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萬行法師-如何超越因果

看板Buddhism作者 (反求諸己)時間2年前 (2021/12/22 20:49), 編輯推噓4(402)
留言6則, 5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如何超越因果 ------------ 超越了因果,就超越了輪迴,超越了三界。大家注意我的用詞,我說的是超越因果,而不 是沒有因果,三界之內就是因果的世界、輪迴的世界、業障的世界。 今天我們之所以受業障、因果、六道輪迴的束縛,是因為我們的心放在三界內。如果我們 不把心放在三界內,三界內的業障、因果、輪迴、無明就奈何不了我們。為此,釋迦牟尼 佛把超越因果的秘法傳給了我們,讓我們把心放到三界外。 1. 如何把心放在三界外 心就如同種子,種在三界內,就在三界內開花結果,種到三界外,就在三界外開花結果。 如果我們把心放在三界內,以一顆凡夫心學佛,怎麼能與佛相應呢?怎麼能得到佛菩薩的 加持呢?怎麼能成為佛菩薩的千手千眼呢? 那麼,如何把心放到三界外呢?首先要發願,就如同世間人所說的立志向,有了志向,他 們的人生就有了定位,就不會迷失方向。而我們學佛的人如果發了願,也意味著我們的心 有了定位,人生有了高度,也不會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你發了願卻沒有行願,你的人生 是沒有廣度的。一個人有了高度的定位之外,還要有廣闊的行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 行合一,信解行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會圓滿。 雖然我們的身體在三界內,但我們的心要放到三界外,與佛在一起,只是身體在紅塵中做 事,這樣因果就束縛不了我們。由於我們的心放在三界外,命終之後,我們的心自然會回 到源頭。 2. 中國傳統的學佛方式 如果我們的心放在三界內,儘管每天誦經、打坐、持咒、念佛,但仍然是以一顆凡夫心在 做,所以感應不到佛的力量。有些人所謂學佛多年,但在我看來,他不是學佛多年,而是 信佛多年。無論你怎麼信佛,你永遠都成不了佛,只有學佛才能成佛。 如果你是剛開始學佛,喜歡佛門裡的一些儀軌,譬如燒香、拜佛、誦經等等,通過這些來 入門,那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你學佛十年、二十年了,還在天天做這些事情,就如同你 讀了十年、二十年的書,還在讀小學,你是個好學生嗎?小學的課程學完了,就應該學中 學的課程,然後再學大學的課程。學佛也是如此。 我們中國傳統的學佛方式,首先是在佛門裡學儀軌,學完儀軌之後再學經教,也就是教理 。在學習教理的過程中把正知正見培養起來,也就確定了我們的願力和人生定位——把心 放到三界外。 3. 我執像靶子,因果就像箭 當你把心放到三界外,你無我了,三界內的因果業障還奈何得了你嗎?如果你的心放在三 界內,無論你怎麼小心謹慎,怎麼嚴持戒律,因果都會束縛著你。只有把心放在三界內, 不發心、不發願的凡夫才會被因果束縛。 我執就像一個靶子,因果就像一支箭,只要有一個靶子立著,因果的箭很容易就能射中靶 子。如果無我了,因果的箭射過來,就如同射到虛空中一樣。所以學佛要從忘我開始。如 果你不能忘掉自身的榮辱、得失、利益、尊嚴等等,你是不可能達到無我的,你會時刻被 因果捆綁著,被因果牽著跑,你就成了因果的奴隸。 什麼是真正的願望?你所想所做的不是你個人的需要,而是社會的需要、國家的需要、眾 生的需要。但是我們所謂的願望:我要了生死,我要開悟成佛,我要生生世世獲得人身, 生生世世聞到佛法,生生世世遇到明師……你們認為這是願望嗎?這是慾望,是我執!好 多人把願望和慾望混為一談了,所以解脫不了。 為什麼世間上有的人創業成功了,有的人創業不成功?凡是創業成功的人,他們所做的都 是社會需要、市場需要、時代需要的事情,而不是他們個人需要的事情;凡是創業沒有成 功的人,他們所做的都是自己需要,而不是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的事情。 4. 信受奉行,才能具足功德 諸佛菩薩都創業成功了,他們創的業都不是自己需要的,都是社會需要、眾生需要的,所 以他們創的業千秋萬代都沒有衰敗過。 佛教裡有一句話:眾生歡喜,我歡喜。眾生歡喜的,我就去做;眾生不歡喜的,我就不做 。很多信徒喜歡到處聽經聞法,實際上你聽再多的經,聞再多的法,如果沒有按佛所說的 去做,你也沒有辦法具足功德。 佛經上有一句話叫“信受奉行”,其實這四個字就是修行的四個次第,我們學佛的人必須 按這個程序去做:相信之後要完全接受,接受之後還要去履行。如何才叫奉行?要達到忘 我、無我,用忘我、無我的心去做事,才叫奉行。 如果你在學佛的路上生起了願力,一直按你的願力去行,你怎麼可能感到空虛無聊呢?你 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人生太短暫,離自己的願望還很遙遠。當我們發了願,有了定位之後 ,就要勇猛精進,朝著我們的目標不停地走下去5. 凡是大成就者都既能任勞又能任怨 如果在座的每位都能為自己的願望而活,為自己的願望流血、流淚、流汗,甚至能為自己 的願望委曲求全、忍氣吞聲,你的願望一定會忠於你,一定會回報你,佛菩薩一定會滿你 的願! 問題是,有一部分人在行願的過程中受不了閒氣,你讓他出一把苦力還可以,譬如今天那 麼多義工菩薩忙忙碌碌的,甚至連午飯都沒有吃,有些吃了午飯也沒有時間休息,但是他 們覺得很快樂。結果我冤枉了他們說:“你們來到靈山寺什麼都不做,整天喝茶聊天!” 他們一聽就受不了了,心裡很委屈。 在學佛的途中,凡是大成就者都既能任勞又能任怨。如果你只能任勞,不能任怨,說明你 的心量很小。一個能任怨的人,說明他的心量已經打開了,是一個真正有願力的人。如果 一個人一點委屈都受不了,說明他的願力還沒有生起來。一個願力真正生起來的人,無論 別人怎麼誤解他,冤枉他,他都不會在意,因為他的心裡裝著佛,他相信彿看得見,佛能 理解他在做事的過程中,受委屈是正常的,是幫我們煉忍辱,去我執。如果過程中的委屈你都受 不了,你如何挑起佛教的大樑?如何功德圓滿?在修行的路上,幾乎每走一步都會有委屈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弘法的時候,也受到其他教派的攻擊,釋迦牟尼佛是以什麼態度面對 呢?是忍讓,是迴避,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6. 我們是他方世界的主人,只是忘掉了 釋迦牟尼佛說佛法分成四個層次:最高層次的佛法,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極 樂世界就在當下,當下解脫,即身成就;第二層的佛法,生前不能受用、不能成就,好好 努力,臨終的時候再受用、再成就;第三層的佛法,這一世沒有成就沒關係,繼續修,下 一世不成就還繼續修,總有一世能成就,這叫生生世世佛法;第四層的佛法,眾生在這個 娑婆世界不可能成就,必須到極樂世界繼續修才能成就。你是什麼根基,就接受什麼層次 的邏輯,接受什麼法門我們的佛性跟釋迦牟尼佛的一樣,都是圓滿的,我們這一世來到娑婆世界,就是來成佛, 來淨化這個世界、加持這個世界的。你們千萬不要相信:我這一世是第一次得人生,第一 次聞佛法。你要相信:我已經修了很多世,做了很多世的人,聞到很多世的佛法了,我這 一世來就是來開悟、來成佛的,就是來做佛的工具、佛的手腳,替佛說法的。 你要有這個膽量、這個自信,不能把希望寄託在死了之後到極樂世界去成就。你活著的時 候都沒有開悟、沒有成就,你說你死了之後到極樂世界去開悟、去成就,你有把握嗎? 我們是從最高的源頭來到娑婆世界的,當初我們也是發心發願來淨化娑婆世界,加持娑婆 世界,帶領更多娑婆世界的眾生一起成佛、一起回源頭的。只是我們到娑婆世界之後,忘 掉了我們的故鄉,忘掉了我們的源頭,忘掉了我們是哪一尊佛下來,忘掉了我們下來的使 命是什麼,我們誤以為自己就是娑婆世界的主人。其實,我們是極樂世界的主人,是他方 世界的主人。 7. 嘗試打開第三隻眼 所以過去的祖師說,除非你腦門的第三隻眼打開了,才了解佛,才不會錯看因果。因為我 們的兩隻肉眼是看娑婆世界的,只有腦門的慧眼打開了,才能與佛相應。在傳統的印度佛 教裡,佛像的前額都畫著一隻豎著的眼睛,包括印度教的神像,前額也有一隻豎著的眼睛 。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佛像前額的第三隻眼沒有了,代之以一顆圓形的紅痣,僅這一點就 把中國的信徒誤導了。但是在藏傳佛教裡,很多佛像的前額仍然畫著一隻豎著的眼睛。 為什麼我們的天眼、佛眼、法眼、慧眼打不開呢?因為這兩隻凡夫的肉眼用得太多了,先 天慧眼的功能沉睡了,被遺忘了。所以我們要經常把兩隻肉眼關上,嘗試著把天眼打開, 久而久之,它就真的會打開。 為什麼佛門裡打坐都要閉著眼睛呢?就是試著把第三隻眼睛打開。但是現在,我們兩眼一 閉就想睡覺了,心眼根本沒有辦法打開。只有心眼打開的人才具備慧眼,才能識別明師。 有的人說成就的人走中道,一個人已經無我了,還會走中道嗎?沒有成就的人,有我執的 人,不是走左道,就是走右道,或者走中道,實際上走中道也是我執。 你會說,不是有個“中道圓融”嗎?中道圓融是針對走左右兩邊的人而言,對於不落兩邊 走中間而言,它相對究竟。但是一個真正的大成就者、無我者,是中間不立、兩不看,他 哪裡都不走,又哪裡都走8. 佛無時無刻不與你同在,無時無刻不與你交流 他是一個沒有個體的人,已經盡虛空、遍法界,與萬物融為一體了,與山河大地、飛潛動 植融為一體了,只要宇宙中有任何一個聲音呼喚他,他會立刻從整體中出來,出現在呼喚 者的面前,當事情完成之後,他又回到整體中,個體消失,融入整體。 這就是佛門裡所說的“用之則有,舍之則藏”,你呼喚我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個體出現在 你面前;你不需要我的時候,我的法身就散佈在整個虛空法界中,與萬物融為一體。 這時候萬物的相就是他的相:你說他是花,他就是花,你說他是草,他就是草,你說他是 石頭,他就是石頭,你說他是房屋,他就是房屋……他已經沒有個體了,達到了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有些地方沒有空氣,是因為空間密閉,把空氣阻隔開了,空氣進不去。同樣,我們不能與 佛感應,見不到佛,也是因為我們的我執像一堵牆一樣,把我們與佛隔開了。如果你把我 執丟掉,你會發現,佛就在你身邊,無時無刻不與你同在,無時無刻不與你交流。 -- 保持了覺照即看住了真心,讓這種心落在念佛上謂淨,落在禪坐上謂禪,落在持咒上謂密 ,落在愛情上謂全然的至愛,落在舞蹈上謂天地人渾然一體。各行各業要想達到至高境界 ,都離不開善用此心,否則都是在使用頭腦。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113.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40177369.A.9DD.html

12/22 21:30, 2年前 , 1F
阿彌陀佛
12/22 21:30, 1F

12/22 22:24, 2年前 , 2F
感恩法布施,這個文章太好了(合十)
12/22 22:24, 2F

12/22 22:24, 2年前 , 3F
離一切諸相,先從我相開始
12/22 22:24, 3F

12/23 09:21, 2年前 , 4F
因緣是即空,空是無我,超越了因果,怎麼觀察空和無我.
12/23 09:21, 4F

12/23 11:28, 2年前 , 5F
很有啟發的文章,佛一直在身邊。
12/23 11:28, 5F

12/24 00:28, 2年前 , 6F
感謝分享,阿彌陀佛。
12/24 00:28, 6F
文章代碼(AID): #1XmnxPdT (Buddhism)