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三城之間:上海

看板China_Travel作者 (suomi)時間10年前 (2014/05/05 22:37),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三城之間-上海 圖文連結:http://blog.yam.com/ylcxives/article/64902697 武康路的夜晚,和白天有著巨大的分別。 這個曾為租界的區域,早上的寧靜安詳,襯托晚上的熱鬧, 已經向世界開放一百多年的城市,這片歌舞,已不昇平。 法租界的地租現在已經比天還高,梧桐樹都已光禿, 平坦的道路偶爾有幾個歐美人士騎著腳踏車,或者慢跑, 我看見幾個高大的厚重深色鐵門,依稀能想像王佳芝與易先生邂逅的宅第, 在戰爭之際、在國共內戰、在現在五星紅旗之下,依舊佇立。 走在上海,看著逐漸具備規模的世界城市,距離初次到滬,已過三年。 城市確實逐漸進步,至少地鐵會先下後上,不過僅限非觀光區的幾個地鐵站。 城市對我是陌生的,居於其中,經常有一種虛幻感,彷彿還在香港, 或者我還在台北溫州街,等待下午,期待可以和書本咖啡混上一段漫長時光。 那一年有機會在捷克和香港居住,就是在上海作為我的最後一站。 許多時候,在街上、在地鐵、在床上,閉上眼睛, 不知道自己在哪個城市,有一種幻覺讓我彷彿從那年的終點繞回起點。 當時因為一個交流的機會最後跑了半個中國,從北京、西安,再到昆山, 最後是上海,也到復旦,也正好住在學校分配給交換生的四十一號樓, 我隱約記得附近的街景,那一年,我最後寄居的就是這棟宿舍, 而現在又回來一樣的地方,從虹橋機場降落,迎面是一陣冷風, 辛苦地到達五角場,轉計程車,到上海前,又到香港去處理一些事情, 我很清楚我沒有在學校指定的時間抵達的下場。 我又要重新把這個城市當作另一段空檔半年的起點, 這次還拖著我的論文跟一堆雜事來到上海, 托運加上手提行李有四十公斤,大多是裝著厚重的紙本書籍。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國際關係研究機構之一,為了共和國培養人才, 和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是三間特批成立的國際關係研究機構, 當時的研究對象也很計畫經濟般的分配, 北京大學研究亞非拉美國家、人民大學研究蘇聯和共產國家, 復旦大學則是主要研究美國和歐洲。 今非昔比,但復旦保留很多歐美研究的資料,作為台灣學生, 在上海這個不是很政治的城市學政治,觀點也不同。 這是大國,也是一個正在探索自己發展道路的國家, 復旦也有一批學者老師正努力讓世界看到中國, 當然,我也很感謝他們不因政治問題而區別對待, 在課堂上幫助一個台灣學生認識中國。 我知道作為一個台灣學生在中國學習外交的特殊與困難。 立場不同,視野和資源也有分別;當然有些敏感,現在側重了解中國的國情,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如果不懂得從這個複雜的大國立場出發, 中國研究、兩岸關係,國際局勢的解釋很容易跟電視的名嘴一般。 對中國大陸也是挑戰,它需要時間發展,也需要耐性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和平觀; 台灣不可能迴避中國,站在他們的立場對應, 台灣才有可能擠出除了最後統一之外的其他選項。 時間轉得讓人沒有餘力,也在這條無法停止的輸送帶繼續向前, 復旦開學第二週後,便要確定所有的課程,就在查課表跟找教室之中度過白天, 復旦大學在中國是制度資源、設備、院系制度都比較完整的學校, 但是從台灣過來,校園的環境和設備還是要花時間適應,再度考驗轉移環境的適應力, 還好上海的台灣人已經近百萬,雖然學校裡的台灣學生有一百多個, 但在學校龐大的編制之中還是被稀釋的蠻徹底的, 至少不像韓國學生一樣在校園各處都可遇見。 復旦大學主要有四個校區,我們大部份都是在最久的、也是主要的邯鄲校區, 主校區有文科理科兩個學生經常前往的圖書館, 在文科圖書館裡面有港台報章期刊室,除了蘋果、自由時報這些「違禁品」找不到, 其餘像天下雜誌、聯合報都有紙本,理所當然也會有旺報中時; 香港的明報、信報,親中左報都可以找到,進去實體報章區要登記, 是放在隔離的小房間,需要登記姓名、學號, 和在玩手機的管理員登記抵押證件之後才碰觸的到, 若是要查,還是可以知道經常接觸這些「境外」報刊的學生有誰。 開學第二週的文科圖書館,裡面的學生幾乎已經佔滿八成的座位, 在台灣常聽到中國的大學生在圖書館八點開門以前排隊的訛傳, 或者在湖邊大聲朗讀英文的故事, 有些敏感的中國學生會覺得這是妖魔化中國,但在台灣這卻是一種佩服與稱讚。 雖然沒有看到傳聞中,開門前排隊的學生, 但學校是有個晨讀園,也有學生組織英語角、早晚讀英語的讀書會, 不過,這些都是在我睡夢之中發生的事,我還是沿用在香港的生活作息, 大約是過著阿富汗的時差。 我經常開玩笑的跟同學說「怎麼你們每個都是共產黨員, 我現在的共產黨朋友比人民群眾還多。」,這句話半真半假。 中國共產黨現在黨員已經超過八千萬,透過這種網絡把人才菁英都納到黨的體系, 一方面可以減少「黨外人士」出現,另一方面可以從中找尋人才,為國所用; 只是現在申請入黨的學生,有多少還真的將「為人民服務」放在心中, 還是只是選擇一個較為保險的路,做為未來求職、動員關係的時候可以使用。 我在書局買了「入黨培訓教材」、「黨支部工作手冊」之類的手冊, 加入中國共產黨,像考公務員一樣還有參考書,這些書傳遞中共官方的立場之外,還有「思想匯報」、「入黨申請書」之類的範本可以抄寫, 入黨某些程度像是要準備出國留學一樣, 在某些學校是為「個人」生涯作準備的學生運動, 好處很明顯,壞處風險都很小的投資, 「這個黨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相信立黨的初衷, 大部分黨員都已經是離心離德的投機份子了。」 我的一個稱得上又紅又專的北京朋友曾經這麼跟我表述對中國共產黨的擔憂。 在這個國家的「名牌大學」,有其優勢才會享有這些名聲,制度、規模, 特別是優秀的人才比較集中,老師和同學也在這個向世界開放超過百年的國際城市, 也有很多資訊。 國際政治系上課討論非常的開放,討論六四鎮壓也不需要迴避, 同學上課也會直言「翻牆」看到了什麼資訊; 去年美國學者傅高義用十年整理書寫的「鄧小平改變中國」繁體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經過部份刪節的簡體版在中國剛上架, 同學會告訴我「台灣同學不要看大陸出版的,是有刪節過的,看繁體原版的。」, 老師悠悠的說「我也是看港台版的,網路訂很快就寄到了。」。 快下課的時候,老師拿了一些書籍資料, 跟班代說「這些書跟資料有些現在不讓進來、我從國外帶回來的,拿去印給大家吧。」 只限定學術討論的範疇,禁書是參考讀本, 或許這是部份復旦人說的「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某方面的展示。 復旦的硬體設備在中國大學裡面已算排前,位在直轄市又是經濟發達的上海, 政府和企業投注很多的資源進來, 至少和去年到北京大學一個月的時候感覺沒有太大差別, 和北方學校相比,在某些小地方的細緻程度還是比較高, 學校裡面也有越來越多本地同學有「台灣經驗」, 透過交換學生、短期交流或者旅行,這一代的中國人也正在建構他們的兩岸視角, 只是看法與光譜擺動非常的大。 因為資訊來源的增加,改革開放之後成長的中國年輕人想法也會改變, 其中的立場幅度我想都快要呈現一百八十度, 我甚至有遇過主張台灣獨立的中共黨員, 或者支持類似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所言: 『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 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 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有些人是對中共的厭惡、有些人是勸不要被中共所騙、 有些人主張只有台灣人可以決定台灣的未來,中共無權干涉, 中國能做的只有自我提升,讓台灣人民認同而自願統一、 也有人說可以很彈性的處理政治議題,只要中國領土完整, 當然,也會有人說,反分裂國家法已經放在那邊,台灣獨立勢必動武。 中國是一個很複雜的國家,也是因為它的複雜讓人捉摸不定, 中國對我來說是一個研究的對象, 只是我習慣的國際關係理論的邏輯不一定能詮釋中國, 畢竟這真的是一個很沒有原則的國家、很難從它的這種混亂複雜去找出背後的規律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0.104.62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hina_travel/M.1399300668.A.755.html

05/06 07:05, , 1F
push
05/06 07:05, 1F

05/11 09:34, , 2F
梧桐樹光凸是因為你來的時節不對,為賦新詞強說愁,這併不好
05/11 09:34, 2F
文章代碼(AID): #1JPw8yTL (China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