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星光大道不會很假呀 希望大家別幹我幹的太兇...

看板CTV作者 (呼2926)時間17年前 (2007/05/05 01:54), 編輯推噓15(1504)
留言19則, 1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覺得不會很假呀 只是覺得大家把星光當作一部電影 或是 小說 來看會比較適懷 我想大家講的"假"應該是 要pk就真的pk 不要像今天搞的好像講好像套好一樣 不過我個人覺的 真的要套好啦... 好吧 回歸正題 如果星光真的發一堆高手來 節目會怎樣呢? 呵呵 好吧 那今天就分2個議題來討論 1.真的發一堆高手來星光 最後把星光的人全幹掉? 俗話說的好: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一山還有一山高 這麼多人會唱歌 難道台灣裡面真的沒有人唱的比星光好了嗎 如果今天真的發一堆高手來 把星光的人幹光光 你有何感想? 節目的效果就是要讓這些人度過重重難關 從一開始的小伙子 到最後成長出一位成熟穩重的英雄 而這個英雄 能作到許多人作不到的事 而這正如你看標題為「黃飛鴻」的電影 一開始電影都把敵人形容的很利害 幾乎沒人是他的對手 但最後黃飛鴻給解決了 這是為什麼 因為 這是「黃飛鴻」的電影呀 如果今天你讓黃飛鴻的敵人打贏了 那對不起 老師會給你0分唷! 因為你 「文 不 對 題」嘛 老師上課有沒有講!!有沒有 有沒有 你有沒有在聽 呵呵 不過天曉得哪天他就來給你一個文不對題 但是 真的把星光的這批人全幹掉你覺得如何呢? 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吧。 一種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的純以歌唱決定一切成敗的節目=>如一般歌唱大賽 一種是投入一些情感成份的英雄們的故事 不再是純歌唱實力決定一切 而是如何能讓觀眾拍手叫好而又驚嘆不絕的節目(也就是怎麼讓收視率衝到最高) 要拍成 琉皇島的英雄們 或是 來自琉皇的信? 結局的一切來自當時觀眾的心聲 2.套好的劇本? 是沒錯 既然決定朝這個方向發展了 就要有一部好劇本 星光目前的劇本我覺得很不錯 但唯一令人擔心 一開始就用這麼辛辣的主題 星光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像超級星級x 或是其他歌唱節目 雖然沒有什麼麻辣主題 不過播的久一點應該沒什麼問 題 我猜想 以後可能就像美國的那些影集一樣 作成好幾季 每季都要想一堆主題 所以囉 星光這批人說不定會跑到什麼 中國呀 日本之類的 其實 綜藝節目也不用看到一直罵假啦 這也只是一種趨勢罷了 就算套好又怎樣了 聽聽他們的歌聲 看看「劇情」怎麼走 也不錯呀 劇情這種東西本來就有好有壞? 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套一句孔夫子的話 「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典故如下: 子貢問孔子,假使有個人,全鄉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如何? 孔子答道,他未必是好人。子貢又問,若這個人,全鄉的人都嫌惡他, 這人又如何?孔子說,他也未必是壞人。不如鄉裡的好人都喜歡他, 壞人都討厭他,他應該就是好人了 講這句的意思是 作人太難了 更何況作一個節目 ...orz 而且我也不太認同孔子這句話 扯太遠了 其實我是一個不會唱歌的人 不過我也很喜歡 林宥嘉 跟 楊宗緯的聲音呀 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們的技巧在哪:p 大家放輕鬆看節目吧 哈哈 下面是一篇我覺得講的不錯的大陸文章 大家看看吧 覺得太長就別看吧 不過看一看就比較懂星光的一些節目流程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淺論綜藝類娛樂電視節目 摘要 文章以大眾傳播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對當前電視熒屏上熱播的綜藝類娛樂節目做了 系統的整理和評析:包括總結其定義、發展過程、基本特徵,並對2004年度國內最具影響 力的綜藝類娛樂節目之一《超級女聲》進行了獨立個案分析,最後總結了綜藝類娛樂節目 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綜藝類娛樂節目、娛樂節目、超級女聲 引言 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綜藝大觀》等王牌綜藝節目的「獨步天下」,到如今中央台地 方台各傳媒集團競相「娛樂」的「群雄逐鹿」之勢,綜藝類娛樂節目無疑已成為國內電視 屏幕上最富觀賞性、最具話題性、最具「賣點」、受眾最為廣泛的節目類型。目前國內尚 無對此節目類型作系統的研究的專著,對此,本文作者試圖通過現有的文獻資料和網絡上 的評論報道,結合自己的觀察、分析與總結,對此節目類型的定義分類、發展過程、基本 特徵、文化意義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和開掘。 「綜藝類娛樂電視節目」 的基本特徵與研究狀況 目前,在國內研究電視節目的各類專著中,「綜藝類娛樂電視節目」尚未被當作一個 獨立的節目類型被提出,綜藝節目、娛樂節目、遊戲節目等定義之間存在交集,沒有明晰 的分界線。如2001年出版的《電視文藝》一書的第三章為「電視綜合文藝類節目」,論述 對像為各類綜藝晚會以及《開心辭典》等「遊藝類晚會」【1】,沒有將綜藝節目和娛樂 節目截然區分;2004年出版的《電視審美文化論》一書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別討論了以《 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遊戲娛樂節目」和以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為代表的「晚會類節目」 【2】,將「娛民」功能顯著、遊戲意味濃厚的綜藝節目和帶有主流文化烙印、官方色彩 鮮明的綜藝節目區分開來。相對於「綜藝節目」,「娛樂節目」則涵蓋了更大的範圍,包 括一切娛樂性較強的電視節目,影視音樂欣賞欄目、遊戲博彩類欄目、名人訪談類節目、 娛樂新聞報道乃至部分熱門電視劇如《還珠格格》等都被「一網打盡」。由此可見,「綜 藝」針對的是節目形式,而「娛樂」針對的則是節目功能。作者這裡不妨就此對「綜藝類 娛樂節目」下一個粗淺的定義,即「綜合舞台藝術與電視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具有娛樂 性、趣味性,照顧大眾收視需求的電視節目」。 總結此類節目的基本特徵時,我們或可以借鑒此前一些對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分類 探討:第一,集約化的信息傳達方式。表現手法上,它綜合了歌舞、相聲、小品、戲曲、 雜技等多種舞台藝術形式和多種電視鏡頭語言。播出方式上,有錄播,也有直播。第二, 早在40年前,傳播學界的巨擘麥克盧漢就將電視歸為一種冷性的、觀眾參與的媒介,並且 ,「因為電視的低清晰度保證有觀眾的高度介入,所以最成功的電視節目,是那些在情景 中留有餘地,讓觀眾去補充完成的節目。」【3】料想他不會驚訝於多年後綜藝類娛樂節 目的熱播。不同於一些單向傳播的電視節目,此類電視節目具有很強的觀眾參與性,節目 演播過程中和播出前後往往設有各種現場觀眾和場外觀眾參與的環節,如讓現場觀眾配合 表演節目、做遊戲,開展場外電視觀眾的手機短信有獎競猜等。第三、從收視群體上講, 目前國內的此類節目仍力求達到收視率的最大化,做到以青年為主要收視群體基礎上的「 老少咸宜」,尚未進入目標受眾明確的「窄播」階段。第四、從功能上講,一個優秀的綜 藝類娛樂電視節目應該兼具審美性、教育性、娛樂性,然而從根本上來說,這類節目尚未 建立自己獨立的藝術語言系統,也沒有承擔一定的文化深度和教化功能,「故而又不能完 全以純藝術、高雅藝術的標準來削足適履」【4】,「娛樂」二字當頭似乎無可厚非。 評論對於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側重點和立場有所不同。對綜藝節目,評論更多關注 其審美價值和文化品味,負面評價多針對其藝術呈現上的庸俗化(節目整體格調不高,有 些節目以插科打諢迎合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和製作上的粗劣(假唱盛行、伴舞濫用、節 目內容雷同、主持人文化素質不高),可見評論者仍對綜藝節目抱擁有主流文化的自覺性 ,體現教化功能、創作電視藝術精品的期許。而對娛樂節目的評論則大致有這樣兩種立場 :一種是對大部分娛樂節目過分照顧大眾欣賞趣味的「娛樂性」和「遊戲性」持否定態度 ,認為其為娛樂而娛樂,過分忽略了電視節目應有的教育性和文化內涵,在觀眾、尤其是 青少年觀眾當中造成一些不良影響;一種則是順流而上,對娛樂節目的發展持審慎的支持 態度,結合當前消費時代的文化語境,在客觀分析各種娛樂節目型態緣何火爆的同時,也 對其生存與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電視審美文化論》一書的第五章第二節《電視文化 呼喚理性的批評話語——並非一個「不屑」了之》則反思了中國電視批評本身,指出批評 界對當前的「電視娛樂熱」表現「不夠正常」,或矜持、或沉默、或輕視,總之,「電視 批評的話語仍在傳統語境中徘徊,始終未能形成新的、理性的、強有力的話語權威。」【 5】 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發展歷程 國內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前娛樂階段(1998年以前) 以表演類為主的傳統綜藝節目。「以《綜藝大觀》來說,它是在《週末文藝》和《文 藝天地》的基礎上擴展起來的。它每兩週一期,每期50分鐘,以現場直播的方式, 短小 精悍的節目、輕快的編排風格、充分利用電視手段的新穎的表現手法而受到許多觀眾的喜 愛。」【6】這類節目可說是娛樂性、趣味性較強的小型綜藝晚會,目的是寓教娛樂而非 以「娛樂」為本;仍然是由電視台和主辦單位投資,而非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觀眾參與的 成分很少,現場觀眾的存在價值基本上就是鼓掌喝彩,唱主角的仍然是表演者和主持人, 尤其是後者,其風度儀態、文化素養、應變能力成為一個節目收視率的決定因素,90年代 初的「倪萍熱」可為證明。所以說,這類綜藝節目本質上與號稱中國人年夜飯的央視春節 聯歡晚會並無區別,仍是「傳者中心」的傳播方式,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娛樂節目。 二、遊戲娛樂階段(1998至今) 較早出現的此類節目有1994年北京台推出的《午夜娛樂城》,但真正以「廣泛的參與 性、多彩的娛樂性、強烈的刺激性」【7】走進千家萬戶的,還是以《快樂大本營》為領 頭羊,《歡樂總動員》(北京台)、《非常週末》(江蘇台)等節目緊隨其後的形形色色 的遊戲節目。明星嘉賓與現場遊戲是這類節目的兩大王牌。一度是每週六晚全國電視觀眾 「娛樂大餐」的《快樂大本營》可謂這類節目的代表,它於1997年7月開播,時間為100分 鐘,每週一期,每期節目內容包括明星嘉賓與現場觀眾合作的遊戲、嘉賓訪談和嘉賓表演 、場外觀眾的有獎競猜等,其遊戲樣式新奇多樣,遊戲獎品豐厚誘人,明星訪談生動深入 。主持人何炅和李湘形象青春時尚,主持風格活潑機智,一躍成為多棲發展的青春偶像。 這類節目之所以創下收視奇跡,歸根結底在於「具有民間狂歡節的味道,具有開放的廣場 結構,……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參與感和積極性,人與人之間達到平等的交流,……達到親 密狀態。」【8】並以其輕鬆玩鬧的特色,滿足了經濟轉型期人們渴望釋放內心壓抑的需 求。但這類節目常常因雷同、格調庸俗、商業味過濃而受到觀眾和評論界的指責,是一種 處於瓶頸期、急待突破的節目類型。 三、益智娛樂階段(1999至今) 這是一種新形態的綜藝娛樂節目,它以觀眾的廣泛參與為基礎,以場內場外的知識和 智力問答為內容。最具代表性的此類節目是中央電視台經濟部創辦的《幸運52》和《開心 辭典》。《幸運52》於1998年11月開播,2000年即在多家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電視節目 排行」的評比活動中列於「年度電視節目」和「最佳遊戲節目」榜首。2000年7月開播的 《開心辭典》收視率也一路飆升,在中央二套節目排名中僅次於《幸運52》。這類節目可 說是最「左右逢源」的一種節目類型:雅俗共賞,收視面廣;寓教於樂,兼具知識性和趣 味性;商業色彩濃厚,卻以「家庭夢想」、「公益」等冠名保證了節目的正確導向;雖然 是對抗性的遊戲節目,其現場氣氛卻因為親友合作、助威,參與者才藝展示等環節而趨於 輕鬆歡快,人情味和娛樂性大大緩解了競爭性。益智娛樂節目表現出娛樂節目中難能可貴 的教化功能和健康格調,得到了絕大部分觀眾和評論的肯定,在中國電視事業的發展歷程 中具有一定的「類型意義」。 四、全民總動員階段(2004年至今) 這類節目也被歸入「真人秀」節目。但本文所指的「真人秀」,並非泛指所有以觀眾 參與為核心內容的電視節目,而是特指讓普通觀眾走上舞台當主角,進行文藝表演、實現 明星夢想的節目類型,因此,一些以電視紀錄片形式記錄普通觀眾日常生活或某此特殊行 動的節目如《生存大挑戰》、《完美假期》等,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本文所指的「真人 秀」節目包括央視幾年前開播的《夢想劇場》、2004年推出的全新節目《非常6+1》以及 這個欄目的延伸《夢想中國》,等等。地方台的如山東綜藝頻道推出的《想唱就唱》,把 選拔歌手的過程也搬到了電視屏幕上,歌手外型和唱功參差不齊,他們在各自真實狀態下 的表演正是節目的看點所在。讓億萬觀眾共同目睹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徹底改變,目睹一位 明星誕生的過程——這類「真人秀」節目是今年國內最為風行的綜藝娛樂節目形式,並且 其收視率和社會影響力都呈急速上升態勢。接下來就以2004年影響力最大的《超級女聲》 為例進行個案分析。 獨立個案分析:《超級女聲》 《超級女聲》是湖南衛視於2004年夏季策劃並舉辦的一個歌唱比賽,以號稱「零門檻 」的「不分唱法、不計年齡、不論外型、不問地域」為參賽原則,只要年滿16週歲的女性 公民均可參加;它還強化了觀眾的決定權,憑觀眾短信淘汰以及產生最後的優勝者,從而 做到了更深程度的「大眾化」。節目創下極高的收視率,先後在長沙、武漢、南京、成都 等地引起轟動,各賽區比賽和全國比賽的層層選拔後,三位「超級女生」安又琪、王緹、 張含韻進入全國總決賽,最後來自黑龍江的「北漂」歌手安又琪奪冠,一場轟轟烈烈的選 秀運動終於落下帷幕,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思考: 一、「超級女聲」還是「超級女生」? 不光是觀眾,大概連製作者都忘記了:這是一場歌唱比賽。我們不難發現,10選5的 全國比賽中尚且保留了個別形象欠佳的實力派選手以保證參賽者的「多樣性」,而全國總 決賽就是一場有聲有色的「女生秀」,髮型、服裝、化妝都煞費心思,三個女生不同的是 各有看點,相同的是都足夠好看。「三甲」中僅有亞軍王緹是以唱功一路拚殺到最後,卻 因形象稍遜、颱風略微拘謹、和觀眾互動不夠積極,在比拚人氣的總決賽中最終惜敗安又 琪。來自四川德陽的15歲小女孩張含韻,則以稚嫩的音色和唱功,清新可愛的面龐、嬌憨 動人的舉止,「意料之外」而又「意料之中」地闖入三甲。一位評委一針見血的指出:「 15歲的漂亮女生還苛求她什麼呢。」這個在網絡上正面負面評論和寫真照一樣鋪天蓋地的 「小可愛」,獲得了全國電視觀眾的矚目,也獲得了一紙唱片公司的合約,成為比賽名副 其實的「無冕之王」。撇開唱功,張含韻具備了一切E時代偶像的稟賦:外形青春亮麗又 不失自然天真,行為舉止既有明星范兒又不失鄰家女孩本色,並且極具「話題性」——小 小年紀就因個人作風問題而在網上備受爭議。也難怪,如今是讀圖時代,也是「注意力經 濟」的時代,要有的看和有的評才是硬道理,「女聲秀」變「女生秀」雖然無奈,卻也沒 有人能奈何它得。不信請看網絡上的「民意」:儘管有一部分王緹的歌迷為之忿忿不平, 更多的人還是津津樂道於安又琪的小蠻腰和瀟灑颱風,張含韻的新鮮氣息和天使面龐。 二、「平民偶像」背後失落的平民精神 這檔節目的訴求點是平民,平民,還是平民。然而,《超級女聲》的監製廖珂表示, 《超級女聲》更加注重展示一個「從粗糙到精緻」的大眾娛樂過程。這句話頗耐人尋味: 從粗糙到精緻,意味著「零門檻」規則後逐級淘汰的殘酷賽制,意味著參賽選手經過層層 選拔和賽前的培訓,而變得越來越接近於為電視鏡頭和廣大觀眾定造的「偶像」。當一部 分觀眾在決賽中看到平民家庭出身的安又琪險勝家庭背景優越的王緹而歡欣鼓舞,以為真 正的「平民偶像」誕生時,我卻想說,一旦經過電視工業流水線的加工,經過評委、觀眾 、媒體的多方甄選,她就只是一個被打磨得八面玲瓏的「偶像」,她在鏡頭前的綜合呈現 儼然和已為「人上人」的超級巨星們並無二致。根本沒有所謂的「平民偶像」,它只是一 個美妙的修辭,試問有幾個偶像不出於尋常百姓家呢?無論是此次號稱賽程全透明的「明 選」還是以前門檻不低暗箱不少的「暗選」,都要經過娛樂產業的大浪淘沙,都要經過市 場的嚴峻考驗。事實上,整個比賽體現「平民化」的,無非是參賽選手範圍廣和初級比賽 時節目刻意打造的「原生態」質感(初賽在一塊簡陋的佈景板前,無伴奏,無話筒和任何 輔助設備,參加者清唱自選歌曲),而躁動於這些比賽形式背後的,卻是無數年輕平民的 明星夢想。如願的那些則平步青雲,成為平民之上的明星;沒有如願的那些,則多少要承 受一些幻滅的失落,也很難再找回一顆平常心。對此,學者肖鷹不無擔憂地指出:「這類 節目把自我表現娛樂化、遊戲化,過分挑逗個人表現欲,使之無限膨脹。民眾難以準確地 定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令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9】當《超級女聲》的參賽者被評 委打斷和冷嘲熱諷,落選者掩面而泣的場景被記錄下來並不無煽情化地暴露於我們電視觀 眾面前時,它們也多多少少地瓦解了我們的平常心。可以說,電視娛樂節目爭相鼓噪明星 夢想,只能造成平民精神的扭曲和失落。 三、一切歸於「市場」 《超級女聲》無疑是歷年來最具民主性、公開性的電視歌手比賽,整個比賽的透明度 較高,將以前電視大賽中被「屏蔽」的競爭過程也予以公開,並且賽程越接近尾聲,觀眾 的參與成分就越大,總決賽選出的冠軍儼然是眾望所歸。然而媒體終究是媒體,有所報, 也必然有所不報。歸根結底,電視鏡頭前後的整個賽程,都被「市場」的巨手牢牢掌握, 所謂的「平民化」,不過是「市場化」的另一種修辭。首先,不是每個經歷「海選」的報 名者都能在電視屏幕上露面,你必須是能夠以娛樂廣大觀眾,滿足他們審美/獵奇需求同 情慾的:所以要麼你漂亮,要麼你醜得有創意;要麼你會唱,要麼你會說話逗樂子;要麼 你被刷下來時哭得很動人,能牽動那些關注普通人命運的善良觀眾。就像美國人選秀選出 個教人啼笑皆非的「反偶像」孔慶翔,那也是媒體把准了市場潛在需求的一次「奇襲」。 其次,比賽過程中網絡上有人爆料,說安又琪早在比賽前就已和唱片公司簽約,公司安排 她避開強手雲集的北京賽區,到南京賽區進行角逐,《超級女聲》之於她,就是一場聲勢 浩大的新人宣傳。這條消息的準確性有待考證,而這場比賽就是一場准明星們的「演練」 ,卻是不爭的事實。「准明星們還沒有正式進入市場就經受了檢驗,無疑比盲目造星、捧 人更有針對性和保險性。而造星工業流水線的完全透明則顯現出娛樂工業規範化的跡象。 」【10】再次,《超級女聲》節目本身就是市場化運作的典範,其參賽選手全是業餘歌唱 愛好者,不需要花費高昂代價聘請明星,以極低的成本拓展市場,贏得的利潤卻是驚人的 。它還積極與當地強勢平面媒體和網站聯合,共同造勢,推波助瀾。如成都站的比賽中, 首先聯合《成都商報》進行宣傳,後來隨著比賽的深入,受眾關注度不斷提高,成都其他 的幾家報紙也都加入到對節目的報道中,達到了很好的造勢效果。無他,一切始於市場, 一切歸於市場,這就是大眾娛樂產業的生存法則。從這個意義上講,《超級女聲》可謂 2004年度中國電視的大贏家。 結語 2005年的元旦,我發現中央一台以《大話西遊》班底打造的另一部搞笑片《天下無雙 》賀歲,就在一幕幕令人噴飯的畫面——黃梅戲歪唱、古人燙髮秀的右上角,赫然掛著「 CCTV-1」的台標。如果是一年前,我一定會驚訝不已,而現在除了處之泰然,我別無選擇 。如今真是一個「娛樂」當道的「E時代」,《娛樂至死》一書中道:「我們的文化已經 開始採用一種新的方式處理事務……隨著娛樂業和非娛樂業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難劃分, 文化話語的性質也改變了。我們的神父和總統,我們的醫生和律師,我們的教育家和新聞 播音員,大家都不再關心如何擔負起各自領域內的職責,而是把更多注意力轉向了如何讓 自己變得更上鏡。」【10】 E時代的視覺狂歡已漫卷全世界,這樣的話倒也不算危言聳聽 。 電視文化無疑是大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堅定市場導向的電視娛樂節目,自然要 以吸引最大範圍的「大眾」為目標,將收視率當作發展的硬道理。當然,娛樂產業要取悅 的「大眾」只是一個「數量和視覺上的概念」(Ortega Gasset語),是消費方式和審美 趨同的群體,「平民」和「民間」等詞彙有時會被用作各式娛樂節目的包裝,但那只是市 場化運作和趣味俚俗化的托詞。真正的平民精神和民間關懷,在那些沒有太多利益驅動、 切實關注民生的新聞作品中,和綜藝娛樂節目並無太大干係。然而,「娛樂」仍是最廣大 群眾的需求,在生存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選擇將 自己放逐到「娛樂」中:琅琅上口的流行旋律、賞心悅目的青春面龐、無關痛癢的明星八 卦、獎品豐厚的現場遊戲、亦幻亦真的准明星體驗……「媒體的商業基礎的影響力也許不 可避免地產生使人類的困境變得不重要或者讓人類徹底避免這些困境的電視節目、電影和 書籍。」【11】綜藝類娛樂節目將大眾文化和電視媒體的造夢功能發揮到極致,在它的世 界裡,快樂、刺激、財富、功名應有盡有,所有的人都是「娛樂」的人,唯有「娛樂」能 代表最多數人的利益。 當「綜藝」的形式和「娛樂」的功能合二為一,成為綜藝類娛樂電視節目時,社會責 任感、文化品味乃至職業道德就容易在強大的「娛樂」二字前潰不成軍,商業利益的驅動 、電視創作者自身文化素養和責任感的欠缺,導致一些綜藝類娛樂節目陷入為娛樂而娛樂 、面臨僵化的困境。在這一方面,益智類娛樂節目的「選題」可謂開良好風氣之先,它的 成功令我們相信,即便是針對最大受眾群的綜藝類娛樂節目,也能夠不隨俗流而盲動,移 風易俗,寓教於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0.134.224

05/05 01:54, , 1F
對不起我直接按"END"了...等我睡一覺起來再慢慢看...囧
05/05 01:54, 1F

05/05 01:56, , 2F
原PO正在看論語嗎?
05/05 01:56, 2F

05/05 01:57, , 3F
直接按end+1 還貼論文讓我睡意加重
05/05 01:57, 3F

05/05 01:57, , 4F
對不起~我覺得論語那段解得怪怪的...認知不同嗎?
05/05 01:57, 4F

05/05 01:59, , 5F
看到後面超女分析那部分 和星光真的很像
05/05 01:59, 5F

05/05 01:57, , 6F
推"樂樂長"真的是你逐字打的嗎?誠實召來.夜深了推沒看完
05/05 01:57, 6F

05/05 02:00, , 7F
我也不小心按了....END......
05/05 02:00, 7F

05/05 02:00, , 8F
這.....原po的idea值得鼓勵,但組織以及論述能力有待加強
05/05 02:00, 8F

05/05 02:10, , 9F
我找時間再來看
05/05 02:10, 9F

05/05 02:14, , 10F
這....看完都天亮了吧==
05/05 02:14, 10F

05/05 02:29, , 11F
END+1 = =
05/05 02:29, 11F

05/05 03:31, , 12F
不好意思 只看完前半段..
05/05 03:31, 12F

05/05 04:23, , 13F
不好意思...感覺像論文就直接按END了...
05/05 04:23, 13F

05/05 08:17, , 14F
我覺得如果是綜藝節目 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節目效果
05/05 08:17, 14F

05/05 09:30, , 15F
end+1
05/05 09:30, 15F

05/05 10:30, , 16F
下面是你的論文? end+1 囧
05/05 10:30, 16F

05/05 11:29, , 17F
END +1
05/05 11:29, 17F

05/05 19:47, , 18F
end+1
05/05 19:47, 18F

05/11 15:21, , 19F
end+1
05/11 15:21, 19F
文章代碼(AID): #16EtCxKb (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