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火箭新創與穩定外商,該怎麼選?

看板CareerPlan作者 (ヽ(●′∀`●)ノ)時間4年前 (2020/06/14 21:21),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alary 看板 #1UvYGu3D ] 作者: rer429 (ヽ(●′∀`●)ノ) 看板: Salary 標題: [心得] 火箭新創與穩定外商,該怎麼選? 時間: Sun Jun 14 21:20:52 2020 網頁好讀版: https://link.medium.com/gCos1q0kj7 比起社會的價值觀, 你更應該要探索自己的價值觀。 2019 年中,我離開了超熟悉的公司, 一間讓我從不太會寫程式就開始工作的新創公司; 離開之後的想法非常多,例如: 「我該現在就出國工作嗎?」 「我該休息一陣子之後回去舊的公司嗎?」 「我該面試台灣的工作嗎?找什麼樣的工作呢?」 而最終我今年還待在台灣,在一間穩定的美商公司工作,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在這兩類公司的成長與掙扎, 如果你現在在職涯選擇的十字路口上,推薦你繼續看下去! 欸,新創! 「欸,是 XXX 公司欸!」 不太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加入新創公司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四年多前在我還在尋找人生第一個軟體工程師工作的時候, 有間當時算知名的新創公司,問我要不要去做業務,而我拒絕了。 「很可惜欸,不過如果你想當工程師就算了,但還是好可惜。」朋友說。 新創公司,對於剛出社會、社會上工作一段時間的人, 有一種神秘感、莫名的吸引力。 說說我和身邊朋友的經驗,對我們來說, 新創公司最大的優點不是自由、彈性,而是視野與影響力。 在新創公司中,如果你待的公司在處於「夠新創」的階段, 你通常會大概了解整間公司的營運狀況、策略、目標, 無論是哪個部門, 你都會看到老闆怎麼面對市場變化、調整策略並達到目標。 很幸運的是,我在四年前,也就是 2016 年加入了一間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 而四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是台灣找數位產業工作時不可忽略的工具。 我是當時的第一個正職員工,說來有趣, 整間公司幾乎沒有人是「有經驗的」。 三個實習生、一個正職、兩個 co founder , 扣除掉做策略的 co founder 以前就做策略以外, 大家都在做「自己以前沒做過的事情」, 而這些人中最有經驗的是一位寫後端的實習生(他有一年的開發經驗)! 火箭,什麼是火箭? 火箭指的是公司、也是人。 職涯發展的路上,能力的發展相對應到的其實是過去處理過的問題。 如果跟一個成熟獵頭夥伴談過的人就會知道, 獵頭大部分是用「你過去處理過的事物」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 而事實上,大部分的公司也都用「你過去處理過的事物」來找相應的人才, 那這個時候就會出現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我過去就沒這份經驗、我要怎麼生出經驗? (台灣人才供給與狀況的部分寫在了 https://link.medium.com/wkLPyIZKJY 而多數的新創公司,常常在處理「過去沒處理過的問題」, 舉例來說: foodpanda 在 foodpanda 進台灣以前,台灣最大的食物外送叫必勝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那麼, foodpanda 要去哪裡找有經驗的人? 這個時候人格特質、機遇就很重要, 人格特質需要靠自己挖掘,而機遇需要靠自己努力去創造, 我有朋友從台商 > 新創 > 美股上市公司主管,年紀 30 不到, 甚至有人大學畢業兩年,就做日本分公司的 country manager ,年紀 25 歲; 而這兩個人的共通點是:很努力的去找機遇。 如何挑選一間好的新創公司? 從上一段我們知道,新創最大的迷人之處在於當公司跟著成長時, 你會被迫處理自己能力所及以外的事情,而與此同時,你的能力也會跟著增長。 所以重點不在「新創」而在於「成長」。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會快速成長呢? 看完前面,如果覺得自己就是天生的火箭奇才自帶燃料, 那麼,我該怎麼判斷一間公司是否有「火箭特質」呢? 在上一間公司看過聽過聊過數百間新創的經驗,我的答案是:策略。 人不能改變趨勢、但能順著趨勢乘風破浪, 如果你不是那個能看到風浪趨勢的人, 那麼, 最好的做法,就是跟著一位能力做策略的領導者。 如果一個公司的老闆,能夠將現在的產業環境、動態分析清楚, 並且知道怎麼用最少的資源達到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並有合理的財務觀念, 那麼,或許他在打照的就是一艘火箭。 欸,外商! 「外商」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集合體,包含了科技業、網路產業甚至傳統產業; 如果說,新創特有的迷人味道是「快速成長」, 那麼,我認為外商特有的迷人味道是「專業」。 為什麼會說是「專業」呢? 普遍來說,一個很初期的新創、超高速擴展市場的新創, 所面臨的問題非常廣, 而「外商」之所以會在台灣設立一個分公司, 就是有特定的營運目的, 可能是拓展台灣市場、東南亞市場, 或是建立一個高穩定度的開發中心(RD center)。 這樣的特質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 比起初期新創,團隊文化相對鮮明、這份工作能帶給你的職涯成長更明確。 (當然,這樣的特質也在分工明確的本土大公司會看到) 我的同事來自於印度 來到現在的公司 Faria Education Group 美商法里亞, 覺得最有趣的一點是:我的同事來自四面八方。 我會把同事分為兩塊: 1. 專案上會共事的 2. 辦公室內會遇到的 原因是我們公司並不是靠部門來區分辦公室, 我們的產品開發、業務與客戶支援、後勤都是分散世界各地, 專案上會共事的同事,需求端來自於英國、美國, 而工程師同事來自於中國與烏克蘭,而他們都不在我們辦公室。 辦公室內會遇到的同事,分別來自印度、美國、澳洲、菲律賓跟南非, 他們多半是業務與客戶支援,而工程師與業務最常的合作, 就是週五下午,業務會來發啤酒。 公司一、三、五有提供午餐 這句話是在我面試完時,Faria HR 用一種靦腆的口吻跟我說的, 並跟我說:如果有什麼喜歡的餐廳,也歡迎跟我們說! 當時我的想法是…應該是 120、150 的便當,或是叫個合菜大家吃(?) 結果當我被加入 slack 群組看著大家每週都吃些什麼的時候, 我就知道,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這麼單純。 Faira 午餐日常 https://imgur.com/aA7ns2W
以及公司樓下的路易莎,只要簽名就可以喝到飽(笑), 除了食物以外, 全額支付技術研討會、甚至 19 年還包含了上海技術論壇的費用(機票、住宿)。 國際化的團隊,帶來什麼樣的體驗? 語言很有趣,有些字是屬於「沒有對應翻譯」的字, 例如中文的「乖」,其實找不太到非常好的英文翻譯, 而一個很火紅的英文,其實也很難在中文中找到翻譯: Chill 對我來說,以前 chill 這個字只存在美劇裡,現在我懂了。 這邊指的不是大家工作上很 chill , 而是忙碌工作以外的時間,大家很認真做自己, 例如:中午吃飯前帶大家做瑜伽、週五下午大家會花時間玩團康遊戲(?) 這兩間公司,如何影響我的職涯 其實「該去新創、該去大公司、該去外商」都是假議題, 真正的問題應該往自己內心問: 「現在這個階段你的,需要的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知道: 「你喜歡什麼、適合什麼?」 「你主要的工作技能是什麼?跟市場上其他人比如何?」 「你的目標是什麼?」 以及常被人忽略的 「市場上有哪些機會?」 上一間公司奠定了我對網路產業的認識以及工程師以外的軟實力, 這間公司讓我開始專注回歸到工程師的本質,以及開始練習英文; 在我的職涯初期,希望自己能有對產品的影響力、技術能力可以一起提升, 而我也很幸運地在工程師職涯的初期,上了一艘有趣的小火箭(事後回頭看), 離開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當初設定的目標已經再不是最首要的目標。 當「能更專注在寫程式上、國際化的工作環境」這兩點變成了最重要的事, 現在的公司就成了現在的我的首選。 結論 雖然標題開了一個地圖炮,提了「新創 vs 外商」, 但文中講的大部分是我的個人經驗,新創很多元、外商更多元, 有部分新創、台商有我提好的「外商元素」, 也有部分外商提供了台灣員工「大的舞台與影響力」, 而福利的好壞,最重要的還是看公司本身,而不是「外商」這個標籤。 因此,希望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 可以坐下來好好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去聆聽對方需要的是什麼, 公司的環境與現況是什麼, 而不是拘泥在「新創、外商」等標籤上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212.2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592140856.A.0C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rer429 (36.227.212.236 臺灣), 06/14/2020 21:21:04

06/15 09:34, 4年前 , 1F
懶人包:看最後兩句就好...
06/15 09:34, 1F
文章代碼(AID): #1UvYH1bF (Career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