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鑒劇]《鹿鼎記》不走心 隨便看看還行

看板China-Drama作者 (black~white)時間9年前 (2015/01/09 21:01), 編輯推噓6(601)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鑒劇]《鹿鼎記》不走心 隨便看看還行 2015年01月09日00:58 新浪娛樂   新浪娛樂訊 近幾年國產劇出“神”入化的發展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審劇標準, 特別是在古裝經典改編領域,能做到不瘋不雷不亂展開,被屢吐不止的槽點撐出了寬 容心胸的觀眾基本就可欣然接受並放心觀看。《鹿鼎記》就是這樣一部還算讓人寬心 的武俠翻拍作,大體上看過的人都能給出“還行”的評價。不脫離原著的情節推進, 不違背公共認知的人物設定,不為博噱頭而刻意設置過多的雷點……這年頭,一部“ 能看”的古裝劇,不說罕有,卻也是少見了。   不過,雖然整體尚在可接納範圍內,新版《鹿鼎記》卻難稱得上是佳作。按部就 班但誠心欠奉的改編就像是囫圇重刻了一遍已知情節,不加咀嚼和裁剪,除了換了一 批還算閃亮並且賣力的面孔,看不出太多時代解讀出的新意。另外,《鹿鼎記》在細 節方面也沒有過多留心,服裝道具粗疏隨意,邏輯漏洞也是時有出現,太過明顯的速 成痕跡,讓人很難信任其創作態度。   新浪娛樂認為,由於回憶的加分功效,新版《鹿鼎記》不能趕超TVB老版,卻也 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改編,但因為粗糙的編排和製作,破滅了其經典化的可能,最終注 定只能是一部平常之作。而從更大範圍來看,《鹿鼎記》的改編僅是個例,舊有文本 究竟以何種方式才能在新環境下得到還原並引起共鳴,卻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流水線生產的速成品   讓你罵不起來,也沒法誇   新版《鹿鼎記》並沒有像隔壁“言情派武俠”《神雕》那般鼓搗出太多驚世駭俗 的花樣,其整體走向很像一種舊式武俠劇的改編模式,對原著依賴大。但是,新版《 鹿鼎記》卻也止步於原著提供的情節路子,在影像的還原過程中放棄了風格化的嘗試 ,故事裁剪取捨後的編排節奏也欠缺考慮。   新時代下的經典文本改編應該有不一樣的風貌,甚至能提出前作未發的思考,但 新版《鹿鼎記》嘻哈半晌後卻也只證明——只是換了一批臉。除了不一樣的面孔(或 者還有網游風的畫面),這個新作並沒有給出太多的東西。繞開了雷點,但也沒有奉 上有區別度的亮點,《鹿鼎記》能賺來的觀眾,除了易消耗的新鮮感,很大程度上還 是要透支原著打下的底子。   《鹿鼎記》的“不思進取”其實也是其“心無大志”的拍攝初衷所造就。華策家 買下了八部金庸古龍的小說版權,意欲打造一個武俠新世界,但在該劇中“新”卻只 侷限於數碼技術以及新演員,說到底,無非就是對原有內核進行粗暴地重新包裝。以 此思路為指導,各個項目依次迅速上馬,理出個故事梗概,拉來批差不多的演員,基 本就可以趕出一個像模像樣的故事,這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在完成一項項的任務 。之前的《天龍八部》如此,《鹿鼎記》亦如此。經典難成,亦或者,主創們本來也 沒想造就經典。如此,“粗糙”就成了新版《鹿鼎記》給人的最直觀印象。作為一份 快餐,吃起來倒也能津津有味,但具體哪裡好?卻也難以說清楚。   劇情:邏輯疏漏不走心 節奏疲沓難抓人   小寶,你的“神行百步”練得太過了!   首先在主體的劇情上,便會時不地時出現些邏輯小漏洞,譬如開頭小寶和小郡主 第一次見面,小寶識別了小郡主的女兒身後正意欲輕薄,但畫面隨即切換轉入下一段 情節,之前的線不明不白地斷掉,後來二人宮中重逢,從小寶的回憶畫面中觀眾才知 道當時後續發展。再如蘇克薩哈自願請命為先帝守靈,可之後的情節發展卻說蘇克薩 哈已死,而康熙還打算借助報仇者來誅殺鰲拜。諸如此類的錯漏之處可能是拍攝時的 疏忽,也可能是後期剪輯時未加思索太過跳躍,雖不影響觀眾對故事的理解,但一個 武俠大劇不應該有這麼低級的失手。   在劇集的節奏把控上,《鹿鼎記》也有些隨意,開頭推進過快,部分劇情交代不 清,後來又拖沓繁瑣,對觀眾的粘連性較差。若非原著黨、武俠迷、演員的粉絲以及 圍觀看熱鬧者(不得不說好多國產劇也就值得圍觀看熱鬧),單就新版劇集本身來說, 普通觀眾並不容易產生追看的欲望;就連看完原著多時的人,有的情節記不清,也會 時不時摸不著頭腦。   製作:打鬥夠絢麗 細節太粗糙   道具師,捅過人的刀子上好歹灑點紅墨水成不?   “粗疏”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鹿鼎記》的服化道等細節上。雖說此次沒有出現 之前《天龍八部》蕾絲內褲、七彩葫蘆娃式的先鋒派造型,但不知是不是受前作打擊 ,《鹿鼎記》在服化上並未作出過多設計,人物服裝很像是批量化生產,回歸了正統 ,不過也趨於保守,在新的審美環境下甚至顯得有點寒酸。在道具及其他細節上,《 鹿鼎記》更是將不嚴謹貫徹始終,並直接將整部劇拉低了格調。譬如抄家時的珠寶又 出現在地攤上;從水缸裡爬出來,衣服以及懷裡的經書都能“遇水不濡”。   武俠劇裡少不了打鬥戲,《鹿鼎記》的打鬥場面其實頗為絢麗,比如韋小寶和皇 上著名的“玄桂”大戰,抱摟戳捏挺過癮,作為觀眾也身臨其境,恨不得替他喊疼。 但是細節上的粗糙又讓人時不時出戲,借位借得“沒點到即止”都能讓觀眾發現也就 算了,畢竟演員要真打到身上也怪疼的,但殺人時配合著後期聲效噴出的血能不能就 不要用後期的數碼技術添加了?如果所謂的武俠“新”世界就是能用數碼製作的全用 數碼,何不乾脆做一款動畫江湖?更何況即使是後期特效添加,《鹿鼎記》也沒能盡 心盡力,水平山寨先不說,反正與國產劇整體水準相比不會有太大出入,但其在態度 上的無所謂卻很難讓人通融,比如韋小寶那柄神奇的寶刀,多次殺人不沾血,白刀子 進白刀子出,也確是一項武林絕學。   《鹿鼎記》演員表演意外成了劇集所剩不多的有力支撐。《鹿鼎記》的演員陣容 雖然與同期在播的另一部武俠劇相比遜色不少,話題點也差一大截,但所幸演員們對 自己角色的完成度還未讓人失望,即便這可能也要歸功於演員的個人自覺。韓棟苦熬 配角多年,上次虛竹的戲份還被衛視刪光殆盡,這次《鹿鼎記》終得扶正自然不會浪 費機會,雖說其個人形象更接近王爺公子少些草根痞氣,可在表演上的張力已能讓人 看出其對角色的認真。娘子軍團本是《鹿鼎記》的一大看點,新版的小老婆姿色雖有 ,但名頭顯然不夠響亮,先期的抓睛度有限,後期出彩處也不算太多。   經典小說翻拍前路在何方?   《鹿鼎》《神雕》殊途改編各有詬病   《鹿鼎記》與同期熱播的《神雕俠侶》代表了現如今武俠劇的兩種翻拍模式,且 各有代表性。《鹿鼎記》未做過多自我表達,粗率地扒了一遍原作情節,略作調整; 而《神雕俠侶》卻是做了太多自我表達,所有的情節都要用愛來供養,膚淺幼稚,且 在人物與語言上埋了不少不定時雷點。   前者總體無功無過,卻也波瀾不驚激不起太多反響,後者話題過硬,但槽點卻也 讓人招架不住。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這兩種改編方式都沒有達到應有的預期,可在新 的時代背景下,以及早期翻拍的成功經驗中,武俠經典又該以何種方式獲得重生,或 者說,它是否真的有重生的必要?   任何百出的花樣都抵不過童年的回憶是人們常說的言論,正因如此,大多改編劇 都標稱自己對準的是年輕的90後、00後觀眾,一切翻新重做匪夷所思都是為了滿足他 們的欣賞趣味,但是當劇方意氣風發地自以為向著時代前進時,可曾想過年輕觀眾是 否真的還需要這些已快被講爛的故事?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作品興起於上世紀五六 十年代,彼時以其無可替代的開創銳意掀起了一個時代的閱讀欲望,並在隨後被影視 不間斷地改編。但時至今天,通俗文學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網絡文學的興起促成 了時代新的寫作神話,年輕一代的心理渴望也隨之發生了偏轉,後起之輩的蓬勃,讓 金庸、古龍等人的不可取代性降格,而那些創作於幾十年前的文字,其魅力真的還能 盛如往昔?金庸古龍曾被時代選擇,當時代前進,他們是否還是必選項?   【結語】   很多人在開播前並不看好《鹿鼎記》,但沒想到真正看下來,卻覺得它還可以, 是否對得起原著地位另當別論,但作為一部消遣時間的伴食品,新版《鹿鼎記》已是 夠格。中規中矩的改編讓人看不到太多新意,可要說創新並且不觸雷,也不是等閒能 做到。通俗文學是時代閱讀快感的體現,關於金庸等人的時代性問題,小浪此次也只 是提出一個觀點,時代的問題,也許最終還是應該由時代來解答。 (聆君/文 洪思思/策劃) (責編: sisi)   聲明:新浪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 本篇新聞全文轉錄自新浪娛樂網站 新聞原文網址如下 http://ent.sina.com.cn/v/m/2015-01-09/doc-icesifvy3184071.shtml 新浪電視鑒劇科VOL.30《鹿鼎記》 http://ent.sina.com.cn/f/v/jupingtuan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7.57.1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hina-Drama/M.1420808494.A.2F6.html

01/09 21:39, , 1F
所謂的新數位技術就是一堆很假的背景嗎 冏
01/09 21:39, 1F

01/09 22:31, , 2F
聽說特效只有一毛
01/09 22:31, 2F

01/10 01:57, , 3F
假到我都快轉了
01/10 01:57, 3F

01/10 12:56, , 4F
超爛特效 景也舊
01/10 12:56, 4F

01/10 15:48, , 5F
不少場面背景跟特效真的頗差
01/10 15:48, 5F

01/11 11:28, , 6F
還好啦 鹿鼎記不就是要看美女嗎 人好看就可以
01/11 11:28, 6F

01/12 07:32, , 7F
咩很正 看得爽
01/12 07:32, 7F
文章代碼(AID): #1Khz4kBs (China-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