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轉載球魂討論區網友的文章

看板CCF作者 (Orcs)時間18年前 (2006/04/08 00:24),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載球魂討論區luba網友的文章,給各位參考!! --------------------- 看到那個所謂聚集國內菁英的「台灣棒球貧打會議」, 腦力激盪的結果仍然還是那些毫無新意,平凡普通的結論。 就可知台灣貧打的真正原因, 那就是長年來孕育那些貧打球員的偉大教練們, 這些人批評很會,但看了他們的發言,就會發現全部只有批評而沒能力提出任何解答、也 說不出原因, 合庫教練陳進財甚至還提出打擊的問題,結果卻也沒一個教練有能力去敲醒他的腦袋, 導致錯誤又自以為是的見解繼續停留在陳進財的腦袋中。 往後繼續遺禍他所教到的球員, 只有提出現象與問題,卻永遠沒能力針對問題提出「看法」,那這個會開了又有什麼屁用 , 由此可見台灣人的特性, 面對任何事都不敢或沒能力去發展個人的理論, 然後用自己的理論去試圖解決遭遇到的問題, 所以當這種人面臨問題時(比如台灣打擊貧打問題), 就只能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發表一些表面或淺顯的看法,就像那些教練, 相反的,有另一種人作法卻相反,全面學習別人的看法, 但也是沒有能力發展自己的一套, 所以只能用一種喪失自主能力的方式到處尋求「這個人說」、「那個人說」, 然後以別人的看法當作自己的看法,把別人的東西當作教條在崇拜, 後者這種心態只是以前全面複製日本人的那一套打擊技巧的翻版而已, 不同的只是從「日本人說」變成「美國人說」而已, 只有鸚鵡的聰明卻沒有貓頭鷹的智慧, 這種人注定只會永遠陷在模仿之中,(如果是半弔子的模仿那更慘)。 言歸正傳,兩個教練都說台灣球員打擊只有一個擊球點, 但原因是什麼又說不出來, 有這麼難解釋嗎?這不就是V字形砍擊法最容易出現的揮棒軌跡嗎? 往前斜砍的軌跡一路上都不可能是好的擊球點,因為是斜的,根本不適合擊球, 只有砍到底的那一點,才是真正的擊球點, 這就是V字形底部的那一點, 所以之前常常看到電視上職棒球員在那裡用斜砍的方式在打網時就覺得好笑, 而且還固定那個擊球點一定得在前腿側拼命在抓最佳擊球點, 實際打擊時,你能永遠把你的擊球點固定在那一點上嗎? 如果對方球速快一點,或是你揮棒速度慢一點,或是TIMING晚一點才揮, 你要怎麼設定前腿側仍然是你的最佳擊球點? 球都進來了,哪裡還有時間等你棒子砍到那個點好讓你打呢?(這不就是打不好速球的原 因嗎?) 這就是只有一個擊球點的壞處。 久而久之,就變成揮棒時棒子總是在遷就擊球點, 所以碰球的打擊方式當然就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台灣球員要有很大的訓練量才能打的好球, 完全不同於美國的重質不重量的訓練方式, 就是因為他們被預先設定了這種高難度的打擊方式, 不但要斜砍導致只能有一個擊球點,而且擊球點的位置要固定,不然就會打不紮實, 這種高難度的情況下,紮實的擊球當然很少, 打不紮實時,大多總是出現兩種結果, 一種是斜砍到球的上緣時,變成內野滾地, 另一種是斜砍到球的下緣時,變成內外野中間的小便鳥飛, 所以台灣球員的內野滾地和鳥飛特別多的原因就是在這裡, 這和︶字形的揮棒軌跡完全不同, ︶字形底部平緩的揮棒軌跡全部都可以是好的擊球點, 因為他的軌跡平緩與來球方向平行, 所以如果對方球速快時,雖然揮棒可能不及,但你的擊球點頂多往後移一點, 打到了仍然是非常紮實的擊球, 如果對方球速慢或是自己揮棒早了, 那擊球點就容易在前腿側, 打到了仍然是紮實的擊球, 這樣的揮棒軌跡正好也可以答覆陳進財提出的疑問, 陳說國內教練出國受訓後,回國後總是要求球員打擊時先轉腰在揮棒, 但腰先轉棒子就在身後了怎麼能打的好球? 一個專業的教練竟然提出這麼淺薄的問題, 而且他的結論竟然是訓練方式應該要因人而異, 合庫真不愧是職棒球員最大的搖籃, 看來中職會貧打合庫要負最大的責任。 如果揮棒軌跡是︶字形, 因為︶字形的底部都是擊球點,所以即使你先轉腰, 棒子延遲在身後,那擊中球時擊球點頂多在︶字形的中間或後側而已, 如此反倒延長了球棒觸碰球的時間,打得更加紮實, 這種利用先轉腰來帶動揮棒的方式其實就是:「用軀幹來打球」的真意。 另外,腰先轉,棒子隨後,擊球點後移,大概在胸部前後, 這樣的擊球點才算是真正的「把球帶進來打」。 所以late swing真的不好嗎?如果是這種利用軀幹帶動,轉腰先行導致的late swing, 反倒會讓擊球更為全方位,而且更紮實更有力量, 彭政閩既是最好的例子。 轉腰先行的動作也可以一舉解決前幾篇的一個爭議點,揮棒肩膀到底要不要固定的問題, 當你的揮棒是轉腰先行的時候, 腰一轉會帶動整個上半身一起旋轉, 肩膀當然也會被帶著一起轉,但他並不是單獨旋轉, 而是臉、肩膀、手臂這些上半身的部分全都被腰帶動同步旋轉, 所以這樣說肩膀當然有被固定,因為他從來沒被單獨刻意用力過, 而是跟著上半身一起旋轉的,肩膀反倒一直是放鬆的, 頂多是擊中球要把球盡力帶出去時,才會刻意去用力。 但如果只是拍下打擊動作, 會覺得肩膀很早就有轉動,其實那單純是因為轉腰的緣故, 但台式的砍擊法不同, 尤其是陳金鋒這類利用大臂力量全揮擊的打者, 因為軌跡是V字形,擊球點只有一點, 根本無法轉腰先行,必須要棒子先行,轉腰隨後, 但因為砍擊的緣故,一揮棒肩膀和手臂會黏在一起同步旋轉, 所以這時的肩膀就不是被帶動而旋轉了, 反而打者會有意識的在肩膀施力, (前幾天呂明賜還在說陳的揮棒很陽剛,肩膀的力量用的很多) 所以感覺他的上半身會特別用力、僵硬, 因為加上了肩膀的力量而過於用力,所以陳的棒子控制能力一定不足, 技巧性無法養成,只能球球追求全壘打。 之前會強調陳揮棒時肩膀會和大臂同步轉動, 意思就是想強調肩膀用力這個動作,會導致揮棒時上半身的力量過大過猛, 這樣會造成晃動,不利擊球點的掌握。 這種陽剛的動作根本不是呂認為的MLB的動作,而是陳特有的動作, 現在MLB的球員都是用軀幹的帶動力量在打球, 根本不像陳那樣用肩膀的力量在打球。 這是台式砍擊法養成下的長打者,為了追求全壘打,而產生的變形動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5.36

04/08 19:07, , 1F
作者沒打過棒球吧...窘....
04/08 19:07, 1F

04/09 12:50, , 2F
哪幾段有問題 願聞其詳
04/09 12:50, 2F
文章代碼(AID): #14Df99N2 (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