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情報] 東京2020奧運BRT計畫

看板Bus作者 (北極熊)時間9年前 (2015/03/22 02:24), 9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RT 看板 #1L3RPkRh ]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看板: MRT 標題: [情報] 東京2020奧運BRT計畫 時間: Sun Mar 22 02:20:20 2015 東京2020奧運BRT計畫 http://clicccar.com/2015/03/16/297974/ 日本身為鐵道大國,其實對其他新興的運輸系統相對投入較少。除了發展較久 的單軌、膠輪系統(新交通)有不少實例以外,目前各國開始矚目投入興建的 LRT與BRT方面,則相對在日本幾乎沒什麼新系統投入建設。 BRT系統在日本更是絕少成為地方政府的選項,除了名古屋2001年啟用的導軌 巴士系統,以及少數的公車專用道外,其它掛上"BRT"名稱的系統,幾乎都是 作為廢線鐵路停駛後,在原路廊上行駛巴士(美其名專用道路)的替代運輸系 統...( http://goo.gl/gYG4h8 日文維基整理 ) 因此BRT在日本而言,可能還要比在台灣更沒有好的舞台可以發揮。 不過日本東京即將引進BRT系統作為2020年奧運期間交通系統的一環:由於 選手村預計建於東京臨海部的晴海地區、國際媒體中心設於有明的國際展示 場內(Tokyo Big Sight),加上築地市場即將移轉至豐洲新市場、臨海地區 的高層住宅群進駐人口漸漸增加,因此有必要提升臨海副都心(勝どき、晴 海、豊洲、有明、台場)與都心部的交通連結性。 http://goo.gl/sHxi8U 上圖可以看出2020奧運時,臨海區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臨海副都心自1970年代起開發以來,與東京市中心的軌道交通連結主要以從 品川地區聯通的臨海線,以及從新橋聯通的百合海鷗線,再加上畫過邊緣的 都營大江戶線,其他就依賴公路交通了。整個臨海地區與市中心的鐵路系統 連結十分彎繞,而且臨海線與百合海鷗號與都心其他地鐵系統不易轉乘,因 此日漸成長發展的臨海區人口,多半依賴公車轉乘大江戶線前往都心各地。 大江戶線勝どき站在2013年度使用人數達到每日9萬人之譜,成為繼新宿、 大門、六本木之後的大站,但也嚴重的超過原有的設計容量,必須每日在晨 峰期間進行人潮管制,因此不得不進行擴站工程以因應臨海部人口的通勤需 求。 面對不斷增長的通勤壓力以及迫在眉睫的2020奧運選手村需求,東京都決定 在這塊「鐵道空白區域」內,利用自1946年終戰後規劃、但一直到2014年才 完成第一階段虎之門-新橋段的「環狀2號線計畫道路」,在後續新橋-豐 洲段完成時,同時規畫BRT專用道,開設虎之門-晴海國際展示場的BRT 路線,也將是東京都內第一條BRT路線。都心起點站將位於去年落成的虎 之門Hill大樓隔壁建設新的巴士轉運站,同時日比谷線將增設新站,可由此 連結霞之關、銀座等都心核心地區。 http://gendai.ismedia.jp/articles/-/42358 http://kenplatz.nikkeibp.co.jp/article/knp/news/20141125/684590/ (有趣的是,這條環狀2號線是在1946年的駐日同盟軍總司令部時期規劃,因 此去年第一階段開通時,許多日本媒體直接以《麥克阿瑟公路 (マッカーサー道路)》作為它的暱稱) 這條路廊其實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早在2012年時東京都中央區即有類似的規 畫,提出建設連結臨海副都心的新交通系統,但當時提出的其實是LRT系統。 現在改用BRT系統,應該是因為2020年奧運的時間壓力,唯有BRT能夠在較短 的時間內建設完成上線使用;不過也由於BRT在行駛路徑方面較為彈性,東 京都也將利用其特性,規畫複數的行駛路徑,以滿足臨海部不同地區的個別 需求。 臨海BRT路線規畫與運能計算,初期分為三個路線,合計運能約為每小時2600 人次(LRT約4000~10000人次/每時;AGT約為7000~20000人次/每時)。奧運結 束後,因應選手村再開發等計畫,路線還可以進一步延伸或擴張,達到每小 時4400人次人次。 http://wangantower.com/wp-content/uploads/tokyo_rinkai_brt01.jpg
http://clicccar.com/wp-content/uploads/2015/03/TOKYO_03.jpg
由於路徑直線化+專用道路權設計,預期臨海部與都心的交通時間將可大幅短 縮。 在BRT硬體與車輛上,則是這個規畫較有野心的部分:配合日本中央政府的產 業發展計畫,本系統預計使用發展中的ART(Advanced Rapid Transit)系統: 車輛核心動力將採用氫燃料電池,搭配日本其他產業界建構整體氫動力產業 鏈;車輛控制系統也將引進車輛自動駕駛/停靠輔助系統、公共車輛優先號誌 控制,以及車輛間通訊(C-ACC)/車路間通訊系統,與氫燃料電池車輛統合, 形成完整的ART系統。 ART系統最終希望達到能夠自動停靠、如新幹線等級平穩的加減速,並且採用 通用設計概念,形成新世代的交通系統方案。 目前東京都已於去年完成BRT基本計畫設計單位的招標(由東京都交通局與京成 巴士聯合進行),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經營者選定,同時ART系統預計於2017年 開發完成移交東京都進行驗證與改良、2017~18年進行站場與專用道建設,規 畫於2019年開始營運,以迎接2020下半年開始的奧運會。 東京都的BRT基本計畫期中報告 http://www.metro.tokyo.jp/INET/KEIKAKU/2015/03/70p33100.htm 個人感想: 1.這其實完全因為東京奧運的時間壓力所出現的BRT計畫,奧運沒獲得舉辦權 以前,其實中央區要的是LRT XD 2.不過日本人也沒有只因為時間壓力就採用現行的BRT系統,規畫中把BRT+氫 燃料電池產業+鐵道及公路車輛控制系統的設計經驗整合,弄成一個新的ART 系統概念,其實是個很漂亮的產品包裝策略 (姑且不論裡頭還是有很多概念與現有的BRT車輛相去不遠,報告裡也自承日 本現在沒有雙節連結巴士的生產廠商) 儘管BRT是已經相當常見的規畫,但加上ART系統的願景之後,這個系統還是 很引人期待。 3.我個人覺得整個系統概念最值得參考的地方是BRT的複數路線設計 一般來說BRT系統由於想要提升營運速度,除了專用道路權以外,也傾向起 迄點能單純,以如鐵道一般的單一路線取代以往傳統重疊的公車系統,在系 統終點統一 轉乘公車,並預期沿線地區能因為BRT的效率,放棄傳統的直達 公車或改用轉乘方式或步行較長距離前往BRT車站搭乘... 但這其實犧牲了公車/巴士車輛及戶性比鐵路強的長處,試圖以提升巴士系統 的運量與效率,迎戰載運力與舒適度更佳的軌道交通系統。 帳面上BRT系統的確載運力能與LRT等中輕運量一拼,如果都市計畫能配合BRT 系統規劃,的確能以較低廉的成本達到相當的運能...。可是在已經形成既有 都市/聚落,或是已習慣既有公車路線的城市、或是像日本已經習慣了鐵道系 統的穩定品質,是不是還能用一樣的BRT系統規劃理念去希望(或強迫)居民改 變通勤習慣去接受新的BRT系統...我是覺得還蠻值得討論的。 東京BRT的複數路徑(目的地)、在重疊區間能提供更高運能的設計,又能分岔往 不同小地區的設計,有點像北捷初期紅線重疊、分岔往綠線/橘線的設計,更 類似歐洲路面電車的運行設計,其實是有機會達到本線上具有效率,又能兼顧 沿線各地需求的理想。 在國內而言,我覺得安坑線真的可以參考這種分岔或魚骨式的設計,畢竟各個 山坡地社區的活動範圍獨立,又離本線有一定距離,如果能以這種規畫理念重 新設計系統,無論是以LRT或改用BRT(或引進ART),似乎都能比山下遙遠的路 線更能吸引居民採用大眾運輸系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78.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426962030.A.6EB.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hewie (123.192.178.53), 03/22/2015 02:24:33 ※ 編輯: chewie (27.241.34.164), 03/22/2015 07:14:10
文章代碼(AID): #1L3RTZDO (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