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座談:關不住的歌聲-再‧見美麗島 楊祖혠…

看板CampusTour作者 (Jouhan)時間16年前 (2008/03/28 12: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InterpCampus 看板] 作者: Jouhan (Jouhan) 看板: InterpCampus 標題: [情報] 座談:關不住的歌聲-再‧見美麗島 楊祖珺全島發聲 時間: Fri Mar 28 12:42:00 2008 圖文檔比較易讀,請見 http://www.treesmusic.com/tmcd/tmcd_347.htm 3/29(六)15:00~17:00 臺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 臺北市北平東路7號(善島寺站 1號出口) 02-3393-7377 免費入場 座談主題:關不住的歌聲 再‧見美麗島 與談人:楊祖珺、鄭村祺、何榮幸、何東洪、秦政德 對於當初僅僅二十出頭的我而言,如果唱歌不是為了能夠在那個大時代承擔些什麼具備 了民族、國家、社會意義的功能,那麼,唱歌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生命也就在這類僵 化的國族思考之中,走過了顛簸、愉悅、反思、卻又找不到充分理由可供自己憑藉、以 拿捏分寸的上半生。想不透成人世界的世故與洗鍊,大概是我至今最大的問題,即便年 近五十,依然想不通也做不到!(楊祖珺) 楊祖珺是七零年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的重要旗手,她與胡德夫為了紀念傳奇吟遊 詩人朋友李雙澤,錄製了「美麗島」、「少年中國」等傳唱一時的歌曲,開啟了台灣民 歌全盛的時代。然而其歌聲中對台灣土地、與人民澎湃的熱情,卻觸犯了當時政治噤聲 的禁忌,隨之而來的政治壓迫使楊祖珺一度放棄她的歌唱生涯,憤而轉投入「黨外」運 動,但也因此更強化她對台灣社會文化以及政治運動的參與動機,以個人生命印證台灣 蛻變轉型的軌跡。專輯【關不住的歌聲】由大大樹整理,首度以CD形式重新發行。 這張光碟中收錄的歌曲,除了1977年的「美麗島」,是楊祖珺與胡德夫為了李雙澤的喪 禮臨時錄製之外,其餘清一色地來自楊祖珺在黨外時期,在各個不同的選舉期間所錄製 的錄音帶。1970年代中期以後黨外政治力量的出現,一方面由於台灣社會中產階級興起 ,加上當初中國國民黨為了爭取美國政府支持,刻意表現民主化而定期舉辦的選舉政治 有關;另方面也與國民黨政府實質上「去中國化」、「去台灣化」,而全盤美國化的政 策息息相關。當時多數的年輕人在沒察覺到的肅殺社會氣氛中,在不解左派思想長年累 月受到壓抑的環境下,跟著政府配合美國政策的腳步,60年代中期以後順著美國唱片工 業的發展,美國流行排行榜歌曲因而進入了台灣年輕學子的生命中。雖然,在當年成長 的路上,從小學到高中每週僅有的一、兩堂音樂課中,學生必需使用自己也搞不清楚的 西洋美聲唱法,扯著脖子高唱著「美哉中華」或「沙里洪巴」等幾十首歌曲;到了大學 後,美術系的學生不准使用紅色為主的色調作畫,音樂系的學生不准使用中西樂器合奏 ,但是,問題不大!因為,年輕的學生可以毫無忌憚地跟隨著收音機中播放由「美軍電 台」(即美軍撤退後改為今日的ICRT)工作人員在市面盜版販售的美國流行歌曲放聲高 歌。除了擔心父母或老師責罵我們跟著音樂搖頭擺腦,或責怪我們不會唸書只會唱歌之 外,60、70年代的反戰、反叛、與反權威的「動念」,就跟著1960年代的美國排行榜的 流行,在台灣的文化沙漠中埋下了綠意。「唱自己的歌」運動也就在前述美國流行文化 的啟蒙下逐漸醞釀成形。 1970年代中期出現「鄉土文學論戰」,在美國學習現代舞的林懷民組「雲門舞集」演出 「渡海」,繼有台大學生楊弦在「中國現代民歌」的演唱會中,譜唱出了外省老一代因 戰亂流離,而揮之不去的鄉愁。與「夏潮雜誌」相關的文化人、加上極少數廣播人(如 陶曉清、凌晨、李文等)和唱片製作人有心正視年輕人的創作而在商業文化中大力推廣 ,台灣年輕人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出現了不再因為使用自己語言唱歌而感覺「沒有水 準」的風潮。 這張光碟的版稅收入,楊祖珺將全數捐給「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相關網址: 路邊一棵榕樹下 http://roxytom.bluecircus.net/archives/010623.html 大大樹 http://www.treesmusic.com/tmcd/tmcd_347.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1.239 ※ 編輯: Jouhan 來自: 140.112.191.239 (03/28 12: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1.239
文章代碼(AID): #17x7Tuv7 (Campus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