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三少四壯集(20050413) 張子靜的張愛玲

看板ChangAiLin作者 (agonta)時間19年前 (2005/04/14 11: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張子靜的張愛玲 季季   張愛玲從小就看不起她弟弟。更正確一點說,張家的女人始終看不起張家的男人。她母親和姑姑為了對抗滿清遺老家庭裡的男性威權,必須在心理與行動上不斷的武裝自己。遺老家的男人大多敗德,霸著祖產不事生產:吸鴉片,賭錢,納妾,花天酒地。她母親憤而離家去國,她姑姑直到一九七九年七十八歲才與張愛玲在港大讀書時的監護人李開第結婚﹔她們都是不甘於接受遺老傳統的現代女性。張愛玲和母親、姑姑是一國,她弟弟和父親是另一國。兩國時有征戰,兵將傷痕斑斑。最後女人國佔上風,張愛玲名揚上海灘。後來更揚名全球華文讀書界。 一九六八年七月,皇冠出版張愛玲散文集《流言》,部分篇章坦露她對那個男人國的鄙視、憎恨與嘲弄。當時兩岸冰凍,對她的背景一無所知。一九八四年六月唐文標主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出版,一頁頁撥開雲霧,終於看到張愛玲的青春光華與生命滄桑。書中並有一篇〈我的姊姊張愛玲〉,才知道她的弟弟名子靜﹔可惜沒注明發表日期與刊物名稱。但它和《流言》第一篇〈童言無忌〉裡的「弟弟」對照讀,姊弟情結即分明。〈童言無忌〉一九四四年五月在《天地》月刊發表,提到弟弟有如下之句:「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 的他不能做。」〈我的姊姊張愛玲〉則有如下之句:「她曾經跟我說,『一個人假使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我認為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閒生活,終其身,沒沒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特別的事,……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這也許就是她做人的哲學。」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後,張子靜在上海告訴我,那篇文章發表於一九四四年十月《飆》創刊號﹔與張愛玲發表〈童言無忌〉僅差半年。那時他二十三歲,姊姊二十四歲。他還說,《飆》是他與友人合辦,他曾去向張愛玲約稿,但她說:「你們辦的這種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給你們寫稿,敗壞自己的名譽。」 張子靜優雅而木訥,終生未婚,那時已從浦東黃樓中學英文教員退休十年,住在江蘇路一間只有十四平方米(四.二坪)的亭子間。我去上海找他,是聽說他手邊有一萬五千字的第一手資料,想把〈我的姊姊張愛玲〉擴寫為一本書。但他已七十四歲,身體虛弱,無力寫作。後來我與他合作,一九九六年一月中旬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 唐文標說《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悠悠蒼天,落落歷史。」他集結了一九五二年之前,張愛玲上海時期的各種原始資料,「專為學術研究而輯印。」張子靜說《我的姊姊張愛玲》,書寫力求「尊重事實」,詳述了張家(祖父張佩綸)、李家(外曾祖李鴻章)、黃家(母親娘家﹚、孫家(後母娘家)的官宦歷史與生活轉折,還原了張愛玲小說〈金鎖記〉、〈花凋〉的故事場景與真實人物﹔希望「獻給那一批又一批『新張迷』。」不過《我的姊姊張愛玲》出版後的這些年中,海內外許多與張愛玲有關的學術論述或非學術的傳記、電視劇,也不 斷引用張子靜提供的歷史事實。 遺憾的是,因為對照片著作權的見解不同,《我的姊姊張愛玲》和《張愛玲資料大全集》的命運一樣,最後也奉余紀忠先生之命停止發行。 一九九七年十月,張子靜在上海抱憾而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84.2
文章代碼(AID): #12NUUeFL (ChangA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