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商數系友經驗傳承(精算)

看板CFAiafeFSA作者 (vic)時間17年前 (2007/08/06 09: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載自電子報第三十八期 朱漢農學長(88級)—國泰人壽數理部數理二科精算主任、李怡瑾女士—國泰人壽數理部統計科辦事員 李怡瑾同事是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數學系畢業,公司錄取新人原則上是研究所學歷畢業為主,而李同事為近年來唯一錄取於大學畢業的,相當的優秀。曾有國外宏利人壽的工作經驗。任職於商品科兩年,而後於統計科負責統計資料與理賠經驗報告。  朱漢農學長是民國82年進商數系、於86年畢業,而後進逢甲大學統精所精算組、88年研究所畢業,接著當兵。畢業前通過精算考試150個學分左右,像複利數學、精算數學等等,進公司第一年即考過Course3,目前Course1至4數學部分已完成,後面財務部分尚於準備中。於工作前兩年在數理部商品科,內容為商品設計;第三年負責投資型商品,接著第四年(去年)轉至數理二科,負責保險商品支給,即業務員所領的佣金和薪資計算,以及公司策略專案之研究。  投資與數理部門要求人才其碩士學歷為基本要求,若有志往精算界發展,碩士學歷為較能與其他人於同一平等基礎上競爭,並非碩士學歷即可進公司,而是當大多數為碩士學歷時,自己亦是碩士學歷則較有幫助。同時數理部門需求精算考試一、兩科及格者,以證明其具有往精算發展之潛力和信心。公司尋求人力是期許能搜尋出可於公司長久發展之人才,若人力流動性過高,易造成公司人才培育上有不便之處。了解準備精算考試需要投注大量時間,若個人願意花時間於準備精算考試上,即間接印象出個人往精算發展之意願。工作應徵面試時常問精算考試及格多少,在於證明 個人從事精算之基本能力;同時考試通過之後,尚須進修許多有關精算方面之知識。因此公司藉由精算考試及格之認證來判斷其是否有心從事精算工作,並非用於證明通過精算考試者資質如何。擴展至其他,例如投資部門便是藉由CFA考試來證明個人對未來規劃之方向。 Q1:保險公司人才徵選流程與條件? A1:目前較少登報徵才,多是採取發布於各校相關系所,準備資料大概是自傳、佐證資料及精算考試通過之認證等等,接著就是筆試與面試。碩士畢業初進公司職位為科員,晉升上主任須具備考績佳和通過全民英檢中級;至於晉升專案精算經理便是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因此公司相當著重個人的外語能力。所畢業的學校亦有差異。公司有多位協理與副總是商數系畢業的學長姊,當面臨選擇條件皆相當的新進人員,則以同系畢業的學弟妹為最優先選擇,因此商數系學弟妹畢業應徵工作較佔有優勢。再者於精算界中,商數系畢業者也占蠻大部分的,若精算考試通過兩三科者,無 論是畢業於何校皆不是問題。  但若多位僅有基礎數學如微積分與統計精算考試及格之新進人員,其條件皆相當,則排名較佳之學校畢業者優勢較大。如果學弟妹未來有就讀研究所之意願,建議盡量往比較好的學校發展。目前部門內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較多,自身畢業於逢甲大學而能夠進到公司是因為精算考試及格科目夠多。建議欲往精算界發展者,個人畢業學校次之,重點在於精算考試科目之及格。學弟妹應多利用在學期間準備精算考試,因為就業之後準備上較不容易。未來若選擇進入小規模公司,準備精算考試相對上來說是會比大規模公司來得容易,但同時得面對公司較大的人事流動性。大規模公 司上班內容較為充實也較有制度,相對準備考試之時間卻有不足之虞。由於大或小規模公司各有其優缺點,因此選擇進入公司規模大的或小的,就是取決於本身個性對於環境變動的接受度。 Q2:針對職員於準備精算考試,公司是否有任何關於研修與進修之協助? A2:公司的考核對於工作態度與考試及格並重,有某些公司針對考試有一定的制度,例如於兩三年內未通過下一科考試,將可能被迫無法繼續待於同一部門,甚至要求轉至其他部門。精算考試數學部分獨自研讀問題不大,但相對於後面的考試內容量大,若獨力準備是有困難的,因此採取尋求多位朋友組讀書會方式是較佳的。公司內部有集合準備同一科目之職員,以利用上班時間來採取上課方式教授該科目。小公司從事精算之人數不多,因此採取請讀書假或組讀書會之方式較多,至於方式為何則視單位主管而定。 Q3:精算之工作內容與精算人員需求量如何? A3:精算便是計算出數字,而答案是唯一的。精算最狹隘的範疇即是商品設計之保費計算。精算之數理能力為進入公司之基本條件,而思維邏輯能力於工作上相對地重要。例如發展一新保險商品,其發生率要如何做修勻的動作為最基本的,再者並非將費率計算出來即可上市,尚須準備報部手續的文件。商品送審至金管會保險局有一規範,其包括精算人員的意見報告書、利潤測試模型、契約條款,其中條款是由法律人員完成之後,轉予精算人員審閱。因此精算工作是有擴足至法律,便需時常留意法規之修訂;尚有業務員之佣金計算亦是精算發揮的地方。總而言之,精算工作不 侷限於保費計算,實際上是五花八門的,將其擴展開來即是成本的控制。一公司之成本控制有針對人事或投資之控制,而這些部分都是數理人員做出來的。而精算工作最簡單的部分是保費計算,最困難的工作不是高深的數學,反而是數字加減之動作。由於主管重視個人的想法,因此必須針對保費加加減減之後得出來的數字有一套合理的說辭。若侷限於商品需求設計之精算職缺,其需求量不大,但其將會是個人進入保險公司或金控公司之敲門磚。因為國泰金控公司不對外招募新人,多從各個子公司徵調人員過去。大陸地區兩個子公司中的上海總公司企劃部門負責人為商數系友 ,主要負責為整個大陸地區的營運規劃與成本控制。所以大陸市場是相當大的,未來不見得以精算為主要方向,但這可為進入公司而後轉到其他投資或營運企劃等部門的方式。 Q4:現在年輕人進入大陸市場的機會如何?公司對大陸市場的遠景如何? A4:現在國內保險公司已是飽和狀態,因此大陸市場為未來保險業必須要走的路,包含在外商公司於台灣設立分公司、子公司主要是為大陸市場做準備。目前大陸市場開放蓬勃,在大陸的保險市場排名前面的國泰人壽,因為人力需求一樣包含有商品設計與營運規劃,所以有同事進入公司第二年隨即被調往大陸,而後由於公司營運的計畫,同事便無法回台灣。但是在當地的遠景是不錯的,包括待遇好、發展空間大。相較於進入一家已成立的公司,你無法了解這公司是有如何的過程而形成目前的狀態;而一間公司的籌建需要極多的相關知識,藉此便是個人累積各方面經驗的機會 ,也是蠻好的挑戰。同時若個人想要公司形成什麼樣子,公司就將會是什麼樣子。譬如這公司目標發展健康險,則其將會專門發展健康險。若以大陸地區二十五個省份,每一個省設立一分公司,每個分公司派一名精算人員,台灣數理部內有五十名職員,則部內將人力不足,因此公司將會不斷的從台灣地區找人力前往大陸,補當地的職缺。而大陸地區有大陸的精算考試,若擁有美國的精算考試是無法於當地執業。但由於目前是大陸精算考試的過渡期,其多藉助美國精算考試,所以如有美國精算考試通過資格只要經過簽證便可於當地執業,但此限於2008年為止,接著其將改用大 陸精算考試通過的精算師,因此未來可以選擇考大陸精算考試。由於政治因素,大陸精算考試無法前來台灣設立考場,不過於香港設有考區。本身有曾前往參加考試,發覺其出題水準相當棒,完全比照SOA考試很有制度。未來台灣保險市場大部分的經營將會是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公司應徵新人會將是否有意願前往大陸列為考慮的空間,因此切勿排斥大陸發展。 Q5:工作壓力如何? A5:壓力不小。由於案子常常於主管們開完會之後才有時間審核,但審核通常不會一次完成,經常需要修改。為了求效率,便時常與時間做競賽。舉例來說,商品完成之後便是推出,而後要與業務人員說明支給佣金,但這支給決定的過程可能需要花一兩個禮拜來根據獲利分析做出決定。若經理同意之後,經過協理審核時說明需要修改,接著副總又有可能再次修改,在這中間的時間便容易延遲。將可能發生明日即要開賣的商品,而至今日尚未決定出結果。因此做事便需要拉很多前置量,即推出事情需預留時間以便後面不時之需的調整。工作壓力大的地方即是執行者面對各主管 不同的考量與決策,仍須即時將結果發展出來。同時由於保險商品被複製的過程迅速,而且可能碰上競價造成他家銷售更便宜,此時需要腦力來設計新商品,並且將當初設計商品的概念與故事讓外勤單位了解,使其方便且高意願行銷商品。 Q6:產險與壽險之精算考試之差異為何? A6:就考試難度差異不大,但壽險精算飽和很多,而產險是考台灣的精算考試即可,據所知台灣壽險精算考試將改以美國SOA做為認證。目前台灣產險精算師較少,在未來費率自由化之後,產險商品皆須經由產險精算師做簽證,此時產險精算師的需求增加。大家會察覺目前精算考試學會對於考試通過的人數產險會較壽險來得多,這是因為需求所造成的。因此學弟妹選擇精算方向,產險精算亦是不錯的選擇。而且產險公司目前極需培養自己的精算師,所以於內部做事的員工有較多個人準備考試的時間。 Q7:產險與壽險的工作內容差異為何? A7:由於產險的商品不如壽險多樣化,壽險較易針對客戶量身規劃,產險則不易;因此壽險方面將會較產險精采豐富。 Q8:待遇如何? A8:研究所畢業底薪約為三萬九,每季根據工作表現調整一次,外加精算津貼,若通過一至四科則加薪一萬元。公司較吸引人之處是年終獎金,若表現優異則約有四、五個月,再加上考試有一定的水準則年薪將破百萬。相對地,外商可能月薪會稍微高一些,且實行職能薪,年終獎金約一個半至兩個月。因此薪水重點在於年終獎金,在國泰人壽待遇不錯,但相對工作內容與壓力不可少。 Q9:於保險公司內,什麼特質的人易升遷?什麼特質的人易被淘汰出局? A9:積極度。上班難免會碰上不懂或不了解之處,則此時對工作的積極度便是考評佳或不佳的時候。每年進來的新人不少是比自己優秀的,若以通過精算考試的程度來計,絕對是比不上剛畢業的新人。因此,若不時時刻刻充實自我,那麼唯一能贏過別人的地方,便是一點一滴累積工作經驗。同時最重要的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用最快的方式達成主管所希望的結果。樂於工作、樂於接受挑戰就是獲得經驗最快的方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5.42
文章代碼(AID): #16jdGICS (CFAiafeF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