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絲路之旅(三) 張掖 組隊包車體會石窟藝術

看板China_Travel作者 (布吉納法索300日)時間8年前 (2016/01/12 20:54),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 http://manueletienne.blogspot.tw/2015/11/blog-post.html ------------------------------------------------------------------- 9/23 Day 6 張掖 從蘭州到張掖,我選擇搭乘動車,也就是高鐵。 沒錯,中國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上也蓋出了整條完整的高鐵。 直通西域(新疆)的絲路現在已經遠離了馬和駱駝的一步一腳印, 而改以時速兩百公里以上的高鐵奔馳而過。 到達張掖時又是一個夜晚,今晚住的青年旅社,名字很奇特叫做夢駝鈴, 一進門就聽到了一個很熟悉的口音,難得的沒有捲舌, 是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大叔,但櫃台小哥的談話顯得非常健談。 我很想問問他是不是台灣人,但他跟櫃台談完後就直接進了房間, 後來證明我猜錯了,畢竟我這一整路12天下來,半個台灣人也沒遇見。 從這個城市開始公車變得不是那麼方便了, 很多時候要靠打車和包車,於是預定了隔天由青旅代訂的套裝行程, 但出乎意料的成了整段絲路旅程中最有趣的一段! 隔天早上,由兩間青旅的人湊搭滿了一輛九人小巴出發, 車上就包括了昨天遇見那位大叔,一問之下原來他是廣東人。 這幾天下來在青旅裡,整個中國從南到北還真遇到了不少, 但無論是最北的黑龍江,還是最近的福州,也許口音略有差異, 但是一股捲舌音總是免不了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講廣東話的廣東人, 他們就像香港和澳門人一樣,講話也不會有捲舌音,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路上常常會有人猜我是從廣東來的。 這輛小巴裡大多都是和我一樣自己一個人出來玩的人, 其中包括從北京騎重機來的大哥、從事IT產業的山西小姐、 一對從武漢來的夫妻、愛好藝術的山東大姐、 來自廣東的商人,還有從台灣到此流浪的我。 一上車氣氛就很熱絡!大家說著各自幾天下來的旅遊經驗, 完全不像是一群不認識的人。 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那位從山東來的姐姐, 大約三十多四十歲的年紀,穿著戶外用品店才買的到的 薄外套、長褲和小背包,看的出來經濟有一定水準。 她和山西小姐在敦煌遇見,然後一起作伴往東來到張掖。 她從一上車開始就訴說著在莫高窟看到緣自於北朝、隋、唐的美麗壁畫, 她對於石窟壁畫的熱情,很快的感染了車上的每一個人。 不僅如此,她們還包車前往更遠,位於瓜州的榆林窟, (我在車上時一直以為寫做魚鱗窟) 裡面有幾幅保存的更為完好的古代壁畫, 她不停的描述那些壁畫是多麼的美麗,帶給她很多感動, 極力推薦我們這些即將西行的人,到了敦煌可不能錯過這些。 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門票是特別貴的, 光是莫高窟就要200塊人民幣,一次行程可以看八個石窟, 而其它還有許多不定期開放的特窟,有些特窟還在荒郊野嶺, 不但要自己包車前往,甚至到了目的地,開一個特窟還得一個價! 中國現在保護文物的觀念盛行,對於一些偏遠保存良好的洞窟, 幾乎不宣傳,甚至不希望你去看!還得要自己找門路才行。 最後我悄悄的問了大姐,到底在敦煌花了多少錢看壁畫, 她回答是970元左右,但裡頭無與倫比的美麗讓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今天的行程,第一個到達的景點是馬蹄寺, 是一座始建於魏晉南北朝的石窟建築, 卻原來不只是一座寺廟而已,而是一區綿延三十公里的石窟群。 主要是參觀標誌建築--三十三天石窟, 本人對於這種嵌在石壁裡的建築特別沒有抵抗力, 在石窟裡攀上爬下,從洞中往外還可以遠眺白雪靄靄的祁連山。 美中不足的是,古建築如今都只剩下外表, 裡面的佛像和壁畫都在歷代戰火和文革時期破壞殆盡了... 現在內存的都是文革後修復的雕像。 原本我對於石窟藝術也沒有研究,是不是後修的也不是那麼在意, 但是因為今天本團內建導遊, 山東大姐總是一眼就能看出後修的痕跡,然後轉身撇過, 反而對於牆壁上僅存模糊的壁畫真跡,仔細地研究, 不知不覺耳濡目染的也覺得歷史的真跡,果真散發出了更多的美感。 早在逛這令人惋惜的三十三天石窟之前,山東大姐就表露了她此行真正的目的-- 原來是馬蹄寺石窟群中另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地點--金塔寺。 因為它地處更為偏僻,才能躲開文革的瘋狂,裡面的雕像是真正從北朝留下來的真跡! 但是必須要再往裡走一個小時的車程,並且門票一口價就是200元。 不過大家都早已被她對於石窟藝術的熱情所感染, 而且車上都是已經有工作的社會人士,負擔的起,所以最後大家都同意了。 司機大哥一年也才幾次會接到極力要去金塔寺的團, 但在大家都堅持的情況下,加點價格也就同意了。 再往裡開手機已經完全沒有訊號了,起伏的草原上偶爾會見到一個一個的白點, 像是石頭一般,近看才發現是一隻一隻的綿羊。 過程當中還迷了路,好不容易才到了前往金塔寺的檢查哨, 即使我們一整車共花了一千多人民幣的門票, 管理員還是老大不甘願的放我們進去,但是鑰匙在他身上,我們也只能拜托再拜托, 再加上司機的好說歹說,他終於願意給我們"有限度"的導覽。 原來過了檢查哨,還得走好長一段上坡才能見到這座遺世獨立的金塔寺, 要而登上嵌在石壁中的寺門,還要經過一百多階的石梯。 總而言之,我們還是見到它了,金塔寺裡的寶藏-- 從北涼、北魏時期留存下來的佛教藝術。 裡頭是一座中心塔柱式的石窟,四面各有主題,塔柱分作三層, 整個石柱就這麼層層疊疊包括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塑像。 望著眼前矗立千年以上的完整作品, 我這才明白經過歲月的歷史感,和後修作品當中的巨大差異; 一千五百年前的工匠,本著對佛教的虔誠,還有當時對於世界的認識, 造就出這樣一尊尊古樸簡潔的塑像; 無論是端坐的佛祖、隨侍的菩薩和頂上的飛天, 臉上的表情總是帶著喜樂和安詳, 默默的在這座石窟當中待了一千五百年。 我望著每一尊塑像,試圖去了解當時的人們心中的想法, 於是我理解了山東大姐為什麼要花近台幣5000元只為了一見壁畫真跡了, 因為它們是真實的,所以無法被取代。 其實我們總共只在金塔寺的東西二窟待了差不多十五分鐘而已, 不誇張,管理員就只給我們這麼短的時間。 但即使如此,在我們下山的時候又有下一台遊客進來了, 管理員跳下我們的車,又跳上下一台車去了。 回程的路是兩段的總合,感覺有一個世紀那麼長, 但越接近黃昏,太陽越悄悄的探出頭來, 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下一個景點是七彩丹霞! 不同價位的鐵離子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化合物, 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不同的顏色, 這就是七彩丹霞為什麼會擁有這麼美麗的名字了。 這個景區也很大,觀景台分為四區,中間用遊覽車接駁, 邊走邊聊才知道,原來山西小姐去過台灣, 當初是用交換學生的方式,來到大仁科技大學。 她來台灣的時候似乎沒有去太多的地方,只提到回去時帶了不少禁書! 這位IT業的年輕上班族還提到她很討厭現在職場上的空降部隊、裙帶關係, 以及對於英文感到苦手。 最後我們到一家司機大哥推薦的炮杖麵名店吃晚餐。 大西北的麵名字都很有趣, "炮杖麵"就是麵一條一條都短短的像爆竹一樣, "搓魚子"也是短短一段段的麵,但不一樣的是, 炮杖麵是一長條的麵切成一段一段的,兩端是平的 而搓魚子則是一條一條搓出來的,兩端尖尖的,吃起來更有嚼勁! 桌上的佳餚還有張掖名產"魯肉",一整塊的點十分豪氣, 味道就是醬油入味的豬肉,當地人都配麵一起吃。 隨著天色漸晚,今天大夥兒同車的緣份恐怕要告一段落, 只能說今天整車湊的太過剛好,一群人志同道合。 兩位小姐要繼續往東前進,我和廣東大哥和北京騎士則是繼續往西, 未來幾天還有機會見面! 回到青年旅舍,原本有些感傷明天準備一個人上路, 但是六人房陸續又進來幾位老兄小弟, 其中一位是騎單車來的,只能為他的勇氣和毅力感到無比敬佩, 另外一位是開車來的,這位老兄一開口就教我們吃驚! 他恐怕就是中國背包客口中的"老驢"--經驗豐富的背包客, 從他口中的每一段旅行都十分生動有趣,還認識的很多專有名詞: "自駕"就是像他一樣,開車旅行,高速公路很貴,還有很多劃地為王的收費站; "騎行"就是指另外一位小哥了,騎腳踏車的; "徒搭"徒步搭車,但還分為兩種, 第一種徒搭是有目的地的,人家載你一段到分叉點就下車繼續找下部車; 第二種徒搭則是沒有目的地,被載到以後就隨那位好心人到他的目的地去; 無論是哪一種背包客,西藏幾乎都是他們的聖地和主要征服目標, 在西藏能遇到最多的老驢,交換到最多的情報,在那裡住十天半個月的比比皆是! 話鋒一轉,他開始教騎行的小哥如何逃票, 要知道中國的景點在十幾年前都是不用門票的, 但現在幾乎全都坐地起價,還一個比一個貴, 但是中國景區範圍一個比一個大,哪有可能全都圈起來, 所以自行開車和騎車的人,無論是走小巷還是從民宅過去,逃票機會多的是, 至於我跟另外一位搭車的小弟,就別想了唄! 講完逃票開始講偷渡,只能說這位老兄怎麼越玩越大了呢, 偷渡到越南是難度最小的,最窄處只有一條小小的河流而已, 但是這位老兄的心願是經由中印邊境偷渡到印度,再從孟買出海, 經過阿拉伯海和阿曼灣到杜拜去打工! 聽到這裡我們幾位小老弟也不禁要勸這位大哥三思, 經過這麼長的陸路和水路,要保住小命都不容易阿! 一個晚上聽了太多奇聞佚事,隔天早上起來人去床空, 彷彿前一天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就是青年旅社! 而我,將繼續前往嘉峪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8.65.18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a_travel/M.1452603292.A.B14.html

01/12 21:34, , 1F
寫得好有感~也好想去看特窟
01/12 21:34, 1F
文章代碼(AID): #1MbFUSiK (China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