。我一般沒辦法敷衍到那麼多字? 可是現在人連講話都越來越俗話。幾乎不講求煉字。 我另外養成一個脾氣:你叫我要改我不想改。我要追求我心目中的文章體裁。 煉字有幾步驟: 一般是長文盡量寫短。(因為不要囉囉嗦嗦、一般想講的話都很囉唆) 短到不能再短又慢慢增加。(因為不是越短越好) 另外就是學文章應該有範文模擬作文。這個月從圖書館借出唐宋八大家曾鞏和蘇洵的散 文集。想知道課綱審委說唐宋八大家「造神」的話有沒有根據? 我發現他們的文章就是取古文然後化裁過。原理上其實沒什麼神奇的地方。 現在人學寫文言文,最好有個對象。例如我肯定列子呂覽文字可學。然後每天讀的都是 佛經道經。我就立定一個方向學他講話。 我另外把國中時候模仿的梁任公新民體(飲冰室全集)拿出來。重新玩味過。 試著當作文老師給他評價。 我經歷過注音符號沒有新注音的時代。早年用注音加上寫文言文、然後古文文獻沒有 上網(可以用拷貝的)。每字都要挑字是很大的痛苦。 某寫日記筆記、語氣大致肖似於此。網友不必驚訝。大抵上文白夾雜、求能化裁耳。 虛字之乎者也一般可以簡去、無妨礙也。字句需求整齊、毋太零散。前後文簡約稍加 對仗倒裝。 唐宋八大家所作文字號稱古文正宗。有一方苞氏、作文頗為雅潔。余意以為可以學習焉。 某寫文章、能夠受人評價為類似明文、看得出在仿古。就是極高讚賞。 高中所寫文字大概都已經散佚。當時老師說我學誰寫文章?余曰:列禦寇列子。 國中老師問我我學誰寫文章?余曰:梁啟超新民體。 所學或者神似或者貌似。即為我之本意。 此後考場文字、作文只求及格。 文白之爭多類似雅俗之爭然。非是吾國文字截然兩樣文章。 今人多不做古語。然余讀佛經、時代近至民國,文章猶然可讀。五四運動之後、吾國文章 大變。一者來自於翻譯文學、西文入中體。一者教育普及化、學生多讀課文參考書。 成年後積習難返胃口已壞、對於文言文即無感覺。 加之近人學術多談專業少識通達。未免偏陋。 大概我寫文章可以更古老。出來見見人。感覺上面一篇是已經很白話文。日記內的文章 不給你們看。就是我講文言文。 在校讀書時期曾經過痛苦階段。成年後投稿經過革命階段(跟主編抗爭)。 至於格律詩,是文言中的文言。現在稍事講求韻律、都是用河洛話方言念誦。 感覺很好聽。 -- 聖經、約伯記 14:1~14:2: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20.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1508052398.A.97F.html

10/20 12:48, 6年前 , 1F
10/20 12:48, 1F
*文學始自於模仿。多加習作自然有得。 *習作的單位是善於寫作「一種體裁」「一種題目」。習作的方法是「限定一個範圍、一 本書」。經過揣摩可以每篇文章都肖似。而且如果可以多加練習兩三種文體、就可以得到 綜合兼有之美。 *往年喜歡模仿「老子」。覺得是很好的文言文格言體。 *習作有一個要訣是「忘」。記不住原文怎麼講、用自己的意思稍加點竄。比單純模仿 更好。 *某對於文言文跟白話文、有種不太明確區分的傾向。大致上白話文學就是官話文學。 例如爾等現在寫作的文體就是北京話。他其實只是中文的一支派。 古人有無所寫近似所講的傾向?多多少少有。但是講話跟寫文章還是會有區別。 有些書面語幾乎講話從來沒用過!另外文言文有些字現在已經不使用了。如果使用的話 就只是用典故(不太生動)了。 *習作沒有成就不適合遽談創作。一個體裁可以運用自如、文字上的駕馭能力才到可以。 *考試文字、要揣摩「好文章」的標準。繳交及格文章不難。 ※ 編輯: BASICA (118.161.156.80), 10/28/2017 12:20:09 近日閱讀左傳、易經。 *易經文字新古不一。左傳文字富麗堂皇。兩書各自找出許多典故成語來。 *哲學思想符號化。中國易經首開其端。 *左傳「君子曰」似乎古時候民意表達透過歌謠以及評論建立。 *引用詩經、賦予哲學意義。從淺窺深。 ※ 編輯: BASICA (220.129.110.239), 11/19/2017 14:06:23

04/21 20:52, 7年前 , 2F
不懂韻詩要用那沒人確切知道發音的古韻,然後用不一定正
04/21 20:52, 2F

04/21 20:52, 7年前 , 3F
確的方言在那自慰
04/21 20:52, 3F
文章代碼(AID): #1Pumskb_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