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金馬] 路瑞德將搖滾歌劇《柏林》搬上大銀幕

看板CSMU-ROCK作者 (來一首Saturday night)時間15年前 (2008/10/30 22:23),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rit-pop 看板] 作者: Quiff (酒吞童子) 看板: Brit-pop 標題: [金馬] 路瑞德將搖滾歌劇《柏林》搬上大銀幕 時間: Sun Oct 26 22:09:25 2008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INDIEVOX (Voice out loud!) 看板: movie 標題: [影展] 路瑞德將搖滾歌劇《柏林》搬上大銀幕 時間: Sat Oct 25 12:45:25 2008 原文轉自:http://www.indievox.com/post/goldenhorse/6 文/Quiff(hailtothequiff.com) 六零末期、七零初期,一類嶄新樂種逐漸如燎原之火般延燒開來,以率先提 出此一概念的The Who吉他手Pete Townsend為首,「搖滾歌劇」(Rock Opera) 成為當代搖滾樂團趨之若鶩的創作手法,音樂人們紛紛將整張專輯圍繞在單 一主題上,在音符旋律之中更添入故事、角色、場景與對話。 一首首歌曲便好如一幕又一幕依序上演的場景戲劇,其間蘊涵了悲歡離合等 人生百態;於此歌曲不再各自獨立存在,反而互相連繫串繞、進而血肉豐富 起來。便好似如由搖滾樂所組成的歌劇一般,才因此催生出「搖滾歌劇」此 一名詞。 除概念一以貫之外,整張專輯在音樂設計上也多半擁有共同的調性與氛圍, 再從中安排出聽覺上的起承轉合,前後彼此遙相呼應或對話唱和,甚至往往 會讓一段固定的主題旋律在不同曲目中穿插來去、反覆出現。 其中最廣富盛名的莫過於The Who於1969年、1973年先後推出的兩張搖滾歌劇 《Tommy》與《Quadrophenia》,Pink Floyd也於1979年以當時創作主腦Roger Waters的親身經歷為骨幹而創作出半自傳性質的《The Wall》,妖異華麗歌手 David Bowie亦於1972年推出集外星異體與搖滾歌手於一身的《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諸多知名搖滾歌劇專輯,日後多都曾翻拍成電影登上大 銀幕,或許是導演解讀歌中意涵後重新將其化為劇情電影,又或許是拍下歌 手在舞台上濃妝扮成搖滾歌劇中的角色,拿起吉他來時而呢喃細語、時而放 聲高歌,介於舞台劇與演唱會記錄片兩者之間性質的混種作品。 這些搖滾歌劇也從黑膠唱片與銀幕膠捲走將出來,登上了探照燈照射的舞台; 如搖滾歌劇始祖《Tommy》問世近四十年來,便曾轉化成多種舞台劇版本,1993 年版本更奪下五項東尼獎。搖滾歌劇的風潮也隨之襲捲到劇場界,進而催生了 Andrew Lloyd Webber的《Jesus Christ Superstar》,以及頗富盛名的《洛 基恐怖秀》、《搖滾芭比》等搖滾音樂劇。 但鮮為人知的,前Velvet Underground主唱Lou Reed也曾在搖滾歌劇熱潮最 達至巔峰時,於1973年發行過一張悲劇基調的搖滾歌劇《Berlin》。 在1970年揮別了當時苦於唱片銷售不佳、日後卻影響了無數後世樂手,並曾 由普普藝術大師Andy Warhol親自擔任經紀人及製作人的實驗名團Velvet Underground後,Lou Reed展開了個人單飛生涯。經歷過銷售數字差強人意的 首張同名專輯,Lou Reed選擇與當時華麗搖滾大將David Bowie聯手結盟,在 David Bowie製作下推出了第二張專輯《Transformer》,將他推向了音樂生 涯的小高潮。 專輯中單曲〈Walk on the Wild Side〉裡以輕鬆曲調如實捕捉了變性人、娼 妓、騙徒、有色人種等社會邊緣人與外界格格不入、居無定所的沉重生活, 因而一時受到廣大歡迎──在《搖滾芭比》裡,主角Hedwig也曾向這首歌致 敬,將頭放在烤箱中一邊高喊:「Hey boy, take a walk on the side!」 一邊逼尖嗓音唱起副歌Doo Doo Doo的悅耳和音。 《Transformer》為Lou Reed帶來了莫大成功,讓他一舉加入了當時方興未艾 的華麗搖滾熱潮,但也成為他往後音樂生涯中一層難以跨越的障礙。先是他 與幕後推手David Bowie公開決裂,接著他開始穿起皮衣、戴起鋼釘項圈、染 上頭髮,以奇裝異服面對世人眼光,並對外界與媒體展現出充滿敵意的態度, 難搞與濫用藥物的名聲於是不脛而走。 第三張專輯《Berlin》便是在這般風雨飄搖的時期呱呱墜地,活在前作 《Transformer》的陰影之下,樂迷們都在引頸期盼又一張屬於華麗搖滾的新 專輯,過度陰鬱慘情的《Berlin》則在美國排行榜上只勉勉強強擠進了前一 百名,就連樂評們也對這張專輯不置可否。 專輯發行之初,Lou Reed還曾設想了一連串龐大周邊計畫,打算把《Berlin》 改編搬上舞台巡迴上演。然而眼見世間反應冷淡,Lou Reed一氣之下便將 《Berlin》拋諸一旁再也不理會,此後三十數年來鮮少在演唱會上表演 《Berlin》裡的曲目。 直到2003年,滾石雜誌將《Berlin》選入有始以來前五百大專輯排行榜中的 第344名,才還給《Berlin》遲來許久的平反。 2006年底,從《Berlin》降生以來已隔了三十多年之久,這張經典專輯終於 才又重見天日,回到原本便應當屬於它卻慘遭無情剝奪走的舞台燈光下,在 紐約St. Ann's Warehouse展開演出,並請來以《潛水鐘與蝴蝶》奪下坎城影 展最佳導演的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來為演唱會掌鏡,成就出了 這部即將在金馬影展上映的《柏林:路李德經典重現》Lou Reed's Berlin。 《Berlin》與Lou Reed四十年音樂生涯中絕大多數作品有著迥異面貌,專輯 中大量運用管弦樂編曲,搖滾樂傳統三件式編制反而不是音樂中的主要重心; Lou Reed也有別於賴以成名的暴烈吉他演奏風格,揚棄了大量Feedback、 Distortion的噪音吉他,反璞歸真地只在專輯中貢獻出原音吉他的演奏。這 也是《Berlin》曲目過去鮮少在Lou Reed演唱會上出現的原因之一,畢竟非 得安插進管弦樂的龐大編制才得以讓《Berlin》在現場重現其原汁原味。 直到《柏林:路李德經典重現》這次巡迴,Lou Reed才組齊了一批由三十人 所組成的龐大音樂團體,並請來布魯克林青年合唱班的十二名成員擔任合音, 終於得以如願以償。除了傳統的弦樂團編制,包括薩克斯風、粗管短號、伸 縮長號、長笛、單簧管、小喇叭等管樂編制,演唱會上更大量運用Double Bass 作為固定編制,在聽覺上展現出有別於一般搖滾演唱會的細膩風貌。 樂團成員中就連一男一女的兩名合音歌手都大有來頭,分別請來了在歌壇中 早就已闖出名號的Antony跟放克靈魂歌手Sharon Jones,齊力放下身段來屈 居幕後為Lou Reed作嫁。Antony and the Johnsons主唱Antony更是早從Lou Reed的2003年專輯《The Raven》時期便時常擔任Lou Reed在錄音與現場表演 時的合唱歌手。 Lou Reed的音樂中總是不乏社會底層邊緣人的波希米亞式生活寫照,《Berlin》 中歌詞描述一對毒蟲情侶Jim跟Caroline居住在柏林這座城市裡,面臨著暴力 相向、濫用藥物、自殺、賣春、亂倫通姦、母子分離等現實難題,在生命低 潮中無路可逃、也無所遁形,只能在晦暗抑鬱的絕望浪潮中任其滅了頂。 演唱會上請來導演朱利安許納貝之女蘿拉掌鏡,依據每首歌中意境拍攝出一 支又一支的短片,描繪著歌詞中兩名主人翁Jim跟Caroline時而傾心仰慕、時 而滿腔怨憤,那分分合合愛情的吉光片羽,並將之投影在舞台後方布幔上。 舞台前方專心演奏的樂手,以及身後不時投射流轉的短片影像,在光影明滅 交錯來去間融為一體。 Lou Reed那招牌式的低沉迷人嗓音,有時激昂地放聲高唱,有時則放慢了步 調,像是在吟誦著短簡殘篇的亡佚詩句,引領著觀眾走過柏林城市裡陽光照 射不進的地下室,走過臥室裡才剛激情纏綿過後亂成一團的被褥,看盡了浴 室割腕後磁磚上黏膩斑駁的血跡,踩過針筒與空酒瓶的一片杯盤狼藉。 身後投射出的迷離光影,與他唇間吐出的呢喃字句,交織譜就成一幅巨大的 音樂敘事詩篇;與其說這是一場演唱會,毋寧說更像是人們席地而坐,主講 人沙沙翻著書頁低聲朗讀的一場讀詩會,彼此之間肩膀挨著肩膀,感受不到 台上與台下的距離感。 而那股私密靜謐的獨特空間,不僅來自於Lou Reed等一干演奏者指尖流瀉而 出的音符,更該歸功於導演朱利安許納貝獨樹一格的鏡頭掌控。此片攝影師 Ellen Kuras曾為許多音樂紀錄片掌鏡,包括《巴布狄倫:迷途之家》、《尼 爾楊:金心告白》等,《王牌冤家》、《咖啡與煙》也是出自她鏡頭之下的 作品。 她與導演朱利安合力顛覆了一般演唱會電影的方法論,不採以傳統全景為主 再插入每個樂手的演奏特寫、讓觀眾可以把舞台上發生的事全都看得一清二 楚的作法;相反的,片中多是以極近特寫為主,大量運用交溶畫面,並佐以 宛如獨立製片風格手持鏡頭一般微微搖晃的運鏡,時而突兀地拉近拉遠,時 而緩緩左右飄移,時而甚至稍稍失焦。 在那極細極貼近的畫面之中,觀眾也許會常錯失鏡頭照射之外樂手們的精彩 演奏表現,反而卻是藉由鏡頭掠過一個個合音歌手、管樂手的面孔,那無數 張臉龐上正隨著曲中意境而不由自主地浮現的各式喜怒哀樂表情,觀者更可 以融入歌曲中的想像世界。 演唱會上除了《Berlin》的原始曲目,Lou Reed更增加獻唱了〈Candy Says〉、 〈Rock Minuet〉、〈Sweet Jane〉三首歌曲。其中〈Candy Says〉便是由擔 任合音的Antony與Lou Reed一同對唱,Antony的柔細抖音唱腔與Lou Reed的 低沉穩定正互成巧妙對比。 這段演唱畫面中也最能映證了本片的獨特靜謐拍攝風格,且見鏡頭時而對準 Antony投入演唱的忘情臉龐,又再突地把鏡頭拉出,同時把Antony與 Lou Reed 兩名歌手都拉入畫面中;這時又再把鏡頭拉近,往下對準了Antony懸放在麥 克風架兩旁的手指,正隨著旋律抖顫著的高低起伏而不停蜷曲扭舞。 片中的鏡頭運動絕非精心設計或完美無瑕,但那股隨興之所至的即興拍攝風 格,不求全、不求整體巨觀,反而從細節之處著手,在不完美之中更有一份 易於親近的私密氛圍油然而生。 在形式上,正如同《Berlin》這張專輯一樣,《柏林:路李德經典重現》也 回歸到了最原始、最本質,一種純淨又殘破勾魂的美。 -- INDIEVOX與金馬影展特別合作,推出2008金馬音樂紀錄片專區,提供電影預 告、原聲帶試聽,並將陸續推出深入的影片介紹和評論。另有INDIEVOX會員 獨享的金馬特映會贈票活動!歡迎各位樂迷和影痴們一同共襄盛舉! http://www.indievox.com/home/goldenhorse -- INDIEVOX是一個獨立音樂網站,提供MP3銷售、購買和音樂社群服務。 我們希望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讓創作人和樂迷都能盡情展現自我! http://www.indievox.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2.231.26.233 INDIEVOX:轉錄至看板 Artfilm 10/25 12:48

10/25 15:07,
小挑一下骨頭 是 Pete "Townshend" 而非 "Townsend"
10/25 15:07

10/25 15:08,
The Who 應該算史上第一個砸吉他砸音響團吧 (茶)
10/25 15:08
-- Hailtothe───────────────────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HailtotheQuiff.com/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240.232

10/27 00:40,
滿想看這部的....想問一下現在要怎麼買金馬影展的票?
10/27 00:40

10/27 05:20,
直接去端點買
10/27 05:20

10/27 10:48,
請問這部播映的時間和地點? 我去查了可是沒查到...
10/27 10:48

10/27 11:31,
看到了 沒事了!
10/27 11:31

10/27 18:35,
現在就能馬上去端點買了嗎?端點是指上映的電影院?
10/27 18:35

10/27 22:18,
播映時間真是挑戰上班族精神的極限......但是是劃位了~XD
10/27 22:18

10/30 22:22,
好文借轉!!~
10/30 22:2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8.142.226

10/30 22:34, , 1F
金馬影展今年也很搖滾啊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10/30 22:34, 1F

10/30 22:35, , 2F
期中考後台中也有辦金馬影展喔 歡迎去看啊啊啊~~~
10/30 22:35, 2F
文章代碼(AID): #192SD5i3 (CSMU-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