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 台灣精神醫療的拓荒者→關於人文關懷以及同理心

看板Chinan_BM作者 (Lucy)時間18年前 (2005/11/21 01:4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錄自講義堂讓你幸福報 http://nccu.edu.tw/cgi-bin/address_do?action=create&id=%C1%BF%B8q%B0%F3%C5%FD%A7A%A9%AF%BA%D6%B3%F8&email=tw%2Dletter%40yahoo%2Ecom%2Etw&name=%C1%BF%B8q%B0%F3%C5%FD%A7A%A9%AF%BA%D6%B3%F8&show=1&close=1 台灣精神醫療的拓荒者 葉英方方土教授半世紀的堅持,始終秉持人本的關懷 ●李郁淳採訪 提到精神科,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脫離不了「杜鵑窩」、「憂鬱症」等負面看法。然而在 醫界,卻有一位老醫師為台灣的精神醫療領域耕耘數十載,他不但親手創立台北市立療養 院,使該院成為亞洲現代化精神醫學中心,更將精神醫療與社區共同體結合,建立享譽國 際的「台北模式」。這些輝煌成就背後的動力,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使病患早日回歸社 會。 「先生,」應門的男子,以日語稱呼通知樓上的葉英方方土教授。走進風格復古的客廳裏 ,彷彿跌進台灣早期的氛圍。白髮蒼蒼的葉教授迎面而來,笑笑地說,他正在閱讀最近很 風行的一本書《達文西密碼》,日文版。 葉教授出生於二○年代,經歷過日治時代的他,受過日本教育,太平洋戰爭末期時還曾是 首批台籍徵召從軍青年。戰後他進入台大醫科就讀。早期的台灣,當醫師是件非常了不起 的大事,而醫學院的學生卻鮮少有人會把冷門的精神科當做攻讀目標。只因在一般大眾帶 有歧視的眼光中,精神病患長久處於社會黑暗邊緣,往往遭到非人的方式對待,身為精神 科醫師以當年的眼光看來就是與「瘋人」為伍。更何況那時精神醫學是最落後的領域,相 關研究更是乏人問津。 即使在諸類條件下,葉教授仍然義無反顧地走上精神醫學這條路。當年除了受到岳父劉明 先生大力支持以外,另外一個主因,是這門學問結合了人文知識與生命科學,使一向對人 文領域興趣濃厚的葉教授深受吸引。而身為精神科醫師,更需要無比的藝術與智慧。「過 去的醫學講求的是知識的傳達,」葉教授說,「現在醫師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 ,才能提供『全人醫療』。」秉持這樣的人道精神,葉教授為台灣的精神醫療研究開創出 一條新大道。 他幾十年醫學生涯最驕傲的成就,莫過於一手創立現在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台北市立療 養院」,前身為「台北市立精神病養護所」。當時的信義區還是荒郊僻野,屋舍異常簡陋 ,硬體設備的興建更是刻不容緩,「我那時為了牽一條電話線,花了三、四個月不知和電 信局長談了幾次電話才完工,」葉教授搖頭苦笑說。 沒想到從一開始自台大醫學院「借調兩年」來創建市療,到後來無怨無悔獻身市療二十年 ,葉教授捨棄台大醫學院專任教授的高位,捲起袖管和員工從零開始打造市療的藍圖,使 台北市療不僅成為台灣精神專科醫院的典範,更在國際間受到重視。 葉教授創立市療,旨在提供精神病患一個專業、獨立的醫療場所,可提供整體性、連續性 的照顧,「病患住進醫院那刻,就是開始接受社會復健的第一天,」葉教授說。「台北模 式」的精神醫療,更將這個理念擴大至社區,讓病患走出醫院後,仍然能在開放的環境中 受到密切照顧。他與台北市衛生所的公共衛生護士、社工建立合作網路,定期追蹤、管理 、輔導病患,以便在最快的情況下控制或轉介病患;此外還提供許多醫學講座和實習機會 讓他們進修。這種結合基層公立衛生醫療單位的方法,在當時的國際間是創舉,曾吸引許 多國外醫療團體前來取經。 自民國七十九年初退休市療院長一職以來,葉教授仍然持續不懈地將畢生經驗拿來作育英 才。他在台北醫學大學開闢醫學人文講座,將醫療科技發展與全人模式照顧整合,希望能 帶給醫事人員更完整的醫學倫理教育。葉教授以無比的熱忱提攜後進,「我在北醫的課, 從來不曾缺席、遲到,」他得意地說,「因為教學不能怠慢。」在院長、博士、醫師、教 授眾多頭銜中,他還是最喜歡人家稱他一聲學術味十足的「教授」,因為在這個職位上他 可以實現夢想,從事論文撰寫、醫療研究及教學等多元的角色扮演。「醫學是一輩子的知 識,」葉教授篤定地說。 提起醫師的職責,葉教授認為醫師的職責在於減輕病患身體與心理上的痛苦,除了具備高 明的技術,更應該善於傾聽,願意分擔病患的痛,建立與病患感同身受的態度。「英文叫 『同理心』(Empathy),用日文來說是『共感』。」醫師不一定要贊成病患的說法,但是 要全心傾聽,提供「愛」與「關懷」,才能給與勇氣與希望,養成病患醫療順從的態度, 有意繼續就醫。針對日前邱小妹人球案,葉教授表示,在一片歸咎失職醫師的聲浪中,醫 界也應檢討國內的醫療體系是否出現弊病,醫病倫理的教育是否不夠徹底落實,「醫師不 是萬能,但應該要有坦承的勇氣。 上級醫師督導下級醫師的制度應更健全落實,」他語帶遺憾地說。 葉英方方土教授的專業生涯超過半世紀,一路走來,他帶領台灣的精神醫學研究在一片洪 荒中開創出今日的成就。著作等身、享譽國際的他,即使已八十一高齡,仍未忘記當初決 定念精神醫學的初衷,那就是「人本的關懷」。回顧這一生在醫界的耕耘,他笑著用一句 英文做註腳:「I am very satisfied.」 希望我們也一直記得自己的初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51.78

11/21 14:02, , 1F
切身的關懷吧,hey wait!
11/21 14:02, 1F
文章代碼(AID): #13WBSaKr (Chinan_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