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的愛情-用科學討論擇偶

看板CATCH作者 (遠方的貓)時間4年前 (2019/12/19 15:00), 編輯推噓5(618)
留言15則, 8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一、《假設、巧合與機率》 #巧合coincidence #偶然hazard/chance #共時性synchronicity #序列性seriality #意外收穫/恰逢期會/際遇serindipity #e=2.71828 #1/e=0.367 假設現在你的任務是走進麥田裡要挑一顆最大的麥。第一次你撿了一顆,往前走時發現還有 更多更大的麥粒,心中滿是後悔。第二次你想著後面還會有更大的,所以一直往前走,直到 走出麥田,你手中仍空無一物。第三次你會怎麼選擇? 『 你覺得你一輩子會遇到多少個值得的人, 在不想結婚多次的前提下, 第幾個人會成為最適合的配偶, 你該怎麼選擇, 才有完美的愛情?』 數學家把一生致力於找出解釋世界的定理,包括自己的愛情,每天與數字為伍的他們,數字 是一種美學,他們欣賞兀(3.141516)與e(2.7182818)與黃金比例(0.618)就像是其他人 品嚐巧克力與啤酒一樣津津有味。 推出一個數字並稱呼其為自然,自然常數e的來源很不自然,但是又是從自然裡最簡單的細 胞分裂中得來。人在學會數數之後,始而發展出數學,英文mathematics 來自於希臘文,意 思是knowledge, study, learning,可見數字始於理解萬物的道理,並是一種教導學習的工 具。人類咀嚼著數字,定義出越來越多的名詞例如整數、虛數、無理數、常數 這些名字都 有意義,如一個人,擁有自己獨特的靈魂與價值一樣,如此一來,用數字去解釋人與人世間 的關係,便不顯得那麼無情無義了。 所以回到挑麥子與擇偶的問題。 《最佳停止策略》又稱37%法則, 是指在前1/3的樣本對象中不做任何選擇, 而是有個基礎判斷,產生條件與標準, 而在進入後2/3的路上, 抓住符合條件的那一個。 這樣的挑選決策過程, 擁有最佳結果的可能性最高。 請注意所有的用字,樣本對象不代表追隨者,而是「你準備挑選的對象」;最高的可能性不 代表發生率,只是「發生的機率」。假設與推論只是一分析方法的一種,沒有對錯且有可誤 性。 有人說這樣忽略了人性 有人說管他幾分之幾只要快樂就好 有人說沒有完美的對象只有比較與不比較 有人說自己根本沒得挑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關於愛的詮釋與追求 沒有對錯 難道不是偶然就是命中註定嗎? 回到了立足於人性的偏誤(Bias) 我們的選擇都來自於過去,人類的思考從來都不獨立,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意義」, 而無論是小尺度下的偶發事件或是展開到宏觀視野的必然結果,以浪漫或美學或寫實或科學 的角度解釋,我們此時此刻的相遇都是美好的存在。 二、《選擇、錯誤與結果》 那麼完美的對象應該是怎麼樣的? 在有興趣的族群(population)裡我們究竟能找到多少對象(sample)再去做選擇呢? 有時候因為時間有限,標準太高,37%法則只剩時間維度而沒有數量維度,在適合者與不適 合者兩個分佈中,能達到十大標準成為適合者已經難上加難,我們只能降低偽陽性的機率, 避免第一型錯誤(type 1 error),提高靈敏度(sensitivity)也就是寧可放掉更多可能的 適合對象,也不要愛錯。 https://i.imgur.com/2vzTFK5.png
在結果發表及接受審查(review)之前,我們無法察覺到這樣的偏誤與錯誤(bias&error) ,難道和不對的人走了三四五六年,就是浪費時間嗎? 並不是,科學不就是擁抱不確定性(uncertainly)、接受可誤性(falsified)及各種形式的 複製嗎?有多少研究發現,是完美無瑕,有多少篇論文,是沒有偏誤,錯誤是種常態,並不 需要感到可恥,從錯誤中學習,才是成長的方法啊。 我並不對自己的錯誤感到遺憾,不會對錯過的人感到可惜,我不知道未來究竟能遇見多少個 ,我只想在我有限的生命及會衰老的肉體中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我的想法很原始,人類不過也是一種動物,不需要多崇高的目標。我可以為了guide who ar e lost而犧牲自己的屬性,也可以選擇become a care giver而放棄夢想與進步的可能,書 上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需要一點折衷與平衡,所以愛的代價與犧牲,其實一點都不委屈, 至少對我而言。 這時候我們又需要想,既然不能完美,那怎樣的結果才能趨近完美呢?把閾值提高,把目標 寫下,把過程公開,接受公眾評斷,若研究與假設的方法放諸四海皆準,那麼獲得一個正確 的結果,只需要相信自己,而獲得一個完美的結論,就是天意。 三、《愛情是種化學反應》 其實我們會遇見誰,會相信誰是對的人 是命中註定 腦內賀爾蒙使我們成為不同的愛情角色,根據Halen Fisher使用fMRI掃描戀愛中的大腦,解 析了大腦的男女差別,以及對性與愛的不同反應,並提出四型人格,分別受到四種化學物質 控制:Adventurer 熱衷冒險與嚐試,他們受的多巴胺(dopamine)主導;Builder善用社交 與穩健步調,他們腦中以血清素(serotonin)又稱快樂荷爾蒙為主,這兩種人都會吸引到同 類。 而受睪固酮主控,個性獨斷獨行的Director 和雌激素主控,溫和有彈性的Negotiators則是 彼此相互吸引。Director 通常具有dom的潛力,喜歡控制一切,缺少彈性與人性。 睪固酮,來自男性睪丸與女性卵巢,除了增加第二性徵發育與性慾,也與男性的支配慾高度 相關,分泌濃度的性別及個體差異性很大,也許這說明為什麼支配慾強的男性有身高及體重 的優勢,或是有支配慾的女性同時有聲音較雄厚、體毛較多的特徵。 是基因,決定了性格的雛形, 形成了個體獨特的免疫系統, 建構了獨特的微生物群與氣味, 而經由後來社會化, 累積了知識,塑造了氣質,產生了條件。 一個人有兩種性格,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一個天生,一個後天 一個本我的慾望,一個超我的理想 你的能力與彈性,其實遠超乎你的想像 相信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存在。 我是半路出家的心理學研究生,喜歡研究人的一切,現在已經過了37%進入撿麥子的階段, 有時覺得自己不是貪心於麥子,而是根本無穀不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3.243.37.175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576738802.A.317.html

12/19 15:21, 4年前 , 1F
你的結論是啥?看得霧煞煞
12/19 15:21, 1F

12/19 17:52, 4年前 , 2F
我又花時間從頭看了一次,你只是想到甚麼寫甚麼啊,內文
12/19 17:52, 2F

12/19 17:52, 4年前 , 3F
的各個段落都沒有什麼相關性,也沒有探討甚麼東西,太多
12/19 17:52, 3F

12/19 17:52, 4年前 , 4F
廢話
12/19 17:52, 4F

12/19 19:24, 4年前 , 5F
其實類似話題李永樂老師好像有講過,答案是第四個對象效
12/19 19:24, 5F

12/19 19:24, 4年前 , 6F
果最好XD
12/19 19:24, 6F

12/19 23:43, 4年前 , 7F
人的壽命約80,已超過37%單身了 幹
12/19 23:43, 7F

12/20 07:32, 4年前 , 8F
當你的能力越好,資格越好,條件越好,等級越高,籌
12/20 07:32, 8F

12/20 07:32, 4年前 , 9F
碼越多,你就有能力挑選更優良的麥子
12/20 07:32, 9F

12/20 16:48, 4年前 , 10F
可憐
12/20 16:48, 10F

12/20 18:02, 4年前 , 11F
當你意識到崇高的目標是必要的 一切都會不一樣
12/20 18:02, 11F

12/21 00:04, 4年前 , 12F
可以稍微理解原po想說的,但在這種探討感性的文章內大量
12/21 00:04, 12F

12/21 00:04, 4年前 , 13F
使用Type I error,bias...等這些統計詞彙,容易讓人感覺只
12/21 00:04, 13F

12/21 00:04, 4年前 , 14F
是想堆疊詞藻和知識炫耀...
12/21 00:04, 14F

12/25 13:24, 4年前 , 15F
yt李永樂有影片說過這個理論 滿清楚的 可以看一下
12/25 13:24, 15F
文章代碼(AID): #1T-n_oCN (C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