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雙雄 龍騰虎躍

看板China作者 (午夜的海)時間17年前 (2006/10/16 13:34), 編輯推噓-1(01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隨著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兩個亞洲巨人對未來世界將產生重大影響﹐國際間的力量對比也將逐步從西方轉移至東方 來上海觀光的遊客也許並沒把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列為自己的首選旅遊景點。但是﹐如果你希望領略上海市對未來發展的宏偉構想﹐那麼不妨去參觀一下這座位於人民廣場、有著“白玉蘭建築”之稱的展示館。該館最吸引人的亮點是一個超過籃球場大小的城市發展規劃沙盤﹐它詳細展示了2020年上海市的全貌﹐從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建築物、街道、工廠、港口碼頭到城市綠地﹐事無巨細﹐一應俱全。 在沙盤上﹐你既可以看到由貝聿銘、諾曼‧福斯特爵士等建築大師設計並且用白色塑料搭建而成的摩天大樓模型﹐也可以看到大片為汽車和石化行業開辟的新工業園區﹐此外還有新修建的地鐵線、機場跑道、縱橫交錯的高速路以及坐落在黃浦江畔的2010年世界博覽會會址全貌。沙盤上還有上海市郊區9個縣的設置計劃﹐每個區縣可容納80萬居民﹐其中分布有大片的公園、商業區、人工湖及高等院校。這個城市規劃的意圖非常明顯。對上海而言﹐工業化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它滿心期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全世界知識型工人心目中的朝聖之地。上海建築學會會長鄭時齡是上海市舉ꠊ牴揚囿澈陞奕W劃顧問之一﹐他解釋說﹕“在信息經濟時代﹐建設擁有優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城區至關重要。” 人們很容易把這些夢想歸結為泡沫經濟時代萌發的自以為是﹐但是﹐如果你認真考慮一下上海市已經實現的宏偉目標﹐你就會改變這種看法。1990年時﹐上海似乎還處於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但自那以後﹐上海市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足以填滿整個曼哈頓。一度破敗不堪的浦東如今擁有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容貌﹐這裡有若幹個全球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數十家研發中心﹐甚至還有子彈頭列車。上海是中國發展的縮影﹐如今的中國已經具備了超凡的人員和資金組織能力﹐它隻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使人均收入增加了兩倍﹐讓3億人口擺脫了貧困。現在﹐中國的領導人正滿懷激情為ꐊ筍廒④Q年的發展奠定基礎。 不可估量的作用 現在﹐再讓我們乘上班機飛往印度。你恐怕很難相信它就是世界上另一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在印度﹐赤貧現象比比皆是﹐甚至連它的商業都市也不例外﹐這樣的景象實在令人震驚。由於缺乏地鐵設施和高速公路﹐印度的交通狀況幾乎就是一場夢魘。 但是﹐如果參觀一下分布在印度全國各地的公司辦公大樓和研發中心﹐你就會感受到印度發展的奇跡。這些領域的印度人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如今﹐摩托羅拉、惠普、思科系統以及其他一些技術巨擘均依靠印度的科研團隊設計軟件平台﹐並且為下一代設備開發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媒體功能。Google公司的著名科學家克瑞施納‧巴拉特在班加羅爾建立了一個開發核心搜索引擎技術實驗室﹐走進實驗室你會看到五顏六色的家具、健身球﹐還有一台雅馬哈電子琴﹐這一切與位於美國加州芒廷維尤市的Google公司總部陳設幾乎如出一轍。印度的工程公司利用 三維計算機模擬技術為通用汽車、波音等公司客戶開發各種產品﹐從汽車引擎、叉車到飛機機翼﹐幾乎無所不包。B2K、OfficeTiger和Iris等公司的金融和市場研究專家則為華爾街編制績優股公司最新的財務報表。到2010年﹐分包給印度的工作量有望增加3倍﹐達到每年560億美元。 更讓人感到興奮的是印度不同尋常的創新速度﹐諸如班加羅爾這樣的技術中心已經孕育了大量可以推出自有芯片設計、軟件和藥品的公司。思科系統公司負責公司開發業務的副總裁丹‧沙因曼說﹕“我認為﹐班加羅爾是全世界最令人激動的地區之一。它就像1999年時的硅谷。”位於班加羅爾以外的其他印度公司也顯示出了以超低價格生產高品質產品﹐以及提供優質服務的特殊才能﹐從50美元的機票﹐每分鐘2美分、語音清晰的手機服務﹐2200美元的汽車﹐到由頂尖外科醫生主刀但價格卻比美國低許多倍的心臟手術﹐其內容包羅萬象。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認為﹐印度已經萌發了똊麭y具有超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的端倪。密歇根大學的管理問題權威普拉哈拉德預言說﹕“一旦他們學會了如何用印度的價格推銷具有世界級品質的產品﹐他們便可以在任何領域參與競爭。”A.T. Kearney公司的高科技顧問約翰‧西亞傑拉補充說﹕“我認為﹐美國公司並未意識到印度正在構建下一代服務型公司。” 比翼齊飛 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國家而言﹐還很少有人用現在這樣一種復雜的心情來認真看待它們的崛起──敬畏、驚恐中夾雜著投機心理。二戰結束後﹐全世界目睹了日本和韓國的經濟發展奇跡。但即便如此﹐這兩個國家中沒有一個具備足以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或者在一系列完整的行業領域中改變遊戲規則的豐富資源。與之相比﹐中國和印度卻擁有改變21世紀全球經濟格局的實力和動力。與中印崛起最相近的例子莫過於19世紀美國所書寫的傳奇發展經歷﹐當時的美國擁有年輕而富有使命感的勞動力隊伍﹐因此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在農業、服裝以及以蒸汽發動機、電報和電燈等為代 表的高技術領域超越了所有競爭對手﹐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導。 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即使是美國的崛起也無法與今天所發生的一切相媲美。歷史上從未有過兩個國家同時實現可持續的經濟騰飛﹐而且這兩個國家的人口總和佔到了全世界總人口的1/3。近20年來﹐中國每年的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著9.5%的驚人速度﹐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速為6%。鑒於中印兩國的人口平均年齡較低﹐儲蓄額高﹐而且它們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追趕發達國家﹐因此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印兩國具有未來幾十年內保持7%至8%的年均經濟增速的基本條件。 如果不發生大災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德國﹐成為全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屆時﹐中國和印度的產出將佔全世界總產出的一半。實際上﹐大多數預測都認為﹐中國、印度和美國將構成未來全球經濟的3架馬車﹐其他任何一個經濟體與它們相比都會相形見絀。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印兩國的實力互補極大地提高了兩個大國的國力。一股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表明﹐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在中印兩國的重要性正逐步超越廉價的組裝勞動力。中國將繼續保持在大規模生產方面的主導優勢﹐同時它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生產價值數十億美元電子產品和重工業設備的國家之一。印度則是軟件、設計、服務和精密工業領域中逐漸崛起的強國。弗裡斯特研究公司的分析師納維‧拉德傑預言﹐如果這兩個國家真的能在行業層面上實現合作﹐“它們將統治全世界的技術行業”。 從現實角度來看﹐中印兩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已經出現陰陽交合的趨勢。目前﹐中印兩國之間實際的年貿易量隻有140億美元。但是﹐由於互聯網的出現以及電信成本的大幅降低﹐跨國公司把產品生產工作交付給中國﹐而軟件和電路設計任務則交給了印度。此外﹐利用互動設計技術﹐人們可以輕鬆、準確地制作出從電信路由器、渦輪發電機到個人計算機等各種產品的三維虛擬模型﹐因此跨國公司在印度的低成本實驗室研制出一件產品﹐再在中國的低成本工廠中投產的時間間隔會被大大縮短﹐這中間的差距甚至可以用月來計算。充當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先鋒的公司經理人紛紛表ꔊ隉M這個變化的影響將是爆炸性的。Infosys Technologies公司首席執行官南丹‧尼勒卡尼說﹕“在未來幾年時間裡﹐一股巨大的生產力狂潮將從大多數公司中迸發而出。” 然而﹐對全球化持懷疑態度的人士卻認為﹐美國商界所享受到的好處最終將轉化為公司裁員和工人工資的降低。人們對西方社會正在遭受未來沖擊(因不能適應社會和科技的急劇變化而感到痛苦和無所適從﹐源自歐文‧托弗勒寫的《未來的沖擊》一書──譯注)並不感到驚訝。每當有新的中國公司參與競標或者重大的印度分包合同被公布﹐就會有美國的政客站出來大聲疾呼﹐以示抗議。華盛頓的智囊團連篇累牘地發表白皮書﹐詳細闡述中國在微電子、納米技術和航空領域取得的飛速發展﹐並由此判定這一切將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制造恐慌情緒。 實際上﹐出現這種危言聳聽的言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美國以及其他傳統的經濟強國必須逐漸學會為中國和印度挪出發展空間。無論是消費市場、投資者、生產商、能源用戶﹐還是日用商品﹐幾乎從所有角度來看﹐中印兩國都將成為21世紀舉足輕重的經濟力量。 由此而產生的一個結果是﹐許多技術領域的均勢很可能會逐漸由西方轉移到東方。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每年培養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總數大約為50萬人﹐而美國隻有6萬人。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計﹐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印兩國年輕研究員的總人數到2008年將增長35%﹐達160萬人。而美國的人才供應則會減少11%﹐降至76萬人。正如絕大多數西方科學家所言﹐中印兩國已經在惠及眾生的醫藥和材料科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由於這兩個國家可以憑借極小的成本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來攻克技術難題﹐因此它們的創新貢獻將與日俱增。 不斷壯大的消費階層 由於印度和中國的人才年紀輕、成本低而且資源豐富﹐因此美國商界所喪失的不僅僅是研究領域中的競爭優勢。在許多情況下﹐中印兩國的工程師都是掌握多門技術的全能型選手﹐他們精通最新的軟件工具和多媒體技術﹐熟悉復雜的數學計算訣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美國同行往往自愧不如。正如思科系統公司的沙因曼所言﹕“我們進入印度是出於成本考慮﹐我們駐留當地是為了改善質量﹐而如今我們卻在為創新而投資。” 日漸崛起的消費階層也將推動創新的發展。今年﹐中國的客車市場有望達到300萬輛﹐居世界第三位。目前﹐中國手機用戶群的數量已經位居全球之冠﹐大約為3.5億﹐到2009年﹐這個數字有望接近6億。未來兩年內﹐中國應該可以超越美國﹐成為家庭寬帶接入數量最多的國家。而印度今天的消費市場與5年前的中國一樣﹐正沿著爆炸式的發展軌跡前進﹐隻是這一點目前還未受到人們的重視。自2000年以來﹐印度的手機用戶已經從560萬激增至5500萬。 此外﹐中印兩國的消費者和公司現在正渴望得到最新的技術和功能應用。研究結果顯示﹐今天的中印兩國青年的處世態度以及對未來的憧憬與幾十年前的美國青年非常相象。市場研究公司格雷全球集團(Grey Global Group)對中印兩國的數千名年輕人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樂觀﹐認為成功就在自己手中﹐他們還把產品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格雷全球集團北京辦事處總經理喬什‧李說﹐對那些社會地位不斷上升的中國人來說﹐每3個月換一部手機是一種時尚﹐因為舊型號的手機會暗示出“你正在退步﹐沒能跟上時代潮流”。這一切都意味著﹐中印兩國將成為下一代多媒體小發明、網絡設備和無線網絡服務的巨大試驗場﹐而且它們將在全球標準的制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飛利浦半導體公司執行副總裁萊昂‧於鬆預言說﹐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我們會發現﹐中國 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步由消費電子產品潮流的追隨者變為領導這一潮流的先鋒”。 盡管中國和印度享有這麼多明顯的競爭優勢﹐但是它們還不能確保自己一定能夠成為新的超級大國。目前﹐中國和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佔全球GDP的6%﹐與日本相比﹐僅及後者GDP的一半。中印兩國必須全力以赴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隻有這樣才能為每年湧現出的數千萬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並且保障數百萬老百姓不會重新陷入貧困。中印兩國還必須應對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局面﹐目前這個問題已經與籠罩在上海市和孟買市上空的煙霧一樣顯而易見﹐此外﹐它們仍需面對社會問題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實際風險。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這些問題將演變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此 外﹐隨著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兩國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這點在技術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印兩國還將多次經歷經濟周期中的繁榮期並且接受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考驗。目前﹐中印兩國還沒有塑造出一家類似於三星、諾基亞或豐田這樣可以開發、生產和推銷具有全球競爭力產品的全能型公司。 然而﹐這兩個國家已經捱過了前幾次爆發的危機﹐而且它們尚未開發的潛力非常廣闊。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隻惠及到生活在城鎮中的8億居民﹐目前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隻有354美元。在主要城市以外的地區﹐人均工資僅為每小時45美分。北京大學經濟學家海聞承認﹕“這就是中國為什麼能夠在未來20年內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 這一切的確令人感到驚嘆。但是印度的長期發展潛力也許比中國還要高。由於中國實行的是獨生子女政策﹐因此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將在2015年進入高峰階段﹐達到10億人﹐隨後將逐步進入衰退期。將來﹐中國必須撫養數量龐大且退休福利有限的老齡化人口。而目前年齡在19歲以下的印度人口卻已經接近5億﹐而且印度的人口出生率極高。到本世紀中葉﹐印度的人口有望達到16億﹐比中國的勞動力人口還多2.2億。這有可能導致社會發展的不穩定﹐但是如果印度政府能夠為廣大的印度人群提供教育機會﹐人口資源也有可能成為推動印度經濟增長的巨大優勢。新德裡現在正采取措 施﹐加大電力、電信、商業房地產和零售領域的對外開放力度。這些行業將會吸引到大量外國投資。Keystone商業信息咨詢顧問公司駐印度的首席經濟學家威廉‧威爾森說﹕“機構改革和行業自由化的步伐非常顯著。我認為印度的改革模式優於中國﹐而且今後印度的經濟增速將有可能超越中國。” 對中國而言﹐它仍需向世人証明﹐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不僅僅是以急行軍的速度實現工業化這麼簡單。中國正把大規模投資引向公共項目和工廠建設領域﹐事實証明﹐這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並且大量提供就業崗位的成功方法。但是﹐盡管中國實現了大規模的工業產出﹐但是它在創新環節上卻顯得異常薄弱。中國有57%的出口來自外資工廠﹐此外﹐盡管中國有35所軟件類高等院校﹐而且每年計劃培養出20萬名軟件工程師﹐但是它在軟件行業上的潛力並未充分挖掘出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缺乏軟件精英。例如﹐由180名工程師組成的微軟中國公司北京研發實驗室就是全世界計算機 制圖和語言模仿領域中創新能力最強的機構之一。 盡管中國的大型國有研發機構在理論研究上具有幾乎與世界同步的競爭實力﹐但它們鮮有成果能轉化為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商業產品。微軟公司首席技術官克雷格‧芒迪說﹕“中國具有很強的技術實力。但是如果你從更深層次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些技術沒能很好地產業化。”由於中國缺乏知識產權保護﹐而且政府致力於打造自己的技術公司﹐因此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研發設施時都顯得非常謹慎。 此外﹐中國的浪費現象也非常嚴重。200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9.5%﹐但是卻有高達8500億美元的資金被投到粗鋼生產、汽車制造和辦公樓等業已人滿為患的行業中﹐這使得經濟增速頓時遜色許多。中國工廠的燃料燃燒率還不到西方國家的1/5﹐而銀行貸款的壞賬比率超過了20%。有學者估計﹐在1.3萬家中國上市公司中﹐就有2/3的公司實際上處於虧損狀態。他認為﹕“我們雖然在修公路、建工業園區﹐但我們犧牲掉的遠多於此。” 與中國情況相反﹐印度不得不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謀求發展。印度吸引到的外國投資並不多﹐而且根本不具備像中國那樣大量消耗燃料和原材料的條件。但印度已經建成與西方接軌的法律機構、現代化的証券交易市場、私人銀行和私人公司。因此﹐印度的資本資源非常充裕。《商業周刊》根據標準普爾公司Compustat數據庫提供的數據﹐對中印兩國最大的346家上市公司做了認真分析﹐結果顯示﹐近5年來﹐從汽車到食品生產等諸多印度公司在股本回報率和投資資本回報率方面的成績均優於中國同行。2004年﹐普通印度公司的資本回報率為16.7%﹐而中國公司僅為12.8%。 小規模專業經驗 目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印度能否照搬中國在大規模生產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印度的信息技術服務業已經取得巨大成功﹐而該行業的雇員還不足100萬人。但目前有兩億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費用僅為1美元﹐甚至更低。出口制造業是最有可能為印度帶來數百萬新工作崗位的行業之一。 在制造業領域﹐印度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塔塔鋼鐵公司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鋼鐵企業之一。印度還擁有若幹家頂尖的精密汽車零配件公司﹐如Bharat Forge公司。Bharat Forge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汽車底盤供應商﹐世界知名的汽車廠商均是它的客戶﹐公司在浦那市開辦的工廠有1200名工程師﹐而且工廠生產基本實現了自動化。印度的優勢是﹐它能夠小批量地生產需要大量工程技術的高附加值產品﹐如為康明斯公司生產發電機和為通用電氣公司的CAT掃描儀生產核心零部件。 目前阻礙印度發展的因素包括政府部門的繁文縟節、僵化的勞動法以及缺乏快速建設基礎設施的能力。但這些問題已經開始出現好轉。諾基亞公司正在馬德拉斯修建一個大型手機生產廠﹐韓國的浦項制鐵株式會社計劃於2016年以前在奧裡薩邦修建一座總投資120億美元的工廠。但是﹐印度仍然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去修建公路、發電廠和機場﹐從而在大規模制造領域與中國一較高下。中國政府目前已經加大了軟件開發力度﹐並且承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鑒於此﹐部分印度人士擔心跨國公司將逐漸把設計工作分包給中國公司﹐以方便生產。班加羅爾的QuEST公司擁有700名工程師ꄊM它專門為通用電氣等客戶設計燃氣渦輪機、飛機引擎和醫療設備﹐公司總裁阿拉溫德‧梅利格裡說﹕“目前的問題是﹐中國是否能在我們解決好基礎設施發展瓶頸問題之前完成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移。” 然而﹐這場戰鬥已然打響﹐對此美國商界別無選擇﹐惟有奮力一搏。摩托羅拉的例子向人們充分展示了美國公司如何利用中印兩國的優勢來降低成本、加速發展。摩托羅拉公司的絕大多數硬件產品在中國完成組裝工作﹐而且部分設計工作也由中國廠商完成。在公司推出的新型電話中﹐有40%的軟件由班加羅爾的研發中心負責設計。摩托羅拉的熱銷產品──Razr手機中的多媒體軟件和用戶界面就是由班加羅爾研發團隊設計完成的。現在﹐他們正研制可以顯示和傳輸從網絡上發送出的現場視頻和流媒體電影手機﹐還有一種正在研制中的手機可以把來電轉到語音信箱中﹐從而避免ꐊF用戶在開車途中接聽電話的尷尬。摩托羅拉公司南亞地區總裁阿米特‧夏爾馬說﹕“對摩托羅拉而言﹐這是個非常關鍵而又尖端的資源。” 諸如摩托羅拉這樣的公司已然意識到﹐要想保持競爭力﹐它們必須同時在中印兩國的多個層次中取得成功。為此﹐它們必須制訂出能夠贏得消費者、能夠招募並且管理研發人才和專業精英以及能熟練地從工廠獲取資源的戰略。波士頓咨詢顧問集團負責上海業務的主管吉姆‧黑默林預言說﹕“未來幾年內﹐公司將朝兩個極端方向發展。一個是那些已經認識到這種變化並已完全調動起中印兩國的優勢資源公司﹐而另一端是那些仍然舉棋不定的公司。” 未來幾十年裡﹐中國和印度將以我們難以想象的多種方式徹底改變勞動力資源的分配狀況以及各個行業和公司的發展狀況。這場巨變將對美國參與全球貿易體系的決心形成嚴峻考驗並且有可能動搖其自信心。在19世紀﹐當歐洲意識到一個新的巨人美國已然降臨時﹐它們也曾經歷了同樣的挫折與痛苦。企業戰略專家大前研一說﹕“究竟把中印兩國看作是威脅還是機遇﹐完全取決於美國自身。美國應該像一個世紀前的歐洲一樣開明豁達。”看來﹐這兩個亞洲巨人與世界其他地區實現融合的方式將會極大地改變21世紀的全球經濟面貌。 -------------------------------------------------------------------------------- 作者﹕ 彼得‧恩加迪奧(Peter Engardio) 翻譯﹕ 肖前﹐蕭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221.143.94

10/19 11:16, , 1F
唱衰台灣
10/19 11:16, 1F
文章代碼(AID): #15CndAWz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