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上黑城遺址飽受風沙侵蝕

看板China作者 (走自己的路)時間20年前 (2004/07/30 15:3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央社 】 (中央社台北二十九日電)黑城遺址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城,但近年來由於風沙侵蝕嚴重,這座古城已面臨著被掩埋的危險。 新華社報導,黑城,蒙古語哈拉浩特。 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二十五公里處,坐落在納林河東岸三角洲,現存城牆高十公尺。 黑城是西夏王朝「黑山威福軍司」所在地。 元朝設亦集乃路總官府,對黑城進行了增擴,西夏黑山威福軍城被疊壓在元代黑城東北隅。 是古代居延道路的交通要衝。 公元一八八六年,俄國學者波塔寧在額濟納河考察,發現了黑城,其鼎盛時期遺留的奇珍異寶,贏得世界極大聲譽,著名的西夏、漢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等,即出土於此。 大陸考古工作者對黑城進行了多次調查和發掘。 尤其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四年兩次考古發掘,獲得了許多有珍貴價值的資料。 其中,在黑城外元代清真寺周圍,初次發現了元代伊斯蘭教徒的數百座墓葬,並出土元代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的木乃伊。 這是繼西夏文化被發現後又一重大突破,為研究早期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考古人員近年來發現,黑城遺址西南角夯土板築的城牆被風沙蠶食出現大面積坍塌,有些部分已形成懸牆﹔城西北角頂部的佛塔同樣面臨著風蝕坍塌的危險﹔在黑城的外圍,風沙常年堆積形成的沙坵,已逐漸爬上九公尺高的殘牆進入城內。 額濟納旗政府顧問劉洪貴表示,由於近二、三十年居延綠洲生態退化、植被消失,固定沙坵變成了流動沙坵,在西南風的推動下,逐步向黑城內蔓延,特別是近十年來堆積的速度非常快。 目前,治理難度比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沙源上採取生物工程,遏制大量流沙的繼續堆積。 930729 -- 革命是歷史的狂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7.98.12
文章代碼(AID): #112VbE6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