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王力﹕佛教借詞和譯詞 (轉載)

看板Chinese作者時間18年前 (2006/05/24 01:0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以下文字轉載自 Linguistics 討論區 】 發信人: kkq (煙雨美人2081回眸中/愛你,念信意真也溫柔), 信區: Linguistics 標 題: zz 王力﹕佛教借詞和譯詞 發信站: 水木社區 (Tue May 23 15:46:48 2006), 站內 佛教借詞和譯詞 (摘自《漢語史稿》〈第四章 詞彙的發展〉) 王 力   佛教傳入中國﹐大概在漢武帝征服西域以後。漢明帝八年(公元六五年)﹐派蔡愔 到西域去求佛法﹔兩年後﹐蔡愔回來了﹐同時西域僧人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經到中國 來﹐這是佛法正式傳入中國的開始。桓帝時﹐宮中立浮屠﹐譯佛經﹐佛教已為統治階級 某些人所信仰。自從東漢摩騰、竺法蘭同譯《四十二章經》﹐冬季鳩摩羅什翻譯《金剛 經》、《法華經》、《維摩經》、《阿彌陀經》﹐佛陀跋陀翻譯《華嚴經》之後﹐佛教 更盛。佛家創造出『天堂』和『地獄』之說﹐為被奴役的受苦難的人們找到一條走向『 極樂世界』的出路﹐所以佛教很快地為人民所接受。統治階級利用它﹐一些國君信仰它 (北魏宣武帝親講佛書﹐南朝樑武帝捨身同泰寺)﹐更使佛教信徒滿了天下。佛教變成 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佛教用語(包括借詞和譯詞)不可避免地要輸入漢語 詞彙裡來。但是佛教借詞和譯詞同西域借詞和譯詞有些不同﹕按時代的先後來說﹐西域 借詞和譯詞的時代要早得多(大約早五百年)﹐雖然後代也有一些﹔按影響的大小來說 ﹐佛教借詞和譯詞的影響要大得多。   我們先從佛教專門用語談起。例如﹕   禪(=禪那)﹕靜慮(譯義不能和原義完全相同。正因為此﹐所以要用音譯。)   偈(極藝切=偈陀)﹕頌   般若﹕智慧   菩提﹕覺   悉檀﹕成就   闍梨﹕軌範   摩尼﹕寶珠   摩訶﹕大、多、勝   優婆塞﹕信士   優婆夷﹕信女   剎﹕佛國﹐佛寺﹐塔﹐塔上所立竿柱   伽藍﹕佛寺   蘭若﹕僧舍   假使祇像上面所舉的例子﹐佛教用語對於漢語的影響是不大的﹔因為那些佛教專門 用語祇能通行於鑽研佛教經典的少數人中間﹐不能成為全民的語言。但是﹐另外有一些 詞的情形就不同了﹐它們已經進入了全民的語嚴裡。例如﹕   (1)佛──初譯『浮屠』﹐『浮圖』﹐『佛圖』﹐『佛陀』﹐最後簡稱為佛。   (2)塔──初譯『浮屠』(與『佛』同譯名)﹐但梵語為『窣堵坡』(或譯『率都婆 』)﹐故簡稱為『塔』(此詞出現較晚)。   (3)僧──梵語『僧伽』的簡稱。『僧伽』是眾和合的意思。   (4)尼──梵語『比丘尼』的簡稱﹐原意是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男的稱為『比丘』 ﹐就是和尚)。   (5)和尚──這是印度俗語『烏社』、『和社』的轉訛﹐本是『親教師』的意思。本 來道行高的纔叫和尚﹐後來『和尚』和『僧』變了同義詞。   (6)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是『大覺有情』的意思(『有情』等於『眾生』 ﹐即一切的人類和動物)。   (7)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意譯是佛家聖者。   (8)閻羅──鬼王的意思。   (9)地獄──梵語『尼犁』的意譯。   這些都是家喻戶曉的字眼﹐它們的全民性是顯然的。《芊撙鞳幡擒虎傳》﹕『生為 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斯亦足矣』﹔《宋史‧包拯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可見這些詞早已進入一般口語裡了。   如果祇像上面這些詞﹐那還不算深入到漢語的血液裡﹐因為它們還令人意識到他們 是佛教的用語。一旦佛教衰微了﹐他們就會漸趨於死亡。   但是﹐還有一類的佛教用語﹐它們深入到漢語的血液裡﹐令人不能再意識到它們的 來源。這樣﹐它們已經變了質﹐不能再認為佛教用語了。它們的壽命還長的很的﹗現在 試舉幾個例子來看。   (1)世界──現在我們所謂『世界』﹐上古漢語裡叫做『天下』(當然先民心目中的 天下要比現在的世界小得多)。『世界』這個名詞是從佛經來的﹐它的最初意義和現代 意義還不相同。《楞嚴經》﹕『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之﹐東、西、南、北、東 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由此看來﹐『世』 是『時間』的意思﹐『界』是『空間』的意思。『世界』本來是包括時間、空間來說的 ﹐略等於漢語原有的『宇宙』(《淮南子‧原道訓》﹕『紘宇宙而章三光』﹐註﹕『四 方上下曰宇﹐往古今來曰宙』)。在佛經裡﹐世和界的分別是很嚴格的。『三世』之過 去、未來和現在(『如三世因果』)﹔『三界』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後來『世界』 的意義到了大眾口語裡起了變化(註﹕可能在翻譯中就有出入﹐例如﹕《智度論》和《 俱捨論》﹐其中的大千世界就是指空間而言)﹐原來『世』的意義消失了﹐原來『界』 的意義吞併了『世』的意義﹐大致保存著『十方』的意思﹐於是稱為現在所謂『世界』 (註﹕『眼界』等詞也都是從佛教來的)。現在這一個詞已經進入基本詞彙了。『保衛 世界和平』成為一般的口號了。   (2)現在──『現在』本作『見在』。□[摵狻□□f篇》﹕『夫《尚書》滅絕於秦﹐ 其見在者二十九篇』。這裡的『見在』祇是『目前存在』﹐和佛經『現在』的意義是不 同的。翻譯佛經的人利用這個仂語翻譯梵語一個單詞﹐於是『現在』有了新的意義。和 『世界』一樣﹐『現在』這一個詞已經進入了基本詞彙。『過去』和『未來』的情形也 和這個情形相似﹐都是由於佛經的翻譯﹐由仂語變為單詞(『未來』又演變為『將來』 )﹐並且獲得了新的含義。但是﹐在現代口語裡﹐它們還不像『現在』那樣和日常生活 密切聯係。   (3)因果──上古時代﹐『因』『果』二字是不連用的。上古的『因』字是『因依』 的意思﹐『果』字是『果實』的意思。翻譯佛經的人借它們來翻譯對稱的原因和結果。 佛教以為凡種因者必有結果﹐因此有所謂『果報』或『報應』。現代利用『因果』來做 哲學名詞﹐例如邏輯和辯證法的『因果』。   (4)結果──由『結成果實』引申為『原因所造成的後果』。『結果』這個詞也是從 佛教的『因果』來的。   (5)莊嚴──上古『莊』『嚴』二字不連用﹐但它們是同義詞(嚴助、嚴光、嚴遵等 本皆姓莊﹐因避漢明帝諱改姓嚴)。所以翻譯家就把它們組合成為複音詞來翻譯佛經。 《阿彌陀經》﹕『功德莊嚴』﹐《華嚴探玄記》﹕『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 義』。現代漢語所謂『莊嚴』是嚴肅莊重的意思﹐和佛經原意不同﹔但它是由佛經的『 莊嚴』發展來的。   (6)法寶──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法寶是三寶之一。《維摩經‧佛國品》﹕『 集象法寶﹐如海導師』。這個名詞通過舊小說來轉變了意義﹔舊小說裡說道人和和尚有 法寶。到了現代﹐『法寶』這個詞用得更普□了﹐而且具有了新的意義。   (7)圓滿──晉譯《華嚴經》﹕『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圓滿』是圓融無礙 的意思。現在我們說一件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8)魔鬼──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漢語中沒有『魔』字﹐『魔』是梵語『魔羅』的簡 稱﹐其義為『障害』﹐『破壞』等。《楞嚴經》﹕『降服諸魔』。古人單用『魔』字﹐ 直到現代漢語裡﹐纔說成『魔鬼』。   除此以外﹐佛教用語進入一般口語的還有許多。例如現代把讀書說成念書﹐這『念 』字就是從佛教用語『念佛』、『念經』來的。我們說『緣分』﹐『因緣』、『姻緣』 ﹐這『緣』字也是從佛經來的。我們說『功德無量』﹐『五體投地』﹐整個成語都是佛 教用語。   由上面的例子看來﹐佛教用語對於漢語的影響是巨大的。個別佛教用語在個別方言 裡影響特別大。例如『世界』一例在粵方言裡用途特別廣﹔有『好世界』(生活好)﹐ 『撈世界』(謀生)﹐『嘆世界』(享福)﹐『傾世界』(談生活)。『世界』簡直和 『生活』差不多了。粵語本來有『前世冇修』的說法(『冇』﹐念[mou]﹐『沒有』的意 思)﹐後來拆開來用﹕『前世』變了埋怨的感嘆詞﹔『冇修』(有人寫作『冇收』)表 示事情做不好。在吳方言裡﹐『作孽』表示可憐。   從上面佛教用語的具體實例看來﹐意譯比音譯更有發展的前途。例如『世界』、『 現在』、『法寶』、『莊嚴』、『因果』、『圓滿』等﹐都容易和漢語原來的詞彙融為 一體。這一個意義的優良傳統﹐一直到現代都沒有改變。這是漢語在外語影響下產生新 詞的特點。 --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jgate bodhih svaha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166.111.62.*]

05/24 19:35, , 1F
好強啊...
05/24 19:35, 1F
文章代碼(AID): #14Sq3600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